分享

90 理中丸(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理中丸(汤)
    (别名: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9g

    制丸剂:上4味工。倍量,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
重9g,每日2次,每次1丸。
    汤法:上4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取
200ml,每日3次口服。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
  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临证加减)
    1.理中汤之君药辨略:本方之味何者为君?有以下三种不
同见解。一是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  “人参味甘温,内经曰: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之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
君。”二是李东垣认为当以干姜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来侮
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三是汪琥认为寒多者以干姜为
君,虚多者则以人参为君,当根据证情而定.以上三种说法,各
有一定之理。但从本方的立方宗旨来看,是“予中焦之阳也”,
干姜以温补脾阳之要药,故当为君药;又以本方之主治症来看,
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喜温喜按,泄泻呕吐等症。此证多
因脾阳素虚,过食生冷,寒湿困脾,中阳失运所致。故治疗上重
在温运中焦,君以干姜温中散寒,以恢复脾阳较为适当;再者,
本方为温中散寒之代表方剂,自当以温里药干姜为君。[中医方剂
题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痛:痛甚加元胡、高良姜;
腹胀加莱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嗳气恶心呕吐
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高良姜、肉桂;脾虚湿
重加茯苓、草蔻、大枣、佩兰;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
谷麦芽、山楂.[新医药学杂志,1977,t7,:30]
  3.理中汤(丸)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方临证应用的主要脉

证有六: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纳
谷痞满。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无
力,或四末欠温。⑤舌质淡,苔薄白或腻。⑥脉沉细或濡缓。其
中口淡,舌质淡,苔白为必备之证。[山东医药,1979,cll,:25]
    4.理中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予附子lO--~20g,党参20g,
白术12g,干姜、没药各6g,煅牡蛎30g,茯苓、沙参各15g,白
芨15---20g,三棱10~12g,黄连6—8g,陈皮、甘草各lOg。视证
加减,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0,c2,:62)
    5。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乌附片(先
煎)、干姜、人参、炙甘草、焦白术各12g,柴胡8g,炙升麻
6g,诃子20g。发热,腹痛,苔黄腻,脉滑数去干姜、附片,加
白头翁、黄柏;纳差腹胀加焦三仙;五更泻合四神丸。每日1
剂,水煎服。
    6。附子理中汤为主治疗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方含熟
附子、当归各lOg,党参、炙北芪各30g,白术、紫河车各15g,
干姜6g。出血选加艾叶、侧柏叶、三七、丹参。,每日1剂,水
煎服,25 El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5 日.辅助饮食疗法:牛脊
椎骨500g,炙北芪60g,红枣20g。水煎服,2—3日工次。酎隋
输血。[江苏中医,1997,《12,:ls]
    7.连理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腹痛或腹胀(排便
后减轻)、腹泻(每日大便4—6次),大便带黏液或稀水为主证,
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恶寒及手足不温等兼证。均经
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炎症性肠病和痢疾(阿米
巴)等引起的腹痛腹泻。诊断参照Manning提出的4大症状和
Fielding提出的4个体征。基本方为黄连6g,党参15g,白术
15g,干姜8g,甘草6g,茯苓15g。粪便中黏液多(便脓)兼里
急后重者加当归、赤芍和木香、槟榔各log;下痢日久加乌梅
lOgl口子不欲饮加煨葛根15g;恶寒手足不温加补骨脂、山莱
萸各lO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最短8天,最长31

天,平均14天。[中医杂志,1991,c12,;20]    ‘
  8。理中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所有患者均经维生素B2、
冰硼散等药治疗,见效甚微或无效。治疗基本方为党参、白术、
抱姜、炙甘草.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有寒象者加肉桂;有
热象者,加黄连。
   按:口疮一病,缘于脾胃呆滞,申阳不振,蒸腾运化无力,
口腔得不到充足营养.因而治疗该病选用理中汤,温申健脾。寒
甚者加肉桂,使申阳得振,脾气得运,则精微物质上荣,溃疡自
然愈合。若口腔与舌面俱见溃疡,溃疡面周围红肿痛甚,属脾虚
胃热,寒热错杂所致,当佐以清泻胃火之品,在理中汤中加入黄
连,取振奋脾阳并清泻胃中邪热之义,使邪热去中阳复,则口舌
溃疡俱愈。[浙江中医杂志,1992,(10,:474]
    9.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名治史
汤。[千金方]
    lO。已产讫,可服本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即本
方名四顺理中丸。[千金方]
   11.治小儿躯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
逆满;治风人腹,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寒不通,
本方名白术丸。
    12。本方加桂枝。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
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名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13。本方加附子。治阳虚较甚,下利不止,手足不温,脉微
等症,名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
    14.本方加黄连、茯苓。治内伤生冷,外感暑热,上热下
寒,上见呕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者,名连理汤。[张氏医通]
    15。本方加枳实、茯苓。治素体脾胃虚寒,痰饮并结于胸,
胸膈满痛者。又治小儿疳积,便溏纳减,腹胀,人虚,有蛔虫,
服驱虫药无效者,名枳实理中汤。[和剂局方]
  16.本方合五苓散。治脾虚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喘胀水

肿者,名理苓汤。[张氏医通]
    17.本方加茯苓、半夏、苏子。治痰盛汗自流,名理中降痰
荡。
    18。本方加乌梅、川椒。治胃寒蛔动之脘腹疼痛,名理中安
蚘汤。
    19.本方加丁香10粒。治中脘停寒,喜辛物,人口即吐或哕
者.若兼痛者,丁香可加至3—6g,名理中加丁香汤。

                                          二、五苓散证与理中丸(汤)证(386)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
之。(386)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钱  桂枝半两,去皮  泽泻一两六稣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乾姜、甘草炙、白术各三雨。
    上四味,檮筛,蜜和为丸,如鷄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日三四,夜二服。服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曰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
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乾姜,足前成四两
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後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
被。
    [提要]  辨霍乱表里寒热的不同证治
    [释义]  本条论述霍乱随感邪轻重和体质因素的不同,发病有表里寒热之分,治法
也因之不同。“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此与383条所说的霍乱兼表证,是一致的。
霍乱虽然以急剧的吐利为主,且大多是里证急、重于表证,但也有例外,即有少数表甚
于里的,如本条用“热多欲饮水”和“寒多不用水”作为辨别表里寒热的依据。所谓
“热多”,并不是指里热甚,而是指表热(属阳)为多。乃其人平素正气较强,而感邪尚
轻者,则抗邪有力,故表证甚于里证”“欲饮水”者,一则因于表热,再则因吐利使胃
肠生理机能紊乱,水液输布失常,而偏渗于肠道,故发热欲饮之中,必见小便不利。用
五苓散通阳化气,兼以解表邪,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同时五苓散还有升清降浊、调
和脾胃的功效,故有不治吐利而吐利自止之妙。所曰“寒多”,则是指表证不重而在里
的寒湿较甚,故无口渴饮水。此与太阴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
故也”,机理相类。所不同者,本条尚有轻微表证,彼条纯属太阴里证。本条既以里证
为主,则温中健脾燥湿乃正治之法,理中丸亦为代表方,于是收里和而表自解之效,若
里和而表未解者,先治其表,再议其余。
    [选注]
    徐灵胎:霍乱之症,皆由寒热之气不和,阴阳格拒,上下不通,水火不济之所致。
五苓所以分其清浊;理中所以壮其阳气,皆中焦之法也。((伤寒论类方。理中汤类))
    魏念庭:伤寒者,外感病,霍乱者,内伤病也。伤寒之发热头痛,身疼恶风,风邪
在营卫;霍乱之头痛身疼恶寒,必兼吐下,风寒在胃府也。风寒外邪何以骤入于胃府,
则平曰中气虚歉,暴感风寒,透表入里,为病于内。因其风寒邪客,故发热头痛,身疼
恶寒,与伤寒同;因其暴感胃府,故兼行吐利,与伤寒异,此二病分关之源头也。(<伤

寒论本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评述]  霍乱病以初起即见吐利为主证,又见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等,是表里同
病。其“热多”、  “寒多”是本条的难点,也是注家意见分歧之所在。其实这是相对之
词,“热多”以病象言,指表证为多,并非病性属热,否则何以五苓散主之。“寒多”则
以病性言,指里寒甚而下利,故无口渴饮水,  自以理中丸为主方。本条作如是观,则毫
无分争。
    [治法]  温中健脾,燥湿祛寒。
    [方药]  理中丸方(五苓散方见太阳篇)
    [方义]  本方为治太阴虚寒证之主方。用人参、炙甘草益气补中;干姜温中散寒;
白术健脾燥湿,共奏温中健脾、燥湿祛寒功效。前人认为本方能奠安中气,以恢复升清
降浊之常,而疗吐利,正所谓“理中者,理中焦”(159条),故凡脾胃虚寒、中焦升降
失调之证,无论外感内伤,均可用之。
    又,本方为一方两法,即既可作丸,亦可作汤。一般说来,凡病后需久服者,可用
丸剂;若病急或服丸疗效不显著者,又当服用汤剂。由于霍乱病势急剧,故丸不及汤的
疗效,而常用理中汤治疗。
    为了更加切中病情,方后还例举了八种加减方法:
    1。脐上筑者,即自觉脐上筑筑跳动,此为肾虚水气动欲上冲,故云“肾气动也”。
是病已由脾及肾,由太阴病及少阴,故去术之壅滞,加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2.吐多者,因寒湿犯胃,胃气上逆,故去壅滞之术,加生姜以温胃降逆止呕。
    3.下多者,是因寒湿偏胜,水湿下趋,故不应去术,而取之健脾燥湿。
    4。悸者,为水气凌心,故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以定悸。
    5。渴欲得水者,是脾失健运,不能散精,水饮停留,故加重白术用量,以增强健
脾运湿、输布津液的功能。
    6.腹中痛者,是因里虚经脉失养,因而腹痛喜按,故加重人参用量以补益中气,
以温经脉。
    7.寒者,指太阴之里寒甚,故加重干姜用量,以增强温中散寒功效。
    8.腹满者,是阳虚寒凝,故去术之壅滞,加附子辛热以温阳祛寒散凝。
    以上加减是举例而言,说明仲景用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证加减化裁,务在切合
病机。这种灵活用药遣方对后世启迪很大,并在理中汤基础上发展成了不少新的方剂。
比较常用的有:若中焦虚寒下利,又兼肠热大便不爽者,加黄连名连理汤;若胃寒吐逆
不止,可加丁香、吴萸,名为丁萸理中汤;若中焦虚寒兼见吐蛔者,可加乌梅、川椒,
名为椒梅理中汤;若寒实结胸,胸膈高起,不可近手者,可加枳实、茯苓,名为枳实理
中丸;若脾胃阳虚,食少便溏,呕吐清水,寒饮内停者,加法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
丸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本论太阳病篇,用理中汤加桂枝,治疗脾阳虚兼表证,证
见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都是灵活应用的范例。
    又,本方亦名人参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虚寒性的胸痹心痛。上述理中汤加桂
枝方名桂枝人参汤。
    此外,方后尚有“服汤后,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的护理法,也是
极重要的。因热粥可以助胃气,增强温养中脏的作用。服药后覆被静卧,保暖以助温中

之力。但这种服药后饮热粥,与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发汗是不相同的。“桂枝
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外散;此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
    [方论选]
    方有执: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
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伤寒论条辨.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
    程郊倩: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
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盖谓阳虚,即中气失守,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
犹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参术炙甘,所以守中
州,干姜辛以温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
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伤寒论后条辨.辨霍乱病脉证
篇))
    [点评]  本方为太阴病主方,主治中焦虚寒所致的吐、利、腹满时痛等证。方有执
言简意赅地训释了理中之意;程郊倩更精辟地阐释了中焦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说明了
本方调理中焦阳气的意义。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于霍乱兼表证以吐利为主者,见386条。
    2)用于治疗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见396条。
    3)用于治疗胸痹,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者。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病
篇)。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妇人良方):治产后阳气虚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虚弱,或呕吐腹痛,或饮食难
化,胸膈不利者。
    2)<赤水玄珠):理中汤治小儿吐泻后,脾胃虚弱,四肢渐冷,或面有浮气,四肢
虚肿,眼合不开。
    3)<三因方):理中汤能治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
    4)<景岳全书):治太阴即病,  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
难化,胸膈噎塞,或疟疾瘴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痰等证。
    又张景岳氏并列有十种理中汤的加减,方法运用极其灵活。
    5)<伤寒论集注>:(万病回春)载,李某,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扪之则热,按之
则冷,其脉轻按则浮大,重按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服附子理中汤四剂而愈。
    6)<伤寒论类方汇参):阴斑者,因为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其
斑隐隐而微,脉虽洪大按之无力或六脉俱微,手足逆冷,舌苔白滑或胖滑,此阴斑无疑
也。先用炮姜理中汤以复其阳,次随诊治。
    7)丹溪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阳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甚
者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可。
    8)吐血之证,多由于中州失运,阴血遂不归经,瘀阻闭塞清道,以致清阳不升,
阴血潜上,便成血逆,理中汤能调中州之气,中州健运,血自归经,其病自己。
    (3)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张氏等使用经方辨治慢性胃炎70例,其中男25例,女45
例;病程1年以内12例,1—2年18例,2—10年24例,11—20年11例,20年以上5
例;均经纤维胃镜、病理组织检查确诊。辨证分型:①肝胃不和型10例,拟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之法,选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柴胡、白芍、枳实、炙草、郁金、百合各lOg,
香附、广木香各6g);②寒热错杂型19例,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之半夏泻心汤加味
治疗(法半夏、黄连、黄芩、党参、香附各lOg,厚朴、炙草、干姜各6g,大枣6枚);
③脾胃虚寒型27例,治以温中健脾之法,方用理中汤、小建中汤加味(党参、蒲公英
各15g,白术、炒白芍各12g,全瓜蒌lOg,干姜、桂枝  广木香、砂仁各6g);④胃阴
不足型14例,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15g,半夏、太子参、生地、
石斛、乌梅、白芍、陈皮各lOg,炙甘草6g)。对伴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者,在
原方基础上加丹参、莪术各lOg,白花蛇舌草5g。以上诸药,均水煎内服,  日 l剂,1
月为一疗程。结果:近期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示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
炎症好转达轻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复常或消失)上述四组依次为
2、3、2、1例;显效分别为2、5、6、2例;有效分别为4、8、13、7例,无效分别为
2、3、6、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0%、84。21%、77.78%、71。43%。黄氏L2,使用理中
汤治愈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辨证属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方用:党参、白术、木香各
lOg,干姜、炙草各5g,炒苡仁30g。共服20剂,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控制,遂改服理中
丸,每日 2次,每次lOg,以巩固疗效。半年后复查胃镜,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李
氏L33治疗1例胃结石病人,表现为上腹隐痛,不思饮食,腹胀腹泻。X线钡餐发现“胃
内有6cmX7cm团块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动度大,可从胃窦推到胃底。”诊断为胃石
症。建议手术,拒绝后而易中药治疗。症见胃脘胀痛,昼轻夜重,喜温按,VI粘腻,纳
呆腹泻,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辨证属脾阳虚寒,运化无力,食积凝
结成块而为患。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熟附子lOg,人参6g,干姜
lOg,苍术15g,炙草lOg,茯苓20g,水煎服,  日 1剂,药用至9剂,X线钡餐透视报
告:胃石消失。张氏[43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症112例。共分为六型,其中脾肾阳虚者用
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李氏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功能性
腹泻患者,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邓
氏以理中汤治疗习惯性便秘1例,因脾胃虚寒,升降失调,无力推动糟粕,兼久服泻
剂而成。拟方为:党参、干姜各15g,白术30g,芦根、石斛各12g,炙草6g。共服15
剂而愈。  、
    2)儿科疾病:杨氏等以理中汤加青黛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30例,同时观察对照
组30例。60例患儿中,24例大便常规白细胞+一++,15例可见少许粘液,2例有脂
肪球,周围血象检查,u例白细胞总数>12.0×10,/L,其它均<10.0 X 10。/L。治疗
方法,分中、西药两组对照:中药组以理中汤加青黛为主,伴中、重度脱水者,配合/:I
服补液或静脉补液(2:1液或2:3:工液),不用抗生素。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干姜、
青黛、炙草。随症加减:发热者加藿香、苏叶;呕吐者加半夏、陈皮;腹胀者加木香、
川朴;纳呆者加神曲、麦芽;尿少者加泽泻、车前子;久泻加肉豆蔻、赤石脂;受惊者
加双钩藤、蝉衣。西药组则以静脉补液为主,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
明、土霉素等1—2种,并给予胃蛋白酶、颠茄合剂、酵母片等配合治疗。结果:显效

(治疗2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中药组与西药组分别为18例、10例;好转
(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两组分别为8例、14例;无效(治疗3天内腹
泻无改善)两组分别为4例、6例。显效率分别为56。6%、33.3%;总有效率分别为
86.6%、83.3%。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张氏通过直肠给药治疗婴幼儿腹泻83例,
湿热型30例,伤食型19例,寒湿型u例,脾虚型n例,全部病例以半夏泻心汤合理
中汤加减治疗。热多者黄芩、黄连加量,去干姜;寒重者加附子,增加干姜剂量,去黄
芩;中寒呕逆者,去白术、黄芩,加砂仁、丁香;泻多而虚者重用参、术;虚少而有积
滞者去参,加枳、朴。一般按3—4ml/kg体重给药,药温37℃—38℃。结果: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饮食转佳,精神好转)57例,好转(症状消失,呕吐止,腹泻次数明
显减少,并能采用口服中药善后)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2%。小儿脏腑娇嫩,
素体脾阳不足,易感受外寒,因此可选用温中之法,预防小儿感冒。晏氏L9j以加减理
中糊预防小儿感冒,用药:党参8g、白术lOg、干姜5g黄芪lOg、防风5g,每剂药煎
2次,加入少量面粉、白糖,熬成糊状,1日2次,连服10—15天。一般15天后不必
再服。若食少则加鸡内金,咳嗽者加杏仁,缺钙者加龙牡。
    3)五官科疾病:脾主口唇,因此中焦脾脏虚寒可出现口腔疾患,如复发性口腔溃
疡、1:3腔炎等,可酌情选用理中汤加减治疗。白氏治疗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
106例,方用理中汤加减,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有寒者加肉桂;有热者加黄连。结
果全部治愈。李氏治疗工例口疮证属中阳不振、脾胃虚寒、唇失濡养、寒湿内生而
湿邪上泛者,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2g、白术lOg、干姜lOg、云苓15g、薏米30g、
五倍子lOg、白芨log、甘草6g。3剂效不显而加附片log,服5剂,溃疡缩小,再加至
30g,并加肉桂6g治疗,溃疡愈合。后以附子理中丸作长久固本之计,以防复发。余
氏以理中汤治愈本病1例证属脾胃虚寒者,随访1年未复发。李氏报道以理中汤
治愈1例中焦虚寒型小儿口腔炎。
    曹氏以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角膜软化症21例,药用:肉桂1g.附片1g.人参
2g、白术3g炙草0.3g、炮姜0.5g。以水适量,先煎附片约30分钟,以不麻口为度,
余药后下,煎煮三沸去滓,分四次微温服之,  日1剂,10剂1疗程。每个疗程服完后
间隔3—5天,再服第2个疗程。加减法:夜盲者加夜明砂、菟丝子、苍术;干燥前期
加使君子、雷丸、鸡内金;干燥期加百部、鱼腥草、使君肉、鹤虱、石决明;软化期加
草决明、蜂花;偏热去干姜,加丹参、胡黄连、银柴胡、犀角或羚羊角;便秘加生大
黄;血虚加当归;气虚自汗加黄芪、浮小麦、牡蛎;阴津不足者加石斛、百合、麦冬、
玉竹;气阴两虚者加五味子、麦冬,重用人参,经治疗,在10个疗程内症状完全控制,
白睛色泽正常,黑睛清晰,无宿翳遗留,视力恢复正常者为痊愈,共17例;10个疗程
内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无恶化发展者属好转,3例;若在10疗程内症状无改变甚至
加重者为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4)其他疾病:吴氏报道以理中汤加减治疗脾阳虚多涎患儿42例。其临床表现
都以频频吐涎,不由自主,唾沫稀白为主。多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
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脾阳虚弱见症。药用:党参8一lOg,益智仁5一lOg,干姜5—
8g,甘草4—6g,白术8一lOg。加减法:吐涎日久,纳差、便溏者,加砂仁4—6g,鸡
内金5—8g;兼虫积腹痛者,去甘草,加乌梅10—18g,使君子仁7一lOg,花椒4—6g。

每日服1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结果42例全部有效。吐涎症状消失,伴
随脾阳虚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为痊愈,共40例。常氏以理中
丸,每日服3次,每次服6g,以温运脾肺,摄津液,治愈1例喜唾患者。段氏从戒
毒患者戒断症状表现为呕吐或口吐清水、涎沫,腹泻等出发,辨证治疗3例。其中1例
属脾胃虚寒,以理中丸加吴茱萸lOg,治疗症状大减。骆氏治疗1例胎坠刮宫后顽固
呕吐症患者,表现为面白无华,神疲,四肢欠温,头昏眼花,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
迟,尺脉微细。辨证属脾肾阳虚,气血亏损。治以温阳益肾,和胃降逆,兼补益气血为
法,用桂附理中合生姜半夏汤化裁调治而愈。
    5)理中丸(汤)类方发展史:理中丸是温中散寒之名方,其疗效卓著,被历代医
家广泛运用,并且在其基础上根据临床之需要加减化裁,衍化出许多理中丸(汤)类
方,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江氏和卢氏综合报道了本方的衍化情况:
    ①同名异方考:以理中命名的方剂,不止此一首,同样有丸、散、汤三种剂型。同
名理中丸者有三:其一、<外台秘要)治疗霍乱吐利,宿食不消方,即由仲景方加桂心、
高良姜,增强了温中祛寒之功;其二、<延年秘录)方,乃由仲景方中加麦芽,能温中
健脾,和胃消食;其三、(博济方)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  胃冷吐逆,脐腹
撮痛方,是由仲景方减去人参,加肉桂、青皮、陈皮、三棱、莪术、木瓜、阿魏七味,
既可温中补脾,又能消积滞,除胀满。同名理中散者有二:其一、(外台秘要)引<必
效方)治霍乱主转筋、吐利不止方,乃由仲景方去人参、加桂心、厚朴、木香,加强温
里去寒,并能行气消胀;其二、又引<延年秘录)治食后吐酸水方,只用干姜、吴茱萸
二味,专主温中止吐制酸。至于理中汤,乃理中丸煎汤之制。
    ②类方衍变:以理中汤加减而衍变的方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温中祛寒,升阳补虚:本方加入温里助阳等药,如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即
本方加附子,治脾胃虚寒,心痛,霍乱吐利转筋;本方加肉桂、附子而成桂附理中汤
((三因方)),治脾胃虚寒,功同附子理中丸,惟其补阳祛寒之力更甚;肉桂理中汤(<全
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乃本方加肉桂,治阴寒腹痛,霍乱呕吐停食,呕噎等症;((全国中
药成药处方集))中所载的参茸理中丸即本方加鹿茸,治肾虚精竭,命门火衰,及脾胃
痛,痰多腹胀,或停饮,呕噎等症;本方去白术加附子、当归、熟地即六味回阳饮((景
岳全书)),用于治疗命门火衰、阴阳将脱等症。
    温中健脾,化滞消食:(和济局方)以本方加入理气导滞之枳实、茯苓而成枳实理
中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饮停,脘腹胀满等症;香砂理中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
集))是在本方基础上加木香、砂仁构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吐泻腹痛,反胃噎膈及寒
痹等症;(证治准绳)以理中汤加青皮、陈皮而成治中汤,用于治疗冷食积滞;温脾汤
((千金要方))是在理中汤基础上去白术,加附子、大黄构成,治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
者;理中汤加陈皮、茯苓名为补中汤(<证治准绳)),治虚寒性泄泻;和中丸(<脾胃论))具
有消食化滞之功,是由本方加陈皮、木瓜而成;济生加味理中汤(<济生方))取本方加葛
根,治疗饮酒伤胃遂成呕吐者;张景岳以理中汤加茯苓治疗脾胃虚寒,泄泻呕吐而兼湿
者,名其方曰五君子煎(<景岳全书));<中医方剂与治法)中以理中丸加减而成增损理
中丸(加茯苓、厚朴)、茯苓理中汤(去白术、加茯苓)、理中二味丸(加当归、白芍)
及理苓汤(合五苓散),分别治疗霍乱下气能食、脐上悸、胸满腹痛及胃虚食滞兼喘胀

浮肿小便不利者;  <内外伤辨)以本方去人参、白术、加厚朴、陈皮、草豆蔻、茯苓、
木香,衍化而成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脘腹胀满及胃寒痛。
    理中降逆,止痛止呕:理中丸中加入和胃降逆之品,又衍而变成多种类方:如加丁
香、吴萸,是名丁萸理中汤(<医宗金鉴));加丁香、蔻仁,名曰丁蔻理中汤(<方剂学)
广州中医学院),加丁香、半夏,易名为温胃散(<证治准绳)),分别用于治疗中焦虚寒,
呕吐、反胃者。<医学发明)以理中丸去人参,加附子、肉桂、高良姜,而成附子温中
丸,以生姜橘皮汤送服,治疗呕吐噎膈、留饮肠鸣等症。
    温中理脾,退黄化湿:本方加入利湿退黄之品,如加茵陈,则名疏凿饮(<中医方剂
与治法)),可用于治疗阴黄;<兰室秘藏)以本方与半夏泻心汤、枳术汤、四苓汤等方
配合加陈皮、厚朴、知母、姜黄而成中满分消丸,适用于脾胃虚寒夹有湿热壅滞,中满
热胀、鼓胀、气胀等症候。
    理中健脾,温经摄血:妇女脾虚便血或崩漏腹痛,可在本方中加入补血止血之品治
疗,如(千金要方)中所载之胶艾理中汤(加阿胶、艾叶)、(中医妇科治疗学)所载的
温经摄血汤(以炮姜易干姜,加吴萸、焦艾叶或乌贼骨、玄胡索)。
    温中化痰,止咳平喘: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本方加半夏、茯苓)、理中降痰丸
((沈氏尊生书)本方加半夏、茯苓、苏子)、加味理中汤(<金匮翼)本方半夏、茯苓、
陈皮、细辛、五味子)及胡椒理中汤(<金匮翼)即加味理中汤加胡椒),是在理中丸的
基础上加化痰止咳之品而成,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而成咳、痰、喘者。
    温中安蛔:理中丸中加入蜀椒、乌梅、茯苓,去甘草名为理中安蛔丸((万病回春)),
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蛔虫腹痛,腹鸣或呕吐蛔虫者。
    (4)医案选录
    1)萎缩性胃炎:患者,女,42岁。门诊号:9321。1986年3月5日就诊。主诉:
上腹部胀痛,饮食减少2年余,加重1月。刻诊:脘腹胀满、隐痛,不思饮食,便泻清
稀,日三四行,消瘦乏力,口干,舌质淡紫,苔微腻,脉沉细。纤维胃镜及病理报告:
胃窦部中度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拟以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法。用理中汤加味:党参、白术、木香各lOg,干姜、炙草各5g,炒薏仁30g。
    二诊:5剂后,胃脘隐痛好转,便泻减至每日2次,守方继进,至15剂泄泻已止,
胃脘疼痛明显减轻,纳谷稍增,按原方为主加减治疗2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控制,惟
受凉时仍有痞满感,遂改用理中丸lOg,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半年后胃镜复查,转
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按:本病为脾胃虚寒所致,故用理中汤而取效。陆渊雷云:“津伤
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
之伤,而患阳之亡。”笔者认为理中汤用参、术、草、姜温中阳,同时具有“阳生阴长”
之功,并无津伤之弊。此外,用药时间要长,用药持续半年以上,方能见效。((四川中
医)1987;(10):21)
    2)小儿腹泻:王患,男,7个月。1990年9月18日初诊。代述:患腹泻一周余。
病起于喂养不当,始见呕吐一次,继则下利,大便稀薄、日行五六次。外院诊断:1hAL
腹泄。住院治疗一周,病情未见缓解,  自动要求出院,前来中医门诊求治。现症:腹泄
频作,稀水便中挟有不消化之物,时有粪水从肛门流出,两目微陷,面色苍白,手足清
冷,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腹软,时时欲睡,指纹淡而不显,苔薄白,舌质淡,心、肺

未闻异常。证属脾肾阳虚,固摄失司而致腹泄。治以温中散散止利,方用:党参8s.
炒白术8g、干姜2g、炙甘草3g、炒薏仁10g、神曲10g、茯苓10g。水煎服,进药
三剂,诸证皆减,二诊守方治疗一周,大便正常。追访一年,未见复发。((伤寒论与临
证>)
    [按语]  理中汤有温中健脾之功,若审其主要药物人参、干姜之功效,则本方不仅
能温足太阴,亦具温补手太阴之功。因此<伤寒论)以之治疗中焦虚寒之“寒多不用
水”(霍乱);肺脾气虚之“喜唾,胸上有寒”;<金匮要略)则因此而治疗胸痹之属虚寒
者。现代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中焦脾阳虚弱、运化无力,可致腹胀不欲食、
吐泻等症。因此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肠易激综合症等,凡属脾阳虚弱者,恒可用
之。其二,脾开窍于口,脾阳素虚之人,可因温养不足,而患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故可以理中丸缓而补之。其三,小儿脾常不足,可因此而患外感,又可以本方为糊剂等
加以防治。其四,肺居胸中,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肺虚弱,则喜
唾、多涎等症可随之而生。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属此种情况者,可酌选此方而治之。此
则取手足太阴双补之义。
    后代医家为临床计,将本方演变成很多有效方剂:或增温阳之品;或加化痰之类;
或兼以降逆,或辅以化湿;或变为温经摄血之方;或作温肺化痰之剂,诸多变化,不一
而足,是丰富理中之法,学者当仔细体会。
    理中汤与理中丸名异药同,一方二法,视丸汤之缓急,察病情之轻重,临床之所
需,而易其制也。原文服汤后,饮热粥,是取其增强药力之意,临床可酌情取舍。
    [现代研究]
    (1)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作用的观察:李氏系统观察了理中汤对实验性大鼠胃
溃疡的作用。分别采用醋酸法和幽门结扎法制成模型,实验组给理中汤。体重200g以
上者药量为4ml/次,200g以下者3ml/次,  曰一次。连续给药10天,末次给药24小时
后处死。观察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并观察胃溃疡灶点数及溃疡面
积。结果:①胃标本外观胃溃疡呈火山口样周缘隆起,中心凹陷,为典型的胃溃疡病变
的外观,病变周围粘膜组织发白,与溃疡灶相对的浆膜上有大网膜包裹。理中汤组动物
胃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本方对实验性溃疡有愈
合作用。②对胃液检测指标的影响:理中汤组游离酸度较对照组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
著性意义(P<0。05),而胃液总量、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o.05)。
    (2)病机实质研究:有人认为脾胃阳虚的病人,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偏亢。他
们从X光检查发现,脾胃阳虚病人的胃张力较高,空腹滞留液增加,显示内分泌功能
较旺盛。脑电图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占优势。胆碱酯酶的含量降低。24小时尿内
VMA较正常人降低。这些临床表现均说明内脏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还观察到,
脾阳虚慢性痢疾的病人,经治疗后皮肤温度较治疗前升高。通过100例溃疡病人测定尿
17.酮类固醇普遍低于正常值,而17.羟在脾虚证变化不大,肾阳虚则降低,脾肾阳虚
时,两者均降低。说明脾肾阳虚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以理中汤治疗后,对肾上
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