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 白虎汤类---.68 白虎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白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陈皮、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

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全瓜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  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贝
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
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
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
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饲)。便秘痰黄者加用川军15g,
瓜蒌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黄安宫丸,每日3丸
本方石膏大量含水硫酸钙能抑制产热、渴感等中枢;知母对多种
细菌有抑制作用,配以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蒲公英、黄芩、
鱼腥草;复配以桑白皮、贝母、瓜蒌清泄痰热以平喘,故对脑出
血合并肺炎有显著疗效。r中国医药学报,1997,t6,:8l  
    6.  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加山药、
银花、连翘等。[中医杂志,1958,c4,:2513    .
    7.银翘白虎合剂配合西药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
加银花、连翘、板蓝根、钩藤、僵蚕、地龙等清热解毒,镇惊熄
风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重症乙型脑炎获良效。  
    8。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应用:用白虎汤为主
或配合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愈率在80%一lOO%之间
    

大大地降低了本病公认的死亡率,提高了疗效。并得出治疗乙脑
的几点经验。    .
  (1)中医治乙脑有五忌,忌发汗、忌泻下、忌利小便、忌辛
燥刺激、忌安眠镇静和冰袋冷敷。
  (2)本病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发病季节也比较
集中,治疗上应具有“疫证”的概念,其临床表现很少单独卫分
证候,主症高热、昏迷、抽搐。而高热一症是造成后二者的主要
因素,故迅速退热是决定病情预后的关键,主张一经确诊,即投
大剂白虎汤加味治疗。
   (3)用石膏要早期足量,才收效好,同时必佐粳米或生山
药.服药后薄被保温,令其微汗,以发散药力。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搏不见或微弱的
时候,是“热深厥亦深”,切勿当作寒证治,而妄用附片、干姜
等。得出“热证变寒万人无一”的经验。    ’
  (5)乙脑病人大多数具有白虎汤证,但少数病例不具白虎汤
证,如一见高热、昏迷、抽搐而不见白虎证,即投白虎汤,以致
表邪遏郁;高热持续不退,甚至迁延时日,产生不应有的后遗症,
有滥用白虎汤而导致失败的教训,故认为要严格遵守吴鞠通确定
的白虎汤禁忌。[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z]
  9.白虎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证属中医温病
瘟疫的范畴,有“瘟疹”、  “疫斑”之称,脉多浮数洪大、舌红
绛,苔薄黄,黄腻等。以白虎汤加山栀子、元参、生地、丹皮、
连翘、双花、板蓝根、茯苓、钩藤为主,并酌配以西药支持疗
法。[黑龙江中医药,1976,cl,:313
  10.白虎汤加味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运用:由于流行性
出血热在发热期常有气血两燔的表现,在发热后期又有低血压休
克,少尿期的病理过程,故以白虎汤中加人丹参、益母草、大黄
炭、白茅根、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治疗发热期患者.提示本
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不仅疗效好,而且可以促进跳期,缩短病

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4):19]
   11。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以白虎汤加银
花、连翘、黄芩、丹皮、半夏、芦根、白茅根、滑石而组成抗出
血热工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
或多尿期,或从低血压期直接进入恢复期的跳期现象,明显缩短
了病程。[赤脚医生杂志,1976,fl,.:29]
    12.白虎汤加减治疗眼科病:主要用于外障,凡眼暴赤肿
痛,如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均可
以白虎汤为主加减施治。在眼科应用本方时,多数病例不具白虎
汤“四大症”。很多病例仅单具眼部症状,用药则以舌象为主要
参考依据,其应用的原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体征。①眼部
症状:外障为主,局部红肿淤滞较甚,刺激症状亦比较严重;②
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象:滑数,洪数或洪大
有力;④其他体征: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
燥,烦渴,喜冷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c4,:28]
    13.白虎汤加减配合验方治疗糖尿病:用白虎汤加减配合验
方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用:生石膏30一120g,知母15g,玄参‘
30g,生山药30g,石斛15g,麦冬15g,天花粉15g,苇根30g,?
甘草6g,体质差可加党参或太子参15g,煎成800~1000ml,徐
徐服之或分次服之。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对多饮、多食、多尿症较
显著者效果好,对无明显上述症状者,效果差。[河南中医学院学摄
1980,(4):7]    ,
    14。本方加羚羊角、犀角,治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熏
渴,神昏谵语,抽搐者,名羚犀自虎场。[温热经纬]    一
    15.本方加桂枝、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名桂枝白虎汤。 .
    16.本方加葱白、豆豉、细辛,治温病内发,风寒外束之j
证,名葱豉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沦]  
    17.本方加大黄、芒硝,治温毒发斑,烦热错语不得眠者,
    

名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8.本方加半夏、竹茹,去甘草、粳米,治白虎汤证兼见胃
气上逆,心下痞闷者,名镇逆白虎汤.[衷中参西录]
  19.本方加苍术,治湿温病,症见多汗,身重,足冷者,名
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
   20.本方加犀角、元参,治温热发斑,名化斑汤。[温病条辨]
   21。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治暑嗽喘渴,名柴胡石膏
汤。[成方便读]
   22.本方去甘草、粳米,加熟地、麦冬、牛膝,治阴虚胃火
齿痛,名玉女煎。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168—173)
  一、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70、176)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乾燥而烦,欲饮水敷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此方立夏後,立秋前
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
亡血虚家亦不可舆,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170)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臣/G等谨按:前篇云.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裹有寒者。必表裹字差
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衷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裹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裹自
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词解]
    (1)表里:此指人体内外,不是指表证、里证。“表里俱热”,即内外皆热。
    [提要]  论述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证治,以及白虎汤的禁例。
    !释义]  此三条论述太阳伤寒因误治,转化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以及白虎汤的禁
例。太阳伤寒因治疗不当,病邪由表化热入里,邪传阳明,邪热炽盛,充斥内外,不仅
伤津,而且耗气。论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指里热炽盛,充斥内外,所以高热
持续;邪热迫津外出则汗出;热盛伤津,故口燥而渴;热盛于里上扰神明则心烦。由于
热盛伤津,汗出过多,故表热不显,轻按皮肤并无灼手感;热极汗多,发展到脱液耗
气,所以El燥渴,舌上干燥而烦,大量饮水仍不解渴;同样,  由于热极汗多,肌腠疏
松,所以在高热同时出现轻微恶寒,即论中所谓“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结合原文
26条,因热盛耗气,脉当洪大。治宜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恶寒与太阳之恶寒不同。太阳恶寒,常与病俱来,与病俱去,一
般较重,且无口渴心烦之象。本证“时时恶风”与“背微恶寒”系阳明里热炽盛,汗出
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所致,所以见风则恶。因背为阳之府,是阳气会聚的地方,
热迫汗出津气两伤,卫阳失于固密和温煦职能时,就可以引起背部微恶寒,程度一般较
轻,故加人参以益气生津。
    170条指出,伤寒表证未罢,发热、无汗恶寒,治当发汗解表,不可用白虎汤,因
邪在表当治以汗法,此时即或兼见烦渴等里热之证,亦应表里两解,或先解表后清里,
而不可先以白虎汤清其里热。白虎汤为清热重剂,用之则冰伏表邪,郁遏阳气,甚至引
邪内陷,而病必不除。这就是“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的用意。若里热已成,表
证已解,出现津气两伤的证候,则不仅应以白虎汤清热,更须加人参益气生津,方为合
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明确了白虎汤的治禁,他指出“白虎汤本为达热出
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
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氏的这个补充,完全符合(伤寒论)精神,
足供参考。本条目的在于强调一点:不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必须在无表证的情况
下方可使用。论中只提“渴欲饮水”,是为了突出重点,属于省文法。
    176条论述白虎汤证的脉象和病理。对本条注家意见颇不一致,争论焦点在于对
“表有热,里有寒”的解释,特别是对“里有寒”的提法认为不妥。宋代林亿校正时已
发现原文有误,提出应改正为“表有寒,里有热”。因为以方测证,白虎汤为甘寒重剂,
主治阳明热盛,充斥表里。论中有关白虎汤证的条文,均讲的是“表里俱热”或“里有
热”,所以本条“表有热,里有寒”当改为“表里有热”或“表里俱热”,才合乎情理。
本条在写法上详于脉而略于证。“脉浮滑”,不仅言其脉象,而且也是对病机的概括。滑
为热炽于里,为里有热;兼见浮象,是气血外达,热在内而见于外的表现。脉浮滑,表

明其证属阳,反映了阳热亢盛,与表里俱热相符。因阳明里热蒸腾,充斥于表里,弥漫
于周身,故除脉浮滑或洪大外,当有身热、汗出,  口渴以及心烦等气分大热的见证。因
气分热势炽盛而正气尚未虚衰,故以白虎汤清气分之热则愈。
    [选注]
    钱天来注168条:伤寒但言吐下,不言发汗,明是失于解表,故七八日不解。又因
吐下之误,邪气乘虚陷入,故热邪内结于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是邪未尽入,当以
表里两解为是。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则里热甚于表热矣。谓之表热
者,乃邪热已结于里,非尚有表邪也。因里热太甚,其气腾达于外,故表间亦热,即阳
明篇所谓蒸蒸发热,  自内达外之热也,时时恶风者,言时常恶风也,若邪气在表,只称
恶风而不曰时时矣。谓之时者,即上篇第七条(指54条),所谓时发热之时也。热既在
里,而犹时时恶风,即所谓热则生风,及内热生外寒之义,故不必解表,而以白虎汤急
解胃热。更加人参者,所以收其津液,而补其汗下之虚也。((伤寒溯源集。太阳下篇))
    汪苓友:……此条伤寒病,  自太阳经传来,要之既吐且下,而其邪不解,至七八日
之时,寒郁为热,已入阳明之腑,而热邪更甚矣。里者,腑也。表者,经也。热结在里
者,谓腑热甚于经也。表里俱热者,表热,则阳明经肌肉间热。时时恶风者,仍热极汗
多,不能收摄,腠理疏,以故时时恶风也。里热,则胃腑中燥热,以故大渴,舌上干燥
而烦,欲饮水数升。此因吐下之后,胃气虚,内亡津液,以故燥渴甚极也。与白虎加人
参汤,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伤寒论辨证广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成无己: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
表未全罢,所以属太阳也。背为阳,背恶寒,  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
燥而渴,背虽恶寒,此里证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
人参止渴生津。((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医宗金鉴)注169条: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  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
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
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
寒非阳虚恶寒,乃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寒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
明,大清其热。加人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钱天来注170条:此所以申明太阳阳明表里之辨,而赅其治法也。脉浮,风邪在表
也。发热无汗,寒邪亦在表也。以风寒皆在表而不解,则邪热犹在太阳,未入于里,当
以解表为急,犹未可以寒凉为治,故曰不可与白虎汤,恐其既不能解表,而邪又未入于
里,徒伤胃气故也。若渴欲饮水,则知邪热已入阳明之里,  胃中之津液枯燥矣。然犹必
审其无表证者,有以白虎汤解其烦热,又加人参以救其津液也。然白虎一方,但能除胃
热,而不能治胃实,倘舌苔黄黑焦裂,脉实大而胃脘绕脐硬痛者,仍当以承气攻之也。
((伤寒溯源集。太阳下篇))
    (医宗金鉴)注176条: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
虎汤证也,当改之。(<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正误存疑篇))
    此言伤寒太阳证罢,邪传阳明,表里俱热,而未成胃实之病也。脉浮滑者,浮为表
有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

曰:表有热,里有热也。此为阳明表里俱热之证,白虎乃解阳明表里俱热之药,故主之
也。不加人参者,以其未经汗吐下,不虚故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评述]
    168条因太阳病误施吐下而传入阳明,表里俱热,钱、汪二注妥切可从。唯钱注
“时时恶风”为“邪未尽入,当以表里两解为是”,与“时时恶风,即所谓热生风,乃内
热生外寒之义”,前后说理不一,自相矛盾。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背微恶寒”的机理,“乃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
微恶之”,义理周详,平正通达。成注“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与170条“其表不解
者,不可与白虎汤”相抵触,因此是错误的,不可取。
    钱注170条不仅明确表证未解,不可与白虎汤,并且进一步对白虎汤与承气汤的功
效进行了比较,指出白虎汤“但能除胃热,而不能治胃实,倘舌苔黄黑焦裂,脉实大而
胃脘绕脐硬痛者,仍当以承气攻之也”,诚经验之谈。
    176条“表有热,里有寒”,历来诸家解释不一。林亿将其改为“表有寒,里有
热”,而(医宗金鉴)则直改“里有寒”为“里有热”,即表里俱热之意,更与临床相
合,胆识独具,堪为钦佩。
    [治法]
    1.辛寒清热。
    2。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
    1。白虎汤方(参见阳明病篇)。
    2.白虎加人参汤方。
    [方义]  白虎汤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止渴。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既能助
石膏清肺胃之热,又能苦寒润燥滋阴。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则清热除烦止渴的作用增
强。甘草、粳米和胃气、养胃阴,且可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之偏。本方药虽四味,但
配伍精当,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
(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脉数有力、
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白虎汤临床应用虽广泛,但亦不能滥用。清代名医吴鞠
通,对本方提出了“四禁”,即脉浮而弦细、脉沉、不渴、汗不出者,皆不可与之。其
主旨在于非阳明内热者勿用,可供参考。
    168条方后有“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六十二字,疑是后人
所掺。<金镜内台方义)对此曾加以评论说:“古人一方对一证,若严冬之时,果有白虎
汤证,安得不用石膏;盛夏之时,果有真武汤证,安得不用附子;若老人可下,岂得不
用硝黄;壮人可温,岂得不用姜附。此乃合用者必需之,若是不合用者,强而用之,不
问四时,皆能为害也”。此说非常中肯,可资参考。
    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盖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故
以白虎汤辛寒清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为热盛津气两伤之良方。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所以
需要加参,其辨证关键是在白虎汤证基础上出现汗出过多、大烦渴、微恶风寒与脉洪大
无力。其机理为热邪炽盛,不仅伤津,而且耗气。

    [方论选]
    成无己: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
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夏热秋凉,
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日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  (内
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
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热胜其气,必以
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
蕴,消烁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伤寒明理
论.卷下))
    柯韵伯: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
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肺
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
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
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养生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
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主西方金也,
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暑清阳解,此四时之序也。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
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火不伤,乃操万金之术者。(<伤寒
来苏集.伤寒论注。白虎汤证))
    方有执:所以用白虎两解表里之热,加人参润其燥而消其渴也。((伤寒论条辨.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尤在泾:方用石膏,辛甘大寒,宜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咸寒佐之,人参、甘草、
粳米之甘,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盖取金气彻热之义云
耳。(<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王晋三: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
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
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热化燥。((绛雪园古方选注.寒剂))
    [点评]  白虎汤为常用方,成、柯二氏对本方的配伍意义均有阐发,但成氏主张知
母为君,柯氏主张石膏为君。从全方作用而言,石膏、知母两药都很重要,只有两药同
用,才能相得益彰,清阳明独胜之热,而胃津可保。诸家对加人参益气生津,则认识一
致。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白虎加人参汤治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者:见26、168、169、170、222条。
    2)白虎加人参汤治伤暑偏于热盛: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续名医类案):治疗暑证,证见头痛,发热,或时烦躁,汗大出,大渴引饮,喘气。
    2)<活人辨疑):化斑汤(即白虎加人参汤)治赤斑,  口燥烦渴,中暍。
    3)(古今医案):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老人昏热谵语,喘乏遗尿之三阳合病证。
    4)<保赤全书):人参白虎汤治暑盛烦渴,痘出不快,又解麻痘、斑疹等热毒。

    (3)现代应用
    白虎加人参汤是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良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下列多种病证:
    1)呼吸系统。如大叶性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刘鹤鸣氏根据
吴鞠通<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搧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若脉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用清邪扶正之法治疗肺气将绝,以白虎加
人参汤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对毛地黄药物的依赖。并认为该方
不但能强心,而且能消炎,对中医治疗急症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在临床应用时,如口服
有困难,可鼻饲或保留灌肠。
    2)疫证。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等急性热
病属阳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者。焦氏曾以本方加减治愈乙脑9例,另外3例先投白虎
汤症状有改善,但未能痊愈,后以本方治疗而收全功。并指出使用白虎汤治疗后有的病
人症状虽减,而体温却未能降至正常,甚至有的患者体温反而上升,有的症状亦不好
转,此时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体温即可很快下降,诸症随之消失。
    3)热证。临床常用于暑热、小儿夏季热及其它热病。汪氏以本方退35天高热。
孙氏等用本方合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高热。熊氏以本方加味治疗感冒高热不退。
郭氏等以本方加鲜荷叶适量治疗中暑,其中生石膏用至1000g。
    4)糖尿病。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该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临床
症状以三多(多饮、多尿、多食)为特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
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总的治疗原则是泻热降火,生津滋阴。陈氏治疗糖尿病180
例,其中用本方治疗肺燥型11例。李氏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51例,对肺胃热
盛,表现烦渴多饮,口舌干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或干,舌质红,苔薄黄,脉
滑数者,以本方加味清热养阴。刘氏用本方治疗老年糖尿病92例,总有效率达
79%。吴氏等以加味白虎人参汤治疗胃热型糖尿病128例,有效率达86.72%,且对
口渴冷饮、唇干咽燥、消谷善饥、胃灼热等胃热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5)其它。干氏用本方治疗慢性咽炎、干燥津枯、充血红艳,和鼻衄出血过多
者。张氏以本方救治甲状腺危象2例,并认为甲状腺危象临床所出现的身大热、汗
大出、口大渴、脉虚大无力,符合(伤寒论)中所述白虎加人参汤证。范氏用本方
治疗尿崩症,因肾阴不足,肾气失固,肺燥而气失敷布,水液不得散于周身,直趋膀胱
而致多尿,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滋肾育阴,清热泄火生津止渴而获效。李氏用白
虎加人参汤化裁,益气生津,清热养阴并举,治“小儿疳渴证”。陈氏以本方治疗严
重饥饿症14例,均为女性,病程3月一5年。临床表现为饥饿能食,伴心慌、气急、
躁热、周身大汗,食后症状消失,片刻后症状再发,需反复进食,致体重迅速增加,大
便频数,气虚无力。西医检查无异常。均予知母、粳米各12g,石膏30g,甘草、红参
各lOg。水煎分2次服。服本方6—30剂后全部治愈,平均服药u.14剂。患者用药后
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气虚症状缓解,均于1月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张开荣氏
用白虎加人参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癃闭1例,患者系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
胃肠功能紊乱,因受凉发烧,相继出现二次心衰后,不能自主排尿。辨证阳明热盛,气
津两伤,水道失调。药后阳明热清,气津得复,水道得通而癃闭自愈。
    (4)医案选录

    1)暑厥。林某,女,38岁。夏月午睡后,  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
.喘,不声不语,牙关微紧,舌苔黄燥,脉象洪大而芤。证属暑厥,暑为大热之邪,燔灼
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所以四肢
反见厥冷;邪热内迫,扰于心神,正又不能胜邪,故神昏不语,脉见洪大而芤。治以清
暑泄热,益气生津,投白虎加人参汤。朝鲜白参、知母、粳米各15g,石膏30g,甘草
9g。服1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冷饮,再投1剂而
愈。(<浙江中医杂志)1965;(8):7)
    2)白虎加人参汤退35天高热。杨某,女,15岁。于1992年5月20日晚突然高
热后,至1992年6月25日一直高热不退,体温38—40.5℃。曾住院作血常规、大小
便常规、血沉、血培养、痰培养、肝功能、肥达氏试验、骨髓穿刺、心电图、B超、胸
片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而无法确诊;先后用过大量青霉素、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
奎宁、雷米封等均无效。1992年6月25日下午诊见病人高热39.7℃,精神差,但神志
清,无汗出,口干渴欲饮,不欲食,小便短大便3日未解,舌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全
身无斑疹。诊断为阳明白虎证。予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45g(先煎),山药(代粳米)
20g,知母、党参各12g,甘草6g。2剂水煎服,每2小时1次,并密切观察体温。服药
2次后,体温降至38。7℃,次晨体温为37.7℃。下午复诊,精神好转,体温37.6℃,
能进食,  口干不甚,舌尖红苔微黄,脉细弱,热邪已大减,但津伤邪恋。再予生石膏
30g,山药20g,生地15g,知母、党参、玄参各12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为
引。2剂,煎服法同前,26日晚8时体温36.5℃。27日患者精神明显好转,  口不干,
饮食大增,且大便通畅而愈。随访1月,体温正常,健康如故。(<四川中医)1993;1l
(3):30)
    3)糖尿病。路某,女,54岁。1992年9月11日诊。患者一周前,过度劳累后,
烦渴引饮频繁,小便次数增多,明显异于往常。查:血糖9mmol/L,尿糖()。舌
红、苔薄白少津,脉细弱。诊断为糖尿病。属中医上消。为肺胃热盛,津液受伤。药用
人参白虎汤合生脉散加减:生石膏lOOg,潞党参50g,麦冬20g,五味子6g,知母、甘
草各log。服药3剂后,症状迅速好转,复查尿糖转阴,血糖恢复正常。以后随症加减
用药,调理巩固疗效,至今正常。按:病人烦渴频饮、小便次数增多,是肺胃热盛、津
液耗损所致。重用生石膏lOOg,以折热势、保护津液,用生脉散(潞党参、麦冬、五
味子)益气生津;知母增强石膏清泄肺胃郁热而润燥,同达到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之目
的,药中病机,故获奇效。((四川中医)1993;n(7):28)
    [按语]  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清泄弥漫之邪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为清补合用之
剂。对阳明热证且有气阴两伤者,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后世医家对其运用有了许多发
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以壮热、烦渴、大汗、舌红少津、脉洪大而芤为主要运用指
征,甚则出现少气懒言、精神疲惫等症。近年来,尤多用于糖尿病属肺胃热盛、口渴喜
饮之病人。
    [现代研究]
    降血糖作用:据药理研究,人参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人参具有抗应激、降血糖,
抑制某些细菌、原虫和结核杆菌等多种作用。而白虎加人参汤的降血糖作用又明显优于
单味人参。有人运用动物实验性糖尿病,对本方及其药物组成的复合作用,作了较详细

的观察,结论是方中知母为降血糖的主药,甘草、粳米能辅助发挥作用,它与人参配
合,反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加入又使之相互协调。日本人本村正健通过动物实验研究
白虎加人参汤及八味丸对糖尿病的作用,证实了这些方剂均有降血糖作用,但又以白虎
加人参汤较优,并且也发现了知母、人参、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协同作用。白虎加人参
汤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和抗胰岛素血清性糖尿病的酮体有抑制作用,其效力强弱按人
参、粳米、甘草、石膏、知母依次排列,但降血糖的作用却以知母为首“”。
第四节  谵语辨证及白虎汤证(210--220)
  一、谵语辨证(210—218、220)
  [原文]
  夫实者谶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谶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0)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谶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
    伤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  曰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
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
直视,脉弦者生,湳者死。微者,但发热谶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後
服。(212)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
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舆承气汤也。(214)
    阳明病,谶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
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写之,
溅然汗出则愈。(216)
    汗汗一作卧,出谶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
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

实,久则谶语。(218)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浆荣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
大承气汤。(220)
    [词解]
    (1)郑声:指语言重复,声音低微。
    (2)亡其阳:即亡阳、阳气虚。
    (3)脉自和:犹脉象正常。
    (4)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
    (5)转气:即转矢气。
    (6)胃:胃赅肠而言。
    (7)写:通“泻”。
    (8)风:犹感受风邪有表证。
    [提要]  谵语辨证
    [释义]  本节条文主要论述谵语的辨证。210条辨谵语郑声的性质,特征与预后。
谵语与郑声都是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的妄言乱语。谵语大多属实证,表现为声高气
粗,妄言乱语,由里热炽盛,扰乱神明所致,故曰“实则谵语”。郑声属虚证,表现为
语言重复,声音低微,为精气虚衰,心失所养所致,故曰“虚则郑声”。如果谵语又见
直视,为热盛或阴虚动风之象,喘满为气脱之象,故预后差。若又见下利为中气衰败,
阴液欲竭之象,故曰死证。谵语也有屑虚证的,如211条由于误汗损伤心阳,神明无主
而出现谵语,其预后可从脉象辨别。脉短为气血虚阴液衰埠故预后不良。脉自和是指
脉象不短,并能逐渐恢复正常,为正气尚存有生机,则非死证。
    212条论阳明腑实重证的辨治及预后。本证经吐法下法治疗后仍不解为表邪入里化
热伤津,故不大便多日。日晡潮热,为阳明经气旺(申酉)时,热势升高。不恶寒为表
证已除,必见反恶热、自汗出等阳明病外证。独语如见鬼状与谵语同义,可表现为声高
气粗,若有所见等,为阳明热盛上扰神明所致。上述为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如果又见
“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是阳明腑实重证。为热盛阴竭动风之危重
证候,(伤寒论)没有出方,可参酌吴鞠通(温病条辨)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之类
治疗。本证的预后可辨脉象,若脉弦,为正气尚存,犹有生机;若脉涩,为血虚阴竭,
预后不良。如果证情较轻,仅见发热谵语的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但得大便通利,则
止后服,以免损伤正气。
    213条辨阳明热盛伤津致便硬谵语的治法。.阳明病多汗为热盛迫津外泄所致,津伤
则胃肠津液不足,大便于结而硬。同时由于里热炽盛,上扰神明则谵语。本证热盛伤津
致大便硬而谵语,为阳明腑实轻证,故用小承气汤泻热通下。若腑气通畅,谵语消失,
即当停止服用。
    214条续论小承气汤证治。阳明病见谵语,发潮热,脉滑,为里热炽盛,腑实已
成,热扰神明所致,似可投大承气汤,泻其实邪。而本条却用小承气汤轻下,究其原
因。关键在于已见疾脉,为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既有虚象则不得妄用大承气汤峻
下,当谨慎行事,故用小承气汤轻下。仲景大小承气汤之区别应用,由此可见一斑。本
条先服小承气汤一升作试探,服药后腹中转矢气者,为气机尚通畅,可继续用小承气汤

攻下。若不转矢气,为虽有阳明腑实证,但气机闭塞,是病情复杂危重之象,不得再妄
投承气汤。若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为阳明腑实证气机闭塞,虚象明显。实中夹
虚,攻补两难,故曰难治。此时千万不能纯用承气汤攻下,当拟攻补兼施之法,吴鞠通
<温病条辨)新加黄龙汤之类可参考。
    215条续论谵语潮热的治疗,并以能食不能食辨便硬之程度。谵语潮热为阳明腑实
证之主要表现,可用承气汤类攻下。若不能食者为腑实严重,燥屎内结,肠道壅滞,胃
失受纳,故推测胃肠中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攻下。条文中“宜大承气汤下之”为倒装
文法,意为“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之。若能食者为腑实较轻,结聚不严重,故曰
“但硬耳”,可用小承气汤之类治疗。另190条有“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之论
述,与本条迥然有别。190条以能食不能食辨中风与中寒,本条谵语潮热并见,则以能
食不能食,辨便硬及腑实证之轻重。
    216条论阳明病谵语见于热入血室的证治。热入血室证太阳病篇曾有论述,表现为
发热恶寒,经水适来适断,谵语等。本条为阳明病热入血室,主症为下血谵语。阳明热
盛与血结于血室,血热妄行损伤脉络则下血,血热上扰,影响神明则谵语。由于里热蒸
腾,气机不畅,故表现为但头汗出。此外还可见胸胁下满,少腹不舒等症。本证与阳明
病的主要区别在于下血,故下血为本证的主症。由于血室隶属于肝经,故用针刺肝之募
穴一一期门的方法,泻肝经之实热。溅然汗出,为针刺后气机通畅,热邪外泄的表现。
还可结合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
    217条论谵语兼表证的证治。汗出谵语为阳明病的主要表现,阳明热盛,迫津外泄
则汗出,热盛上扰神明则谵语,故曰“有燥屎在胃中”。但“汗出”一症也可见于表证,
本条之汗出即属表证,故曰“此为风”。因而本条实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之证。腑实
证除谵语外还可见腹满不大便等症,表证还可见恶寒头痛等症。既为表里同病,其治疗
须按表里先后缓急而行。  “过经乃可下之”是说其表未解者,不可攻下;须表证已罢,
阳明证显,方可攻下,则无后顾之忧。因本证为表虚里实,若表证未除,而过早攻下,
则表邪内陷,会使谵语等症加重。“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一句,当移于“过经乃可下
之”后,亦为倒装文法。
    218条论误汗致津伤热盛而谵语。“脉沉而喘满”当辨为里证,里热炽盛,腑气壅
滞,则可见腹满;里热炽盛,肺气不利则喘。故曰“沉为在里。若医者失察,而误用汗
法,必致津液外泄,胃肠燥热更盛,而大便难出。盖误汗则虚其表,汗出津伤,里热更
炽,因循失误,久必神明被扰,故发谵语。
    220条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本条二阳并病,即先是太阳病,继而又见
阳明病,究其治法,若以表证为主的,可小发其汗,若表里证均较突出的,可用表里同
治之法。今太阳病已消失,仅见潮热,手足浆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等症,则为典型的
阳明腑实证。盖以潮热、谵语为腑实证之重要特征;手足浆浆汗出,由热盛迫津外泄所
致,更兼大便难,为阳明腑实之确据,故用大承气汤峻下实热。
    “谵语”指病人胡言乱语,声高气粗。“郑声”本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之民间音乐,
因与当时的雅乐大相径庭,而受到儒家的排斥。(伤寒论)中的郑声,指病人胡言乱语,
语言重复,声音低微,为虚证。<伤寒论)中见谵语的条文27条,主要在太阳、阳明病
篇。谵语的成因有误用汗熨火法,或阳明热盛,或肝经有热,或热入血室;亦有误汗亡

  心阳所致者。谵语的治疗体现了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
    [选注]    .
    成无己注210条:(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
  也;郑声由精气夺而声不全也。谵语者,言语不次也;郑声者,郑音不正也。  <论语)
  云:恶郑声之乱雅乐。又曰:放郑声,远伎人,郑声淫,伎人殆。言郑声不正也。今新
  差气虚,人声转者,是所谓重语者也。若声重亦声转之。(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
  治法)
    王肯堂:谵语者,谓乱言无次,数数更端也;郑声者.谓郑重频烦也,只将一句旧
  言,重叠频言之,终日殷勤,不换他声也。盖神有余则能机变,而乱语数数更端,神不
  足则无机变,而只守一声也。成氏谓郑声为郑卫之声非是。((证治准绳。伤寒.帙之三。
  谵语))
    (医宗金鉴)注210条:谵语一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心,  .
  乱言无次,其声高朗,邪气实也。虚则郑声,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复,其声微
  短,正气虚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阳明全篇))
    汪苓友注211条:此系太阳病转属阳明谵语之证。本太阳病得病之时发汗多,转屑
  阳明,重发其汗,汗多亡阳。汗本血之液,阳亡则阴亦亏,津血耗竭,  胃中燥实而谵
  语。谵语者脉当弦实,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是病虽甚不死。
  若谵语脉短者,为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也,以故主死。或以阳亡为脱阳,脱
  阳者见鬼,故谵语,拟欲四逆汤急回其阳,大误之极。殊不知仲景云亡阳者,乃亡津液
  之通称,津液亡而反用附桂等辛热之剂,吾恐脉虽和,亦必至死。((伤寒论辨证广注.辨
  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陈修园:有亡阳而谵语者,汗为心液,心为阳中之太阳,发汗多,则心液虚矣。若
  重发汗者,心液为阴,阴虚于内则心主之阳无所附而遂亡于外矣。亡其阳则神气亦昏而
  谵语。脉乃血脉,脉短者,心液亡,心气绝故死。若脉不短而且自和者,病虽剧,亦不
  死。((伤寒论浅注.阳明篇))
    舒驰远注211条:亡其阳,  “阳”字存有误,应是“阴”字,何也?病在少阴,汗
  多则亡阳;病在阳明,汗多则亡阴。盖(阳明中篇)皆阳明胃实之证,但能亡阴.不能
  亡阳。((舒氏伤寒集注.阳明篇))
    成无己注212条: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
  胃气虚,邪热内结也。阳明旺于申酉戌,  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
  证罢也。独语如见鬼状者,阳明内实也,以为热气有余。若剧者,是热气甚大也,热大
  甚于内,昏冒正气,使不识人,至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伤寒阳胜而阴绝
  者死,阴胜而阳绝者死。热剧者,为阳胜。脉弦为阴有余,涩为阴不足。阳热虽剧,脉
  弦,知阴未绝而犹可生;脉涩则绝阴,故不可治。其邪热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热谵
  语,可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热。<经)曰:凡服下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此以热
  未剧,故云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医宗金鉴)注212条: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一以阴气未竭为可治,如太阳中
  风,火劫变逆,捻衣摸床,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阳热之极为可攻,如阳明
  里热成实,循衣摸床,脉滑者生,涩者死是也。大抵此证,多生于汗、吐、下后,阳气

大虚,精神失守。(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虚故四肢扰乱失所倚也,以独参
汤救之;汗多者,以参芪汤;厥冷者,以参附汤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谓阳极阴竭
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阳明全篇))
    汪苓友注212条: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而言。伤寒若吐若下后,津液亡而邪未尽
去,是为不解。邪热内结,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此为可下之时。日哺所发潮热
者,府实燥甚,故当其经气旺时发潮热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者,即谵语也。
(字释)云:病人自言为谵。则是独语如见鬼状,乃阳明府实而妄见妄闻。病剧则不识
人,剧者甚也。成注云:热气甚大,昏冒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
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心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则喘,今者喘
虽微而直视,直视则邪干脏矣。故其死生之机,须于脉候决之。<后条辨)云:以上见
证莫非阳亢阴绝,孤阳无依而扰乱之象。弦涩皆阴脉,脉弦者为阴未绝,犹带长养,故
可生。脉涩者为阴绝,已成涸竭,以故云死。其热邪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潮热谵语,
宜以大承气汤下胃中实热,通肠中燥结。一服利,止后服者,盖大承气虽能抑阳通阴,
若利而再服,恐下多反亡其阴,必至危殆,可不禁之!(<伤寒论辨证广注。辨阳明病脉
证并治法))
    柯韵伯注213条: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
语之根,一服谵语止,大便虽未利,而胃濡可知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阳明脉证
下))
    汪苓友注213条:阳明病指胃家实而言,其人多汗者,乃自汗出而多也。汗多则津
液外泄,胃亡津液则燥,肠与胃相通,胃中燥则大便必硬,硬则热邪不得下泄,阳明府
实因作谵语。治法止须与小承气汤,下其实热。若一服实热得下,胃中稍空则谵语止。
更莫复服者,以亡津液,不堪过下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尤在泾注213条:汗生于津液,津液资于谷气,故阳明多汗,则津液外出也。津液
出于阳明,而阳明亦藉养于津液,故阳明多汗则胃中无液而燥也。胃燥则大便硬,大便
硬则谵语,是宜小承气汤,以和胃而去实。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者,以津液先亡,
不欲多下,以竭其阴。(<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
    钱天来:邪在阳明而谵语发潮热,则邪热当实于胃,而为可下之证矣。脉滑则食停
于胃,疾则热邪过甚,躁动已极,其变态有不可测者,以未见实大之脉,不可轻下,故
不用大承气汤,而以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若腹中行动而转矢气者,此胃中
有实热也,更服一升,以去其邪热宿滞。若不转矢气者,是胃无实邪也,勿更与之。至
明日而竟不大便,其脉反微涩者,知其内无真气矣。脉微则阳衰,涩则阴气竭,阴阳俱
虚。以滑疾之脉而反变微涩,是邪盛正虚,所以为难治。如此者,正气将败,断不可更
虚其虚,是以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伤寒溯源集。阳明中篇))
    方有执:滑以候食,故为大便硬之诊。疾,里热盛也。然滑疾有不宁之意,不可不
知。微者,阳气不充,涩者,阴血不足,故曰里虚也。难治者,气不充则无以运行,血
不足则无以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伤寒论条辨.辨阳明病
脉证并治法))
    尤在泾注214条:谵语发潮热,胃实之征也。脉滑而疾,则与滑而实者差异矣。故
不与大承气。而与小承气也。若服一升而转矢气者,知有燥屎在胃中,可更服一升,若

不转矢气者,此必初硬后溏,不可更与服之。一如前二条之意也。乃明El不大便,而脉
反微涩则邪气未去,而正气先衰,补则碍邪,攻则伤正,故曰难治。便虽未通,岂可更
以承气攻之哉。(<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下))
    张路玉: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详仲景言病人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盛
所致。胃热则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
之故。故宜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若能食者,  胃中气化自行,热邪原
不为盛,津液不致大伤,大便虽硬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若以能食便硬而
用承气,殊失仲景平昔顾虑津液之旨。(<伤寒缵论.阳明下篇>)
    周扬俊:大承气汤句宜单承燥屎五六枚来,何者?至于不能食为患已深,故宜大
下。若能食,但硬,未必燥屎五六枚,口气原是带说,只宜小承气汤可耳。(<伤寒论三
注.阳明篇))
    徐灵胎:燥屎当在肠中,今云“胃中”何也?盖邪气结成糟粕,未下则在胃中,欲
下,则在肠中。已结者,即谓之燥屎,言胃则肠已该矣。(<伤寒论类方.承气汤类))
    张隐庵:此言阳明下血谵语,无分男女而热入血室也。下血者,便血也。便血则血
室内虚。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而上注于心下,故谵语,此为血室空虚而热邪内入。但头
汗出者,热气上蒸也。夫热入血室则冲任气逆而肝脏实,故当刺肝之期门,乃随其实而
泻之之义。夫肝藏之血,充肤热肉,淡渗皮毛,溅然汗出,乃皮肤之血液为汗,则胞中
热邪共并而出矣。(<伤寒论集注。阳明篇))
    注苓友注216条:按此条当亦是妇人病。邪热郁于阳明之经,阳明多气多血,邪热
甚则迫血以下而行,血下则经脉空虚,热得乘虚而入其室,亦作谵语。  <后条辨)云:
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君实血室之主,室被热扰,其主必昏故也。但头汗出者,血下夺
则无汗,热上扰则汗蒸也。刺期门以泻经中之实,则邪热得除而津液回复,遂溅然汗出
而解矣。或问此条病,仲景不言是妇人,所以(尚论)诸家直指为男子。今吾子偏以妇
人论之,何也?余答云:血室虽不分男女皆有,而热入血室之证则惟妇人始有之。余于
前第七卷少阳篇后言之已明,况仲景于太阳篇中,一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来,此
为热入血室。再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三则曰妇人伤寒云云,
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则是热入血室明系妇人之证,至此实不待言而可知矣。且此
条言下血当是经水及期,而交错妄行,以故血室有亏,而邪热得以乘之,故成热入血室
之证。考之<灵枢。海论)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注云:此即血海也。冲脉起子胞中,
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又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夫少阴也,任也,冲也。其经脉皆行
于腹,故其血必由前阴而下,斯血室有亏,邪热方得而入,则是仲景云下血乃经水交错
妄行,又不问而自明矣。此其理非读书明理之君子,其孰能知之。(<伤寒论辩证广注。
刺热法))
    成无己: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而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
未和则未可下,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燥屎虽除,则表邪乘虚复陷
于里,为表虚里实,胃虚热甚,语言必乱。与大承气汤,却下胃中邪热则止。((注解伤
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章虚谷:经邪入府,下之则愈,宜用大承气汤。尚下早而语乱,当用救治之法,非
  谓仍用大承气也。此倒装文法,不可错解。((伤寒本旨.阳明全篇))
    尤在泾注217条:汗出谵语谓风未去表,而胃已成实也。故曰有燥屎在胃中,又日
  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见胃实须下,而风未去表,则必过经而后可下。不
  然。表间邪气又将入里,胃益增热而语言错乱矣。表虚里实,即表和里病之意,言邪气
  入而并于里也。  (外台>云:里病表和,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故宜大承气以下里实。
  ((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下))
    柯韵伯注218条:喘而胸满者,为麻黄证。然必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今脉沉
  为在里,则喘满属于里矣。反攻其表则表虚,故津液大泄,喘而满者,满而实矣。因转
  屑阳明,此谵语所由来也,宜少与调胃。汗出为表虚,然是谵语,归重只在里实。((伤
  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阳明脉证上>)
    舒驰远注218条:脉沉而喘满,则知阳明宿燥阻滞,浊气上千而然也。故曰沉在
  里,明非表也。而反发其汗,则津越便难而成实矣。至久则谵语者,自宜大承气汤,此
  因夺液而成燥屎者,原非大热入胃者比,故仲景不出方,尚有微甚之斟酌耳。((舒氏伤
  寒集注.阳明篇))
    成无己: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太阳证罢,是无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
  阳明。一身汗出为热越,今手足浆浆汗出,是热聚于胃也,必大便难而谵语。<经)曰:
  手足粱莱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实热。((注解伤寒论.辨阳
  明病脉证并治法))
    柯韵伯注220条:太阳证罢,是金属阳明矣。先揭二阳并病者,见未罢时便有可下
  之证。今太阳一罢,则种种皆下证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阳明证下>)
    汪苓友注220条:此条系并病谵语之证。二阳并病者,乃太阳阳明,二经相并而病
  也。经病无可下之理。今者太阳证罢,已无恶寒头痛在表之邪矣。但发潮热,手足浆浆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是为阳明入府之证,故云下之则愈。亦宜用大承气汤也。((伤寒
  论辨证广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评述]  成氏以虚实分谵语与郑声,为一语破的。但释郑声为郑音不正欠妥,王氏
  已论其非。吴氏对谵语郑声病机的阐述较妥贴,可从。汪氏释211条为阳亡阴亏、胃中
  燥实而谵语,其说是非参半,阳亡阴亏则是.胃中燥实则非。盖本条为发汗亡心阳所
  致,对此陈氏进行了论述,其说较合理。舒氏认为亡阳当为亡阴之误,是不通阴阳互根
  之理所致。212条成氏、汪氏之论述较透彻,汪氏更指出本条为谵语之势重者。<金鉴)
  既释循衣摸床为阳热之极,又认为此证阳气大虚,当用独参、参芪、参附汤之类,并改
  “脉弦”为“脉滑”,似不可从。柯氏释213条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为谵语之根,尚未
  涉及真正之病因,而尤氏指出用小承气汤和胃而去实;汪氏则明确指出热邪不得下泄为
  便硬之因,故用小承气汤下其实热,则明白晓畅。钱氏释214条之疾脉为热邪过甚。躁
  动已极,其变态有不可测者,并联系脉实大、脉微涩论述用小承气汤之由,较合理。方
  氏释脉滑疾有不宁之意,也有参考价值。方氏将脉滑疾与脉滑实比较,以区分大小承气
  汤证之差异,对临床有指导价值。张氏认为215条是热伤胃中津液,故用大承气汤急祛
  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认为若单纯能食便硬,不宜用承气汤。周氏则认为“能食但
  硬”可用小承气汤,有参考价值。徐氏则指出,燥屎当在肠中,“言胃则肠已赅矣”,其
  说可以。张氏释216条之热入血室为男女皆有,代表了一部分医家的观点。汪氏则认为

本条当亦是妇人病,明确指出血室虽男女皆有,而热入血室之证则惟妇人始有之。其论
点正确,论据确实,有说服力。成氏释217条谵语为胃中有燥屎,汗出为表未罢,治当
先表后里,是。然释表虚里实为表邪乘虚,复陷于里则欠妥。尤氏也未读出倒装句,将
“表虚里实”,误作“表和里病”,去道远矣。唯章氏独具只眼,指出“此倒装文法,不
可错解”。218条柯氏释表虚为汗出,谵语为里实,较为妥贴。舒氏则探究仲景不出方
之由,有参考价值。成氏、汪氏论述了220条并病之涵义,皆可从。柯氏则指出太阳证
未罢时,便有可下之证,体现了辨证精细、治法严谨的精神。
  二、白虎汤证(219)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谶语遣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南.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词解]
    (1)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病的症状同时出现。
    (2)口不仁:口中麻木。可表现为食不知味,语言不利等。
    (3)面垢(g6u够):脸部如蒙尘垢。
    [提要]  三阳合病治从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本条叙述了三阳合病,病邪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证治及治禁。欲全面认识
白虎汤证,当参阅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当是表
里俱热,见太阳篇176条一笔者注)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以及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条
文。白虎汤证散见在太阳、阳明、厥阴病篇。但基本病机是一致的,均为阳明里热炽
盛,邪热充斥表里;基本脉证为壮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滑数,还可见厥等症状,
后世归纳为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其治法为清燥
热,救阴液,方用白虎汤。
    “三阳合病”当理解为发病初,太阳、阳明、少阳三经证候同时出现。随着病情的
发展,太阳、少阳之邪已归并阳明,表现为阳明里热独盛之证。阳明主腹,热壅气滞,
故见腹满;热盛耗气,经脉不利,因而身重,难以转侧。里热炽盛,津液被灼,故口不
仁,可见食不知味,语言不利等;里热薰蒸则可见脸部如蒙尘垢。热扰神昏,则发谵
语;热扰神明,膀胱失约,则见遗尿。柯琴认为“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一句当移
入“谵语遗尿”后,甚是。“自汗出”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以上为阳明里热炽
盛之证,用白虎汤清阳明里热。若误认为有表证而用汗法,可使谵语加重。<金匮玉函
经)“发汗则谵语”下有“甚”字,意义更明。若误认为阳明腑实证而妄用下法,必致
阴竭阳亡,而见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腹满、谵语、遗尿等,在阳明腑实证中亦可出现,但本条既无潮热、便闭、脉沉实
等症,又出现“自汗出”,故不用承气汤而用白虎汤,故“自汗出”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文中的“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为倒装句,按文义应接在“谵语遗尿”句之后。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为插入之笔,不可与顺文连读。
  ,[选注]
  柯韵伯:此本阳明病而略兼太少也。胃气不通故腹满。阳明主内,无气以动故身
重。难以转侧者,少阳行身之侧也。H者,  胃之门户,  胃气病则津液不能上行故不仁。
阳明病则颜黑,少阳病则面微有尘,阳气不荣于面故垢。膀胱不约为遗溺,遗尿者太阳
本病也。虽三阳合病而阳明证多,则当独取阳明矣。无表证则不宜汗,  胃未实则不当
下。此阳明半表里证也,里热而非里实,故当用白虎而不当用承气。若妄汗则津竭而谵
语。误下则亡阳而额汗出手足厥也。此自汗出为内热甚者言耳,接遗尿句来。若自汗而
无大烦大渴证,无洪大浮滑脉,当从虚治,不得妄用白虎。若额上汗出手足冷者,见烦
渴谵语等证与洪滑之脉,亦可用白虎汤。((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白虎汤证))
    (医宗金鉴):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也。必太阳之头痛、发热,
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太阳主背,阳明主腹,少阳主侧,
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故身重难以转侧也。胃之窍出于口,热邪上攻,故口不仁
也。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热结于里则腹满;热盛于胃故谵语也。热迫膀胱则
遗尿;热蒸肌腠故自汗也。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若
从太阳之表发汗,则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必更增谵语。若从阳明之里下之,则阴益
伤而阳无依则散,故额汗肢冷也。要当审其未经汗下,而身热自汗出者,始为阳明的
证,宜主以白虎汤,大清胃热,急救津液,以存其阴可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
    陈修园:谵语亦有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腹满,阳明经热合于
前也。身重,太阳经热合于后也。难以转侧,少阳经热合于侧也。三证见而一身之前后
左右俱热气弥漫矣。口不仁而垢,热合少阳之腑也。谵语,热合阳明之腑也。遗尿,热
合太阳之腑也。三证见而身内之上中下俱热气充塞矣。大抵三阳主外,三阴主内,阳实
于外,阴虚于内,故不可发汗,以耗欲绝之阴,若发汗则谵语。阳浮于外,则阴孤于
内,故不可下夺,以伤其欲脱之微阳。若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医者审其未经汗
下之误,兼治太阳少阳,不如专顾阳明。若自汗出一证者,从阳明而得太阳少阳之总
归,白虎汤主之。苟非自汗出,恐表邪抑塞,亦不敢鲁莽而轻用也。((伤寒论浅注。阳
明篇))
    徐灵胎: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以上皆阳明
热证之在经者,以三阳统于阳明也。但身重腹满,则似风湿,宜用术附。面垢谵语,则
似胃实,宜用承气。此处一惑,生死立判。如何辨别,全在参观脉症,使有显据,方不
误投。发汗则谵语,阳从此越。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阴从此脱。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自汗则热气盛于经,非石膏不治。((伤寒论类方。白虎汤类))
    [评述]  注家对“三阳合病”进行了阐发,柯氏认为是“阳明病而略兼太少”,吴
氏认为“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陈氏认为三阳合病热邪合于三阳经之经腑,
徐氏则认为皆阳明在经之热证,以三阳统于阳明。上述以吴氏从阳明立论为妥。事实上
本条有三阳合病之名,而无三阳合病之实。对于本证的治疗,多主张从阳明而治。<医
宗金鉴)还指出自汗出为阳明的证,陈氏则认为自汗出从阳明而得太阳少阳之总归。可
见“自汗出”为本证之辨证要点。柯氏尤对“自汗”进行了辨证,徐氏对“身重腹满”,

  “面垢谵语”进行了辨证,均有参考价值。
    [治法]  清燥热,救阴液。
    [方药]  白虎汤方。
    [方义]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辛寒清气的代表方。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滋阴润
  燥,为君药。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善清肺胃之热。两者相配既能清阳明气分之
  热,又能润燥以滋阴。甘草甘平,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粳米甘干,益气和胃,与甘草
  同用,具有和中养胃之功。全方具有清燥热,救阴液之效,旨在清气分之热。
    白虎汤的煎服法,以煮至米熟汤成即可。从目前临床应用来看,石膏当打成细末,
  并宜先煎,治疗此类疾患,宜生用,并宜大剂量频服,则效果更好。
    [方论选]
    成无己: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
  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夏热秋凉,
  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撤表热,必以苦为
  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欲除其热,必以
  甘寒为助,是以石膏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
  蕴,消烁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
  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白虎汤方))
    柯韵伯:……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
  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
  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
  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
  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养生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
  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主西方金
  也。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暑清阳解,此四时之序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白
  虎汤证))
    汪訒庵:此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热则伤
  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
  致伤胃也。又烦出于肺,燥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
  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白
  虎汤))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
  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
  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
  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止四味,而若此相
  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任人放胆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垂危之际,真无尚之良方
  也。何犹多畏之如虎而不敢轻用哉?(<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阳明病白虎汤证))
    [点评]  注家对本方之君药有不同看法,成氏认为欲撤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
  母为君,甘寒之石膏为臣。汪氏从其说。张氏则认为本方重用石膏,取其辛凉之性,故

为主药,张氏以善用石膏著称,对本方颇具心得,多有可取之处。汪氏指出本方为手太
阴之药,以本方善治胃热故也,亦有新见。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于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见176条。(当是表里俱热一一笔者注)
    2)用于三阳合病,以阳明为主者,见219条。
    3)用于“伤寒脉滑而厥者”,见350条。
    4)(金匮要略.疟病)篇:本方加桂枝治疗温疟“其脉如乎,身无寒但热,骨节疼
烦,时呕”。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类证活人书):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治湿温多汗,身重足冷。
    2)(温疫论):本方加生姜同煎,治“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
    3)<温病条辨):本方称为“辛凉重剂”,治疗“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
大汗,面赤,恶热者”。并提出了“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
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的四大禁忌症。
    4)<医学入门):本方治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及小儿疱疮、
瘾疹、伏热等证。
    5)(医学衷中参西录):本方治“阳明之实热,一半在经,一半在腑”者。
    (3)现代应用
    1)呼吸系统:广泛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大叶性肺炎等
急性感染性病证。辨证要点以气分热盛为主,其机理与本方有抗炎、退热、解毒作用有
关。若兼有表邪常表里同治,并可酌加清热解毒之品。范氏等制成“知石清解注射液”
(知母、石膏、连翘、大青叶、大黄、丹皮等),治疗风温肺热(包括急性肺炎、支气管
周围炎、急性支气管炎等)20例,治愈13例,总有效率100%。提示该方有抑菌、抗
炎、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范氏将本方加味治疗感冒发热689例,认为发热较高者早
配白虎汤,未见寒凉冰遏,引邪深入之危害。却有阻止传变,防患于未然之优点。如果
必定要在出现“四大”症时才使用,则不仅疗程拖长,且热盛伤津,反而被动。杨
氏总结近年采用中药治疗急性发热的临床报道,认为单味药应用频率,白虎汤中的生石
膏为第1位,知母为第7位。    
    2)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患者常伴有腑实证,对于此类病证张锡纯多先投大剂白
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倘经数剂治疗后,仍燥屎未下,则继服大黄或芒硝少许,并认为
此法的功效妙于承气汤类。刘氏等用大剂白虎汤加味(常加大黄等)治脑出血伴腑实证
23例,获得显效18例,有娩3例的疗效。昏迷时间缩短为5。6天,在控制高热,降低
血压。防止再次脑出血,制止应激性溃疡出血,防治继发感染等方面似有显著效果。
    3)传染病
    ①流行性乙型脑炎  50年代石家庄地区用本方加减治疗本病初起,症情较轻,辨
证属“暑病”者,从而提供了经验。近年来在辨证的前提下继续用于本病的治疗。如张.
氏等认为本病出现气分证,可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大青叶、板
蓝根)治疗;王氏等报道用清气凉营法治疗本病,其中清气用生石膏、知母疗效满

意;俞氏认为若本病由卫入气,表现为阳明里热炽盛,宜辛凉清气,可用白虎汤加
味。
    ②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的发热期常出现高热、口渴、烦躁、谵妄、颜面潮红、皮肤
粘膜充血、出血等阳明热盛的表现,  白虎汤为首选方剂。李氏用白虎汤加味治本病47
例,其中发病1—2天就诊的16例病人,全部越过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而进入多尿
期,占100%。3—5天服本方者,30例中有18例未经低血压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占
60%,提示用本方及早治疗的重要性。李氏报道,本病初热期用白虎汤加味疗效明
显,认为早期用药,要量大又专,如抓住初热期,迅速对症用药,则越期率会大大提
高。
    ③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初起常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无力、腓肠肌疼
痛、眼结膜充血等,可用白虎汤治疗。如陈氏认为本病属暑温、湿温范畴,治疗宜谨守
病机,贵在权变。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对于热重于湿型用白虎汤加味治疗。
  4)内科其他疾病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白虎汤治疗本病较为有效,临证以风湿热痹,表现为关节红肿
热痛,或呈游走性疼痛,口渴,苔黄,舌红,脉数等为辨证要点。若表现为头重身困,
胸闷,苔白腻等湿重者,可于白虎汤中加苍术等;若表现为关节疼痛为主者,常以白虎
加桂枝汤加减,并酌加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之品。敖氏用白虎汤加苍术、白虎加桂枝等
治疗本病疗效明显。邹氏用白虎汤加桂枝、忍冬藤、威灵仙、赤芍、黄柏、蚕砂等
治疗急性风湿热,亦取得满意疗效。
    ①糖尿病  白虎汤治疗糖尿病,以临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即“三多
一少”者效果明显。本证内热炽盛,灼耗水谷,伤津耗气,用白虎汤有效。石膏辛甘大
寒,善消阳明之热,其质润可滋胃燥。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气泄热,又能养阴生津。
刘氏等认为糖尿病为阴虚火盛,有热在肺、胃、肾之分,可重用石膏清胃热,用知母清
肾火。
    ②高热危症  韩氏等报道用本方重用石膏治疗肝脓肿术后高热、一氧化碳中毒高
热、产后高热、病毒性肺炎合并泌尿系统感染高热等,认为本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力
求审证求因,只要具备适应证,不论内伤、外感、内、外、妇诸科均可投之。许氏
认为对于不明原因的高热,只要无腑实证,用白虎汤加味能收药到热退之功。高热甚可
加大石膏用量,佐以粳米,则无伤胃之虞。刘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肺癌、肝癌、
白血病、鼻咽癌、乳腺癌术后感染的高热,认为用本方退热,可不限于阳明证,能够减
轻症状和患者的痛苦,并可为进行其他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白虎汤还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其他病证,如风湿性心脏病、变应性亚急性败血
症、高血压病、中暑等,取得较好疗效。
    5)小儿科:白虎汤也常用于小儿疾病,主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夏季热、
麻疹、大叶性肺炎等病证。麻疹发疹初期,常以白虎汤加蝉衣、浮萍、芫荽等,疹已出
齐则用白虎汤加黄芩、黄连、银花、竹叶之类,后期则加鲜生地、沙参、石斛、花粉
等。上官氏用白虎汤加味治疗麻疹壮热,取得满意疗效。苏氏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小
儿高热。王氏等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小儿夏季热200例,认为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
不耐盛夏炎热之消灼而发病,用白虎汤加味能奏效。

    6)眼科:白虎汤广泛应用于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多种
外障眼病。临床以眼睛局部红肿较甚,刺激症状明显,伴面色红润,  口干鼻燥,烦渴,
舌红少津,或舌苔黄燥,脉数等热象为辨证要点。刘氏报道以白虎汤加味,清肺胃之热
为主,佐以消炎痛、阿托品滴眼液等西药,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69例77只眼。治愈
66例74只眼,好转3例3只眼,有效率100%,治愈率95。70%。
    7)皮肤科:皮肤发斑发疹,只要是属于实热性质的,如肺胃之热、热毒之邪郁于
气分,外侵肌肤等,均可用白虎汤治疗。徐氏报道用白虎汤酌加银花、连翘、熟大黄、
丹皮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品,治疗急性皮炎、痤疮、药疹、毒性红斑、皮肤瘙痒症、
夏季皮炎、日晒伤等皮肤病收到较好疗效。
    8)其他:白虎汤还用于治疗风湿热、产后发热、偏头痛、精神病、自汗等多种病
证。只要符合本方的病机或辨证要点,即可应用。
    (4)医案选录    
    1.药疹。范某,女,45岁,1986年7月28日入院。五日前服用抗癫痫药后,周
身皮肤出现红斑,上覆少许鳞屑,以躯干、四肢为甚,迅即泛发全身,红斑压之退色,
发热,体温:38.9℃,自觉瘙痒,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2日1行,小便色黄,舌质
微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热毒之邪郁于气分,波及营分,外发于肤。治以清热转
气,解毒退斑为法,白虎汤加减:生石膏25g,知母6g,寒水石、桑白皮、金银花、连
翘、凌霄花各lOg,丹皮、枳壳、红花、熟大黄各6g,沙参15g。上方服用8剂,红斑
有消退趋势,无发热。原方去桑白皮、金银花,加石斛lOg,绿豆衣15g,再服38剂,
红斑基本消退,瘙痒消失,临床痊愈出院。按:药疹与祖国医学药毒病相近似。由于人
体禀赋各异,不耐药毒,药毒内蕴化热,热毒扰营,气血两燔,发为本病。方中生石
膏、知母、寒水石等清解气分之热。丹皮、连翘、红花、凌霄花清营透热,凉血退斑。
再佐枳壳、熟军引热下行。沙参、石斛、绿豆衣养阴解毒,诸药合用,以奏全效。((陕
西中医)1988;(3):99)
    2。热痹。李×X,女,56岁,教师。初诊1984年2月5日。全身关节红肿热痛,
屈伸不利一月,抗“0”为500单位以上,血沉为45mm/d~时,西医确诊为“风湿热”,
患者要求转中医治疗。刻诊体温38.8℃,全身大关节红肿热痛,步履艰难,肘膝屈伸
不利,时而掣动。伴见恶风,口苦,口干喜冷饮,五心烦热,夜不能寐,小便黄短,大
便干结,舌红紫暗,苔黄腻,脉滑细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法:生石膏60g(先
煎),寒水石30g(先煎),知母15g,黄柏lOg,银花藤30g,蒲公英30g,土茯苓30g,
生地20g,丹皮20g,赤芍15g,桑枝30g,连翘15g,六一散12g(包),木瓜12g。水
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药5剂后关节红肿热痛大减,关节活动,口干烦热,溲黄均
好转,体温37.8℃,舌红,苔薄黄腻,脉滑细数。药已中鹄,仍守上方。三诊:服药
10剂后,身凉脉和,关节已不红肿疼痛,屈伸自如,复查抗“0”为500单位以下,血
沉为8mm//b时。守上方酌加滋养肝肾药10剂,停药后,热痹未再复发。(<中医杂志)
1991;(4):14)    .
    3.冬温发斑。王X X,女,9岁,因发热于1990年12月27日住院治疗。12月29
日下午中医会诊。据病历记载,患者持续38℃一39℃高热一周,曾去某医院就医,给
先锋四号、肺炎合剂,肌注洁霉素治疗。高热不退,入院后改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并服麻杏石甘汤(生石膏用20g)治疗,发热依然不降。现症:高烧39.5"C,精神萎
靡,不时咳嗽,痰少,胸背及面部出现殷红斑疹,口唇干裂,不思饮食,小便黄,大便
干,舌体红绛而干,脉细数。诊为冬温发斑。辨证:温邪入营,伤阴动血。治法:清营
凉血,透营化斑。处方:生石膏200g(先煎),生地12g,玄参12g,麦冬10g,知母
8g,丹皮6g,芦根30g,沙参15g,青蒿8g,地骨皮12g,百部lOg。3剂,水煎,昼夜
频服。药进首剂热退,2剂斑回,3剂未服,勿使过之。按:以上重用生石膏是取捷效
的关键。石膏用量在200g以上,原其为硫酸盐矿石,质重无毒,若小剂量用之似杯水
车薪,无济于事。通过大量的病例证明,小剂量退高热效果不好,大剂量才能奏效。本
例即如此,前医生石膏仅用20g退热不效,遂改用200g才有桴鼓之效。正如张锡纯所
说,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张氏用生石膏治外感实热,轻症亦用至两
许;若实热炽盛,则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其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
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个人体验,张氏的经验是可靠的,我用
其退高热时,用量必在200g以上,无论成人或儿童,用之十之八九多验,从未出现弊
端。在外感初期发热,不管有汗无汗,恶寒或不恶寒,在辨证的前提下早用生石膏,其
好处不仅退热快,缩短病程,而且无毒副作用。(<中医杂志>1991;(7):17)
    4.糖尿病。黄某,女,55岁,工人。1988年8月12 El初诊,近二年来口咽干燥,
口渴喜饮,一昼夜喝水15磅(5磅×3瓶),多食善饥,每餐约200g,1日4餐,小便
量多,形体逐渐消瘦,体重由65kg降至46kg,血糖9。8mmol/L,尿糖(+++),曾
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诊断为糖尿病。长期服用甲苯磺丁脲、优降糖、达美康等药效果
不显,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要求服中药。查: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实有
力,脉证合参,证属上中下三消,以上中消为主,属肺胃热盛,消耗水谷,灼伤津液所
致。治宜清胃泻热,养胃生津,方用白虎汤加减。处方:石膏30g,知母15g,生甘草
3g,西洋参6g,石斛10g,天花粉15g,麦冬12g,黄芩10g,玉竹15g,水煎服,1日
1剂。服药工5剂后,多饮多食症状明显减轻,小便次数减少,复查血糖7.8mmol/L,
尿糖(+)。舌质淡红,苔薄黄少津,原方去黄芩加生地15g,连服30剂,诸症消失,
体重增加5kg,空腹血糖正常,尿糖阴性,随访二年未发。按: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
范畴。消渴一病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因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消渴”“消瘅”“肺消”“消中”等。后人在实践中根据其主要证候的不同,归纳总
结为上中下三消,如<医学心悟)云:“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
者为下消”。引起该病的原因是肺燥、胃热、肾虚。此例患者,以口渴引饮,消谷善饥,
脉实有力为主证,证属肺燥伤津,胃热炽盛,故以白虎汤清阳明实热为主,佐以益气养
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清阳明之热,其质润可滋胃燥而不损阴;知母苦寒质润,助
石膏清气泄热,其质润可养阴生津;甘草益气养胃,协知母以生津。再加西洋参、天花
粉、石斛、麦冬、玉竹以增强养阴生津之功。综观全方清热不损阴,养阴不伤胃。糖尿
病本属难治之病,不能急于求成,一旦有效,就要坚持治疗。故此患者,服药月余方
愈,不可忽略。(<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3):28)
    [按语]  白虎汤是阳明经证的主方,具有辛寒清气之功效,其主症为壮热,汗出,
心烦,口渴,脉滑数等阳明热盛之证。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是其辨证要点。后世归
纳为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四大”症,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白虎汤在

  (伤寒论)中分布于太阳、阳明、厥阴病篇中,除了治疗阳明经证外,还治疗太阳病表
  有寒里有热以及热厥等证。其病机均为阳明热盛,故都用白虎汤。<金匮要略)用本方
  加人参治疗太阳中暍证,加桂枝治疗温疟。后世医家对本方颇有研究,把它作为主治气
  分热盛证的代表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重剂,用以治疗太阴温病,并提出了白
  虎“四禁”。现代临床不但将白虎汤治疗外感热病,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事实
  上本方既能清肺胃肾之热,又能滋润救阴,内伤杂病只要符合“里热炽盛”这一病机即
  可应用。
    临床应用白虎汤当注意剂量、煎服法及加减变化。凡治外感病石膏当生用,要打碎
  先煎,并宜大剂量应用。用于清热常与知母同用,其清热之力则既迅速又持久。方中粳
  米也不能少,除能养胃气外,还有助于石膏作用的发挥。方后有“煮米熟,汤成”的记
  载,但石膏一定要先煎透。以本方为基础的加减方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
  虎加苍术汤等,临证可选择应用。
    [现代研究]
    ①解热作用:20世纪60年代有报道硫酸钙是石膏的主要成分,其解热强度与氨基
  比林相仿,解热作用快,但不持久。70年代有报道认为石膏的增钙作用可能是白虎汤
  降温退热的机理之一。80年代王氏报道石膏退热维持时间较短,知母较长,两药配伍
  则效果最佳,体现了中药配伍的科学性。并认为白虎汤退热成分不是石膏所含的微量物
  质,而主要是知母所含的黄色结晶C一芒果甙,支持白虎汤以知母为君药的观点L22)。
  90年代徐氏报道白虎汤较强的退热作用与钙离子溶解度及其吸收的量无关,而是和知
  母中的芒果甙、石膏中的微量物质有关。目前对白虎汤退热机制的认识尚未统一,
  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抗病毒作用:有报道将本方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皮下感染的小鼠,于感染后
  24小时灌服本方,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死亡率,证明本方有抗病毒
  作用。
    此外白虎汤中知母煎剂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大
  肠杆菌、霍乱弧菌也有抑制作用,以及降糖作用等亦早有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