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姜泻心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生姜泻心汤
(苦泄辛通甘缓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方论选萃】
清吕震:按伤寒成痞,多因误下。此则不因误下而成痞,皆因胃中不和,太阳未尽之余邪,入而与内饮相搏结。阳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胁下有水气,而腹中雷鸣下利。故君以生姜,两擅散邪逐饮之用,而热之格于上者,用芩、连之苦以泻之;寒之格于下者,用干姜、半夏之温以泻之;复以人参、甘草、大枣和养胃气,使邪不能犯正而痞自解。以痞在心下,故以泻心名,此寒热错杂之邪,故以寒热错杂之药治之,而一一对证,制方之义精矣(《伤寒寻源》)。
清吴谦等:伤寒汗出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硬疼不大便者,此其人胃素燥热。因而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胁下有水气,即不误下,余热乘虚入里,结成痞硬不痛。胃虚不能消化水谷,则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热不和,则腹中雷鸣下利也。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近代程门雪: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原文也。汗出解者,无表症在也。腹中雷鸣而下利,所以用理中法,人参、干姜、炙草、大枣以温运脾阳。而心下痞硬,胃中不和,干噫食臭,则是胸痞之主症,故仍以芩、连、姜、连四物,苦降辛开为主,其所增者,只生姜一味。以症中胁下有水气,生姜能散水气,又能去秽恶,通神明,孔子不撤姜食,即取其用,今胃中不和,干噫食臭,生姜和胃去秽,亦最合度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张侨保治肠炎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0.4)
郑某某,男,34岁,工人。1978年因饮食不洁,患急性胃肠炎。虽经治疗仍发热,体温38℃。恶心、口苦酸、不思食、胃腹饱胀、肠鸣,每日解4—5次粘液便。尿黄短少。神疲乏力。舌苔腻略黄,脉数。证属水热互结,表里同病。治宜消痞散结,解表清里,用本方合葛根芩连汤:
生姜10克  干姜6克  法半夏6克  大枣4枚  西党10克  甘草6克  黄芩12克  黄连10克  葛根15克  苡仁米15克
四剂热退,每日解1—2次稀便.仍胃腹胀,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宗前方加山查15克、麦芽15克去葛根,服8剂后诸证消失,饮食大便正常,至今二年身体健康。
例二  刘渡舟治水饮气痞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丁某某,男,47岁。
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频频嗳气,皆饮食之味,胁下作痛,大便不成形,日行三四次,小便减少,口苦纳差。
诊查:诊见面目浮肿,脉沉弦滑,舌苔白厚。
辨证: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饮气痞。
处方:生姜泻心汤原方加茯苓。
仅服药两剂,胃脘隆起包块消失,诸证已经;共服药八付而痊愈。
附方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