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药】 1.舒脉宁冲剂 槲寄生3500g,蔗糖粉适量。槲寄生加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成膏,按浸膏含量计算,加适量蔗糖粉,混匀,制颗粒,干燥,整粒,制成19000g,分装,即得。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每袋19g,含黄酮以含北寄生甙乙计算应不低于60mg。功能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开水冲服。4周为1疗程。(《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2.槲寄生注射液 槲寄生2000g,吐温-80 1.5m1,注射用水适量。槲寄生切片,以乙醇加热回流3次;分别为2小时、1.5小时、1小时。浓缩滤液成稠膏,放冷,加入氯仿、水,振摇,静置分层,分取水层,减压浓缩至每lml相当于生药5g,浓缩液过聚酰胺柱,水洗脱液调pH值为6.0~7.0,脱色,加吐温-80,滤过,再加注射用水制成1000ml,滤过,灌封,每支2ml,灭菌,即得。本品为棕色澄明液体。与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反应,紫外灯下显亮黄色荧光斑点;本品滴于滤纸上干燥后,与碳酸钠试液反应斑点显橙色。功能舒筋活脉,除痹治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乙型肝炎,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次;静脉注射,每次4~6ml,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ml混匀推注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混匀后滴注。[《上海市药品标准》(下册)1980年;《新医药杂志》1978,(6):3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9):548;《中成药研究》1983,(2):43]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陈皮1.5g,槲寄生3g(又称“陈寄饮”),放入茶杯或碗中,用开水200ml冲泡,加盖放10分钟后服用。第1次服一半,第2次服时加等量开水再服一半,依此日服3次,1剂连冲3日,饭前饭后服均可。观察200例,结果近控42例(21%),显效69例(34.5%)[1]。 2.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 将槲寄生注射液12m1(相当于生药24g)与25%葡萄糖溶液20~40m1合并后供静脉注射,或18m1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14日。在心律失常组中,少数病例采用肌注,方法为每次2~4m1,每日1~2次。共治疗心绞痛181例,均有频发心绞痛,并有近期的心电图ST-T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年龄29~78岁,部分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心律失常或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治疗心律失常114例,多为冠心病、心肌炎所致,其中房性早搏17例,室性早搏45例,心房颤动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窦房阻滞1例,其他22例(指窦性心动过缓并有多种心律失常者等)。结果:181例心绞痛中,显效35例(19.4%),有效115例(63.5%),无效31例(17.1%),有效率为82.9%。有177例治疗前及疗程第1、7、14日皆做用药前后心电图对比,其中显效18例(10.1%),有效76例(43%),无效83例(46.9%),有效率为53.1%。心电图中有束支传导阻滞者用药后皆无变化。在病程与疗效关系比较中,以2年以内及4年以上者作对比,共57例,结果提示,病程长短对槲寄生疗效影响不大。114例心律失常患者中,显效11例(9.4%),有效30例(26.3%),无效73例(64.3%),总有效率为35.7%,其中房性早搏有效率为35.3%,室性早搏为46.6%,阵发性房颤为50.0%,持久性房颤为16.6%,其他心律失常均无明显疗效。由此可见,以阵发性房颤及室性早搏的疗效最佳。治疗过程中,常见有注射后头胀、头晕、咽部热感、药味等,均为一过性,不影响治疗。有2例出现皮疹。1例有全身关节酸痛。另有12例,于疗程中曾有畏寒、发热,其中多数仅为低热,但也有达38℃以上者,一般仍继续治疗,或于改用葡萄糖稀释注射后(这些病例起初系用生理盐水稀释)发热即见消失[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