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08认识毛笔1

 田牧 2016-08-31

108认识毛笔1

  今天讲讲毛笔。字是毛笔写出来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毛笔!

  清代杨宾《大瓢偶笔》说:“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书法要写好,技法固然重要,但毛笔好不好也是重要因素。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什么样的呢?

  1.笔头是怎样制作的?

  中国用毛笔几千年了,远古陶器上就有毛笔的痕迹。古代的毛笔是怎样的呢?毛笔由笔杆和笔头所组成,关键是笔头的制作。从现在出土的毛笔实物看,笔头制作有四大类型。

  1.1外扎式(战国时有用)

  第一种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做法。早期的毛笔好像扫帚,把笔毛捆扎在小木杆或竹杆的一头,就成为一支毛笔。如果我们做一个解剖,可以看到,这种毛笔的中心是空的,写字时候一按下去,笔毛就很容易散开。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大墓出土的毛笔,就是这种外扎式的毛笔。笔杆是小竹杆,通长23.4厘米,笔杆直径0.9厘米,笔锋长2.5厘米,笔毫是用绳捆扎在笔杆上的。

  1.2夹扎式(战国晚期)

  后来就聪明点了,把笔杆一头劈开,把笔毛夹在里面了。这样一改进,笔毛就靠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笔头中间不是空的了。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支毛笔,就是用这种夹的方法。笔杆是竹的,笔毛采用上等的兔毫,就是兔箭毛。将笔杆的一端劈成数开,将笔毛夹在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外面还涂了一层漆。

  1.3插入式(秦)

  当时还没有普遍用竹管,笔杆很细,所以要在笔杆的一端钻一个洞以纳笔头。这个洞称之为毛腔。要注意,这时候开始先制作笔头,把笔头的根部扎紧,然后塞入毛腔之中。先做笔头,这在制笔工艺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始皇三十年墓出土的三支毛笔,笔杆是竹的,上尖下粗,一端镂空成腔,笔头纳入腔内。其中六号笔长18.2厘米,可见笔头纳入笔管的工艺秦代就已经采用了。但这种笔用起来还是有点问题,就是没有笔锋,或者说没有一个锐利的尖锋。你看《李柏文书》,或者陆机《平复帖》,可以看到,他们所使用的毛笔,没有一个尖锋。这在书法上用起来还是不能如意。

  

  1.4心副式(汉)

  后来又有了重大的改进,那就是笔头中间加入一个笔心。笔心是用硬毫做的,有弹性又尖锐,保证有尖锋。笔心的四围再加软毛,这我们就称为“副毫”。这种笔,我们就称为“心副式”。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了一支毛笔,笔心是紫黑色硬毛,外面覆盖黄褐色的软毛,便于储墨。笔管是竹的,笔头纳入毛腔后捆绑丝线,然后梳漆以加固。笔杆上还有落款,刻了三个字“白马作”,大概是民间笔工的名字。这次毛笔制作很精细,比战国的毛笔进了一大步。

  现在你大概可以猜到了,写书法应该用什么毛笔呢?写书法必须使用有笔心的毛笔。

  2.韦诞笔:有心三副二毫

  真正的书法用笔,称之为“有心三副二毫笔”。产生于大概是汉末魏晋时期,以韦诞为代表人物。这里有四个名词术语:韦诞、有心、三副、二毫。我下面解释一下:

  2.1韦诞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人(西安)人。曹魏时大书法家、文学家,制造笔墨的大专家。著有《笔方》,这是最重要的制笔工艺文献。鲁班是木工的祖师爷,制笔行业的祖师爷就是韦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韦诞说的。

  曹魏时造了很多宫观建筑,皇帝就命韦诞题署。就是把匾额写一下。给他的是皇帝用的笔墨,韦诞却说都不好。张怀瓘《书断》记载了韦诞的话:“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劲丈之势,方寸千言。”这韦诞说,你要我题写匾额,我要用这三样东西,张芝的毛笔、左伯的纸张,我所制造的墨。有了这三样东西,又加上我的手,我就写出来了。那么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韦诞虽然自己也会做笔,但是他很推崇张芝的笔。可见张芝的毛笔,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2.2什么是“有心”?

  “有心”就是书法用笔必须有一个笔心。要写好字,关键就是会用笔心。这我会在后面详细讲。

  一个笔头最里边的部分称为“中心”,中心以外的笔毛就是“副毫”。第一层副毫叫“护心”,这是日本人的称法。韦诞自己没有定名。“中心”加上副毫“护心”,这两层加在一起叫“笔心”。

  张芝的毛笔没有实物留下来,但史籍记录他有对笔心的论述。元代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张芝……善隶、行、草,又妙于作笔,见蔡邕《笔势》,遂作《笔心》五篇。”会书法的人,实际上就是会用笔心;毛笔做的好的人,实际上就是笔心做得好。

  韦诞《笔方》说:“宁心小,不宜大,笔之大要也。”就是说,做毛笔最要紧的就是笔心宁可小,不宜大。这就是做笔心的秘诀,可惜很多人忘记了。笔心小,笔锋就容易尖锐。

 

  2.3什么是“三副”?

  一副就是刚才讲的,指中心外面的副毫。二副又叫笔柱、墨池、承墨,这是韦诞定的名。三副就是最外面的,古称“被”。就像我们现在睡觉盖的裤子一样,叫作被。不过这些名称,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都有点不同。

  “三副”就是这个“三副”。那么,这个笔头的结构,就出来了:中心加上一副,这是笔心;然后加上笔柱,这是二副;外面再包一层被毛,这是三副。

  可以看到,二副(就是笔柱),特别短一点。这就和三副之间形成空位,就是黄色的这部分,这个空间就是储墨的地方,所以二副名称又叫墨池。

  现在你读欧阳修《圣愈惠宣州笔戏书》,就应该懂得他讲点什么了。“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安徽宣州的诸葛高,是个有名的笔工,世代做笔,很有名气。用长的毛做成中心,捆缚得很紧,然后在外边很精密地加上三副。软硬的程度刚好适合人手,就是做一百枝也“不差一”。每一枝都一样,这简直是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了。

  2.4什么是“二毫”?

  笔毛分两种:健者为毫,弱者为毳(cuì)。毳就是短毛、细毛、弱毛、软毛。好的毛笔,是利用两种毛,一刚一柔,搭配制成的。纯刚、纯柔的,都不是好毛笔。

  魏韦诞《笔方》:“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愞者为辅。”桀(jié)者,就是刚健的毛;毳者,就是软弱的毛。刚健的毛居前,放在前面;软弱的行放在后面,就是近于笔根的地方。刚强的就当作刀刃那样使用;愞(nuò,懦)者,就是软弱的,为辅。

  

  古人认为,刚健的毛,最佳就是野兔毛。通常所说的兔毫,就是野兔背脊上的毛。而且一定要秋天,最好就是农历八月所新换的毛。但要注意兔毫有好几种,紫毫最佳。也有杂色的兔毫,比如说这个叫黑尖兔毫,颜色就比较杂一些。

 

  软毛最常用的就是羊毫。羊身上不同的部位,毛的质量也不同。浙江湖州的羊毛,是很适宜做毛笔的。这是选好、整理好的羊毛,就可以做毛笔了。

  简言之:

  用一刚一柔两种毛做笔,称为兼毫笔。

  3.宋代以后散卓笔

  韦诞笔好不好?当然好。一直到明清,王公贵族还有使用这种分层毛笔的。但韦诞笔制作复杂,成本高。这样一来,到宋代就开始流行一种制作简化的毛笔,叫做散卓笔。

  3.1什么是“散卓笔”?

 

  所谓“散卓”,就是解散原来韦诞笔的小笔心,把中心的硬毛和一副、二副的软毛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笔心。这样一来,取消了二副,就是取消了黑池,所以散卓笔试没有墨池功能。然后在大笔心外面再加一层副毫,这就完成了笔头的制作。

  简言之:

  散卓笔的结构是一心一副,心大、被薄。

  这种笔在工艺制作上要简单得多。当时苏东坡、黄山谷,都开始使用散卓笔。现在市场上所卖的毛笔,大多数都是散卓笔。

  3.2用毫范围扩大

  那么,从宋以后,用毫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不止于用兔毫、羊毫为主了。

 

  比如说,狼毫。狼毫,其实秦汉就用来做笔了,但它的刚性不及兔毫。要注意所谓狼,不是大灰狼,而是很小的黄鼠狼。做狼毫笔的毛,是取自黄鼠狼的尾巴。现在经常看见狼毫笔笔杆上刻着“正冬北地狼毫”,那意思就是冬天取自北方的黄鼠狼毛。

  山马:水鹿。现在也经常看到山马笔。山马不是马,是水鹿,实际上就是鹿毫。山马笔在日本很普遍,中国古代也用鹿毫,但是现代并不多。

  

  石獾:是一种小动物,在欧亚大陆都有,都生活在北方。现在因为黄鼠狼数量很少了,所以多用了石獾毛。石獾毛的刚性接近狼毫。日本、大陆都有出产石獾笔。

  简言之:

  毛笔按其所用的皮毛,可以分为三种:

  硬毫笔:如纯狼毫笔,刚性很强。适合画兰竹。

  软毫笔:如纯羊毫笔,鸡毛笔,很软。

  兼毫笔:刚柔适当,最为好用。

  硬毫笔,适合画兰竹。软毫笔,笔锋可以很长,做也没问题。纯羊毫、纯狼毫,就是心副都用同一种毛。韦诞笔羊毫只做副毫,不做中心。纯羊毫笔流行很晚,到明清才开始普遍使用。要说好用,我个人认为,还是兼毫笔,刚柔适当。

  本节要点:

  毛笔发展史上四种类型。

  韦诞笔:有心三副二毫笔。

  散卓笔:心副被。

  复习思考题:

  书法所用毛笔,关键是要有笔心。韦诞笔和散卓笔的笔心,有什么不同?

  你想买韦诞笔,还是散卓笔?还是两种都买来试验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