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1中锋和偏锋

 田牧 2016-09-01

121中锋和偏锋

  1、复合线条的衄锋
  上一课讲了换笔心,就是扭动笔心改换方向,这跟开汽车一样,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直路,开车不会转弯就不要上路,开出去很危险。换笔心等于扭方向盘,也就是衄锋。只要会扭动笔心,方向就换过来了。
  第18课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八面锋。八面锋就是八个方向,等于八条道路。笔锋向上走,是2号方向,向下走,是8号方向。向左4号,向右6号。上下左右这是四个主要方向。另外四个,左上是1号,右上是3号,左下是7号,右下是9号。这就是我们毛笔运动的八个方向。
  当我们临贴时,最要紧是看它的走势方向。看走势只要画出中线,中线就是行笔的路线。这就是为
什么我要大家先写细线的原因。
  “勾努势”。我们用八面锋这个数字盘来对照。第一笔向右走,那就是6号方向。这根线条其中有些波动,我们暂时先不管它。第二笔向下走,那就是8号方向。第三笔是个钩,画出中线发现它是向左上方行笔的。这是1号方向。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行笔的路线图。我用一个红点来代表笔锋,来行走681这条路线。行笔的结果,就写出勾努势。
  
  “烈火势”,笔锋走过了什么道路。首先是一撇,向左下行笔,7号位,然后换笔心,从原路回头向右上,3号方向。然后写一捺笔,向右下行笔,9号方向。然后换笔心向右上方向,3号位。然后写竖横撇,向下是8号位。横笔向右是6号位置,最后出锋是左下,7号。全部重来一次,7393867。换笔心6次,也就是手腕动了六次。你看得出行笔路线,你就能走这条路。反过来说,你看不出行笔路线,你还是不要下笔。
  简言之:
  ①当毛笔一下纸面,就有一条行笔路线。
  ②这条路线,可能是几个方向所组成的。
  ③在转接的地方,就要换笔心。
  ④换笔心等于开车扭方向盘,这是容易理解的。
  2、单一线条中的衄锋
  那么,在单根线条中,有没有必要衄锋换笔心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在路面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大圆圈。这是几条路的汇集处。像这张图有八条路汇总,是一个交通枢纽点。汽车在其中选定一条路,就可以开出大圆圈。
 
  八面锋就是八个方向,也等于八条道路,中间的五号位,就是交通枢纽点。当毛笔运行时,首先要确定行走的方向。方向一确定,就找到了道路。
  譬如说,我现在选择6号方向,就可以开始行笔写一横。无论你用尖锋或者是侧锋,笔心都会向前进方向弯曲。
尖锋的弯曲度很小,侧锋的弯曲度较大。请你注意,当你选定了一个方向,也就等于说,你已经放弃了其他七个方向。笔心一弯曲,这时候你已经没有八面锋的选择权了,你只有一个方向。
  毛笔的运行,等于一个人走路。他面对的方向就是前,与之相反就是后,两边就是一左一右,我们走路,通常就是向前走,没有必要也不会像大闸蟹那样向左向右横走,当然,通常也不会倒着走。
 
  当你抓住笔管行笔的时候,笔心弯曲的方向就是前进方向。这是你选择的方向,你已经放弃了其他方向。所以你不能向左右横向走,也不能倒退走。因为笔毫只有向前走的时候是顺的,向左右或者倒退,毫毛都会弄乱,这就是行笔的规则。
  行笔的规则就是三句,简言之:
  ①当笔心弯曲时,它只能向弯曲的方向前进。这时候,你只享有一面锋,一个方向。
  ②笔心弯曲时,不能向左右走,也不能倒退。其他七个方向、七
个面,这时候你都用不到,也不能用。
  ③只有笔锋垂直时,才有八面锋的自由。
  这规则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经常会犯规。
  3.中锋和偏锋
  中锋和偏锋不是两种技法,而是指行笔时的两种情况。
  偏锋:指书法以偏侧的笔锋取势,对“正锋”而言。
  我拿写一竖为例子,看这个图比较清晰。

  行笔时,笔心左右对称,称为中锋。
  请注意,写一竖,毛笔是从外向自己这边拉过来,就好像一个人对面向我走过来。所以他的前后左右和我是相反的。因为这个时候,笔心两边左右对称,所以写出来的线条,左右两边也是对称的。
  
行笔时,笔心左右不对称,就是偏锋。
  偏锋线条,尖锋偏在一边,这一边边缘是光滑的,而另一边呢,你看到是用笔腰擦出来的,造成这一边凹凸不平,简单地说,就是两边不对称。
  偏锋会造成笔毫散乱,很早就引起古人的注意。汉代蔡邕《九势》说:“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是最早重视“中锋”的著录。
  到了明清以后,书法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调中锋,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里边说:“
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所以历代书家的法书,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因人而异,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笔笔中锋’。因此知道,'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
  “中锋”和“偏锋”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要辩证地看。并不是说只用“中锋”,这个作品就是好作品了。关键是你怎么控制它,调节它们的关系。
  举例来说,苏州博物馆藏文征明《游虎丘诗》,“剑”字的第一撇,线条两边对称,就是用中锋写的。但是,你看中间的短横,两边不对称,是用偏锋写的。
 
  上海博物馆藏有传为南宋张即之的《书杜甫诗》手卷,它的长撇,开始用中锋,到结尾就转为偏锋。
  比较一下,中锋是主要的,根本的,因为中锋可以保持笔毫顺。偏锋会把笔毫弄乱,所以是暂时的,短时间出现的。
中锋线条圆满稳定,偏锋线条富有姿态。
  王羲之的作品,偶然也会出现偏锋线。《兰亭序》中这个“不”字,一撇下来就是偏锋。“然”字,也是一个例子,点画写到末尾,收笔时出现偏锋并不罕见。
 
  这里把三个术语比较一下:
  ①正锋是笔心四面对称;
  ②中锋是笔心左右对称;
  ③偏锋是笔心左右不对称。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锋是八面锋的中心位置。中锋是行笔时保持笔毫顺畅的基本位置。偏锋是笔毫偏移引起线条变形的位置。
  4.笔锋位置的调整
  “中锋”和“偏锋”,是可以调节的。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互相调整。
  沈尹默先生说:“
柔软的笔头,使用时,很不容易把握住它,从头到尾使尖锋都在画中行而一丝不走,那未,就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使用这样的工具,才可以使笔锋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呢?在这里,人们就来利用手臂的生理作用,用腕去把将要走出中线的笔锋,运之使它回到当中的地位,所以向来书家都要讲运腕。
  简单地说,
只要手腕摇动,就要以调整尖锋的位置。

  你看,①当手腕向左,笔尖就会向右;②反过来,当手腕向右,笔尖就向左。③在行笔中,尖锋偏离中线是常有的事情。怎样使它回到中线呢?我说过,笔管是笔心的延长,握住笔管就等于握住了笔心,④当你手腕向左,那就等于笔管向左,这时候尖锋就会向右。笔管和尖锋的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
  你看这个文征明写的“王”字的中间一竖,是不是垂直的?不是,它中间是调整过的。开始走了7号方向,走到一半,调整为8号方向。

  有时候书家特地摇动手腕,以创造动的效果。你看中图这个“剑”字,右边这一竖,就是用“振”这一技法。唐代有一篇托名王羲之的文章,叫《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它最早提出了“振动”这一概念。他说写字之前:“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宋代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都有点画振动的情况。右图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多景楼》“泛”字,这最后一捺怎么写?它就是用振笔写的,增加线条的灵动感。
  简言之:
  ①摆动笔管可以控制笔心,调整尖锋位置;
  ②行笔中有意连续摇动手腕,称为振。
  ③手腕的摆动,不但可以调整尖锋的位置,还可以造成线条的波动。
  开车在十字路口,要扭动驾驶盘转弯,就算你开一条完全直的路,你还是要不断地调节方向,是不是?书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本节要点:
  ①复合线条和单一线条的换笔心。
  ②中锋和偏锋,调节尖锋的位置。
  ③“振”,就是有意连续摇动手腕。
  复习思考:
  写长横、长竖,注意把尖锋始终保持在中线上,体会用手腕摆动控制尖锋位置。
  用纯中锋写一长撇,第二次改为前半段用中锋,后半段用偏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