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兰丛诗话 [清] 方世举兰丛诗话 [清] 方世举 诗话屡作而屡失,今老矣,复何心哉!後又寄《三世诗刻》、《述本堂集》属余笔读,余方有《汉书辨注》、《世说考义》、《家塾恒言》诸小著述,兼卢雅雨使君为刻《韩诗笺注》垂成,零星样本,寄本正讹,未遑答也。押韵未有不取易者,如东韵之"中",支韵之"诗",灰韵之"来&quo...
司空图诗歌理论与《二十四诗品》比较分析司空图诗歌理论与《二十四诗品》比较分析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关龙艳。关键词:司空图 诗歌理论 《二十四诗品》 "论诗杂作"其中汪涌豪先生在《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一文中,认为《二十四诗品》通篇充盈道家气息,而司空图一生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有主导地位,进而为《二十...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
中华古诗词的十大技法中华古诗词的十大技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诗词的疏密手法,...
诗歌如何才具有主体性?以较难表现主体性的景物诗为例,分析李白的三峡诗及其与前人的对比。这样的三峡诗——山水诗,才真萨显示了诗歌的个性美。明初宋濂《林伯恭诗集序》云:“诗,心之声也。声因于气,皆随其人而著形焉。”江盈科《雪涛诗评》云:“诗本性情。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可见,诗人的主体个性是诗歌创作的灵...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
关于“合掌”的是是非非。什么是“合掌”,“合掌”在什么时候成了“合掌病”,真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一种意见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分析道,“此联犯了半合掌之忌,‘晨昏’和‘早晚’是一回事。有些楹联中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
提起七律呢,唐人公认《黄鹤楼》那首最好 :思维的视野也随之而开阔 那么在看第三联在承接之后的转 因为律诗的第三联比较关键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第三联的好坏,对全诗的成功与否很关键 古人抒发的愁情一般分乡愁和情愁两种。我们只看诗的手法,不看诗的情感和表达意境。这三首呢,可以说是黄鹤楼的比诗。全诗不遵守平仄对偶...
古典诗歌的开头、承转与结尾古典诗歌的开头、承转与结尾(作者:奉旨填词柳三)诗的开头。好的开头方法不只这些,但是无论哪种开头的方法都是为诗词的通篇来服务的,诗通篇不好,再好的开头也是没用的。诗的结尾。但是无法给这些手法分类了,要是根据诗的内容和情感上来看,分类无法过细的,比如,“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样的...
“对联和诗歌、散文、小说一样同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起源自五代时期,至今有一年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末网络的普及,互连网聊天室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了早期交流平台。由于对联短小精悍类似于“灵光一现”式的文学表达,正好符合聊天室即时交流的要求;在没复习对联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对课,对联,对仗的区别。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