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1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言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于静、定、安、虑、得五个层次。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礼记正义》:“若于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⑦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正义》:“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后也...
慎独高僧说:“每一个人都想成功,但是,想要成为强者总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细细观察会发现,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是从''''''''变安静’开始的。”三天过后,师父选了高僧作为他的关门弟子。安于慎独。高僧说:“第三个''''''''安静’是''...
头脑与潜意识头脑每一个意念都是身体的命令!那么就会在潜意识层面形成这么一种思维模式:哭泣=拥抱。我们在生活当中不断的看到听到的明星代言的广告也是类似的心理机制,广告的信息会植入到你的潜意识层面,在潜意识层面不断的积累下来,当然在购物的时候潜意识层面的这种信息就会被激发,从而在头脑的意识层面作出判断跟选择。这两个案例也...
自我防御是把失败合理化,心理上的折磨则不同,心理上的折磨有时是不用动一兵一卒,就可以使一个人彻底崩溃的。心理上的落差感到极之控制感缺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其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论中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了比较的人生起伏之后,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应激性防御机制,它往往会将个...
道教人士主张:人的生活,需要豁达和不妥协。道教人士的主张是顺势而为,而不是强拧。很多道教人士,教授的是快速成功之道,无论是修仙还是驱魔,让人有种想加入其中的想法。道教的主张,更多的是在现实中的运用。要是没有了现实功效,那么,道教人士的主张,就失去了价值。由于不同的人生态度,佛教和道教的理想也是不一样的。佛教和道教有很...
真正的修道,就是要将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全部都“虚化”起来。而这种虚化,并非是远离世间,而是就在这种环境中,遇到各种事情,从而磨炼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境界。过去道家有句话说:你看世间越真,你就越虚;所以道家经常讲要清静,要无为。所以就有了这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如果你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你的心才能真正地达到清...
当然,老子所讲的“无欲”,并不是说人不能有欲望之意,而是强调不再受到欲望牵引出来的情绪所干扰与影响。因为有欲望,或者说,受到欲望干扰与影响的人,所看到的是自己的所求、所要,于是无法体会“天道”运行的奥妙。在老子看来,人唯有修至这个(无欲)的状态,才有可能体会“天道”的奥妙。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三个内容,其实正是老子为什...
第一:言辞谦逊;也就是说,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所以说,我们要想成为强者,要想留着现在的好福气,一定要记得谦虚做人,言辞谦逊,和善待人,多积累口德,凝聚更多人心,树立好人品、好口碑。就如道德经中所说: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强者的睿智与霸...
三易,简易,变易、不易,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对周易里易的一种解释,顺序就是 简易、变易、不易。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
他们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判断事物,了解其生死的途径,发生和结束的过程,并且洞察人心,揭示世间万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其中的变化规律。达人心之理,看透人心。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强调“洞人”,明白对方的心理变化的原因在于:意思是,见到事物变化的征兆,如此才可以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正是因为善于去观察事物的变化,善于去分析总结事...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