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与规划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1999年6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会议通过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转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素质教育。会议研究讨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和省市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发展的有关问题,交流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 电化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在信息化规划、资源建设、 重点应用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和发展策略,集中通报了教育部编制《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时情况,并重点对如何实施“现代 远程教育工程”进行了研讨。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会上作了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报告。 1999年11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出《关于征求对(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修改意见的通知》。1999年12月3日,教育部又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到会并作报告,报告着重强调了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会议讨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专家组起草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会后,各新闻媒体即 广为报道:信息技术将步入中小学课堂。从2001年开始,我国中小学逐步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对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作了具体部署: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观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 二、信息化的四项任务 (一)展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十项工作 (一)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中的宏观协调和推动作用,这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一)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