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教技1701仇艺颖 2019-10-10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指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从2003年起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争取用四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在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基本建成计算机教室。工程投入由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予以适当补助。

中文名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开始时间  2003年

目    标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范    围     全国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启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的伟大目标后,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采取的新增教育投资主要投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与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紧密相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中西部农村的发展不行。本文从介绍和借鉴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及其历史经验出发,进而对我国组织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出建议。 
   
  一、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的基本阶段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下面以美国为例说明。 
   第一阶段(1980~1997)―― 硬件阶段(每所学校、每间教室配备计算机) 
   第二阶段(1995~2001)―― 网络阶段(每所学校、每间教室接入互联网) 
   第三阶段(1999~)―― 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 
  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都遇到并注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理念和认识; 
   数字鸿沟; 
   教师培训; 
   优质资源开发; 
   保证经费投入和合理配置; 
   重视企业投资和参与; 
   制订政策鼓励教师参与; 
   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值得汲取的教训 
  在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过各类问题,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1.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在教育信息化的初期,大多容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设备和硬件建设,轻视或忽视软件建设。这里,软件建设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工具软件,还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管理平台、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系统、教师智能备课系统、教学智能答疑和评价系统、教育教学软件(从各门课程的课件到学科资源库、素材库、电子图书馆等)等。 
   
  2.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教师培训 
  在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等人员培训方面,无论在投资比例,还是协调发展上都出现过严重失衡。新加坡、我国香港和内陆都有这方面的教训。即使是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实践也一再表明: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瓶颈“。教师等人员培训跟不上,不仅使基础设施中的设备和硬件用不上,而且也会使教育软件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跟不上,无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效益的发挥。 
   
  3.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准备不足 
  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表明: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用来强化“应试教育”,带来消极和负面影响。教育信息化同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关系也需要正确对待。既不可将课堂面授教学和传统教材简单复制到数字化网络教学环境中去,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校园课堂面授教学。困难的是在课堂文化和数字文化的冲突中实现新的整合,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挑战。 
   
  4.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评价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非信息技术本身。教育信息化应该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社会全体成员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教育信息化要突破将信息技术教育局限于键盘操作技能训练、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学习或网络搜索等狭隘的内容,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来认识和实践。同时,要突破简单地以每所学校“校校通”投资水平、每个教师是否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应用课件讲课、每个学生的上机学时等为评价指标,而应综合评价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5.数字鸿沟问题 
  教育信息化可能缩小或扩大国家之间和同一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应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为推动边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为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四)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组织实施第二代和第三代互联网计划,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地网(计算机地面网络)、天网(卫星通信网)和人网(学习支助服务组织网络)的结合。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是在解决将互联网接入每所学校、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的同时,也接入每个学生家庭。发展中国家则更注重发展社区学习中心,使之成为社区人群共享资源和交互通信的数字信息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各类便于中小学生携带、应用的个人终端设备也将得到发展。人工智能等关键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信息化中得到更大发展和应用。在互联网之外,各类通用的和专业的数字化教学、学习、管理平台将有更大发展。各种学科教育资源库及电子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将加速。各种语言文字之间的智能翻译软件系统将越来越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逐步取得成效,逐渐深入人心。 
二、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在国务院、教育部的领导和部署下,通过加快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传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学校间以及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在办学和教学中实现更多的协作和合作,促进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共建共享,并组建面向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实现终身学习的网络教育联盟。加快我国中西部,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并实现全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传播的机制。抓住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时机,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进程,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工程目标 
   加快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地网或天网接入互联网的最低配置。 
   对已经达到最低配置的中小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方案及评估指标体系。 
   组织教育界和信息产业界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学应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学习和管理的平台系统,推出各类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技术设计方案,并推广应用。 
   组织教育界和信息产业界力量配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行新课程标准,设计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材料,实现共建共享。 
   通过天、地、人三网结合,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分布式优质教育资源传播体系,开设面向全国中小学师生的各类电子课堂(开放课堂、同步课堂、空中课堂、直播课堂、示范课堂、实验课堂等)、各类网站(学科网站、主题网站、专题网站、科普网站、院士网站等)和联网数字图书馆,以及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备课室、特级教师工作室、课件展示台、教学改革与实验交流站等,尤其要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传播。 
   实现教师培训先行和经费保证的原则。在达到“校校通”最低标准的同时,实施为每所最低配置的中小学免费重点培训一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计划。同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包括校长)校本全员培训以及通过网络远程培训的计划。 
   工程的重点是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新课程标准,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推进综合性、研究性课程的探索以及教学结构和模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本工程实施的成效进行评价。 
   
  (三)技术方案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有: 
  地面计算机网络(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适用)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计算机投影厅 
   局域网(局域联网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局域联网的电子图书馆等) 
   校园网(包括校园联网的数字图书馆) 
   校园网群 
   教育城域网 
   广域网 
   互联网 
   互联网互联 
   中国教育科研网 
   各类公众互联网(中国电信网等) 
   互联网接入方式 
   电话线拨号上网 
   各类专线上网。 
  卫星通信网(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适用) 
   卫星传输模拟电视广播(C波段) 
   卫星传输压缩数字电视广播(Ku波段) 
   卫星传输多媒体宽带IP数据广播平台 
   卫星传输互联网接入服务 
   卫星传输语音广播、VBI广播等 
   (辅助电话线拨号接入互联网) 
  社区有线电视网(全国各地城乡建有有线电视网的社区适用) 
   社区有线电视网传输各类模拟和数字电视节目 
   社区有线电视网实现电视节目点播 
   社区有线电视网转播卫星传输的多媒体宽带IP数据广播 
   社区有线电视网改造成宽带计算机互联网 
  视频会议系统(全国各地教育行政单位、中心学校适用) 
   教室或会场视频会议系统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 
   地面电子通信专线传输视频会议系统 
   计算机互联网传输视频会议系统 
   卫星传输视频会议系统 
   一对一、一对多视频会议系统 
   单向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 
   一路视频和两路音频、两路视频和两路音频视频会议系统 
  光盘发送+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全国各地学校、教学点及家庭适用) 
   VCD发送和收视 
   DVD发送和收视 
   CD-ROM发送和运行,基于计算机的学习 
  我国已经组织实施多项(基础教育扶贫工程、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资助的多项我国西部基础教育工程)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包括我国西部12省区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卫星传输数字化教育的VSAT接收站点建设。这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站点建设包括卫星接收天线及其安装费、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及相应接收卡、软件工具组合、稳压电源、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平均每个投资不超过1.5万元,加上人员培训费共计2万元。这些教学示范点的VSAT站和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如果能与学校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局域网或校园网,或者同当地社区的有线电视网等联通,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难点是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资源建设(开发与共享) 
  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后,确保信息化工程可持续发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中央和地方资源中心不断开发并及时更新与中小学教学进度同步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天、地、人网源源不断地将它们传输到全国各地中小学。所以,在规划网络传输中心、各地主要节点以及全国基层终端(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的同时,需要同步规划教育资源开发制作设备、传输通信设备、接收存储显示设备以及进行二次辐射传输的设备。在规划全国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务必要重视对教育资源开发制作和传输中心的建设,重视对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加工建设及其相应设备的投资。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均已经配备现有教育资源数字化转换加工设备。 
   
  2.教师培训 
  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后,确保信息化工程可持续发展并取得实效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实施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为此,既要解决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更要从组织上确保培训的质量。 
  校本培训主要是依靠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先行接受过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其他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对本校各科教师的在职业余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应该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要将教师培训与日常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将校本教研活动与学区教研活动结合起来。 
  对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远程培训是应用教育信息化平台进行的一种创新。这对推进本工程的实施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应该及早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3.经费投入和配置 
  如前所述,我国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已经达到2.6万所,总投资在600亿以上。但其中仅有10%~15%的学校实际应用较多、效果较好。问题主要出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配置不合理上:大部分经费投入了硬件和设备,很少部分的经费投入在软件和教育资源建设,至于用于人员培训和后期管理、更新维护、运行和技术支持的经费更少。就是说,没有整体地解决好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路”、“车”、“货”和“驾驶员”的合理投资比例关系。依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初期投资的重点在硬件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上,即修路;中后期应该重点投资开发网络平台和教育资源,即车和货;而从一开始,就应该将总投资的30%左右应用于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上,即培训驾驶员。没有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校长、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支持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只是一句空话。没有师生的最大限量的使用,就没有教学成果的产出,过不了多年,这些硬件和设备就会过时,造成极大浪费。具体而言,应依据不同的技术模式和应用环境进行具体的核算和论证。 
   
  4.运行管理 
  运作方式可以采用国家投资(又应该考虑中央和地方政府多级投资)体制,市场竞争体制,国家投资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体制。美国政府在组织实施其教育信息化计划时都动员了企业参与。 
  具体建议:整个项目的国家投资可以采用基金会的管理方式,组织由国家控股的中介公司来管理资金的应用。整个工程可实行项目管理制。比如,可以将整个工程分解成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教育资源开发及传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项目来规划并组织实施。 
  西部农村发展的“瓶颈”是人才开发,而人才开发的“瓶颈”是数字鸿沟、学习鸿沟,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不公平带来学习机会和学习质量的巨大差异。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首先要看能否实现中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依靠传统教育体制和手段无法实现中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宏大目标。因此,一定要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之路,加大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快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加速中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