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炭市场化元年:国家力量控盘

 digman2005 2007-01-29



  ■ 徐万国 /文
  本报记者 徐万国 北京报道

  国家力量集中体现为对煤炭产业布局的调整———“十一五”期间,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将由2005年的38%下降为21%,而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比例将由2005年的48%上升到65%。

  煤炭过剩、价格回落的预言再度打破。

  1月19日,大同煤业集团计划电煤车板价已经从一吨265元涨到305元,涨了40块钱,涨幅高达15%。

  中国煤炭运销协

会副秘书长梁敦仕介绍:“全国吨煤平均上涨了约30元,平均涨幅在8%左右。”

  表面看,煤炭涨价有多种因素,比如完全成本化、安全投资加大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国家控制力在“煤炭新政”山西试点半年后再次发力。

  完全成本化试点

  对煤炭价格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开始于山西的“完全成本化试点”。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表示,山西煤价涨幅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今年把山西列为试点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省份,并要求全面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加上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安全费用提取等,吨煤成本增加了70元至80元———政策性成本已经成为直接拉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由于政策性变动导致煤价刚性成本的提高,势必会使煤价上扬,而这种上涨由于试点的作用,最终会演变为全国性煤价上涨。

  而事实上,以山西煤炭资源税费改革为前奏的全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已经风生水起。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已获得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的原则通过,在继续征求地方意见后,即将上报国务院。

  按照这一方案,以煤、电、油、水为主的资源性产品将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整套方案的最大变化在于,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上述产品的定价中———如果办法通过,意味着相关产品即将迎来一轮大提价。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关于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国能源形势的压力。“目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已被严重低估;其次,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又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一位行业观察家这样告诉记者。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同时,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让资源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价格改革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价格能真正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合理配置资源。”一位能源专家说,“价格改革虽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提价,但是此次改革的结果却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尤其是在在煤炭价格改革上,新方案的主要思路基本套用了山西煤炭开采的试点内容,即完善煤炭成本的构成,在成本中加入矿权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同时,设立矿山环境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

  不仅如此,一些煤炭外部成本也在向煤炭价格内部渗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认为,随着采煤综合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政策到位,采煤的成本完全化和外部成本内部化,我国的煤价将因此有所调高,电煤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比较显著。

  正因为如此,内蒙古西蒙煤炭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严海平在桂林煤炭合同汇总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炸药涨价,劳工涨价,资源价款涨价,公路运输费用在增长,我们的价格相应也就涨起来了。”

  据了解,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自从2006年初就开始了煤炭价格完全成本的课题研究。在山西试点之后,资源有偿使用试点目前已经推广至全国1/3以上的省市。“这意味着,煤炭价格完全成本化的推广已经指日可待。”

  国家力量

  另一个更为耐人寻味的信号是国家对煤炭产业布局的调整。

  根据国家和地方煤炭发展思路,“新建为主、整合为辅”的产业发展政策,正在变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这意味着部分列入国家有关部委统计范畴的新建或在建矿井可能会被削减,而一些长期盘踞在国有大矿周围的小矿,在国家资源整合大势之下,将逐渐纳入国有大矿系列。一些具备整合条件的矿井则将逐渐淡出。

  据了解,为淘汰落后产能保证安全生产及控制总量,国家计划2006、2007两年关闭4861处小煤矿。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落实2006-2007年关闭矿井计划目标的通知》,中国2006年将关闭小煤矿2652处,2007年将关闭2209处,中小煤矿的关停会进一步压缩占比达1/3以上的煤矿产量的增长速度,降低总体供给。

  相关数据也显示,国有大矿将在未来产量结构中将持续增加比重,而乡镇煤矿和私有矿井的产量将随着安全整顿而逐渐萎缩。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将由2005年的38%下降为21%,而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比例将由2005年的48%上升到65%。

  目前包括神华、中煤、兖矿在内大型煤炭企业正在试图通过资源整合,垄断局部区域范围内的煤炭资源。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剧将直接导致煤炭价格话语权的集中。

  “比如占据内蒙2/3资源的神华集团要跟某个电力企业谈判煤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谈判这么简单,它可能代表的是整个内蒙古的煤炭,随着整合范围的扩大,它可能代表着新疆、宁夏、陕西等地的煤炭。”一位煤炭分析师表示,煤业整合不但强化了企业对供求、价格的控制力,同时扼杀了那些曾经一度扰乱市场秩序的小煤炭企业。

  “更进一步,整合带来的行业集中度提高,还为煤炭价格长期趋稳提供了保障。”这位分析师指出,大型煤炭企业在具备充分市场供应能力的情况下,会与用煤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以防止煤炭价格的大起大落。

  基于上述判断,诸多证券公司纷纷调高了煤炭企业的正面评价。高盛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煤炭股相比起其他资源股落后,但其基本因素则有能力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瑞银1月18日也发布研究报告称:“在市场需求强劲的因素下,整体煤价表现将获支持。”

  国金证券煤炭行业研究员龚云华则认为,在种种调控措施之下,中国煤炭业已发生了本质变化,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运营质量有很大提升,并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在盈利提升的同时,很多煤企还投资大量资金,改善设备状况,为未来的内涵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1个值得警惕的产能过剩行业中,煤炭行业名列其中,但分析人士还是认为,2007年作为真正煤炭价格市场化元年,煤炭价格坚挺势头不会昙花一现。即使在未来数年内,煤炭产量过剩危机依然不会出现。

  据分析,2007年和2008年全国煤炭生产量将分别达到23.65亿吨和24.6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96%和4.23%。“这一增长幅度与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所拉动的煤炭需求相当。”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专家称,供需平衡偏松将是煤炭行业引领“十一五”期间的总体态势。

  而有分析家预言,在未来数年之内,煤炭价格将不可能出现先前鼓吹的产能危机,煤炭价格不但不会出现明显拐点,甚至还有近20%的上升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