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流动性过剩之道

 sallypeng 2007-02-25

以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汇率等组合调控手段治表,以金融市场建设、汇率机制完善等改革措施治本

    本期《财经》杂志正式面世之时为2月19日,在中国是大年初二,在美国是“总统日”(President Day)。从彼岸到此岸,冷静的经济观察家们都会把目光投向节庆之后,思索未来的一年。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正是当前中国和世界都面对的共性问题,也是 全球经济观察家们最为忧心忡忡之处。元旦前夕,我们即以“盛世危言”为题,表达了对中国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担忧;此番春节已临,我们再发此“危言”并提出 应对之策。
    近期以来中国经济领域金融资产膨胀加速的迹象,使我们有理由对于流动性过剩给予更大关注。在过去的2006年,全年新增人民币信贷投放3.18万亿元,但 年度新增的人民币存款达到4.93万亿元,新增贷款占存款比重仅为64.6%。很显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政策,抽紧 了商业银行体系的头寸;但居民与企业仍大量持有存款,并通过证券、房地产投资等方式直接推动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流动性过剩已经从银行体系向整个金融体系 扩散。
    流动性过剩的直接体现,是过量的人民币资金追逐有限的金融资产;其后果为人们所熟知:金融资产价格飙升,进而催生大量资产泡沫。泡沫极易破坏整个经济的风 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体系,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威胁至深;泡沫的破灭引致巨幅经济震荡,日本经济沉疴十年的教训就在眼前。故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对 流动性过剩进行管理大为必要。
  管理流动性过剩需要对症下药。通常情况下,医治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其首要手段就是基准利率上调。但中国 的现状显然要特殊得多。这是因为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源于持续不断的贸易顺差,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热钱涌入,则使流动性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如果 从各种渠道流入的热钱进入证券市场或房地产市场,无论利率政策如何,都无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如果顾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则利率将无法充分上调,而低 利率就足以确保其在资产市场上的投机性收益;反之,如果针对资产价格泡沫而实施利率上调,则人民币升值幅度将更大,投机势力在资本市场上的损失可以在币值 上得到补偿。
  追根溯源,资本流入的动机是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所导致的币值套利,而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绝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因此,利率政策并非管理流动性过剩的最佳药方。据此,或许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实施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才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手段。
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泄洪”。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居民的金融资产过于单一而极端,反成了加剧流动性过 剩的原因之一。迄今为止,面对中国公众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类,一为高风险的股票和房产,一为低收益的储蓄存款,中间几无过渡地带;其结果必是景气高涨时资产 市场泡沫迅速累积,景气下降时银行储蓄持续上升,金融市场极易大起大落。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需要尽快推出面向居民的企业债券类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这是远 比金融衍生品更为重要、更切合需要的金融工具。而金融市场具备的足够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吸收来自境内外的投机压力。
  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区域 金融风险溢价的差别性和资金的跨区域流动。专家们认为,这亦是长期被忽视的一个流动性过剩成因。研究已经表明,虽然全国东中西部各省份的贷款占存款比重差 异并不明显,但事实上,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县域以下存在人为压缩信贷的现象,相应资金流至城市、发达地区和垄断行业,引至银行可贷资金过大并进一步 流入高风险金融资产市场。这种情形正与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相关,并在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同时加剧了发展不均衡。故此,应当正视区域金融风险溢价的现 状,建立激励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发展格局,在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背景下,引导资金保留或进入欠发达地区。
    概言之,应对2007年正显著加剧的流动性过剩,防止经济大幅波动,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汇率等组合调控手段不可弃,而金融市场建设、汇率机制完善等改革措施更可倚。调控治表,改革治本,当为管理流动性过剩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