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墟里镜子,和镜子里的废墟——博尔赫斯和他的小说/九卦 -- 人生,一场冗长的梦——博尔赫...

 布狄厄布狄厄 2007-05-02

废墟里镜子,和镜子里的废墟
——博尔赫斯和他的小说

□ 九卦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这是作为人的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博尔赫斯·阿塞韦多的存在的区间,而作为一个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失明的前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仍将在现在和未来的世界上继续存在。

  博尔赫斯有一句话,他说比作家所写的每一页书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留下的形象。那个叫博尔赫斯的作家制造的关于那个也叫博尔赫斯的阿根廷男人的印象是这样的:

  他嗜书如命,在一首诗里他这么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终生与图书为伍,他努力遗忘文字之外的世界,书甚至就是他的现实,他留给世界的最迷人的就是他遗忘的背影。

  他的小说像是迷宫,他利用的都是自相矛盾和令人头晕目眩的素材,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伤害人的时代,要想逃避它,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做梦。

  他是家族失明宿命的第六代继承者。

  他68岁结婚,三年后离婚,在去世之前两个月,再次结婚,同自己的秘书。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越过一般读者,像神一样站在那些也是作家或者希望自己是作家的人的眼前,化身为一座到处都是镜子的废墟,因为那些镜子,废墟接近无限。

  在跟索伦蒂诺的对话中,他说:“我当初不知道的是,除了当读者以外(我并不认为这没有我的另一种命运重要),我还有当一名作家的幸运。”

  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成了作家的作家。

  在《创造者》的结尾,博尔赫斯写了一个决心画出整个世界的人,年复一年,他用省份、王国、山脉、海弯、船舶、岛屿、鱼鳖、房屋、工具、天体、马群和人的形象填满空白处。在临死之前,他发现,他用各种线条精心勾勒出的这一切正好构成了他本人的肖像。博尔赫斯说,“这可能就是所有书籍的目的和归宿。”

  那么,在他的小说里,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博尔赫斯呢?


  博尔赫斯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对上帝和天使的顽固祈求之一,就是保佑我不要梦见镜子。”这是一个奇怪的令人诧异的习惯,在如今的世界上,如果没有镜子,许多人会无法看清自己而失去面对世界的勇气。人们常说现实是一面镜子,那么,博尔赫斯拒绝的是否就是现实?

  在《环形废墟》里,博尔赫斯写了一个环形废墟里的魔法师,一个做梦者,他艰辛地梦出了一个儿子,将儿子送到了河下游的环形废墟里,在听到有人议论那个废墟里的魔法师的故事时,他开始担心儿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梦的投影时会沮丧和困惑,“身为人父的人都关心他们在迷惘或者幸福时刻生育的子女”,在他试图通过做梦来解救儿子时,他迎来了自己的死亡,这时博尔赫斯这样叙述:“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容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这是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文字。死亡以及存在的恐惧像一件珍贵的瓷器掉落在博尔赫斯和所有读者的眼前,他和他们都听到了灵魂深处绝望的回响。

  还是在《环形废墟》里,博尔赫斯的题记这样写道:“假如他不再梦到你……”这是《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卡罗尔的《镜中世界》中的一句话,“假如他不再梦到你……”,博尔赫斯在这里有镜子相遇。

  在《另一个人》里,博尔赫斯叙述了这样的事:70岁的他遇见了20岁的自己,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同一张椅子上互相惊异地验证揣摩着对方(这令人想起了庄子的梦蝶,博尔赫斯是看过庄子的,说他是魔幻第一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另一个人》就是对庄子梦蝶的另一种诠释)。在这篇小说里,没有任何镜子的踪迹,可以这么猜想,博尔赫斯已经把镜子撤掉了,他不再强迫自己面对能将他复制的镜子——或者他不需要它了,他面对的是一个梦中的与他不同的影像,已没有《环形废墟》里的那种恐怖,甚至可以说有些幽默地叙述了自己和自己。

  《环形废墟》是博尔赫斯的第二部小说集《虚构集》里的一篇,而《另一个人》是他的第六部小说《沙之书》的一篇,与《环形废墟》的虚无与恐惧相比,《另一个人》则显得轻松而安详,不无幽默。31年的时间,45岁的博尔赫斯和76岁的博尔赫斯之间有什么不同?

  是否可以说,博尔赫斯拒绝的不是现实——起码首先不是现实,而是死亡以及由之而产生的关于存在的虚无的恐慌?是否镜子就是这个的象征呢?这只有那个叫博尔赫斯的阿根廷男人知道。

  作为一个高乔男人,博尔赫斯也崇尚勇武与快意恩仇,他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这个的《恶棍列传》。他不是一个强壮的南美人,自幼体弱,高乔人的勇猛剽悍他只能在小说里体验;潘帕斯草原上那些如风一般暴烈和如火一般热情的汉子对女人的狂热似乎也难在博尔赫斯身上觅到。一个文字如番石榴花绚丽的作家几乎终生都没有书写爱情,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此他自己是这么解释的:大概是由于我对生活中的爱情过分关心才对书本描写爱情无暇顾及,或者是因为我创作的真正灵感来自史诗般的业绩。我的作品很少涉及性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对性考虑很多,当我动笔时,我竭力避开个人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性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题材,而我又没有什么独特的发挥。可以说,我所表现的题材——孤独、个性——已被作家们挖掘净尽。但是,我却觉得这些题材更亲切了。归根结蒂,我认为,我有自由选择我所喜爱的题材。

  这完全没有说服力,说到最后更显欲盖弥彰的企图。众所周知爱情与女人对作家意味着什么,很多杰作就是因为她们而诞生的,那么,博尔赫斯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美国人伍德尔写过一部博尔赫斯的传记《书写镜中的人》,里面写到了博尔赫斯的性经历,写到了他父亲当年花钱让他到妓院的事——研究的结果是那是一次失败的性经历并直接导致了日后他的性无能,伍德尔试图通过那些资料解释博尔赫斯的反常,和许多博尔赫斯研究者一样,他认为博尔赫斯是一个性无能者,并认为这直接导致了他为什么68岁方才结婚而又于3年后离婚,以及为什么在临死之前两个月与玛丽亚·儿玉女士结婚。

  他对人说过他喜欢《乌尔里卡》。通常情况下这牵扯到这样一个事实:令作家本人满意的作品,一般与他本人有莫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还是两种方向:一种是自己得意的,一种是自己渴望的。《乌尔里卡》是他的小说唯一讲到爱情的一篇。在《乌尔里卡》的最后,他写到,“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几乎是本能地,他在描写做爱之前,又写到了镜子,“期待中的床铺反映在一面模糊的镜子里,抛光的桃花心木使我想起《圣经》里的镜子。”潜意识里他已经将这一切当作幻象了,更妙的是,他在乌尔里卡的肉体上增加了形象这个词,从而使得肉体成为定语,而虚幻的形象成为中心词,从而使得幽暗之中的爱情彻底虚无。

  这是否意味着,自称“我经历的很少,但我懂的很多”的博尔赫斯,因为以往的经历和阅历——阅读的经历——以及天纵的才智,将被文字过度修饰成为水晶一般的爱情彻底遗弃了呢?他从未喜欢过佛洛伊德是否也验证了这个呢?这一切只有博尔赫斯自己知道。


  博尔赫斯认为文学不过是游戏,尽管是高尚的游戏。他对待这项游戏却是无比认真无比投入,他说过,“……一切可能犯下的文学错误我都犯过,而这一点也使得我有时候获得了准确。”对于一个计算音节的人而言,以简洁精确的笔法营造了一个夺目的世界并不奇怪。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他令人佩服地描写了黄昏时分,“……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模糊而生机勃勃的田野、月亮、傍晚的时光,以及轻松的下坡路,这一切使我百感丛生。傍晚显得亲切,无限。”

  他有这样的才能,就是用精确简洁的文字把读者引入迷幻的世界。

  他的视角总是出人意料,永远是个人的,他的叙述永远是朝向两个方向,他深知,所有的话语,都将使现实增加一种维度,他在迷宫一样的文字里设置了无数的镜子,使它们折射出无数的侧面,努力使废墟变的无限,但他显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所给予读者的并没有他设想的多。

  博尔赫斯的叙事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方式,一种真实的虚构。在看似逼近历史的空隙里,他觅得了一些空白,并在此处杜撰了几乎所有的故事。这使得他成为离自己最远的作家,从另外的角度讲,也是离自己最近的作家。

  他不是普通读者喜欢的那种作家,因为他拒绝了浅显与通俗。作家有两个,一个作品里的那个人,一个真实的本人。可是,真实的那个人存在吗?博尔赫斯在那篇著名的《博尔赫斯和我》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文学证实了他的存在。他还说,他不知道这些话是他们当中哪个说的。如此言语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或者说本能,就像他活在想象之中一样。当他在晚年失明的时候,只能依赖回忆度日的时候,是否想过:想象其实是记忆的一种形式,而记忆也不过是一种想象。这一切只有他自己和那个也叫博尔赫斯的人知道。


  从他发表第一篇作品起,他在阿根廷国内便赢得了“贵族作家”、“资产阶级没落作家”、“外国作家”等一系列头衔,说他是“没有文学的文学家”,是“知识界的败类,满足于空洞的自我欣赏”,“空有形而上的狡猾,却没有形而上的血性”,说他的作品“就像一件价格昂贵的礼服,尽管穿着的机会只有一次”。

  对于一个虚无主义者、保守主义者、个人主义者、一个怀疑论者,一个“无拘无束、才华盖世、温柔、像钟表一样精确、软弱、伟大、胜利、冒险、胆怯、失败、出色、不幸、有限、稚气、不朽”的天才小说家而言,那些批评者或许过于苛刻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天才他看到的——或者说想象到的——的真相往往比别人预料的多,又往往比他自己认为的要少,在这一矛盾之中,他的局限与偏狭总是显露无遗,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多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

  他这么说过:
  “我是怀着下述信念长大承认的,这就是个人为贵社稷次之。我不能欣赏那种认为国家比个人更重要的理论。”

 

<< 返回目录 >>  << 发表评论 >> << 投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