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安塞尔亚当斯回忆录》

 三元流云 2007-07-17

    友人赴京公干,在我的要求下替我买回了《安塞尔。亚当斯回忆录》,(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刘伟航翻译。)出于对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摄影家之一的美国佬的敬仰,也出于探究其创作生活隐微的欲望,我带着急迫的心情,匆匆读完了这本书。初读此书,便为其文采的精妙和感情的真挚所打动,亚当斯不仅对音乐有相当的造诣,不仅会以底片作乐谱,以放大作演奏,制作出精美到极致的照片来,同时也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贯穿全书的是一个摄影家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无比的热爱和崇高的赞美,对友谊动情的回忆、温馨的追念等等,这些,在他的笔下以平和、沉静如潺潺流水般的方式娓娓道来,不由地使人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在富足的美国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艺术家成长的生命历程:幸福的童年、幸福的青年、幸福的中年、幸福的老年。慈爱的父亲,慷慨的资助人,忠诚的朋友,尽责的老师,自由而宽容的社会,当然还有雄阔而壮美的山河大地……。除幼年时父母的轻微不合曾带给他思想上一丝微弱的阴影外,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加曾经带给他不快、影响他的生活。战争、灾祸、贫穷等等一切不好的东西似乎都与他无缘。正如阮义忠在序言中讲到的“……这位艺术家一辈子快乐安逸,享尽功成名就的荣华富贵,早就忘记什么是不幸,什么是遗憾。……亚当斯的命好的出奇,如果他有吃过什么苦头的话,就数四岁时旧金山大地震那天的遭遇。他脸上的注册商标——歪鼻子,正是当时摔断的。……就此破相的他,仿佛对灾难有了永久的免疫力。因此,这本书充满了对自然的礼赞、对亲友的感念、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鸣谢……几乎没有牢骚可发,更别提有什么可以怀恨在心的。……所以,这本书是一本人生和艺术的积极面之颂歌,有这种福分的人,才有可能拍出浩瀚气势的风景,他的心胸藏不住不快,所以才看得见痛痛快快的山水。……”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作者作为摄影家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他眼中美国西部雄美的山川与荒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面对山野时的心境。作者在观察自然和荒野时,带着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很复杂,其中既有作为山友对自然的热爱,有作为摄影家细腻而丰富的感受,有作为环保主义者的珍惜,更有作为人对上帝所赐之物的感恩。我们直接引用作者的原文吧:“置身西岳山脉的深处,躺在花岗岩床的凹缝内,看着天色由薄暮转向黑夜,看着天上的点点繁星闪烁神奇的光辉,看着繁星灿烂的苍穹渐渐转向黎明,旭日随之冉冉升起,爬上身边的山峰和岩顶。此时一定会拂来阵阵黎明的沁凉微风……”这是作者在内华达山区露营时的所见。再引一段:“爬上去后,朝南望,莫西德山脉的群峰环绕如条项链,围拢在四周。山上新鲜、冷冽的空气和偏远而寂静的感觉,使每个人都感动莫名。晚秋之际,寂静的西岳山脉里的每一条溪流,都改成浅吟低唱,虫鸣也隐遁过冬。只有风声还在松柏之间流窜,偷偷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呼唤。”关于对荒野的感受,最精彩的一段:“大西岳黎明时的微风,不只是一阵清凉的空气吹过针叶林而已,应该还能在人类的意识迷宫里化作一阵骚动,一阵遍及全世界最轻灵的信仰魔法。蒂顿山脉高耸而起,可不只是地球的地壳来了一阵机械式的起皱和断裂而已,它还成为大地在更浩大的苍穹下洪荒的手势。大西洋中古阿卡迪亚的海岸,有一股更古老的波涛,打上了花岗岩的陆岬,带来的可不仅是海洋缓慢的侵蚀瓦解而已,这里蕴含的是和万古洪荒有着同一种原始的力量,也是和地老天荒、世界终结之时相同的力量。”作者对自然和荒野的感受已经到了地老天荒、穷溯其极的境地,这对于我们理解其作品成功的原故是否有些帮助呢?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作者经过长时间实践与思考形成的对摄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摄影活动的瞬间特征,以及一系列机械、光学、化学、电子过程,很大程度上让许多人忽视了摄影对作者本人的思想积淀、审美情趣和感情丰富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更谈不上对摄影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活动过程进行足够的了解。纯粹的心理摄影学或美学理论的研习,对提高摄影者理论素养,增强对摄影过程中诸多因素把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但理论与最终形成作品的照片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也就是形而上的理论,如何作用到一张具体的摄影作品,这一“结合”过程不好理解,更不好把握。只有既在摄影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又有深厚的美学素养的摄影家才能切中肯綮。这本书中,亚当斯也没有系统的论述,而往往是通过只言片语,表达其对摄影的“感觉”,这些“理性直观”的东西,没有美学理论的深刻与条理,但更容易理解和实践,因此这种朦胧的、半理性半感性的东西,对我们有着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观想(谢汉俊译为想象,visulization)并不只是挑选最合适的滤镜而已;也需要对摄影的技术和美学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完全实现心中的想法。……一张摄影作品的观想过程,包括以直觉去寻找意义、形状、质感,然后将构想中题材的形式组合投射出来。脑中一面构想形象__观想__一面盘算一些实际的技术,如曝光时间、负片上的显影问题、预想最后成品的素质等等。艺术家必须不断在外在的世界游走,同时在内在创造新的世界。”另外一段:“摄影,是对外在世界的探寻,也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一个人,若是天生的探险家,就绝不会觉得自下而上无趣。我们第一镒接触相机,便是透过镜头看这个世界,信任这机器会为我们抓住一些我们“看见”的“东西”。英文用“shoot”、“take”这两个字,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这些字代表一种征服,一种拥有的心态。唯有等拍照的人成长到有了洞察力、有创作的冲动时,他才会用“make”这个字,来表示外在与内在活动交感共鸣的情况。史蒂格利兹曾告诉过我:我做相片时,像是在做爱。”对于观察的过程,作者这样描述:“迈诺和我都同时坚信努力不懈才是创作的不二法门;艺术家没有本钱去浪费时间和精力。波希米亚式的放荡不羁,只是力有所不逮的人用来打发时间的方法罢了。不论在罗柏斯岬,在飞机上,在陌生的环境里,或轻松待在熟悉的家里,我一直谨慎观察物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明暗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一直在心眼里观想形象。这实在是极其美妙的探索。若有事物感动了我,我从来不问那是什么或是为什么,光是有这感动,我就心满意足了。若是感动很强,我就把它拍下来。”

    过去我一直有种看法,认为亚当斯作品之所以有巨大的感染力,全赖其对摄影技术的娴熟掌握,此外无它。初读这本回忆录之后方知大谬不然也。精湛的技术可以说是其作品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作品的感染力便会大打折扣;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友对山野的热爱,则可以说是其作品的肌肉,没有肌肉,作品一定会流于形式,走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歧途;那么灵魂呢?什么是其作品的灵魂?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亚当斯本人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体会、对命运的认知、对宇宙的理解、对上苍的感念等,其中也包含了对幸福的体验、对友谊的忠贞等等美好的感情。这些,才是其作品的灵魂。

    这本书也有令人讨厌的地方,那就是内容的校对非常糟糕,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比比皆是,真不明白责任编辑的责任心到哪儿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