帨巾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 《诗经 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在凄惶征战途中涌现的新婚场景幻觉,后世人读来,多少有一股无言酸涩。
《仪礼 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先秦昏礼没有后世婚礼那些名目繁杂的刁难新婿的“下婿礼”,整个仪程气氛宁静而庄重。新婿或许静静地候在门厅那个叫“著”的地方(按照齐风中体现的习俗),母亲细致地给新嫁妇系上帨巾,并训导礼辞。
另外,林维民在《“帨”非“敝膝”考》中指出:“女子婚前婚后均佩帨,只不过佩戴的方法不同。在结婚之前,帨巾是女孩子的贴身亵物,可以赠送于男子作定情之物。如《召南 野有死麇》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那么婚礼中结缡于外,或许是一种成妇的表示。
------------------- 汉族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楚辞‘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 释器》:“绛”。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新人及双方礼服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i4):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an4),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求婚使者 玄端(使者:媒使)
新妇父亲 玄端
新婿从者 袗玄。即全玄色的华美深衣。
“姆” “宵衣”,发饰用纚、笄。(姆,即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
新妇从者:袗玄,领有黻纹。绣着花纹的单层披肩,纚、笄。(从者:即从嫁的侄娣。)
--------------------------------------- 水袖小考 流沙河
蜀中偏僻县城,多讲土语,少时听了,莫名其妙。兹举一例,进饭馆入座后,嫌桌面不干净,便叫堂倌:“拿随手来!”堂倌急步走来,用搭在左肩的抹桌帕,赶忙抹掉桌面上的汤汤水水。抹桌帕叫随手,怪哉,是说此物随时拿在手中吗?这种命名方法,未免鄙俚可笑。今日老来得闲,翻十三经之《仪礼·公食大夫礼》,忽见捝手一词,原来是进餐的拭手帕。有注云:“捝,拭也。”随手应是捝手。捝音shuì。原来并非土语,实系雅言,已用二千多年之久。误认为它鄙俚可笑,只因本人读书太少。
于是想起传统戏曲服装的水袖,那是尺长白绸,缝缀在袖口上。舞动起来,好似波翻浪滚,所以名叫水袖。这是传统戏曲服装的专业术语,仅见于舞台上。水袖取名,如果出自波浪联想,何不径直呼曰波袖浪袖,而曰水袖?所以我猜想,或许是帨袖。帨音shuì,与捝音同。帨是名词,指用于拭擦的佩巾。捝是动词,指用佩巾拭擦。两字之间明显存在关联。帨为佩巾,见《礼记·内则》。《内则》规定,家人进餐,儿子侍候父母,媳妇侍候公婆,都要“左佩纷帨”。郑玄注云:“纷帨,拭物之佩巾也。”按纷即帉,巾之大者。此处帉帨复词,单言之就是帨。帨巾佩在左胸,以备饭桌上递给父母公婆拭手用。这与蜀中堂倌抹桌帕和拭手毛巾搭在左肩,以备顾客不时之需,何其相似。
这个帨巾还出现在《诗经·召南·野有死麋》里。那时一首写村姑被男子追缠的诗。男子动作粗鲁,村姑提醒他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意思是说:“慢点吧,别动我佩巾哟!”也就是拒绝男子触及胸部。帨在这里仍是左胸佩巾,正对着男子那好动的右手。
帨之古制,今无可考。看其用途,近似手巾,男女皆用。前数十年西装绅士例备手巾,折叠成长方形,插在左胸袋内,露出尾端。我还见过幼儿园小乖乖左胸前都佩着小手巾。那些阿姨肯定不知这是“继承传统”。
这个作手巾用的帨,以我揣想,不可能限用于在家中侍候父母公婆吃饭,儿子媳妇各人也可自用。帨佩胸前,必用别针,取下戴上,总不方便。定有聪明人将这张手巾卷成圆筒,缝缀在袖口上,这样用来就方便了。用脏可以拆洗,晾干再缝上去。这个揣想或能解释古代长袖为啥都是两截联缀成的。本体的那一截称为袖,缝缀的那一截称为祛(帨袖)。祛有时又称为袂,音mèi,所以《说文解字》云:“祛,衣袂也。”屈原《九歌·湘夫人》的“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此处之袂必定是祛,亦即帨袖。只有缝缀在袖口上的袂才能当场拆下,投入江中,漂送湘君。后世男女互赠手巾传情,与此相似。帨袖本来就是手帕缝在袖口上啊,所以湘夫人要“捐袂江中”了。进而她又脱下内衣(褋),抛向澧水之浦。传情更甚,令人想起《红楼梦》晴雯脱内衣赠贾宝玉。顺便说明,《辞源》袂字下引《九歌·湘夫人》句误褋为襟了。
旧时朋友携手谓之联袂,分手谓之分袂,因袖长也。今人已不可能“联袖”“分袖”,因袖短也。《礼记·内则》说到深衣之制,提供了古代衣袖长度的数据:衣袖本体二尺二寸,帨袖即祛一尺二寸。这两截用针线粗疏缝缀起来,遂成三尺四寸长袖。此乃周长,短于今尺,也够长了。《左传》晋公子重耳被斩袖,《史记》汉文帝自断袖,都非长袖不可。《左传·宣公十四年》记宋国华元杀了楚国来使,“楚子闻之,投袂而起”。“投袂”就是川剧舞台上的“甩袖头子”,表示愤怒或不屑于,属水袖功。川人说的袖头子即帨袖,古称为祛,有时也叫作袂。
亦有一说,戏曲舞台上男女拭泪水皆用袖头子,故名水袖。窃以为终不及帨袖之典雅且准确也。
---------------------- 四、佩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周礼·玉府),郑注略同。)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婚之多与?”孔子曰:“非为婚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P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ǘn,匀。孚尹,指美色)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三川,地也;圭璋特达(等于说无所不达,指用于朝聘之礼),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的这种人为色彩并没有被着重表现,每凡说到佩玉,都在借以烘托人物的高贵或环境的华美。
古人的佩玉中除上面所引《内则》列出的以外,还有环、玦。环是环形玉,《说文》:“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即当中空心(好)的直径与四周玉(肉)的宽度相等。《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但后代诗文中的环佩则多指妇女的佩饰。如阮籍《咏怀》:“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玦的样子跟环一样,中空,肉好若一,只是它在“肉”上缺了一截。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且形制又是“缺”,断开的两边不相接,所以古人常以玦寓以“决”义。《孔丛子·杂训》:“子产死,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这是以玦示诀别。《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是以玦暗示项羽,让他“决”断,杀掉刘邦。《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佩玦。”《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皆所以见意也。反绝,谓反(返)其将绝者。”一直到宋代,还有人利用赋予佩玉的这种含意传达信息。
2.其他
与佩环、玦而赋以某种寓意相近的,是有人佩弦、佩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论衡·率性》略同,并云:“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而参也。”这是因为皮革经过鞣制加工后性质柔软,而弦在弓上总是绷得很紧,所以佩带在身可以起到“座右铭”的作用。后人提到弦韦也都指佩弦佩韦以自警。例如《后汉书·第五伦传》:“昔人以弦韦为佩,盖犹此矣。”《旧唐书·李德裕传》:“德裕献《凡扆箴》六首,帝手答之曰:‘置之坐隅,用比韦弦之益;铭诸心腑,何啻药石之功。’”
容刀也是一种佩饰。《诗经·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但《释名》不以为是加了装饰的刀:“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大概刘熙是据汉代礼仪解释的。在上古,人们佩带刀剑,既是装饰,也用以自卫。《史记·秦本纪》:“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正义》:“春秋官吏各得带剑。”《说苑·反质》:“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可见平时也佩带剑,而且当作“服”饰。《史记·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萧何因为功列第一,特准带剑上殿,可见汉代是禁止臣子携带武器见君的。汉代盖承秦制。《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警卫人员)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因此荆轲要刺秦王只能把匕首藏在地图中,而秦王侍臣夏无且只能以药囊打荆轲,其他人员看着荆轲追秦王都毫无办法。朝廷既有此禁令,要佩刀剑以为饰便只好做刘熙所说的容刀。
帨巾是佩巾。字又作帅。《说文》:“帅,佩巾也。帨,或从兑。”《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舒缓的样子)兮,无感(撼)我帨兮,无使尨(páng,旁。狗)也吠。”又称纷帨(同*[上“分”下“巾”帨)。《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縱、笄、緫……左右佩用(佩带上备用的东西):左佩纷帨、刀、砺、小觽、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觽、木燧。”可见帨既是装饰又是平时使用的物件。
帨的用途是拭手、去污垢。《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郑注:“巾以帨手。”又:“子生,男子(男孩子)设弧(弓)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这是因为帨是干家务所必需,而在封建社会是“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玉篇》说佩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即佩巾与头巾是上古一物的分化。其实佩巾与蔽膝也属同源,所以《广雅》、《方言》都说“大巾”是蔽膝。巾而加大字,既说明蔽膝也是巾,也说明已不同于佩巾(参见上文)。
巾既经分化,所以古代诗文中涉及到巾时,有关男子的多指头巾,有关女子的多指佩巾、手巾。例如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复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晋无名氏《子夜四时歌》:“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寢。”若明言手巾,则为男女所同有。《世说新语·文学》:“谢[尚]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诰]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因为“帨”是上古的名称,所以在后代诗文中并不多见。韩愈《李花》:“长姬香御四罗列,缟裙练帨无等差。”
《内则》所说的“觽”也是古人常带的佩物。《说文》:“觽,佩角,锐耑(端),可以解结。”《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毛传:“觽,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内则》郑注:“小觽,解小结也。觽貌如锥,以象骨为之。”觽的遗迹直到现在还有。例如北方的赶车人(车把式)常随身携带一曲锥形的骨角(一般为牛角所制),以备途中套绳或捆货粗绳断了以后续接。但兼作佩饰则是上古的事,大约是游牧生活的遗迹。所以在后来的诗文中出现的“觽”等并不是写实,而是借以泛指饰物。如韩愈《寄崔立之》:“愿君恒御之,行止杂燧觽。”“操觽”则表示解结。《说苑》:“百人操觽,不可为固结;千人谤狱(诉讼),不可为直辞。”“觽年”来源于《芄兰》诗,指童孩时期。
《内则》中提到的砺是磨刀石,金燧、木燧是取火的工具,捍是射者的皮质护袖,管略似笔套,遰是刀鞘。因为这些东西大多后来都不再是佩饰,因此这里无需一一叙述。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带香袋,里面放香草香料,类似后代荷包的样子。香袋古称容臭(xiù。,秀。气味)。《内则》:“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后来则称香囊,而且不限于佩带。《晋书·刘寔传》:“寔尝诣石崇家,如厕,见有绛文帐,裀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内室)。’崇曰:‘是厕耳。’”又(谢幼度传》:“[幼度]少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杜甫(又示宗武》:“试吟青玉案,莫带紫罗囊。”用的正是谢幼度的典故。古代也有称香袋的。《洛阳伽蓝记》卷五:“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勅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
佩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是各个时代风尚的组成部分。各个时代花样不断翻新,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的说来,它的作用也和服装一样,主要是为了美观和标志地位。其中,有些还依稀保留着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状况和习俗的痕迹,这是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观察、研究的。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许嘉璐著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 http://bbs.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wave99&message=19549
---------------------------------
頁http://greenisland.csie./wp/2006/03/20/492/的作者無關,不對其內容負責。百度快照謹為网絡故障時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時頁面)
--------------------------------------------------------------------------------
Home | About | Login | Contact me 紅塵一隅間拾得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前者難以改變,但後者可以努力 ? 「精彩」的軟體授權合約 蔓荊實 ?
Mon 20 Mar 2006
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Posted by Blake under 雜項 上個星期上課聽老師講解《素問、四神調氣大論》中的「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時,老師把「佩」字解釋為「違背」。這句「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的前後文是這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照森立之所著《素問考注》pp.55說: 《太平御覽》七百二十引《修養雜訣氣銘》曰:「云云,懷道君子,銘之佩之。」元,李冶《敬齋古今黈》(@黈音ㄊㄡˇ)卷六云︰「愚者佩之。佩,背也。古字通用。果能佩服於道,是亦聖人之徒也。安得謂之愚哉!」案:此說亦有一理。然佩是佩服之佩,愚者唯不知不識,在陰陽之間,不能得陰陽之道也。故或有逆之者,乃謂不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者也。
按森的說法,佩乃為佩服之佩。若當作現在的欽佩的意思來講,這個意思最早是出現在什 時候呢?
從森立之所引來看,至少元朝就有了。但是《素問》成書的年代應至少在仲景寫《傷寒論》之前,那個時候做「欽佩」講已經出現了嗎?(《傷寒論》序中有「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今人李曰剛先生所著《文心雕龍斟詮》說「 佩,謂服膺也,識之於心,有銘佩、感佩之意。」如南朝梁時,文學家江淹(444~505),《為建平王謝玉環刀等啟》: 「垂光既深,銘佩更積,不任下情。」就自己盡可能查找的範圍來看,佩服一詞比較早而且能比較讓人信服的算是南朝梁時。
但是像新華字典則是把欽佩之意就直接拿「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當作例子。也就是說就新華字典編者的角度來看,「愚者佩之」的佩就是佩服(express admiration for)的意思。
若從《說文》「佩,大帶佩也」來看,佩很難作違背的意思。不過古文佩有倍的意思,如《釋名》卷三,《釋衣服》:「佩,倍也,言非一物,有倍貳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觿之屬也。」。而「倍」字《說文》就作「反也」,可能古人互相假借,一借再借,最後就作「違逆」的意思解。
當然從「違逆」講,是頗合上下文理的,而各家注也多從「違背」的意思。
可是這倒引發我的想像,如果古人真的要借字,要找違背意思的字來用,何苦寫這 麻煩的佩字呢?像用「北」字不就很好?再說《素問》中的「愚者」就沒有辦法「合於道」嗎?在《素問、上古天真論》「… 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於道」。從這裡來看,「愚智賢不肖」只要條件達到了,也可以「合於道」。而談到「道」,大抵馬上就會聯想起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裡面對「道」有這 樣的敘述: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對比剛剛的: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很難不令人想到這兩句的關聯。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一般都會把亡字讀作「忘」,就當作「忘記」講。不過自己比較喜歡把存亡二字當作有沒有來講,像《禮記、中庸》就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所以中士聞道,就好像有聽到又好像沒聽到一樣。這是什 意思呢?表示中士是有所懷疑,有所思考,若有若無的意思。所以表現在外,就是有時候能符合,有時候卻會違背陰陽的道理。從原來《素問》的句子,和《道德經》連在一起看,如果把中士、下士等同在「愚者」這個層次來看,尤其在道家中的愚者往往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謂的「愚笨」的方向去想,佩這個字若不當「違背」來解釋,只怕還需要多一點思考。
如果考慮一下,《素問》一書的成書年代,或許有其他的端倪可尋。
一般對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多主張在秦漢時期。對「佩」這個字來說,只怕還是得從《說文》那附近的時期對「佩」這樣的事情講起。就佩字而言,按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的解釋是:
古人繫在腰帶上的一種裝飾品。如:「玉佩」。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亦作「珮」。
要言之,佩是一種掛在身上的東西。而掛在身上的東西又往往有時時想起,提醒的意思。像古人佩玉是要提醒走路的人行步要能有規律、和緩,不然匆匆忙忙,玉珮互相撞擊的聲音在旁人耳中聽起來也就變得很糟糕。(可以參考故宮的資料)
所以可以說古人從日常生活的觀察,以及事物對人的影響往往會產生字的引申意義。因此從「佩」引申到有提醒,讓人記掛的意思就很自然地就會出現。
當再回過頭去看森立之的那句「故或有逆之者」,若愚者也能合於道,那差別只是愚者不是一直能行「道」的人,所以「愚者」才會需要有個像玉珮那樣,能時時提醒自己的東西,否則就很容易背離「道」。呼應《道德經》那句「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不也很適合嗎?所以說「愚者佩之」,這個佩字就不需要一借再借了。
PS. 其實這篇有幾個問題需要點出來的:
關於《素問》成書年代一事,只怕目前很難有定論,大抵從春秋戰國到漢朝都有人提出過。所以對於佩字的用法,我也盡量挑選在這附近時期的著作來推想。
如果我們願意相信《傷寒論》序中「撰用《素問》」的真實性,至少才能比較相信《素問》成書早於《傷寒論》。像有些日本醫家就認為《內經》的出現可能還晚於《傷寒論》。 另外也有人認為《傷寒論》的思維與《內經》思維所本不同,一是本神農,另則是所謂岐黃。 以《道德經》的語句用來對比《素問》可能怕是太牽強了些,再說若《素問》是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做,則前後文理能不能一致就很值得商榷了。畢竟拿「愚智賢不肖,皆合於道」和「愚者佩之」兩者「愚」視為同義畢竟是太冒險。 5 Responses to “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IL Says: March 21st, 2006 at 3:38 am 我會比較想把「佩」當做「繫於身上」來看待。 至少我在日語一般的解釋中,也沒找到這個說法以外的解釋, 不知道能不能做為一部分的參考。 把道放在心裡實行,從內在開始,讓身心合於道,
或是把道標榜於外,拿來掛在嘴邊、秀給人家看, 這的確是兩種行徑。 我自己對於訓詁這部分,覺得自己並不到家,
只是我不太傾向用太「轉折」的解釋來看待一個字的意思; 就是說,「天然的尚好」,用該字最初始的意思來看待, 會比較自然一點,可能比較有機會看到最原本的語意。 《論》與《內經》對於我來說,至少認為是「同路」的。
若是由宋本系統的《論》《略》來看,因為少了很大部分醫理的內容, 如果只單純挑出幾個用字或條文來解釋,可能相合,也可能不相合; 若以桂本來看,兩者不同路的狀況就可說幾乎沒有了。 無論誰先誰後,至少在我的感覺中,是「一以貫之」。 喔喔 Says:
March 21st, 2006 at 1:55 pm 聖人實行之 愚者屌兒鋃鐺只是掛在身上 去聖久遠 不可考矣 喔喔
Blake Says:
March 22nd, 2006 at 1:47 am 其實佩字做何解釋都好。愚者背之、佩服或只是記掛、佩帶,結論的正確與否畢竟於診療無益。而且這篇末尾也提出一些可以讓原來論點站不住腳的地方,所以在下只是一時興趣閒扯而已,沒有什 比評好壞之意。 ---------------
浅论《诗经》中佩饰的符号寓意 【内容提要】 在《诗经》(1)中,许多诗都涉及到佩饰描写。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阐述《诗经》通过佩饰所表现出的人情风俗,以期加深对周人文化某些层面的认识。 题记: 在所有情况下,服饰既是物质的容体,又是记号。 ——彼得?波格达列夫 法国著名美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明确指出,包括服装在内的整个文化结构都是一种语言,即事无巨细,文化结构和语言结构一样,总是由符号组成,由此可见,服饰与语言一样,也是一种符号,而佩饰作为服饰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一种符号。从原始社会人类发明它以点缀美化自己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佩饰已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符号。《诗经》中描述人物时,经常会提及一些佩饰,这些佩饰的美学功能已日渐消退,更多的是作为中国的政治伦理的承载者出现在诗歌中。在这里,我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阐述《诗经》中佩饰的符号寓意,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周代的部分文化。 佩饰是性别的符号
正如服装分“男式服装”和“女式服装”一样,古人在佩饰上也有性别的区分。“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廼宜,而无永叹。陡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节选自《大雅?生民之什?公刘》)阅读这首诗时,即便我们对诗歌背景一无所知,也能从中得出此诗大概是在赞美一位贵族男子,赞美他为国为民,不辞辛劳。因为我们可以他佩戴的饰品-容刀,分辨出他的性别。容刀,《古今衣服令》曰:“容刀者,为容之刀,具刀形而无利刃,如若今肩舆旁插之剑,以为容观而不适于用。”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而女性则喜欢安全性的,看上去可爱的佩饰。因此,容刀这武器式的装饰品自然为阳刚男子所佩,而非淑娴女子所喜爱。又如觽和韘,它们也是极具性别特征的佩饰。韘是射猎时用以扣弦弓的用具,觽是用来解绳。从它们的用途上看,无疑也是男子佩戴的。所谓男耕女织,女主内男主外,象射猎与解绳之类的活一般说是男子所担任,而且韘更具有武攻色彩,自然非男子佩戴不可。因此,《卫风?芄兰》在写童子装大人时,让他佩戴上这两种具男性色彩、集用具和装饰于一身的佩饰。 在穿着打扮上,男性一般比较随和,以大方得体、庄重、符合其身份地位为目地,而女性则往往从爱美之心出发,希望自己的打扮能得到恋人、丈夫的赞美。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她们只能通过装饰来取悦男人,获得他们的宠爱。以头饰为例,古代男子都是戴帽子的,戴帽的作用,一为约发,二为显示其身份。而女子则不戴帽,除约发之笄外,还佩戴步摇等发饰。步摇是用头发编成的首饰,上面缀有以珠玉,女子佩戴它走起路来,便摇曳生姿,佩玉锵锵,给人以愉悦的视觉、听觉享受。 当然,古代的佩饰也并非全部都有男女性别之分,很多佩饰具有中性色彩,男女适用。如笄、玉佩、充耳等。以充耳为例,充耳,又称“瑱”,《齐风?著》在描写迎亲男子时写道:“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而。”而《鄘风?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夫人宣姜容貌衣饰时写道:“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由此可证,充耳确是男女共用的佩饰,不仅风度翩翩的君子佩之,貌美超群的贵妇人也喜用之。其实,在古时,充耳还暗含自重这一含义。古人在解释充耳时云:“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2)佩戴充耳,其实也就是告诫人们要有所闻,有所不闻,言行举止要谨慎,从这层意义来讲,人们佩带充耳也有其彰显自己德行之意。 佩饰是年龄的符号
佩饰作为识别年龄的符号,最具典型的当数“笄”和“冠”。“笄”和“冠”都是头上发饰。在古时,当男子满二十岁,女子满十五岁时,父母便要为他们举行一定的仪式,男子头上加冠,女子头上加笄,这饰品除了约发之外,还暗示他们已经成年,可以婚嫁。 作者: 鸿博正名社 2004-6-6 21:59 回复此发言 -------------------------------------------------------------------------------- 2 浅论《诗经》中佩饰的符号寓意 如《齐风?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他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这首诗是写女子的恋人多年前与她离别,远去异国他乡,女子思念不已却又不能相见,心中愁肠百转,无法排遣。突然有一天,她意外地见到恋人,几年前还是梳着双髻的孩子,而今已戴上了弁冠,长成英俊的青年了。在这首诗,弁冠成为儿童与成人的分水岭,是成年青年男子的标志,弁冠的佩带意味着他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它同时意味着男子必须舍弃许多做童子的乐趣和权利,而接受诸多社会规范,力图使自己成为温润贤良的君子。 “觽”和“韘”不仅是区分性别的标志,同时也是识别年龄的符号。它们都是成年男子佩戴的用具和装饰品。《毛诗正义》曰:“《正则》曰‘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下别云男女未冠笄帮知成人之佩。”(3) 《卫风?芄兰》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朱乐润先生云:“以次章‘能不我甲(同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其所欢之词。”(4)少年学老成,小儿仿大人,是十几岁时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心理。少年的男友-童子以为自己一旦佩戴上成年男子的装饰品-觽和 ,便会脱去他的儿童稚气,而踏入他羡慕的大人世界,于是他便觉得不该再与女孩干嘻戏厮混之类孩提的勾当,对少女不理不睬,视若外人,以示自尊,其实,弁、觽、韘,虽说是成年男子的装饰,但并非上头戴弁冠,身佩觽韘的便是成人,成人与儿童的区分不单是表现穿着打扮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理心理,言行举止的不同。佩戴上看似庄重严肃的佩饰并不能抬高童子的身份,童子依旧还是位稚嫩的童子。 佩饰是标识人的社会地位,阶层等级的符号
格罗塞在比较了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中服饰的变化后指出:“在较高的文明阶级里,身体装饰已经没有它那原始的意义。但另外尽了一个范围较广也较重要的职务:那就是担任区分各种不同的地位和阶级。在原始民族间,没有区分地位和阶级的服装,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地位阶级之别的。”(5)在当时,佩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而且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调整、补充、完善,等级森严的秩序不断被强化,佩饰被纳入社会伦理的轨道,它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被逐渐地消解,而它的政治功能与伦理功能则被不断地得以强化。《诗经》中以佩饰划分等级的,有两种情况: 1. 以不同样式的饰品来划分等级 等级秩序森严的周代,不同等级的人所佩的饰品具有不同的样式。如男性贵族头上戴的帽子,天子可佩六种冕冠,而公只能佩戴其中的五种,侯伯,子男,孤,卿大夫按职位等级依次递减,而士则连冕冠都挨不上边,只能佩戴爵弁。妇女贵族头饰也是如此,《鄘风?君子偕老》曰:“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古今学者都说这是写后夫人,因为副是指以头发编成,并缀以珠玉的首饰,笄是指玉簪子,六珈是指六种瑱玉,这三者配合在一起使用,不时每个女子都可装饰,它有身份地位的象征的,只有天子的正妻后夫人才能使用,其他等级的妇女根本是没有必资格佩戴的。《追师》云:“此副及衡笄与珈饰唯后夫人有之,卿大夫以下则无。”(6)以样式分尊卑,不仅表现在佩饰上,在其他服饰方面也都有所表现。如服饰有“十二章”之制,即衣服上饰有十二种图案。《尚书?益稷》上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肃、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十二图章,按规代人解释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各章图案都代表不同的含义,隐喻着穿者亦具有图案所显示的品德。这十二章图案,天子可以饰其十二种,而诸候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大夫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士用藻、火两种。不同级别的人衣服上是饰有不同的图案,所以贾谊曾写道:“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7) 作者: 鸿博正名社 2004-6-6 21:59 回复此发言 这条留言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 3 浅论《诗经》中佩饰的符号寓意 2. 以同一样式的不同材料来区分尊卑 《说文》曰:“笄端刻鸡形(似限于妇女),士以骨为之,大夫以象为之。”汉代人的解释,笄用不同材料分别等级,则指男子。实际上,妇女所用的笄,同样也质料的精粗来区分贵贱高低。在周代,诸侯、后、夫人用玉瑱,而大夫、士与其妻则用象牙。 《卫风?淇奥》诗曰: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会弁如星”,指嵌饰在皮帽逢上的美玉珍珠,闪闪烁泺,犹如繁星。这些美玉珍珠,既起到装饰作用,装饰男主人公的外在美,同时也是标识亲疏、分尊卑的符号。《弁师》云:“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注云会,缝中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十二以为饰谓之璂……则侯伯璂饰七,子男璂饰五,玉亦三采……士则无饰。”(8)由此可知,同样是皮弁,天子的皮弁是最高贵的,它是用十二五彩玉饰为饰,而诸侯、大夫们的弁冠,则按职位等级依次递减所饰的三彩璂数。 古代,几乎每一件佩饰都具备区分等级的政治功能。如韘,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诸侯以石”,(9)甚至连系充耳的绳子-紞也打上等级的印迹,天子、诸侯的用五色线织之,而卿大夫的则用三色线编之,真可谓:“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10)古代君王正是通过外在服饰的等级划分,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各处其职,各司其责,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持社会的安定,也就是说,每个人社会地位的安排和社会角色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饰的区别。 佩饰的其他特殊符号寓意
能表达特殊意义的佩饰并不是全部,只有少数的个别佩饰,如以下几种: 1. 佩玉等玉饰是品德、人格的符号 古人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11)玉佩等玉饰品不仅是人们玩赏的东西,点缀美化自己的佩饰,同时,也是人格的象征。《诗经》中每每赞美一个人品德高尚的时候,总以玉相比。如《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硅如璧。”如《魏风?汾沮洳》曰:“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又如,《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古人的这种以玉比德的心态,大概可以从“异质同构”这一原理来理解。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某种艺术对象之所以经由知觉,而唤起主体的一种情感具有表现性,是因为他与一定的情感具有同样性质的结构。孔颖达先生对以玉比德做了很好的解释:“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重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12)这就是玉的五德。君子必佩玉,古人认为佩戴玉饰品的人必当也具有仁知义礼信五德。 如《郑风?有女同车》曰: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间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间不忘。 这是首男子赞美他他娶的女子的诗歌。“颜如舜华”“颜如舜英,将翱将翔”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外在美。她貌美如花,步履轻盈优美,而且还具有高洁的品行。“佩玉琼琚”不仅装点了女主人公娇美的容姿,而且还衬托了她贤惠高洁的德行,并且“佩玉将将”玉声和谐,行步中节,行之有度。在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与她所佩戴的佩玉达到完全一致,美玉配美人,“佩玉琼琚”与“佩玉将将”从视觉与听觉上强化了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高雅的品行。 “儒家将自然与人‘比德’的美学观点和道家物我这一的‘齐物’境界都在寻找自然和人类的契合点。”(13)但等级分明的社会,人们往往是凭借身份地位,阶级等级来穿着打扮,换而言之,服饰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饰品,而非品德人格的真实反映,真正能做到“人如其服”,“人如其佩”的少之又少,更多是两者互相背逆。著名者如《鄘风?君子偕老》是“人不称服”的典型例子。又如《邶风?旄丘》诗曰:“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充耳本来有规劝人们不听诡言,明是非的意义,但在这里,却成为堵耳的塞子,使这些达官贵人听不到黎国人们的痛苦的求助声,而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尽方连率之职”。(14)又如《曹风?鸤鸠》里写的男主人公,腰束宽宽的丝带,头戴缀有美玉珍珠的皮弁,而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言行举止不称其职,有君子之位而士无君子之行,是个不折不扣,昏庸的封建统治者。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外貌服饰与其人格品行未必都统一。紫衣黄袍的贵族未必都具有圣人的品德,而表衣素服的平民却可能有灿如星辰的灵魂。 作者: 鸿博正名社 2004-6-6 21:59 回复此发言 这条留言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 4 浅论《诗经》中佩饰的符号寓意 2. 玉饰是传达情感的符号 情感交流是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中国这一以含蓄著称的国度,人们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相当含蓄,往往借助于事物来传递心声,如笔、砚、书、画,甚至花草瓜果,《陈风?东门之枌》曰:“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即是一例。但如上述玉有“五德”之喻,以玉比德,是当时时尚,人们对美玉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因此,佩玉等玉饰品成为朋友、情人之间互相赠送的最佳礼物。如《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王风?丘中有麻》曰:“彼留之子,贻我佩玫。”琼琚佩玫,成为男子送与女子的爱情信物,并且也暗示了他们的爱情如琼琚、佩玫一样纯洁坚定。又如《秦风?渭阳》曰:“何以赠之,琼琚玉佩。”在此,琼琚玉佩表达了秦康王对舅舅的依恋之情。又如《郑风?女曰鸡鸣》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来之,杂佩以报之。”在此,女主人公以杂佩传达了自己对丈夫真挚的感情。袁梅先生说,此女主人公所说的“杂佩以赠之”,是一种夸张手法。杂佩,《诗集传》曰:“杂佩者,左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贯以 珠。中组之半,贯一大珠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而内向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玉藻》云:“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瓀玖玉,……”从佩玉的不同,可见当时佩玉制度已比较完美,而就全诗内容来看,此女主人公只不过是猎夫或武夫的妻子,并非贵夫人,她是不可能拥有杂佩这等高级的玉佩,但不管怎么说,女主人是借这虚幻的玉佩表达了自己以心相许,愿随君到天涯海角的寅,心意,玉佩在此完成了夫妇之间情感的交流。 3. 络、綦巾是婚嫁的符号 婚姻是人生一大事,因此,作为新娘的符号从古到今都是比较明显的。正如今天,穿婚纱,手持鲜花是新娘的符号一样,在古代,佩巾则是女子为人妻的一种标志。《幽风?东山》曰:“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缡,又叫帨,是古代女子的佩巾。女子出嫁的时候,由母亲将其系在女儿身上,称为结缡,以示女子将嫁于他人为妻,将要侍奉舅姑,要严守妇道。林维民老师在《“帨”非“敝膝”考》中指出:“女子婚前婚后均佩帨,只不达佩戴的方法不同。在结婚之前,帨巾是女孩子的贴身亵物,可以赠送于男子作定情之物。如《召南?野有死麇》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尨也吠。”诗中男子想取女子身上的帨金做定情之物,但女子却矜持地劝告男子不要去动它。 綦巾同缡(帨巾)一样,同样具有婚配的意义,但不同的是缡是指女子初嫁,而綦巾则暗示寡妇再嫁。《郑风?出其东门》曰:“缡衣綦巾,聊乐我员。”《诗总闻》云:“‘缡衣’妇丧夫者也。”这位妇女居丧期间出游,并且不愿全身素缟,而以红色、绿色佩巾装饰自己,以此暗示自己不耐守寡的生活,而想再次寻找一位相当的男子再嫁。寡妇再嫁,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夫权主义者看来却不是件体面的事,因此,很多人在解释这首诗时,将之说成是奔淫之诗。 卡西尔曾提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15)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16)“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17)人们正是通过符号这一媒介创造、保存了文化。佩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诸如性别、年龄、等级等的符号寓意,从符号学角度来阐述《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情风俗,可能有助于加深对周人文化某些层面的认识。
注释: (1) 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为: 《诗经译注》,袁梅注译,齐鲁书社,83年版 《诗经译注》,韩峥嵘注译,吉林文史出版社,95版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80年版 (2) 转引自《诗经译注》,袁梅注译 (3) (6)(8)(9)(14)均引自《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 (4) 引自《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1版 (5) 见格塞罗的《艺术的起源》,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戴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94年版 (7) 贾谊的《疑服》,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化研究》 (10)转引自《中国历代衣冠服饰体制》,陈茂同著,北京:新华出版社,93年版 (11)转引自《中华文明史话?服饰》,赵联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93版 (12)转引自《诗经探徽》,袁宝泉、陈智贤著,广州:花城出版社,87年版 (13)引自《词的艺术世界》,钱鸿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92年版 (15)(16)(17)见卡西尔的《人论》,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化研究》 ----------------------------------- 我徂东山,慆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笺云:凡先着此四句者,皆为序归士之情。○为,于伪反。仓庚于飞,熠燿其羽。笺云:仓庚仲春而鸣,嫁取之候也。熠燿其羽,羽鲜明也。归士始行之时,新合昏礼,今还,故极序其情以乐之。○乐音洛,下同。之子于归,皇驳其马。黄白曰皇。骝白曰驳。笺云:之子于归,谓始嫁时也。皇驳其马,车服盛也。○驳,邦角反。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缡,妇人之袆也。母戒女施衿结帨,九十其仪,言多仪也。笺云: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其仪,喻丁宁之多。○袆,许韦反。衿,系佩带,其鸩反。帨,始锐反。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言久长之道也。笺云:嘉,善也。其新来时甚善,至今则久矣,不知其如何也。又极序其情乐而戏之。 [疏]“仓庚”至“之何”。○毛以为,归士始行之时,新合昏礼,序其男女及时,以戏乐之。言仓庚之鸟往飞之时,熠燿其羽,甚鲜明也。以兴归士之妻,初昏之时,其衣服甚鲜明也。是子往归嫁之时,所乘者,皇其马,驳其马,言其车服盛也。其母亲自结其衣之缡,九种十种,其威仪多也。言其嫁既及时,而又威仪具足。本其新来时则甚善矣,但不知其久时复如之何。言本时甚好,不知在后当然以否,所以戏乐归士之情也。○郑以仓庚为记时,言归士之妻,于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时,而是子往归嫁。其新孔嘉,谓本初日其新来之时则甚善。不见已三年,今其久矣,不知今日如之何。序其自东来归,未到家之时,言以戏乐之。馀同。○笺“仓庚”至“乐之”。○正义曰:郑以仲春为昏月。《月令》“仲春,仓庚鸣。”以序云“乐男女得以及时”,故知作者以“仓庚鸣”为嫁娶之候。归士始行之时,以仲春新合昏礼也。毛以秋冬为昏,此义必异于郑,宜以仓庚为兴。王肃云:“仓庚羽翼鲜明,以喻嫁者之盛饰是也。然则不言及时者,举其嫁之得礼,明亦及时可知也。”○传“黄白”至“曰驳”。○正义曰:《释畜》文。舍人曰:“骝,赤色,名白驳也;黄白色名曰皇也。”孙炎引此诗,馀皆不解。骝白之义,案黄白曰皇,谓马色有黄处,有白处,则“骝白曰驳”,谓马色有骝处,有白处。舍人言骝马名白马,非也。孙炎曰:“骝,赤色也。”○传“缡妇”至“多仪”。○正义曰:《释器》云:“妇人之袆谓之缡。缡,緌也。”孙炎曰:“袆,帨巾也。”郭璞曰:“即今之香缨也。袆邪交络带系于体,因名为袆。緌,系也。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系属于人。义见《礼记》。《诗》云‘亲结其缡’,谓母送女,重结其所系着以申解之。说者以袆为帨巾,失之也。”“母戒女礼,施衿结帨”,《士昏礼》文。彼注云:“帨,佩巾也。”不解衿之形象。《内则》云:“妇事舅姑,衿缨綦屦。”注云:“衿犹结也。妇人有衿缨,示有系属也。”然则衿谓缨也。衿先不在身,故言施。帨则先以佩讫,故结之而已。传引结帨证此结缡,则如孙炎之说,亦以缡为帨巾,其意异于郭也。《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郭以缡为香缨,云“义见《礼记》”,谓此也。案《昏礼》言结帨,此言结缡,则缡当是帨,非香缨也。且未冠笄者佩容臭,又不是示系属也,郭言非矣。数从一而至于十,则数之小成,举九与十,言其多威仪也。○笺“女嫁”至“之多”。○正义曰:《士昏礼》云:“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庶母及门内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是戒之申之之事也。引此者,解母必亲结之意。言九又言十者,喻其威仪丁宁之多也。《斯干》传曰:“妇人质,无威仪。”此言多威仪者,妇人无男子之礼,揖让周旋之仪耳,其举动威仪则多也。○传“言久长之道”。○正义曰:旧训为久也。言久长之道理,未知善恶,所以戏之。○笺“嘉善”至“戏之”。○正义曰:笺以此序归士之情,当乐以当时之事,不宜言久长之道,故易传,以为新来时甚善,至今则久矣,不知其如何,以戏乐此归士也。 毛诗正义《毛诗正义》 正文·卷八·八之二
-=-------------------------------- 第五十八卦:《兑卦》 兑:亨,利贞。 【白话】《兑卦》象征喜悦:亨通畅达,利于坚守中正之道。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白话】《象辞》说:《兑卦》的卦象是兑(泽)下兑(泽)上,为两个泽水并连之表象。泽水相互流通滋润,彼此受益,因而又象征喜悦;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乐于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研讨学业,讲习道义,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初九,和兑,吉。
【白话】初九,能以平和喜悦的态度待人,获得吉祥。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白话】《象辞》说:用平和喜悦的态度待人,获得吉祥,是因为行为诚信端正,不被人猜疑。
九二,孚兑,吉,悔亡。
【白话】九二,心中诚信与人和悦,故而得到吉祥;悔恨可以消失。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白话】《象辞》说:“心中诚信与人和悦,故而得到吉祥”,说明心志诚信、笃实,能获得好的结果。
六三,来兑,凶。
【白话】六三,前来寻求欣悦,有凶险。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白话】《象辞》说:“前来导求欣悦,有凶险”,是因为居位不中不正的缘故。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白话】九四刚居柔位,对喜悦能保持一定的警惕,有所思量,心绪不宁,须排除凶险疾恶才会有喜庆的结果。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白话】《象辞》说:《兑卦》的第四爻位(九四)能拒绝诱惑,毅然守正,因此出现好的兆头,值得庆贺。
九五,孚于剥,有厉。
【白话】九五,诚心相信小人的巧言令色,必有危险。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白话】《象辞》说:“诚心相信小人的巧言令色必有危险”,只可惜它所居的正当之位了。
上六,引兑。
【白话】上六,引诱别人一同欢悦。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白话】《象辞》说:《兑卦》的第六爻位(上六)“引诱别人一同欢悦”,不是光明正大的品行,而是偏离正德,这种所谓的欢悦将导致凶险。
------------------------ 《周易》译注-兑卦第五十八(周振甫) 文章来源:网络作者 当前时间:2007-6-22 4:54:42 From:http://www./
兑(卦五十八)--邦交以和为贵
【原文】
(兑下兑上)兑①:亨。利贞。
初九:和兑,吉。 九二:争兑②,吉,悔亡。 六三:来兑③,凶。 九四:商兑未宁①,介疾有喜⑤。 九五:孚于剥⑤,有厉。 上六:引兑①。 【注释】
①兑(yue)是本卦的标题。兑的意思是悦,高兴,愉快。全卦的内容主 要是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标题的“兑”字是卦中多见词。②率兑:以 抓到俘虏为快事。③来:使人归顺。④商:谈判。宁:定下来,得 出结果。⑤介:小。介疾:小毛病。有喜:有好结果。(6)剥:国名。 ①引:引导。
【译文】
兑卦:亨通。吉利的占问。
初九:和睦愉快,吉利。 九二;以捉到俘虏为快事,吉利,没有悔恨。 六三:以使人归顺为快事,凶险。 九四:谈判和睦相处的问题,尚未得出结果。小摩擦容易解 决。 九五:被剥国所俘虏,危险。 上六:引导大家和睦相处。 【读解】
这一卦专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交关系。 国与国、邦与邦,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利益集团。利益焦点和关系不同,便会造成分歧、摩擦、冲突,乃至战争。因此,战争也是利益之争,是用武力来争夺利益。 但是,武力并非解决利益冲突的唯一手段。攻城掠地劫夺财物容易,征服人心同化异族却极其困难。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承认他人的利益和存在,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和存在。 所以,和睦相处首先是以此为前提的,否则就会发生冲突。和睦相处不是手段,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目的,是对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以此来调节利益关系,便会顺理成章,皆大欢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