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卿族略考》-“鲁”卿

 布狄厄布狄厄 2007-07-24
《春秋卿族略考》-“鲁”卿

                     鲁有六卿,四司为主
    按《春秋》惯例,一般非卿不书。偶而也有卿而未书,及非卿而书者,证之以《传》大致可得。
    考《经》《传》,鲁有六卿,没有发现超出六人者。
    隐公之时,书于《经》者5人,即:公子益师(众父)、无骇、公子翬(羽父)、公子彄(臧僖伯)、挟。这5人应为卿。
    据《传》,隐公元年(前722年)又有当书未书者两例: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费伯当书,似乎是卿,其实不然。费伯为费大夫,此其一。其二,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传》虽曰“费庈父(费伯)胜之”,但帅师者乃无骇,费伯只是配角。以这二点看,费伯不应是卿。当书者乃“城郎”之事,非其人也。
    又: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
    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
    命也。
公子豫应该是卿。
    隐公时见于《传》者还有一位众仲,虽不见于《经》,却是隐公的主要顾问,疑亦为卿。《经》不书其卒,可能因他系隐公一党,或死于难,或被废弃,已不可考。
    如此,隐公时任卿者7人,即:公子翬、无骇、公子益师、公子彄、挟、公子豫、众仲。公子益师字众父,卒于隐公元年。众仲或其族,继立。则居卿位者不超过6人。
    桓公之时,书于《经》者二人,即:公子翬和柔。另外,《传》还有一个臧孙达(臧哀伯),也应是卿。此外,又有申繻,是桓公的主要顾问,疑亦为卿。桓公时之卿我们所能考出的仅此四人,余不可考。
    庄公时最重要的卿为公子庆父(共仲),其次是公子友(季友)。公子牙(叔牙)虽长于季友,然《经》《传》无其活动,仅书其“卒”,则其地位似在季友之下。臧孙达十一年还在世,至二十八年《经》书“臧孙辰告籴于齐”,则臧孙达已卒,其子辰已代立了。另外书于《经》者还有溺、公子结。如此,庄公时之六卿为三桓、臧孙(先是达,后是辰)、溺、公子结。
    闵公在位仅两年,书于《经》者仅庆父与季友二人,余不可考。
    僖公时之卿有季友、公孙兹(叔牙之子)、公孙敖(庆父之子)、公子遂(东门襄仲)、臧孙辰(文仲)、公子买,也是6人。
    文公时任卿者,有前已为卿的公孙敖、公子遂、臧孙辰,及新见于《经》的叔孙得臣、季孙行父(季文子)、叔彭生。仍为6人。臧孙辰卒,其子臧孙许(宣叔)当继立。
    宣公时之卿有:原已为卿的公子遂、叔孙得臣、季孙行父、臧孙许,及新见于《经》的仲孙蔑(孟献子)、公孙归父。另外,还有一个叔肸,也应是卿。共有7人。但公孙归父与公子遂是父子继立,所以仍为6人。
    成公时之卿有季孙行父、臧孙许、仲孙蔑、叔孙侨如(宣伯)、公孙婴齐(子叔声伯,叔肸子)。臧孙许死,其子臧孙纥(武仲)继立。另有一卿为仲婴齐。十六年被“刺”之公子偃,也应是卿。则成公时已知之卿有7人。但仲婴齐于十五年卒,而公子偃仅十六年一见,可能是代仲婴齐为卿。故仍不超过6人。
    襄公时之卿所知者5人,即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豹(穆叔)、臧孙纥、叔老(公孙婴齐之子)。行父卒,其子季孙宿(武子)继立。仲孙蔑卒,子仲孙速(孟庄子)继立。仲孙速卒,子仲孙羯(孟孝伯)继立。臧孙纥出奔,臧为继立。二十二年,叔老卒,叔弓继立。另一卿有可能是叔仲带(昭伯)或子服惠伯(孟椒)。
    昭公时之卿,已知者也是5人,即季孙宿、叔孙豹、叔弓、仲孙貜(孟僖子)、臧昭伯。叔孙豹卒,子婼(昭子)继立。叔孙婼卒,子不敢(成子)继立。季孙宿卒,子意如(平子)继立。叔弓卒,叔辄、叔鞅、叔诣先后继立。仲孙貜卒,子何忌(孟懿子)继立。另一卿当为叔仲小或公子慭。臧昭伯从昭公,季氏立臧会。   

相关主题
中国古代货币
《春秋卿族略考》-"晋"卿
杩藉繂寮烘仿镄勮档锲
中国历代地图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2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定公时之卿有三桓季孙意如、叔孙不敢、仲孙何忌。孔子为司寇,自亦为卿。另二卿当为子叔氏与臧氏。季孙意如卒,子斯(季桓子)继立。叔孙不敢卒,子州仇(武叔)继立。
    哀公时之卿可考者五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以及叔还,臧氏任卿者为臧宾如。臧宾如卒,臧石继立。季孙斯卒,子肥(康子)继立。叔还卒,叔青继立。仲孙何忌卒,子洩(孟武伯)继立。二十六年《传》谓“叔孙舒帅师”,则叔孙州仇已卒,叔孙文子继立。另应有一卿不可考。
    鲁六卿中,司徒最尊,次为司马、司空。司寇位居第四。
    隐公之时,无骇任司空,非常活跃。公子翬也很活跃,可能是司徒或司马。
    昭公四年《传》载叔孙家臣杜泄谓季氏语:
        ……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
据此,季武子任司徒,为“冢卿”,也称“正卿”;叔孙豹任司马,为“介卿”,即次卿;孟氏任司空,居第三。
    自成公四年臧孙许卒之后,司徒、司马、司空三职就已被三桓垄断。仲孙蔑卒后,季氏世袭司徒,为正卿;叔孙氏世袭司马一职,居第二位。昭公元年《传》载叔孙豹语:“叔出季处,有自来矣。”意思是说:季氏为司徒,守国;叔孙氏为司马,出征,长期以来就是这样。直到哀公十一年,叔孙州仇还说自己是“从司马”,即充任司马一职。孟氏世袭司空,居第三。
    司寇又次于司空,位居第四。
    文公十八年,莒太子仆弑君而奔鲁,宣公“命之与邑”,“季文子使司寇出诸竟”。可见正卿可以向司寇发号施令。
    据襄公二十一年《传》,臧孙纥曾任司寇。臧孙纥为卿,其地位远不如三桓,书于《经》者仅襄公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一见。臧孙纥虽曾多次出行、出征,包括“败于狐骀”,均不书于《经》。
    孔子也曾任司寇,权在三桓之下。
    孔子之后,任司寇者应为子叔氏。
    六卿除四司之外,另两卿任何职,《传》没有指明。笔者大胆推测,以为其中一职为大宰。
    隐公十一年《传》:“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羽父已经为卿,又求“大宰”,所以一般认为这是求为众卿之长。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就将这段翻为:“吾请为君杀子允(桓公),君以我为相。”然翻检《左传》,并无诸侯以“大宰”为众卿之长或“相”者。鲁国也没有以“大宰”为正卿,更没有“相”职。观诸侯“大宰”一职,并不比四司更高,拟或在其下,则迁公实误。窃以为翬“求大宰”,只是在原职之外,又谋大宰之职。大宰,顾名思义,公室的主宰,掌管公室之事(如祭祀等)。初入春秋,卿的权力还不算大,而大宰为国君近臣,所以公子翚很看重它。
    臧文仲任卿达50年,但地位不及襄仲和三桓,应不在四司之列。他的职务应是大宰。文公二年《经》:“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传》引孔子语责备臧文仲:“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孔子不责正卿而责文仲,显然因为他掌管公室之事,故公室的过错要他负责。
    鲁之第六卿所司何事,从《传》上看不出来。应该也是君之近侍,可能职责不固定,类似于近代的不管部长。
————————————————————
    译文:郑国人用周王的军队、虢国的军队攻打卫国的南部边境。向邾国请求发兵相助,邾子派人私下里和公子豫商量。豫请求前往,隐公不允许,最后还是去了。和邾国人、郑国人在翼地盟誓。《春秋》不记载,因为没有公命的仪式。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3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臧孙世卿,贯穿春秋
    臧孙氏出自孝公。公子彄为孝公之子,惠公之弟,字子臧,隐公称其为“叔父”[3]。其后以字为氏称,曰臧孙氏,简称臧氏。公子彄为臧氏之祖,即臧僖伯。公子彄进入春秋已经是卿,故隐公五年(前718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而不听,“称疾不从”。何以“称疾”?因为有职位,当从君而行。隐公六年(前717年),臧僖伯卒,书于《经》,此亦为卿之证。
    僖伯之后,臧氏继立者为臧孙达,即臧哀伯。
    《正义》曰:
        《世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达生伯氏瓶,瓶生
    文仲辰。
    《世本》这里有误。按国君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公子彄字子臧,其子应称公孙,至孙始得称“臧孙”。而周内史已称臧哀伯为“臧孙达”,则非公子彄之子明矣。且彄乃孝公之子,惠公之弟。周立孝公,以其“能训治其民”[4],则早已成年无疑。孝公在位27年,卒时当在50以上。子惠公继立,当不小于25岁。惠公在位46年,死时应在70岁以上。彄为惠公之弟,比其兄迟死5年,假如彄小惠公5岁,也应有70以上了。若臧孙达果为公子彄之子,彄死时达也应有45岁以上了。庄公十一年,臧孙达还活着,距彄死已有35年,当已80以上。即使我们留有余地,减去10岁,也有70岁了,何故得谥为“哀伯”?
    故公子彄之子应为伯氏瓶,瓶之子方为哀伯达。伯氏瓶早死,不得立。臧孙达以孙继祖,两代相差应在四、五十岁,虽卒于其祖35年后,亦可谥为“哀伯”。
    正因为臧孙达死时不为老迈,其子臧孙辰才能任卿50年,历仕四君。
    臧孙达不见于《经》,从《传》所载来看,属君之近臣。他死后,其子臧孙辰被任为卿,则他本人应该也是卿。
    臧孙辰,即臧文仲,于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见于《经》,文公十年(前617年)卒,任卿50年,历庄、闵、僖、文四君,从政时间在鲁卿中仅次于季文子。臧文仲的地位虽不如襄仲和三桓,但很有影响。如僖公二十六年,臧文仲及襄仲如楚乞师,《经》书“公子遂如楚乞师”,不及文仲,但《传》曰:“臧孙见子玉而道之伐齐、宋”,则实际起作用的是文仲。季文子曾说:“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叔孙豹也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可谓“死而不朽”。笔者推测,臧文仲任职大宰,掌管公室之事。故孔子责备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要他为公室的过错负责。
    文公十年,文仲卒,其子臧孙许继立,即臧宣叔。
    臧宣叔是臧氏中任职最高的了。鞌之战,鲁四帅出战,《经》书“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宣叔位居第二,仅次于正卿季文子。鲁有二军,宣叔当与季文子同率上军。成公元年《传》:“冬,臧宣叔令修赋、缮完、具守备。”驱逐东门氏,也是由宣叔执行。据此,宣叔当任司马一职。在此之前,臧僖伯之地位似在公子翚、无骇诸人之下;臧哀伯不见于《经》;臧文仲虽仕四君,但其地位明显低于襄仲和三桓。
    成公四年(前587年),宣叔卒,任卿30年。其子臧孙纥继立,即臧武仲。
    臧武仲任司寇,位居第四。武仲以“知”闻名,孔子曾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文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武仲之时,三桓地位显赫。武仲以其智周旋于季、孟之间。后来,由于孟氏挑唆,他被季氏驱逐,奔邾,后又奔齐,任卿37年。
    臧武仲有异母兄臧贾及异母弟臧为。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传》:
        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曰:“纥不佞,失守宗
    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
    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
    (臧)为以纳请,遂自为也。……乃立臧为。
    臧武仲出奔之后,臧氏的地位有所下降,只能居第五了。子叔氏上升,居三桓之后。
    臧会窃位,不知何时卒。其子臧孙赐继立,即臧昭伯。
    臧昭伯与季氏不睦,而附于昭公。昭公伐季氏,臧昭伯为主谋之一。昭公奔齐,昭伯从之,季平子立臧会,时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臧会是昭伯之从弟,很可能就是臧贾的儿子。臧会“为谗于臧氏,而逃于季氏”,故季氏立之。
    臧会之后,臧氏任卿者有臧宾如、臧石。
    臧宾如见于哀公八年《传》:“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不见于《经》。
    臧石见于哀公二十四年《传》:
        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
    齐,取谷;宣叔以晋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
    灵于臧氏。”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
    可见臧氏在鲁国仍是不容忽视的。终春秋之世,臧氏仍居五卿之列。
    臧僖伯未入春秋即为卿。终春秋之世,臧氏所知者有九代十卿,是鲁国唯一贯穿春秋始终的世卿大族。这种现象在列国中也极为罕见。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4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附录:
    译文1:
    臧武仲从邾国派人告诉臧贾,并且送去大蔡龟,说:“纥没有才能,失去祭祀宗庙的资格,谨向您报告我的不善。纥的罪过不至于断绝宗祀。您拿大蔡龟进献请求立为继承人,应该是可以的。”贾说:“这是家族的灾祸,不是您的过错。贾听到您的命令了。”再拜,接受了大龟。(臧贾)派臧为用龟去进献请求,(臧为)却为自己请求。……于是立了臧为。
————————
    译文2:
    夏四月,晋侯打算攻打齐国,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助,说:“过去臧文仲曾经带领楚军攻打齐国,占取谷地;宣叔曾经带领晋军攻打齐国,占取汶阳。寡君想要荣幸地向周公祈求福祐,也希望得到臧氏的神灵帮助。”臧石率军和晋军会合,占取廪丘。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5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东门弑君,昙花一现
    公子遂又称襄仲,出自庄公,其后为东门氏。
    襄仲于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始见于《经》《传》,宣公八年(前601年)卒,从政33年。
    襄仲从政时,季友已死,其孙行父尚幼,故季氏暂无居卿位者。当时资历最深的是臧文仲,但地位不高。其次是庆父之子公孙敖,于十五年见于《经》,任卿早于襄仲。襄仲与公孙敖,二人谁为正卿,不好判断。但二人互相争斗,关系很僵。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文公八年(前619年),公孙敖为了莒国的一个美女,放弃卿位,奔莒而“从己氏焉”。从此,襄仲独揽大权。
    十八年(前609年),文公去世,子恶即位。这时,襄仲干了一件影响鲁国历史的大事。《传》曰:
        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事襄仲。宣公长,而属
    诸襄仲。襄仲欲立之,……见于齐侯而请之。齐侯新立,而欲亲
    鲁,许之。冬十月,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
    99年后,晋史墨评价此事的影响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5]。
    鲁君失国,政在季氏,不能都归结于襄仲弑君,而且政在季氏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但若说襄仲杀嫡立庶是导致鲁君失国的重要原因,应是事实。
    襄仲于宣公八年(前601年)去世,其子公孙归父继任为卿。归父资历尚浅,正卿落入季孙行父之手,紧随其后的是臧孙许和仲孙蔑。同时任卿的还有叔孙侨如和公孙婴齐。据《周语中》,归父位在侨如下,则不超过第五位。
    公孙归父地位虽然不高,但“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宠”。于是也干了一件影响鲁国历史的大事:“欲去三桓以张公室”。鲁宣公也不满意三桓,于是派公孙归父“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6]
    谁知天不作美,还没等公孙归父从晋国回来,鲁宣公却去世了。季孙行夫趁机发难,驱逐了东门氏。归父回国走到半路,得知意外事变,只好出奔齐国。东门氏也就成了鲁国六大卿族中历时最短的卿族。时在宣公十八年(前591年)。
    宣公死后,其子成公年幼,大权终于落到三桓尤其是季孙氏手中。
    公孙归父之弟名婴齐。成公十五年,婴齐卒。《经》书“三月乙巳,仲婴齐卒”,则婴齐在归父奔齐之后被立为卿。因东门氏被逐,婴齐自承襄仲,别为仲氏,故称仲婴齐。
    公孙归父字子家,其后有子家羁(懿伯),是昭公的智囊。子家羁给昭公出过许多好主意,可惜昭公是个糊涂蛋,没听他的,最后落个身死乾侯的下场。子家羁拒绝回国,子家一族也从鲁国历史上消失了。
————————————————————
    译文:
    文公的第二个妃子是敬嬴,生了宣公。敬嬴得到宠爱,而私下里结交襄仲。宣公长大,敬嬴把他托付给襄仲。襄仲打算立他为国君,……(襄仲)进见齐侯而提出这种请求。齐侯新近即位,想要亲近鲁国,同意了这件事。冬十月,襄仲杀死了太子恶和他的弟弟视,而立宣公为君。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6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鲁君失国,政在季氏
    季孙氏简称季氏,与叔孙氏、孟氏同出自桓公,合称三桓。
    公子友为桓公幼子,字季,故称季友;谥成,也称成季。
    庄公兄弟四人,季友最小,但与庄公的关系最近,因为二人同母,皆为桓公夫人文姜所生。据《传》,季友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卜人还有“为公室辅”的预言,[7]是否附会之辞,就不得而知了。
    庄公死时只有44岁。在他病重临危之际,围绕着继位问题分成了两派:季友主张立庄公的儿子子般,叔牙却主张立庄公庶兄庆父。在庄公的支持下,季友处死叔牙。但是庄公死后,庆父杀害了子盘,另立闵公为君。
    庆父立闵公,只是一个过渡,他要自己作国君。闵公在位仅一年多,又被庆父杀害了。
    但庆父连弑二君,遭到国内外反对,不能立足,仓皇出逃。季友立僖公,并处死庆父。季友“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
    季友辅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卒。季友之子齐仲无佚早卒,其孙行父尚幼,故季氏暂无居卿位者。
    文公六年(前621年),季孙行父见于《经》。行父即季文子。《传》曰:“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则季文子刚成人,便已为卿了,从此开始了54年的辅政历程。
    季文子“忠于公室”,“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8],这在当时的贵族中十分难得。孔子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可见他是为人谦逊,处事谨慎。季文子在位时间很长,历仕文、宣、成、襄四君。特别是宣公八年(前565年)襄仲死后,任正卿达34年之久。
    宣公十八年(前591年),宣公薨,季文子驱逐东门氏。宣公死时只有40岁左右,成公、襄公皆幼年即位,这就造成事决于季氏的局面。
    襄公五年(前568年),季文子卒。其子季孙宿继立,即季武子。
    季武子位居第二,正卿暂由孟献子担任。但孟献子年事已高,成了摆设,实际权归季氏,故“三分公室”,实由季武子主持。
    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孟献子卒,正卿复归季氏。从此以后,正卿便由季氏世袭了。
    襄公薨,太子继位,未逾年而卒。季武子立公子裯为昭公。
    昭公五年(前537年),季武子“舍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进一步确立了对叔孙氏和孟孙氏的优势地位。
    昭公七年(前535年),季武子卒,任卿33年。由于其子季孙纥(悼子)早卒,故由其孙意如继立。意如即季平子。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7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平子时,昭公不满于政在季氏的局面,企图改变,冒险伐季氏,结果失败,流亡八年,“薨于乾侯”。平子不立昭公子,而立公子宋为定公。
    定公五年(前505年),季平子卒。其子季孙斯继立,即季桓子。
    桓子时,家臣坐大,发生阳虎之乱。孔子任司寇,企图削弱三桓的势力以张公室,但失败了。
    哀公三年(前492年),季桓子卒,任卿43年。其子季孙肥继立,即季康子。《传》曰:
        季孙有疾,命正常曰:“无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
    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季孙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
    朝。男氏生男,正常载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遗言,命其圉臣
    曰:‘男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
    敢告。”遂奔卫。康子请退。公使共刘视之,则或杀之矣。乃讨
    之。召正常,正常不反。
杜注:“正常,桓子之宠臣,欲付以后事,故敕令勿从己死。”按桓子遗愿,若南孺子生男,则立为季氏继承人;生女则立季孙肥。而肥在男孺子生产之前,已经即位。孩子出生,又作出退位的姿态,但孩子却被人杀了。凶手是谁,不必再猜测了吧!
    哀公末年,由于不愿忍受“三桓之侈”,“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因孙于邾,乃遂如越”[9]。应了子赣的预言:“君其不没于鲁乎!”[10]终于死在越了。
    哀公“如越”,哀公宁即位。“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11]已是战国,超出本文写作范围。
    季氏八代六人为卿,且全都担任过正卿,这在列国绝无仅有。
    季氏支族有公鉏氏、公甫氏。
————————————————————
    译文:
    季孙得病,命令正常说:“不要死。如果南孺子生下的孩子是男的,就去报告而立为继承人。如果是女的,那么立肥就可以了。”季孙死后,康子即位。已经安葬完毕,康子正在朝廷上。男氏生下男孩,正常把孩子装在车上去到朝廷,报告说:“我们大夫有遗言,命令他的贱臣说:‘男氏生下男孩,就抱告给君主和大夫们而立为继承人。’现在已经生了,是男的,谨敢前来报告。”于是逃亡到卫国。康子请求退位。哀公派共刘去视察,却被有人杀了。于是惩罚凶手。(派人)去召正常,正常不回来。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8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叔出季处,若即若离
    季孙氏简称季氏,孟孙氏简称孟氏,但叔孙氏却不能简称叔氏,因为鲁国还有一个卿族叫子叔氏。
    叔孙氏为公子牙之后。公子牙字叔,故可按字前名后的习惯称叔牙;谥僖,也称僖叔。叔牙年长于季友,但《经》《传》无其活动。《经》仅书“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传》释其事云:
        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
    “臣以死奉般。”公曰:“向者牙曰‘庆父材’。”成季使以君
    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酖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
    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
    叔牙主张立庆父为君,可能是庆父唆使的。卒而书于《经》,理应为卿,但地位显然不如庆父和季友。叔牙被季友处死,鲁立其子公孙兹为卿。
    公孙兹即戴伯,于僖公四年(前656年)首见于《经》,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卒,死时还很年轻,也就三十出头。其子叔孙得臣继立。
    叔孙得臣即庄叔,于文公元年(前626年)首见于《经》,估计有二十几岁;在位21年,于宣公五年(前604年)卒,死时还不到五十。子叔孙侨如继立。
    叔孙侨如即宣伯,成公二年(前589年)首见于《经》。据文公十一年(前616年)《传》,庄叔“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以命宣伯。”则庄叔去世时,宣伯只有十岁出头,为卿也很年轻。
    公孙兹在位时,季友为政;得臣在位时,襄仲专权;侨如为卿时,又有季孙行父、臧孙许及仲孙蔑居其上。因此,叔孙氏虽为卿族,却一直充当配角。叔孙侨如企图改变这种地位。成公十六年(前575年)《传》:
        宣伯通于穆姜,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宣伯使告郤犨曰:
    “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
    ‘晋政多门,不可从也。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若
    欲得志于鲁,请止行父而杀之,我毙蔑也,而事晋,蔑有贰矣。
    鲁不贰,小国必睦。不然,归必叛矣。”
由于侨如的挑拨,晋国扣押了季文子。但侨如的行为并未得到鲁国君臣的支持。鲁成公派公孙婴齐前往晋国,请求释放季文子;晋国居第二位的范文子士燮也支持季、孟,反对侨如。主持晋政的栾武子听从范文子的意见,释放了季孙行父。于是鲁“出叔孙侨如而盟之。侨如奔齐。”宣伯自成公二年首见于《经》,至十六年奔齐,任卿不少于16年。
    鲁召其弟叔孙豹于齐而立为卿。
    叔孙豹即穆叔,在鲁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有胆识,有谋略,能任事。
    穆叔初为卿,臧孙许已死。穆叔位居第三,其上有季文子及孟献子。襄公五年(前568年),季文子卒,孟献子为正卿,季武子第二,穆叔仍居第三位。但孟献子已经老迈,实际主事的是季武子与穆叔,故十一年(前562年)“三分公室”,季武子和穆孙商议,孟氏反倒成了陪衬。
    十九年(前554年),孟献子卒,季武子跃居首位,穆叔为次卿。从此以后,叔孙氏确立了仅次于季氏的政治地位。终春秋之世,叔孙氏世袭司马一职,主外,常帅师出征及参加诸侯盟会,形成“叔出季处”[12]的政治格局。
    穆叔改变了宣伯与季氏公开对抗的做法,既不曲从也不硬碰,而是有合作有磨擦,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下面这件事可以说明:
    昭公元年(前541年),“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这时,季武子乘机伐莒,攻取了郓。莒人向霸主告状,于是晋、楚拘押了穆叔。晋国的乐桓子当时是正卿赵文子的助手,“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但穆叔拒绝了。理由是:“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为,何卫之为?”表现出舍身卫国的勇气。但穆叔对于季氏置己于危险境地的做法十分恼火。所以当他终于脱险回国后,季氏登门慰劳,从清早直到中午,穆叔拒绝出来接见。最后还是出来了,他指着柱子(楹)说:“虽恶是,其可去乎?”就是说,他虽然不喜欢季氏,但又不能离开季氏。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9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穆叔“好善而不能择人”,使竖牛为其家政,误听竖牛谗言,屈杀长子孟丙,驱逐次子仲壬。昭公四年(前538年)十二月,穆叔病重,竖牛不许人送饮食,穆叔饿死。竖牛攻杀仲壬,立幼子叔孙婼,即叔孙昭子。穆叔任卿37年。
    昭子即位,不赏私劳,欲杀竖牛。竖牛奔齐,被孟、仲之子杀死。
    叔孙婼(昭子)继续穆叔的作法,与季氏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次差点闹到打官司,“季孙惧,而归罪于叔仲子”[13]。
    叔孙豹、叔孙婼对于公室的利益是维护的,在公室与季氏之间起着一种平衡作用。事实上也只有叔孙氏能够与季氏抗衡了。
    但当公室与季氏的冲突发展到你死我活地步的时候,三桓的根本利益仍是一致的。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伐季氏”。孟氏还在犹豫,“叔孙氏之司马鬷戾……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孟氏“见叔孙氏之旌”,也不再犹豫,“遂伐公徒”。面对三桓的联合打击,昭公只有“孙于齐”了。
    平时与季氏抗衡的是叔孙氏,在关键时刻支持季氏的也是叔孙氏。因为叔孙氏明白:“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
    事情发生的时候,叔孙昭子不在国内,回国后又积极为昭公复归奔走。昭子谋求昭公复归的努力失败,“使祝宗祈死”,终于死了。这就给人们留下一个悬念:如果他当时在国内,会不会助季氏呢?
    我想:他可能仍然会搞平衡,既反对昭公除掉季氏,也反对季氏赶走昭公。如果调解不成,他大约还是会选择死,而把难题留给别人。他对季平子说:“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他自己是不会参与逐君的。但他也不会坐视季氏被伐灭,我们从他事后并不责怪鬷戾就可以知道了。晋范献子谓“叔孙氏惧祸之滥,而自同于季氏”,是有道理的。
    昭子任卿21年。昭子死,子不敢即位,即叔孙成子。
    穆叔、昭子都是有胆有识的人,但他们的继承者就不行了。
    叔孙成子任卿期间,《左传》只记了一件事,即定公元年“逆公之丧于乾侯”。成子对子家羁说:“此皆季孙之愿也,使不敢以告”,只是季氏的传声筒。
    成子于定公五年卒,任卿12年。子州仇继位,即武叔。
    武叔时,发生侯犯之叛。武叔与季氏、孟氏更加连为一体。
    武叔于哀公十一年尚参加艾陵之战,不知何时卒。
    武叔子叔孙舒,即文子,于哀公二十六年见于《传》。
    叔孙氏在三桓中是唯一没有任过正卿的一族。
    鲁国还有一个叔仲氏,也是叔牙之后。叔彭生(惠伯)于文公时为卿,文公十八年(前609年),死于襄仲之难。“既而复叔仲氏”,但不好判断是否为卿。其后有叔仲皮、叔仲带(昭伯)、叔仲小(穆子)、叔仲志。
————————————————————
    译文:
    叔孙宣伯和穆姜私通,想要除掉季氏、孟氏而夺取他们的家产。……宣伯派人告诉郤犨说:“鲁国有季氏、孟氏,就好象晋国有栾氏、范氏,政令就由他们制订的。现在他们商量说:‘晋国的政令出于不同的家族,不能服从这种政令。宁可事奉齐国和楚国,即使灭亡,也不再跟从晋国了。’如果想使自己的志愿在鲁国实现,请扣押行父而杀死他,我把蔑弄死,然后事奉晋国,绝不三心二意。鲁国不三心二意,其他小国必然和睦跟从晋国。如果不这样做,行父回来就必然背叛晋国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10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仲乎孟乎,先上后下
    孟氏为庆父之后,《春秋》作“仲孙”,《传》则称“孟孙氏”,简称“孟氏”,称“仲孙”者仅一见。仲乎孟乎,不可不辨。
    古以孟、仲、叔、季排行。孟也作伯,即老大;仲即老二。那么庆父到底是桓公的长子还是次子呢?《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公羊传》皆以庆父为次子——庄公之弟,而杜《注》孔《疏》以为庶长子。按杜、孔说是。庆父于庄公二年(前592年)始见于《经》:“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时庄公仅15岁。庆父能“帅师”,则已成年,为庄公庶兄无疑。
    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年),《经》书“九月丁卯,子同生。”《经》书公子之生仅此一例。《传》释曰:“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这就是说,只有庄公在出生的时候,便已确立了“大子”的地位,并且举行了“大子生”之礼。
    “大子”,顾名思义,就是长子。但自从有了嫡庶之分后,只有嫡子才被看作“大子”,庶长子一般不被看作“大子”。庄公既是“大子”,则庆父虽年长,只能称作“仲庆父”[14],谥曰“共仲”[15]。《春秋》是“告庙”的记录(见王伯虎《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春秋〉性质试探之一》 http:///bbs/dispbbs.asp?boardid=17&id=897),告庙称“仲”,故《春秋》书庆父之后曰“仲孙”,不书“孟孙”。但庆父实际年岁长于庄公,故时人仍以“孟”为称,称其后曰“孟孙氏”,简称“孟氏”。
    庆父既是庄公庶兄,而庄公即位时尚未成年,叔牙、季友年幼不堪任事,所以庆父为正卿,权倾一时。偏偏天不假庄公以年,仅44岁就重病身亡。庆父妄图继位,没有得逞,于是连弑子盘、闵公二君。但庆父的行为遭到国内外的普遍反对,被迫自杀。
    庆父之子公孙敖(穆伯)于僖公十五年(前645年)见于《经》,任卿比叔牙之子公孙兹迟得多。但次年(僖公十六年)季友与公孙兹死去,公孙敖与公子遂(襄仲)成为权势最大的卿。
    公孙敖比襄仲年长十岁上下。文公七年(前620年),公孙敖“如莒”为襄仲娶妻,“及鄢陵,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后来在叔仲惠伯的调解下,公孙敖放弃了莒女,约定谁也不娶。可是到了第二年(文公八年),公孙敖却利用“如周吊丧”的机会,“以币奔莒,从己氏焉”,放弃了卿位。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公孙敖谋求回国,未及成行,卒于齐。
    公孙敖奔莒后,其子仲孙谷(文伯)继立。文伯卒,其子幼,弟仲孙难(惠叔)继立。按说文伯与惠叔都应是卿,但二人不见于《经》,从《传》上也看不出来,暂且存疑。
    惠叔卒,文伯子仲孙蔑(孟献子)继立。仲孙蔑于宣公九年(前600年)见于《经》。其时襄仲已死,季文子为正卿,臧孙许(宣叔)次之,仲孙蔑位第三。成公四年(前587年),臧孙许卒,孟献子升为次卿。叔孙侨如所谓“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16],虽是攻击之辞,却也符合实际。襄公五年(前568年)季文子卒,孟献子为正卿,但年岁已老,不太活动了。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孟献子卒,从政46年,是孟氏中最长的了。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11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共仲权倾一时,献子曾任正卿,穆伯有可能也任过正卿。但献子死后,继任者却只能在季氏、叔孙氏之后,居第三位了。
    献子之子仲孙速(庄子)任卿4年,于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卒。子仲孙羯(孝伯)继立,任卿8年,于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卒。子仲孙貜继立,即孟僖子。
    僖子任卿24年,于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卒。孟僖子初不知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临终前,叮嘱其二子仲孙何忌(懿子)与仲孙说(南宫敬叔)师事仲尼“而学礼焉”,故被孔子称之为“能补过者,君子也。”
    僖子卒,子何忌继立,即孟懿子。
    懿子继位次年(前517年),昭公伐季氏,被三桓所败,“孙于齐”。昭公死,季氏立昭公弟定公。定公时,三桓家臣坐大,“陪臣执国命”,发生阳虎之乱。定公任命孔子为司寇。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发生“堕三都”事件。《传》曰: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
    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
    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
    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
    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
    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冬十二月,
    公围成,弗克。
    孔子及其弟子仲由企图利用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通过“堕三都”以张公室,最后败在孟氏手里。
    懿子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卒,任卿37年。子仲孙洩继立,即孟武伯。武伯时,“君臣多间”,“(哀)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因孙于邾,乃遂如越。”哀公如越,武伯起了很大作用。
    鲁国又有子服氏、南宫氏,为孟氏支族。
    子服孝伯(仲孙它)为孟献子之子,其后有惠伯椒、昭伯回、景伯何。
    南宫敬叔(仲孙说)为孟僖子次子,孔子的学生,其后有南宫路、南宫会。
————————————————————
    译文:
    仲由担任季氏的主管,打算拆毁三桓的都城,于是叔孙氏拆毁了郈邑。季氏打算拆毁费邑,公山不狃、叔孙辄率领费邑人前来袭击鲁都。定公和三大夫躲进季氏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费邑人进攻,没有攻克。已经攻到定公的跟前,仲尼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还击,费邑人战败,国都的人们追赶他们,在姑蔑打败了他们。这两个人逃奔到齐国,于是拆毁费邑。将要拆毁成邑,公敛处父对孟孙说:“拆毁成邑,齐国人必然直接打到鲁国北门。况且成邑是孟氏的保障。没有成邑,这就等于没有孟氏了。大夫您装作不知道,我打算不拆毁。”冬十二月,定公率军包围成邑,没有能够攻下。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12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子叔无争,甘当配角
    叔肸为文公之子,宣公母弟,其后称子叔氏,简称“叔”。《经》于叔肸仅宣公十七年(前592年)书“卒”一见,《传》也不见其事。《谷梁传》谓叔肸因“宣弑而非之也。……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17]但弑子恶者实襄仲所为,《谷梁》之说不可信。
    叔肸之子公孙婴齐,即子叔声伯,于成公二年(前589年)参加鞌之战,为鲁军四帅之一。
    公孙婴齐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请季孙于晋”。因叔孙侨如的挑拨,晋人扣押了季文子。鲁成公“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下面是公孙婴齐与晋卿郤犨之间的对话:
        郤犨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与子国,亲于公
    室。”对曰:“侨如之请,子必闻之矣。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
    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
    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
    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郤犨曰:“吾为子请邑。”
    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
    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
    声伯深明大义,不谋私利,晋国居第二位的范文子因此称许他:“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由于公孙婴齐的努力,加上范文子的支持,晋人终于释放了季文子。公孙婴齐在关键时刻帮助季孙行父和仲孙蔑,季氏、孟氏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好处。子叔氏后来世代为卿,与此不无关系。
    第二年(成公十七年,前574年),公孙婴齐卒,年纪估计在35岁上下。
    婴齐之子叔老(齐子)于襄公十四年(前559年)见于《经》,《传》曰:“于是子叔齐子为季武子介以会,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叔老于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敬子叔弓继立。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13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昭公十年(前532年),叔弓与季、孟“帅师伐莒”,位在孟僖子之前。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自季武子“舍中军”而“四分公室”,季氏有其二,而叔孙与孟氏各有其一,三桓的地位就明显高出其他卿族,叔弓怎么能位列孟氏之前呢?窃以为“四分公室”,季氏独掌上军,叔孙与孟氏共掌下军。但下军二帅,上军不能只有一帅,故上军以子叔氏为佐。三桓战时帅师,平时治民;而子叔氏只帅师,不治民,这就是《传》所谓“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18]的含义。
    昭公十五年(前527年),叔弓卒。叔辄、叔鞅、叔诣先后继立,时间都不太长。叔辄任卿6年,于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卒。叔鞅于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卒,任卿还不到两年。叔诣于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卒,也只有6年。
    其后任卿者又有叔还、叔青。
    叔还(成子)于定公十一年(前499年)见于《经》,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卒。
    叔青于哀公十九年、二十三年两见。
    子叔氏在鲁六大卿族中出现最晚,地位却一直很稳固,这与它甘当配角,与三桓无争有很大关系。子叔氏名义上地位不低,如上举昭公十年三帅伐莒,叔弓位在孟氏前。但“三分公室”、“四分公室”,子叔氏都没有份。叔孙与孟氏共掌下军而平分权力,子叔氏佐上军却有名无实。
————————————————————
    译文:
    郤犨说:“如果除掉仲孙蔑而扣留季孙行父,我给你国家权力,对你的亲近超过公室。”回答说:“侨如的请求,大夫您必然听到了。如果除掉蔑和行父,这是大大地抛弃鲁国而惩罚寡君了。如果还不想抛弃,而荣幸地向周公祈求福祐,让寡君能够继续事奉晋国国君,那么这两个人,是鲁国的社稷之臣。假若早晨失去了他们,晚上鲁国就必定要灭亡了。由于鲁国靠近晋国的仇敌,灭亡之后成为仇敌的地盘,再想补救还来得及吗?”郤犨说:“我替你请求封邑。”回答说:“婴齐不过是鲁国的普通小臣,岂敢倚仗大国来求取丰厚的利益?我奉了寡君的命令前来请求,如果得到所请求的,大夫您的恩赐就已经很多了,怎么还敢有别的请求?”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14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几点看法,权当结论
    四司起源很早。《诗经·大雅·绵》:“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据此,至迟古公亶父时已有司徒、司空。《绵》虽未提到司马,应该也有。武王伐纣,作《牧誓》,也提到“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见于《尚书》。此四司是周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
    周封诸侯,其建制模仿王室。因此初入春秋,诸侯之卿主要由此四司组成,鲁也不例外。进入春秋,随着形势的发展,诸侯国卿之组成发生了改变,某些国家甚至出现四司不在卿列的现象。而鲁卿则一直以四司为主,这也算是鲁国的一个特点吧!
    四司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其中前三司更重要些。因此,至少司徒、司马、司空三职初无大小之分,都是国君任用的助手。后来鲁君失国,政在季氏,而季氏世袭司徒,这才出现司徒尊于司马、司空的现象。鲁以司徒为正卿,这应该是鲁国的又一个特点。
    周初,诸侯国很小,国君直接掌握权力,其主要助手多是公室成员:公子、公孙,公孙之后(子及孙)担任卿职者很少,职位也不世袭,所以一般没有卿族(齐国的国、高是例外)。卿族的普遍出现是在春秋时期。
    鲁国的第一个卿族臧孙氏出现在桓、庄之际,这与桓公、庄公即位时年幼有很大关系。隐公摄位,将以让桓公。隐公被害之前曾对公子翚说:“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19]则桓公即位时仍未成年,可能十六、七岁(桓公三年始娶文姜),故无兄弟可用。而隐公一支也被排斥。庄公即位,年仅十二、三岁。除庶兄庆父外,也无兄弟可以任用。这是桓公、庄公起用臧孙达等关系疏远者的重要原因。但臧孙氏地位并不重要。
    三桓形成于僖、文时期。庄公初年,起用庶兄庆父,后又起用其弟季友、叔牙,这是正常作法。庄公死后,庆父图谋篡位,连弑二君。庆父失败后,季友立僖公。僖公在位33年卒,子文公继位。文公四年始娶出姜,则即位时大约十四、五岁;文公之生,当在僖公十八或十九年。若僖公20—25岁生文公,则僖公即位时不超过7岁。故季友起用叔牙之子公孙兹、庆父之子公孙敖实属必然。僖公之弟公子遂年幼,任卿已到僖公二十六年了。
    三桓地位的巩固在文公时期。文公继位年岁也小,前已论及;公室缺人,仅公子遂,故起用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仲孙难、仲孙谷、叔彭生。如果说季友、公孙兹、公孙敖仍算公室成员的话,那么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仲孙难、仲孙谷等人则已经别族,只能算公室支叶了。
    鲁君失政有一个发展过程。庄公初年因为年幼,由庆父等出头露面,也还算正常。庄公成年后,权仍在庄公手里,大事均由他拍板决定。庄公逝世,庆父图谋篡位,连弑二君,属政变性质。国卿执政由季友始,起初是由于僖公年幼,但当僖公成年后,季友去世,重要行动仍由国卿出头,卿的权势增强了。到文公、宣公之时,国政实际已由卿掌握了。但当时主政的襄仲、季孙行父仍是忠于公室的。成公末年,叔孙侨如试图去季、孟,而成公却以季、孟为“社稷之臣”,支持季、孟,反对侨如,说明君、卿之间关系还是融洽的。
    国卿专权始于襄公之时。十一年,“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在此之前,国家的收入归于公室,卿仅食邑。作三军后,三桓各掌一军,“各征其军”,等于将国人的税收掌握在自己手里。区别只在于:季氏全征,叔孙氏只征“子弟”,孟氏则征取“子弟”之半。到了昭公五年,又“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至此,鲁国军、政、财权便完全掌握在三桓手中了。
    卿最初是由国君任用的,即使出现子孙相继的情况,也是国君的决定。后来卿族世袭成为惯例,客观原因是国君年幼,无有兄弟可用,更重要的是三桓、臧氏长期执政,形成强大宗族势力。当然,春秋之时国大事多,国君缺乏治国才能也是重要原因。
    国君失政,权力转移到正卿手里。不过正卿起先是根据资历、能力、功勋及家族实力等因素轮流担任的。季友、襄仲(可能还有公孙敖)、季文子、孟献子都曾任正卿。这就使卿族之间互相牵制,国君仍有一定的权力。孟献子死后,正卿由季氏世袭,鲁君便被彻底架空了。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灭日寇!武统台、蒙!撤港澳一国两制!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上关飞雪
正二品 尚书

 
                    
UID 15588
精华 98
积分 17411
帖子 4342
黄金 12500 两
声望 1637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6-3-18
状态 离线  #15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7-10 23: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参考文献:
[1][2]《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3]隐公五年《传》:“公曰:‘叔父有撼于寡人,寡人弗敢忘。’”
[4]《史记·鲁周公世家》。又见《周语上》。
[5]昭公三十二年《传》。
[6]宣公十八年《传》。
[7]昭公三十二年、闵公二年《传》。
[8]襄公五年《传》。参成公十六年《传》。
[9]哀公二十七年《传》。
[10]哀公十六年《传》。
[11]《史记·鲁周公世家》。
[12]昭公元年《传》。
[13]昭公十二年《传》。
[14]庄公八年《传》。
[15]庄公三十二年、闵公二年、文公十五年《传》。
[16]成公十六年《传》。
[17]《谷梁传·宣公十七年》。
[18]昭公五年《传》。
[19]隐公十一年《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