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三桓与东门氏PK

 cgpcgp456 2019-05-23

 僖公去世后,文公继位,作为国君的亲叔叔,公子遂或称东门襄仲开始掌握大权。他曾担任鲁国主帅,率师伐邾在鲁国政坛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三桓在鲁国国内外的影响还在,于是,鲁国政坛上出现了“三桓”(孟氏与东门氏鼎立的局面。

三桓方面,季友死后,季氏就不那么强了。但三桓是一个利益群体,季氏不行了,还有孟氏和叔孙氏,于是三桓与东门氏开始了车轮战。这样说有点阶级斗争的味道,我们还是说三桓在鲁国政坛开始了与东门氏共同辅佐国君的时代,期间自然少了权力之争。

文公即位后,做为亲叔叔的公子遂逐渐掌握主动权。而这时,三桓家族中的孟氏也发展起来。

孟氏的继承人公孙敖在僖公时握有兵权,死后,公孙敖以诸侯之卿的身份,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会晋侯于戚,在政治上常常代表国国参与重大国际事务,声名显赫。

但声名显赫、在鲁国政坛起重大作用的公孙敖——孟氏的宗主掌门人,却因一个爱情故事而退出政坛。     

公孙敖曾娶莒国国女戴己和妹妹声己。后来夫人戴己死了,公孙敖又要求续娶莒国女儿。莒国人纳闷,姐姐死,妹妹声己不是还活着吗,把妹妹扶正不就得了?莒人以声己可继承姐姐为夫人而拒绝了。

莒国人不同意,公孙敖也就暂时做罢。后来,徐国攻打莒国,莒人寻求国际援助,向鲁国请盟。公孙敖又作为鲁国代表到莒国莅盟,顺便为东门襄仲迎娶莒国国女,但是公孙敖见这个莒女貌美,就大胆截和,把这个女孩弄到自己房里拜堂成亲。

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本来是去给自己的堂兄弟迎亲,看人家媳妇漂亮,就自己和女孩入洞房,这事公孙敖真干得出。

这东门襄仲也是有身份的人,国君的兄弟、叔叔,鲁国的上卿,这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反应?

东门襄仲再能忍也忍不了这个,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东门襄仲大怒,准备收拾公孙敖、攻打孟氏家族。攻打公孙敖需要国君的态度,鲁文公也支持叔叔。

眼开一场内战要爆发。

这时,叔孙家族的掌门人叔仲惠伯出来调解了。矛盾需要有人化解惠伯直接拣要害的对鲁僖公说,公孙敖的确做的不是人事,但讨伐就导致内乱,内乱就会引起外寇入侵,那时我们怎么办?人家齐国一直都在虎视耽耽地等时机呢,不如和解。

毕竟还是堂兄弟,双方还真得和解了。条件是,公孙敖把小媳妇送回,东门氏也不再追究。

公孙敖很不情愿地将莒女送回莒国。

一方面,夺妻之恨不是这么容易消解的,这之中还掺杂着政治因素,他们之间的结是结上了。另一方面公孙敖又对莒女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二年,周襄王崩,公孙敖按照礼法,代表鲁国国君前去吊丧。但是他在路上听说东门襄仲与晋国权臣赵盾结盟,担心这是一场对付他的阴谋,害怕国内有变,同时又思念那个刚过门就送回去的新媳妇,就趁差——出使周朝的机会不辞而别,不去吊丧,直接去莒国和自己的小媳妇团聚

这也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一个案例。

对于这种不靠谱的举动,鲁文公没有追究,由他去了。公孙敖跑了,他的长子孟孙谷做孟孙氏的宗主掌门

父亲还在,宗主和掌门人还在,儿子就继任宗主,这多少有点对父亲不敬,因此,公孙敖的长子孟孙谷不可能有多大作为。

公孙敖跑了,但在莒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又想回国于是派人告知儿子孟孙谷孟孙谷作为孟氏的掌门为了父亲只好去请求东门遂。东门遂说,公孙敖要想回国也可以必须答应三个条件:不入朝;二不参与国政;三不携带那个小媳妇——她原本应该是东门夫人。公孙敖全答应了,回到鲁国。回国三年,公孙敖果然闭门不出,但这样的生活肯定不是他想要的,没有了政权,也没有了美人,还不如到莒国,至少还有美人,于是有一天他又卷了家财跑到莒国去了。

孟孙谷为这事着急上火,第二年病死了。

当初(626),周襄王派内史叔服前去鲁国参加鲁僖公的葬礼,公孙敖(孟穆伯听说内史叔服能给人看相,就带着两个儿子谷和难来见他,内史叔服的结论是,孟孙谷可以祭祀供养公孙敖(孟穆伯,孟孙难将会安葬公孙敖(孟穆伯)。孟孙谷的下颌丰满,他的后代在鲁国必然昌盛。现在谷死了,正常情况下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爵位、做孟氏宗主,但谷的儿子孟孙蔑这时还小,这样他的卿位由弟弟孟孙难继承。

应了看相的话。

又过一段时间公孙敖的这个小媳妇死了,公孙敖在莒国没有了念头,又想回国,就让家族成员把家财送给文公和东门襄仲,央求孟孙难为他请命。这次,鲁文公又同意了。但公孙敖途经齐国时就病倒了,最后死在堂阜。孟孙难只能把他的尸体迎回鲁国。

由于公孙敖的罪过,孟孙难又只是代侄子为卿,不太好意思参与国政,孟孙氏在鲁国的政坛一度失势。季孙氏的宗主是季友的孙子季文子,是东门遂的晚辈,不敢冒犯他们。

这一时期,鲁国是叔孙氏和东门氏为政。

孟氏败了,还有叔孙氏。

穆伯公孙敖不辞而别跑到莒国之后,叔牙的孙子叔孙得臣按礼以鲁国国卿身份前往洛邑为周襄王吊丧。此后,叔孙得臣鲁文公信任。文公十一年(618),叔孙得臣率军打败狄人,俘获了三个首领并以这三个俘虏的名字作为自己三个孩子的名字。叔孙得臣立功,与此同时,东门襄仲在鲁国国内外有很大的威望,鲁国出现了叔孙氏和东门氏为政的局面,二者之间似乎难分高下。但是在关键的立储问题上,叔孙惠伯还是败下阵来。

在世袭制的环境中,立储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站错队或败下阵,政治生命就此终结,要命的是它还常常波及生理生命。

文公有两个一个来自齐国,恶、视二个儿子;一个来自秦国,称敬嬴,敬赢生子俀(又作倭)。齐女为长,但敬嬴得宠,关健是与襄仲关系,因此,襄仲想立她的儿子为国君。叔孙惠伯反对。一来,齐女是长妃,其子公子恶为嫡长;二来,齐国强盛,若不立齐女,齐国人一不高兴伐鲁,鲁国就难办了

这也正是东门襄仲担心的问题,为了摆平齐国,襄仲出使齐国

很多事情看上去不合理,但他就合理了。在鲁国立储问题上就是这样。按道理说齐国人应当赞成立齐国女儿的儿子,这样自己的外甥当国君总会比外人好些,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但事情也有例外。

当时齐国也刚刚换了国君,齐国的新国惠公继位后想与鲁国搞好关系,要与鲁国搞好关系,帮助一个对齐国有利的人继承鲁国国君是最好的办法。当时东门襄仲是左右鲁国政治的重要大臣,要与鲁国搞好关系就不能与他作对。因此,在立鲁国国问题上,齐国一反常态,支持敬赢的儿子公子俀继位。

齐国当然有他的考虑。公子恶是嫡长子,继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齐国助其一臂之力,也没多大好处,反而与鲁国权臣襄仲不和;而答应立庶出的公子俀,则就极大地有恩于这个新继承的鲁国国君掌握行政权的东门襄仲有情。仅此就可以影响与左右鲁国的决策,于是齐国认可了襄仲的想法。

东门襄仲在得到齐国的认可后回国,准备杀了公子恶、视,立公子俀。季氏的季文子察觉了这一情况,告知叔孙惠伯,但叔孙惠伯认为大位已定,不以为意。

东门遂和敬嬴设计,在马厩伏下勇士,杀死公子恶及其胞弟公子视,然后派遣内侍召唤惠伯叔孙惠伯的家臣觉得不妙,劝他不要去,但惠伯不顾家臣的劝阻,执意前往,结果,在马厩被杀,尸体埋在马粪里。

杀了叔孙惠伯,就没有了反对的声音,公子恶、视也已经被杀,东门遂于是立公子俀为新君,是为鲁宣公。

任何事情都有其重要的关节点,权力之争的关节点往往在于立储和选择辅佐的继承人,因为这个时刻往往是政治的叉路口,成功就一路显赫,失败则名落孙山。因此,在立新君这个关节点上,以宣公即位为标志,东门氏完胜叔孙氏。鲁国进入东门氏专政时期。

孟氏、叔孙氏都败了,那么季氏呢?

季孙氏的第二代无所作为,这个时候是季氏第三代季文子做宗主时期。

季孙氏的第三代季文子在声望权势上不及襄仲,只好依附东门氏,为国君和东门氏服务。也许优秀的遗传基因隔代传。季文子是一个聪明而智慧的继承人,在孟氏与东门氏发生冲突时,他韬光养晦,最终坐收渔翁之利。

机会会来的,机会终于来了,季文子开始行大运所谓行大运,就是机会正好遇到了努力。没有努力不成,没有机会也不成。

宣公八年,权倾一时的东门襄仲去世,东门襄仲之公孙归父接过父亲的卿位执政。还是那个判断,家天下的环境中,第一代人太强势,会影响到第二代,这也符合自然界的节奏,一强一弱,不能总是强音,总会有弱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东门襄仲强势时,必然会得罪一些人,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位高权重,一不留神,就会伤害到人,被伤害的人就会记仇,但在位高权重的人得势并且活着的时候,这个仇或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等这个人不在世了,这种不满或仇会算在他的后代身上。还是那句话,出来混是要还的。东门襄仲在时得罪了三桓家族,他的儿子公孙归父继承了东门襄仲的位置后,自以为在鲁国位高权重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谋害他人,贵族们都恨他,这就给了三桓很好的机会。季文子利用人们的心理,拉拢国人,于是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势力抬头、日益强盛,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最终导致国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公室式微。

宣公自然感受到了威胁,因此,他想“去三桓,以张大公室”。知道三桓在鲁国的影响力,利用国内的力量无法对付三桓,鲁宣公就与公孙归父商量,想让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同晋国建立姻亲关系,同时借晋人力量三桓。

想法不错,但结果公孙归父出使晋国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

国君死又是一个关节点,这个时候往往可以用来做很多文章。季文子很好地利用这个茬口,除掉了政敌东门氏。季文子在宣公死的时候,把宣公做国君之前的事情搬出。宣公是敬赢的儿子,当初,为了让他继位,东门襄仲杀了齐国夫人所生的公子恶、公子视。当公子恶和公子视被杀、这二个孩子的母亲哀姜回齐国陶大哭闹市边哭边说:天哪!襄仲大逆不道,杀嫡立庶!

国家第一夫人在市大哭、痛哭,市上没有不感动的,也都跟着哭泣,那个场面很感人,鲁国人因此都称痛哭的第一夫人哀姜这件事情留在了很多鲁国人的记忆里。

季文子把这个事情翻出,然后就以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朝臣愤慨为由头,要与东门氏算帐。公孙归父当时刚从晋国回到鲁国,听到这个消息不敢久留,匆忙逃到齐国

强大的东门氏从此淡出鲁国政坛。与此同时,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

三桓雄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季文子的为人。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当文公、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氏、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执掌鲁国政权后,季文子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作为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有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这像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样子。

季文子孟献子是与季文子同时代、同辈的孟氏宗主,也很低调,但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因此瞧不起季文子,跑去质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

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季文子这样教育了仲孙,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孟献子。孟献子闻知,非常生气,怒而将儿子幽禁了7天。实践证明,这种管教是起作用的,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结果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为后世所传颂。实践也证明,官越大,越容易曹人忌恨,就越要小心谨慎,这样才能长久。生活小贴士:实践也告诉人们,人越不把你当回事,你就越要把自己当回事。反之,人越把你当回事,你就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季文子的小心谨慎、季文子的节俭低调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也稳定了三桓在鲁国政坛的基础。
    季文子卒,季氏第四代宗主季武子继承爵位

季武子掌控鲁国国政以后,做了二项重大的决策,这二项重大决策,真正从制度设计或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三桓在鲁国的地位。

首先,季武子增设三军。

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但进入春秋以后,齐楚、晋楚争霸,鲁国国弱,只能听从霸主的命令,军队常被调用。另一方面,军多意味着军费——贡赋也多,因此,从鲁文公以,鲁国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这二军属于公室。季武子想控制鲁国,必须控制鲁军,而要控制鲁军,就必须合理分配,于是就自作主张,增设中军,然后三桓——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看起来三军的军费由三家分担,减轻了公室的责任,实际上谁都知道,没有责任也就没了权力,由是三桓强于公室。

《左传》记载,襄公十一年春季,季武子准备编定三个军,告诉叔孙穆子说:

请编三个军,每家管一个军。

开始叔孙穆子不同意,但季武子坚决请求,叔孙穆子就在僖公宗庙门口订立盟约。这样,把公室的军队一分为三,而各家掌握一军。三家各自把原有私家车兵合并,季氏让他私人武装中的成员参加军队的免除征税,不参加的人加倍征税。孟氏让他的私邑士兵中的一半,或子或弟做奴隶兵。叔孙氏仍然把他私邑士兵全编为奴隶兵,不这样,就不并入所分的公室军队里。

其次,季武子于襄公十二年,三桓在控制军队后,又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看起来国君的份额最大,但国民本来就属国君,现在三桓分去一大部分,虽然三家单独来看份额不大,但三家联合超过了国君,于是鲁国公室被进一步消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