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2 第五媒体的媒介类型叙述_作家俱乐部_第五媒体_天极ChinaByte

 agile05 2007-07-25
依照图4.4模型的描述,第五媒体具体的媒介类型即为业务类型。从第五媒体的移动增值业务领域来说,其具体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门户类和转发类两种,在这两种类型之下,不同业务有着不同的运作方式。

  1.门户类

  如果说20世纪末,是互联网(Internet)辉煌的时期;那么21世纪初,是无线互联(Wireless Internet)崛起的时代。可以说,无线互联(Wireless Internet)即是互联网(Internet)的移动领域的一种衍生。所以许多无线互联的应用,从表面上看,是Web应用的一部分,有的甚至依托于Web。正是基于此才产生了对第五媒体两种业务类型的区分。

  所谓的门户类业务,主要是指第五媒体与互联网相连的业务范畴。即移动互联网业务,作为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门户类手机业务越来越成为21世纪移动通信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是互联网行业一个新的发展分支。它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及方便快捷的特性奠定了其在第五媒体未来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门户类手机业务运营模式的探索正逐渐成为各大运营商的主要研发领域。毕竟,对于这项新兴业务类型来说,如果不能从商务层面发掘其应用价值,那么就无法跨越从创新到传播的鸿沟。

  在具体的运作中,真正能够拉动移动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关键环节是要向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包括内容和应用),而在运营商主导行业价值链的导入阶段,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必须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在这一点上,西方发达国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领先经验及积累的知识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根据相关部门进行的调查研究,在对西方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基本情况、价值链、内容供应的商业模式、用户付费模式、销售模式、营销核心业务模式及广告、收益和虚拟运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运营形成了一致的建议:移动运营商要加大对行业其他参与者的支持与纵向整合;进一步平衡产业链各方面的利益;并以用户付费模式为主流商业运作模式;将销售模式限制在特定的领域中发展;此外,对较难开发的效率模式及收益模式来说,还要继续探索,而对于移动虚拟运营模式来说还有待行业政策和开放程度的支持。

  可以说,中国的门户类手机业务作为第五媒体业务类型的重要方面同样都处于一种试水性的探索阶段,究竟该何去何从,还有待现实的论证。不过,就目前第五媒体领域的情况来看,门户类业务WAP可以说占据了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极大的份额,并将成为未来第五媒体的主体业务之一。

  WAP其实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能实现的功能,在WAP上一样能够实现,如,浏览新闻、在线聊天、在线游戏、了解股市大盘信息并进行股票交易、下载和弦铃声和彩色图片等。WAP能够随时、随地、随身地接入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从而成为时尚一族的潮流趋向。可见以WAP为代表的门户类手机业务前景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

  2.转发类

  转发类业务,从最初的手机短信的成功运营,迅速成为新的经济热点,到现阶段以技术及设备终端为依托的多媒体转发业务,移动增值业务真正进入了一个“应用为王”的时代。转发类的业务可谓是在WAP业务的技术支持上发展起来的,而今,当转发类业务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业务类型之时,也标志着第五媒体的特有媒介类型的成熟。

  按照第五媒体传播模式的描述,转发正是第五媒体信息传播过程的精髓所在,它形象地呈现了蕴含于第五媒体传播模式中的传受关系的转变,以最简单的实例说明了信息发起、受众向传者的主动转化过程及诱因。第五媒体传播模式也正是在这一业务类型的启示之下而得出。以手机短信为例,无论何种类型,当用户收到或者自我编辑了具有一定意义及目的的短信之后,他就会产生一种与他人分享的主观意愿,于是他就转变成传播者,向他的交往范围内的人群发送这条短信。在这一过程中,他可能是初次的转发者,也可能是N次转发环节之后的某个转发点,而在他转发的人群范围内又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类似情况的转发。可见,转发类的业务一旦为大众所接受之后,其自我繁殖性是惊人的。这一机制的存在无疑是维持第五媒体传播活动的永动机。

  在现实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单纯文本性信息,到现如今的多媒体信息模式,虽然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但其实质都是遵循着信息转发的业务模式。现阶段是对文字,图片的转发,下阶段进入3G无线互联网阶段则是对URL(universal resource link)的转发。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由第五媒体传媒产业特性所决定的必然结果。随着第五媒体信息表达方式的日渐丰富,在对传统媒体形式及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多媒体移动增值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五媒体业务的主体,而这类业务的实现仍然依靠转发来实现。客观地讲,在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市场中,短信转发类业务运作相对较为成熟,这从规模巨大的短信市场及拇指经济的火爆中可见一斑。对此,将在下一章中对第五媒体具体内容的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在此不多赘述。

  由此可见,不论已经形成规模的门户类业务还是正在壮大的转发类业务,在其运作模型的规范下,第五媒体的各类具体业务都在不停地进行自我调整及成长,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第五媒体业务模式构建的导向,这也是适应产业化运作的现实之需。

  结 语

  本章作为本书的核心理论架构所在,系统地分析了第五媒体结构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第五媒体传播的基本模式,以此为指导具体分析了第五媒体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所对应的现实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性观点,如“第五媒体对流行的引领与打造”、“第五媒体对通信产业的传媒化整合运作”的全新理念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第五媒体传播基本模式的指导下,对产业运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的分析,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

  本章所提出的第五媒体传播模式,对全书各章的论述有着理论内核的统摄作用,无论是对之前第五媒体的相关介绍,还是之后对现实领域的影响分析,都是如此。由此,也体现出本书结构化分析的研究视角。当然,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譬如尚未触及的对融入传受关系转变之中的效果分析等等,对此,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加以修正和精进。可以说,对新兴的第五媒体的研究,可拓展的角度及空间都是无限的,一套系统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亟待建立。

  以第五媒体基本传播模式为依托,在详细解析了第五媒体传播的4个环节之后,接下来,本书将详细分析第五媒体的具体相关业务,以及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对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本章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将穿插其中、不断闪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