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步兵与游牧民族骑兵之战

 大灰狼 2007-08-03
一、引子-- 
  
      众所周知,由于汉民族为农耕民族,所以在古代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多是以步兵为主对抗敌人的骑兵,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步兵与骑兵联合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战斗。现在回头再看历史上这些著名的战役,仍然让人血脉贲张、感慨万千。
      网络上有很多人认为:古代骑兵对步兵作战永远占有绝对优势。很多人把宋对蒙古、明对清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中原缺少好的战马。把西汉初期对匈奴作战失利归结为农耕民族的弱点。把后来的胜利归功于全国人民齐养马。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二、汉、三国时代--以五千步兵对十万骑兵的李陵

      老实说,给我灵感写这烂文的是李陵《答苏武书》,公元前99年,汉天汉二年,李陵率5000步卒配合大将李广利出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从居延海行30余日北行千余里到达浚稽山,爆发了浚稽山之战,5000汉军先与匈奴单于3万骑兵遭遇,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一开始接战,杀数千人,匈奴败退上山。后单于召来匈奴左、右地骑兵8万骑兵,陵且战南走撤退。他在信中说“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 ,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 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充分说明当时汉军战斗力的可观,然匈奴两翼已经越过李陵部并决心吃掉这支汉军,汉军退至一山谷时,已经被包围,李陵令重伤者坐车,中伤者驾车,轻伤者战斗,依靠战车坚固的防御斩杀匈奴3000余。继续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放火,陵亦令士卒先把周围一片芦苇烧光以自救。又向南行至匈奴设伏山区时,四面胡马,箭如雨下,汉兵依然环车接战,敌骑无法突破汉军远程火力网,单于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率步兵在树木间与其搏斗,杀数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直到50万(另说150万)箭矢皆尽,士卒还余3000人,现在这车终于也没用了,于是弃车,士卒斩车辐,持短刀突围,最后只逃回400人。此战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因为没有接应和支援,加上实力相差悬殊,汉军最后失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车已经是非常重要的防御武器了,在有箭和车的情况下,步兵军队防御骑兵的突袭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呵呵。
      说个题外话,为什么单于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还要死死咬着汉军,据说是因为第一脸面放不下,第二,汉军如此强大,如果无功而返,内部投降派肯定会依此坚定向汉帝国投降的念头,引起内部化,就向现在的美国打伊拉克。最重要的是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援,箭矢将尽等情况报告单于,唉。
      在匈奴与汉前期的战争里,公元前二○○,发生了白登之围,刘邦中诱敌之计贸然出击被匈奴40万骑兵包围,估计是带了足够的弓箭,居然坚持了7天(因为汉军主力就在不远处天天进行救援行动),最后汉以和亲贡物称臣才取得了喘息机会。可见弓箭等长程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到了后来,陈汤对汉成帝说,一个汉兵可敌5个匈奴兵,因为汉人的箭射的远,武器精良. 就可以知道在阵地作战的时候,步兵是可以战胜骑兵的。最重要的是,西汉对匈奴用兵的时候,已经有了大量的马匹支援,据说长安的马,就有四十万匹。民间大量养马,组建了帝国精锐的铁骑,所谓的步兵都是可以由马车运载,只有战斗
的时候才下马或车,因此机动力并不逊色,但当时的进攻主要兵力还是骑兵,双方都是骑兵,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李陵5000步兵出击是一次例外。(俺李家可谓将才辈出,千年以后的李靖,以3000骑兵奇袭突厥,以万余军队擒突厥王)
      但是,汉代对匈奴用兵基本上还是以骑兵对骑兵,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都是骑兵为主力,然而他们都带有武刚车作为防守的据点,骑兵作为突击的主要力量,也是因为当时汉帝国处于进攻状态,是必须寻找敌人主力决战的状态,因此机动力是第一的。呵呵,不得不提漠北之战啊,公元前119年,汉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共5万骑出定襄后,从俘虏口中得知单子居处,令李广、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策应,自率精骑北进千余里,越过大漠,发现单于已列阵而待,汉军以武刚车环绕为营,而纵5000骑出战。战至日落,风沙大作,匈奴骑兵目不能视,卫
青以左右翼骑兵包围单于,坐右突击,匈奴阵脚大乱,单于遂率骑数百突围逃去。汉军追至阗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一支)赵信城而还,前后共捕斩1.9万余人。而李广、赵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达(李广失路,可叹!可叹!)。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破乌桓的白狼山战役,曹军轻骑前进,一战俘虏20万,可见虽然汉室式微,但中原骑兵的突击能力已经十分了得,这一时期出现了弓骑兵。步兵的战斗在这一时期没有太大的发挥。
      因此,统观汉、三国时期,对付骑兵主要还是骑兵,虽然步兵已经展现了强大的火力,但是机动力还是在战略上取得了统治地位。步兵与骑兵的战斗在这个时期是五五开,骑兵略占优势,根据是曹魏对孙吴的作战优势。

三、南北朝--恐怖的“却月阵”

      到了南北朝,就由此想到了刘裕,公元417年四月,刘裕北伐后秦,北魏出骑兵沿黄河窥视牵制晋军,刘裕军渡过黄河,摆下军事史上著名的“却月阵”,“裕遣白直队主丁旿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毦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临阵斩阿薄干首,虏退还半城。超石率胡籓、刘荣祖等追之,复为虏所围,奋击尽日,杀虏千计,虏乃退走。高祖又遣振武将军徐猗之五千人向越骑城,虏围猗之,以长戟结阵。超石赴之,未至,悉奔走”(《宋书·朱超石列传》)。
      这段话把它演绎一下就是:当时东晋水军占优势,但是骑兵却不如北魏,而且鲜卑人很讨厌,晋军一旦渡过黄河往往被北魏骑兵集团冲锋予以歼灭,咱们的寄奴同志因此想沿黄河西进的计划不得不作调整,为了彻底消除北魏兵骚扰,因此决定过河击慕容。他在行伍中精选了700弓弩手有丁旿率领,带了100辆车,因为过江的人少,100辆车围成的据点显得很小(大约也就2000-3000平米),北魏兵并没有重视,他们或许在想我什么时候都能消灭你,先省的力气,等晋军过江的人多些再来一次集中消灭。所以这700人过江后,有时间马上把战车依江布置成一个半月形(大约半径150米)的堡垒,同时一辆车上配置了7个弓弩手,这样由于水面为晋军控制,解决了被包围的可能,火力可以集中在半月面上。一切布置完成后,立起了一面白旗作为信号,在江边等待的朱超石带着另外2000步兵混成队伍开始了紧急渡江,带上的100张床弩绞上了弦,摆上了长矛般的箭和1000支矛箭。这床弩发射的是1-1.2米长的短矛(箭),射程在400-500米左右,本来是用来攻城的。与此同时,一直在观察的北魏骑兵也把这情况告诉了统帅长孙嵩,魏兵开始警惕了,于是3万北魏骑兵也开始列队准备出击,他们第一次派出了数千骑兵冲锋,被晋军弓弩手死死射住,没能成功。而2000晋军步兵过江后,马上20人负责一张床弩,架上盾牌(彭排,也叫旁排就是盾牌),长矛手立即在战车周围布置成了枪阵,加强了阵地的火力,这时三万北魏精锐骑兵开始了突击,1000米,800米,700米。。。400米,尘土如云,残阳似血,杀戮之气已经让百战的将士手心也渗出汗来,阵前指挥不住地提醒弓弩手稳住,稳住..发射!第一轮弩箭发射,顿时倒了百多人马,已经300米了,第二轮,又倒了几百人马,200米,第三轮箭雨,铁蹄在大地敲出震撼人心的声音,如同惊雷落地前在远处发出隐隐的吼声,呼吸在紧张中已经停止了,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大地在颤抖。现在已经到了换成快速发射的弓,进行随意发射。。。。敌人已经在100米的危险范围内了,眼看就要抵挡不住,这时队伍中出现了早已准备好的100位拿大锤的人,他们迅速跑到事先布置的床弩后,用铁锤敲下发射的扳机,由于半月迎击面小,所以北魏骑兵在冲击的时候,越接近密度也就越大,这时候他们已经到了30米开外了,一场例行践踏似乎马上就要开始,战斗马上就要结束....。一排带着60米初速度的短矛从晋军的堡垒中射了出来,噗、噗、噗只见短矛过处,人仰马翻,洞穿了4-5人才落下,刹时冲在前面的只剩了几十号,又被晋军弓箭和长矛手刺于马下,这惊恐的场面是从北魏骑兵来没有看到过的,他们不知道接下去还有多少这样的短矛会发射出来,于是在前的第一个反应是立即勒马,前后队在这时发生了一些混乱,铁蹄的怒吼开始渐渐消沉,利用敌人放慢速度的犹豫,第二轮床弩已经准备完成,100米,50米,一阵密集的弩箭发射了出去,接着又是巨大的短矛依次发射,北魏猛将阿薄干也被射了个前心透后背,瞪着惊恐的眼从马上摔了下去,现在所有的北魏骑兵都能有机会看到长矛过处的情景了,恐惧笼罩了这支进攻大军,前面的开始往回跑,而2000晋军这时候又突然开始呐喊,就象地狱里传出的声音,让人胆破,于是3万骑兵冲锋演变成为了一场大逃亡,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于是朱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
荣祖和2000晋军开始反冲锋,又杀敌人千计。这场恐怖在蔓延,魏兵溃退回城。当东晋另一位振武将军徐猗带五千人渡河扑向敌城被数万北魏骑兵团团围困的时候,朱超石带兵前往救援,结果魏兵一看这支队伍过来就跑了个一干二净。 
      刘裕凭“却月阵”,以2000步兵破魏军3万精锐骑兵,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是军事史上以步制骑的著名战例。这里的车让人很感兴趣,应该是车弩的一类,好象叫《万钧神弩》吧?是几张弓合在一起的车弩,居然需要大铁锤才能敲发,能把三四尺的长矛射得"洞贯三四人",如此威力怎么不让人胆寒?根据记载刘裕北伐南燕时,“有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宋书·武帝本纪》)。壮观吧?可见,步兵对骑兵随着战术和武器、方法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优势,成为中原生产力先进的一个反映了。
     
四、唐朝--怛罗斯战役
      
      而到了辉煌的唐朝,步兵终于成为中原对抗匈奴的主要军种,”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四发而二中;擘张弩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三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 《新唐书》 弓弩手的装备有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车弩也成为制式武器,"车弩为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连轴,车行轴转引弩持满弦,挂牙上弩, 为七衢:中衢大箭一簇,长七寸围五寸,箭笴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三箭, 次差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箭皆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崩溃,楼橹亦颠坠。”(李筌《太白阴经》卷四),意思是说那箭道有7条,中间的大箭箭簇长约20多公分,粗16公分,箭杆长1米粗16公分,用铁片做箭羽,左右边上还各有3支小箭略小,1500米内城墙都可以射塌。而且唐朝的步兵都骑马,也带着可结成营垒的战车(呵呵,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啊),唐军骑兵是轻重结合,使用马槊和横刀,用于突击和追击(与罗马军队有些象了吧?)。交战时通过步弩混合部队对敌人有生力量进行大量杀伤,然后由骑兵进行冲锋,应该说当时唐军的武器装备是领先世界的,加上都由职业军人组成,战斗力十分可怕。公元751 年的怛罗斯之战,如今被人津津乐道,因为唐军欺负小国,“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两万唐军加上葛罗禄、拔汗那一万盟军,深入敌境七百里对抗15-20万的阿拉伯精锐,面对阿拉伯骑兵连续的冲锋,唐军利用战车环成营垒,每车布置上弓弩手,另置床弩于其间,在战车上有坚实盾牌的保护,车上还绑了数米长的长矛指向敌人。依靠强大的远程弓箭,敌人的冲锋被有效予以阻击,阵地岿然不动。在部队部署上,高仙芝把骑兵放在队伍的最后面,中间是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应该是准备用于先期冲锋的炮灰,消耗敌人的弓箭,为骑兵突击打开通道),在大量杀伤敌人后,唐军一度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也就是说似乎可以发动突击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为什么葛逻禄会发生叛变,在战斗到第5天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中间的葛逻禄人被收买了,与大食前后夹击唐军,唐军步骑被分割,步兵背腹受敌,于是发生了痛心的一幕,唐军溃败!按照事后逃回的数千人的说法(3000人计算),那应该是骑兵部队逃回来的居多,估计一下两万军队应该是步兵15000人,骑兵5000人,可见步兵已经是克敌的中坚力量了。虽然失败,但中国步兵强大的战斗力已经足已让大食人胆寒了。说些题外话,“安史之乱”暴发后,来勤王的有大食的军队,他们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这次战斗结束,唐军士兵大约有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他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这些人把唐代中国造纸术等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造纸术对西方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或许正是这次怛罗斯战役。 (根据现代一些学者的说法)

五、宋朝--生不逢时的悲剧

      然而,中国历史的事实却一再证明,生产力落后的游牧民族常常能打败生产力、科技都遥遥领先的农耕中原,为什么?这不得不从悲惨的宋王朝说开来,大宋王朝的时候,中国人有了很多发明,火器炸药已经较普遍运用了,经济也很发达,而且言论思想都比较自由,这些都可以在宋词里看出来,人民的爱国思想,民族凝聚力也非常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武器创新,有步人甲、连弩车,火箭车等等,如果列阵而待,估计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军队能轻易突破防守。然而,香草美人多悲剧,大宋因为带兵的文官和对手的强大狡诈而败亡了.
      首先,宋朝面对四个非常强劲的游牧民族:西夏、辽、金、蒙古。这几个对手不论哪个都是非常可怕的敌人,尤其不幸的是都出现在宋代,刚打败一个,另一个又来了,而且常常不得不同时应付其中几个。
      西夏、辽、金常使用重甲骑兵正面冲击、轻骑兵侧翼包抄的战术。宋军初期极不适应这种打法,几乎一触即溃。后来宋军逐步摸索出了对付这种战术的方法:手持长矛、大刀的重装步兵以密集队形列阵,配以重弩强弓。先依靠弩箭杀伤冲击的骑兵,待骑兵冲到面前时步兵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宋将岳飞、韩世忠等,以此战术屡屡击败金朝骑兵。但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重装步兵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取胜也难以全歼溃退的敌军骑兵。 
      当时的蒙古的弓骑兵同时具有先进的弓弩技术和强大的机动力,发展出了独特的战法,就是冲到弓箭的射程内发射完弓箭后马上撤退,而且冲锋不是以密集方式进行,损失也就少的多,可以说把骑兵的速度优势与长程兵器的优势发挥到了极点,中原军队由于天然因素(不产马,在没有草原的情况下,养一匹马比养三个人花费还大),在速度上明显吃亏,只能处于步步为营的状态,而在行军过程中,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兵员是训练状况是关键,一支步兵混合队伍行军的时候,必须要深刻了解战场情况,也就是派出游骑兵(侦骑、斥堠)侦察周围情况,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迅速布阵,还要保证后勤供应。这些不是不能完成,但是需要出色的指挥艺术。儒家文化的仁义道德显然不会教会带兵的文官如何应付战争,孙子兵法也没具体到如何训练步兵作战,然而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将酿成一场大溃败,而步兵军团的大溃败却是致命的,在机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阵型的步兵将被迅速歼灭。当然,这不只是宋朝的问题,当时整个世界恐怕也找不到能够抗衡蒙古铁骑的军队。所以宋朝的灭亡与其说是自己无能,不如说是对手太过强大。

六、明朝--兵法的缺失

      而在明朝,我们已经看不到中原兵家诡道了,常常是王者之师被人设伏歼灭,在战略上一直处于被动,一次指挥失误往往引发三军崩溃,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叁军。中原破灭,非兵不利,民不善,弊在文人清谈。再加上明朝极度腐败,宦官专权,所以中国古代对游牧民族最惨痛的几次失败都发生在明朝。据明正统二年九月兵部统计,天下都司卫所逃亡军士达120万人,相当于全国额定兵员的一半左右,君王的仁、国人的义在华夏终于开始式微了,于是农耕时代的拥有火器的步兵也终于被半原始的游牧民族一再打败,占领,然后把他们同化成为一样的绵羊。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惨败,50万明军被瓦刺击溃,连御驾亲征的明英宗也被俘虏。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11万对努尔哈赤6万骑兵,明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主力驻扎萨尔浒山,自己带1万攻吉林崖,努尔哈赤率6旗兵约4.5万人进攻萨尔浒杜松军主力,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明军以火把照明,进行炮击,杀伤甚微,后金兵则利用明军的火把,由暗击明,集矢而射,多数命中,并在大雾掩护下,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杜松军主力死伤甚众,无力反击,四散溃败,萨尔浒大营瓦解。正在吉林崖作战的明军,闻大营已失,军心动摇并被包围,致以后一系列溃败。后金兵选择在茂密的森林里埋伏接近,发动突然的袭击,加上天时,顿时让步兵火力优势化为乌有。明朝从此战之后转入战略守势。随后的松山之战,清军击溃明军十余万,使明朝完全丧失再战的能力,只有坐待灭亡了。综观整个明朝,几乎没有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取得一点像样的战绩,反而常常是在兵力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被歼灭。与宋朝相比,明朝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七、关于中国古代步兵对骑兵战术的总结--
    
      第一个是战车,战车的战争运用应该是春秋时期形成的,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汉代的武刚车自然有了大发展,据说长二丈(6米多),阔一丈四(4米多),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既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开上射击孔,在作战时还可以环扣而成为坚固的堡垒,它的发展一直到了明朝还有。而且加了大炮,再后来就是英国人的Tank了。车的种类很多,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战争装备,汉时主要有轻车、戎车、云车、指南车、辎车等,《后汉书·舆服志》:“轻车,古之战车也。洞朱轮舆,不巾不盖,建矛戟幢麾,藏在武库;戎车,其饰皆如之。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劈翳,车胃甲驾之箙”。这两种应该都是后来各种野战车的雏型。如果把车作为重武器的一种,那么床弩也应该算车.到了宋朝床弩射程可达500米,契丹大将萧达览就是被床弩射杀的.
      第二个是弓弩,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真不知道古人的一步是多少公分,如果按一点五米,就是900米,当然是不可能的。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弓则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 这里对弓弩战法补充一点,宋朝的时候,临阵遇到敌人骑兵突击时,一般会采取试发射,既在300米范围内由一弩手试射,如果能打到骑兵阵内,则弩手齐射;在200米时弓手试射成功,则弓手齐射.宋时由于失去了西北产马地,骑兵数量很少,而且常常分散使用,除了岳飞的骑兵队外,基本没有骑兵集团作战的经历。 秦赵长平之战,赵骑兵几次冲锋都无果,为什么?当时的秦弩是脚蹬弩(所谓秦弓),专家说射程在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或许这些专家搞错了?反正到了后来肯定已经发展到了340米,宋朝的神臂弓,弩,射程可达370多米,)于是在150米内组成了密集火力网,而且秦军是三行轮流发射,以骑兵的全力冲锋速度(每秒10米),双方兵力比为1:1,那弩手可以发射3轮,弓手一次持四箭,发射速度很快,所以当骑兵到达弓弩手面前的时候,已经经过6-7轮生死考验,十亭已去了八亭,而且还远没完成任务。
      第三个是长矛。春秋车战的时代,车兵持的矛是3米,到了战国,步兵的矛已经发展到了4-8米,列阵而出可谓刀枪森严,(唐朝的时候是”列队而出,如墙而进“)面对密集的长矛组成的铜墙铁壁,试问骑兵如何突破?
      然而,事物都是矛盾的,步兵对骑兵的优势在于列阵,车、盾牌兵、长矛手保护弓弩手,弓弩手列队依次发射。兵无常势,骑兵的优势是速度,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在敌人队伍出现混乱的时候,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骑兵可以选择突击或撤退,可以迂回包抄你的后勤通道。所以,这是机动力与火力的两种战斗。

八、结语--

      骑兵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步兵还在发展,现在是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步兵了,从骑步对抗的历史来看,是远程火力与机动力的战略选择,当骑兵具备了相同的或超越对手的远程火力的时候(蒙古骑兵),它将是可怕的毁灭力量;当步兵乘上马拉的战车的时候(汉唐步兵),它将成为一支不可侮的力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什么时候,我们汉民族能重新找到这份豪情?大秦曾经攻无不克的80万军团已经长眠在地下了,易水河畔的风也停歇了,钟仪南冠,吴女投江在所谓的炎黄后代眼里已经殊为可笑了罢?从1279年元灭南宋,中国积弱已经七百余年了,非兵不利也!把大臣的裤子扒了当廷打屁股的明朝,到奴才遍地的清朝,我们已经无法明白什么叫诸子百家,百家齐鸣了,一个没有多少人具有正常的或者野性的人格的国度,怎么会不成为一只绵羊呢?
      读春秋战国,最让人文血脉偾张的是那些为报知遇之恩而不辞死的壮士(多得都不想举例),他们的理想或许很简单,他们的生命或许很短暂,但他们的故事却能每每呼唤起我们内心原始的野性,面对这原始的,简单的野性,我感觉所谓的现代文明下的人们是多么的愚蠢、虚伪和丑陋。而肢体逐渐软弱或许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吧,因为缺少了运动,而缺少锻炼的人,肌体就容易腐败,呵呵,真要命,我们可爱的现代学者把古人的春宫图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发掘出来,为什么兵家文化就很少有人去发展?据我所知,发掘孙子兵法的都是美日学者。
      所以要祈祷,祈祷让百家争鸣的时代回来罢,祈祷我们的子孙的灵魂在战马萧萧的故事里得到洗涤,祈祷国人在商业的文明冲击下不失去最后的真诚和勇敢。祈祷美眉们喜欢的不仅仅是慕容冲和潘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