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

 一曲日 2008-10-17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做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每听到央视《赢在中国》节目的主题歌,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若说这是创业者的人生感悟,那么我们这些教师呢,每天行走于课堂,是否也应该“赢在课堂”?

怎么赢,如何赢,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人生走向一片蓝蓝的天?答案是——研究课堂教学。

自认为,经常上研究课的教师,与大多数人有非常大的不同,展示出来的课,是一点点熬出来的,好比广东煲汤,须慢火一点一点地煨。或者说,我们拿出来的代表自己思想的课,是在皮肉和精神的“打磨”后,站在教学殿堂的。每一堂课的研究,如果串连起来,就能看得出每一个阶段的辛苦付出是在失败与成功、遗憾与完美中走过来的。也因此,我特别珍爱每一次、每一阶段推出的“代表作”。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课应该是家常的、自然的,没有必要那么集腋成裘,不断打磨推敲。承认这一现实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足够的优秀。在我看来,大多教师都缺少文学知识与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训练。虽然后来都下过一番工夫恶补,但是,成效恐怕不太明显,而且,学习的方向和方法靠硬补怎么能成?想想,为什么刚进师范学校校门的时候,同学们差异不大,各个显得“踌躇满志”,可后来,有了差异。工作几年后,彼此对教学的不同理解,似乎使区别越来越大了,再加上经历和禀性上的差别,在背景知识的不同作用下,就显得更加醒目起来。出现的结果大多是,有的老师在“天上”,思想天马行空,好高骛远;有的在“地上”,行为循规蹈矩,重复每一天的日子。为什么会走入现在这样一个处境?是我们不知道应该定位于“天”与“地”之间,仰望理想课堂的天空,去脚踏实地地研究课堂。

也因此,摆在面前的路是,我们须互相打开教学的大门,互相听课、研课,不断推出各种研究课,学会在分享与共享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而这,恰恰对于我们专业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人生也因此丰盈、精彩起来。

但有一个困惑摆在我们面前,包括我在内,缺乏的就是互相“读课”的习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关心别人,更不会想到怎么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完善自己。即便读人家的课例,大多也是因为自己要讲这一课,才拿来参看的,或者学校要求听某节课时带着作业本,批改作业时冷不丁抬头看一眼而已。也就是说,教师互相之间已经不怎么“读”对方了。

再忙碌也不能虚空。虚空往往比忙碌更容易让人疲惫。如果弹奏主旋律的琴蒙上了灰尘,你想弹奏的音乐怎能动听?因此,学习人家的课例之前,首先要爱上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课堂内质。

一句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于是,你会跟着提供不同案例的教师们一起唱起:“……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200893《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