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景和写景——《荷塘月色》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一课时:
这是讲授《荷塘月色》的第一堂课,教学要点是分析文脉和感情变化。上下来后有些郁闷,学生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分析游踪较简单,可是能够表现感情变化的句子却找着费劲,分析起来也困难。因为他们对课文不太熟悉,也没有对景物描写进行较深的体会,单凭几个直接抒情的句子和抓关键词进行分析显得有些单薄,他们的理解也有些零散和流于表层。而现在网上的课件几乎都是先理清情脉。所以不禁反思,这样究竟科不科学,或者是我引导不力造成的?由此想到杨老师曾介绍的一种“中间开花”法。那么似乎可以这样:先分析重点写景段(第四、五、六段),抓每段的景物特点,赏析语言及表达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身处荷塘时那淡淡的喜悦就容易和深刻得多了,然后抓第六段最后一句话,“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体会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得出结论:转而淡淡的哀愁。这是“中间”重点写景段的剖析,按照的是“缘景——入情”的思路,然后小结“借景抒情”。接着从后边走,品读虚写的采莲景,体会关键抒情句,得出结论:哀愁无以超脱。然后分析前面,观赏荷塘的缘由,找出关键抒情句,简单分析小路上之景(这个很简单,在引导分析了4、5、6段之后,学生已掌握了分析思路和方法,可自主完成),体会“不宁静——寻宁静”,和内心“淡淡的哀愁”,抓“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转哀愁为喜悦的触发点。于是整个情脉便完成了。不知道这样上,学生可否对于情脉的体会要深刻一些,在教下一届的时候,可以试试。
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要点为分析重点写景段第四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写景状物的一些技法。课后向部分学生布置了作业,即写一段景物描写《河边漫步》,其中要蕴含四个比喻句。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基本功较差,本体和喻体缺乏相似性,比喻不准确、不恰当;或者欠生动传神,为写比喻而写比喻,结果适得其反。这点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我高估了他们的接受与理解力。以后要多调查学情,才能更合理的教学,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能够咀嚼消化,并且内化为写作的能力。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阅读景物描写,理清感情脉络,文中作者的“中间开花”法,抓住关键抒情语句,能让学生比较快速的把握文章的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侧重分析写景状物的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练习写景状物,学以致用很好,如果能够让学生很好的交流展示自己的练笔,让其他学生点评,相信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重点分析第五自然段,尤其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中所举的事例,林黛玉的正面描写和秦罗敷的侧面描写,事例典型。最好是学生对这些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一无所知,真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练笔,描写歌声用上这两种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第四课时除了分析第六自然段,还留了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分析,强化了“披文——缘景——入情——得意”的方法。不能只是老师分析,留有一定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注意教给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强化。
总的来说,这个教学设计重点突出,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写景抒情文章的主旨,写景状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阅读和写作并行。
当然,思路很好,有一点就是,现在课时很少,时间有点紧,用四课时来解读这一篇文章有点难度。
|
|
来自: qiantangjun > 《2009高中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