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岩:寻景问情,多维对话——《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东栏雪onm1fg5j 2021-12-07
编者按
2021年11月11-12日,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评审,在衢州市龙游中学隆重召开。15位老师先后登台亮相,展示我省“双新”实践新成果。为更全面展示我省课改,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转型中的“新生一代”,特对参与展示、评审的老师逐一进行专题推送。
希望省内老师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在不断的发现、解决问题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
教师风采

图片

陈岩,浙江省义乌中学语文老师,中学一级教师,曾获义乌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义乌市语文基本功比武一等奖、嘉陵杯诗词讲解大赛全国优秀奖,《大道三千——解密中国文化》获金华市精品课程,多篇论文在义乌、金华市获奖。
教学设计

大美无言品自然 情韵浩渺悟哲思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设计过程主要体现两个融合:1.选文与学习任务群的融合。2.精读与整合化学习的融合。

【单元学习目标】

1.熟读作品,梳理和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学习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2.赏析细节,感受和品味不同体裁作品的语言之美。从用词、句式、手法、联想、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诵读,分析精彩语段。
3.品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对他人的悲悯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4.创作写景抒情散文,精选意象,抒发情感,力争做到情景交融,无我合一,追求散文的语言美和美容美、情感美。

【学习评价标准】

1.撰写入选理由:①理由明确,特征鲜明,概括经典特征准确,贴合作者经历;②语言表准、精、雅,能反映作品主旨,指向心灵栖息。
2.见 “第二课时”详案,评价标准。
3.文学微点评:①能在遣词、造句、手法等方面选择性精准点评;②能关注作品语言风格及传情达意的效果。
4.圆桌讨论:①选题讨论,分工协作查找资料;②有独立的观点,互相补充或争鸣;③有讨论笔记整理,结论撰写。
5.散文写作:①达到字数要求,②调动丰富的感受:开放感官,尽可能写下那些色彩、声音、气味、触觉和感受;③融情于景、借景抒怀,能表达自己从自然景物中品出独特的意蕴;④互评互阅,修改编辑成册。

【学习任务设计】

“自然情怀”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分为四个学习阶段:
一、独抒性灵不拘格——探寻·散文里的北京(2课时)
二、情思悠远观天地——品赏·山水游记二篇(2课时)
三、乐山乐水贯古今——品悟·山水文化哲思(2课时)
四、情景交融妙意生——抒写·灵魂优雅栖息(2课时)

学习阶段一:独抒性灵不拘格——探寻·散文里的北京(2课时)

【学习情境】

疫情时代,许多景点不再提供线下服务,实地探访的旅行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奢望。龙游县南孔书屋拟推出线上旅游服务,旨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帮助我们寻找那些曾经深深融入人们精神世界,成为心灵寄托的栖息地。

书屋特意为中学生们提供了“经典中的景点”系列体验活动,邀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参与设计并体验个性化的虚拟景点,第一站是“散文里的北京”——

第一课时:撰写荐语,初识景语

一、联读本单元三篇现代散文,梳理文章脉络,在你最欣赏的景物描写的语句边写下旁批。
二、反复诵读相关语段,想象作者置身其中的场景和情境。
三、根据你对三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氛围和意境以及景物之美的理解,为这三个景点给出入选理由。

第二课时:寻景问情,多维对话

【学习目标】

1.在通读两篇散文后初步形成对典型景物的主观认知,并能够以概括的方式精准得体表达;在真实情境中,表达与交流自己对自然、文化、生命的独特理解。

2.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对写景抒情散文中语言的直觉体验,丰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

3.在具体情境中,品味解读典型景物,感受语言之美;在体会两篇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中,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景和情关系中渗透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

4.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究写景背后蕴含的民族审美倾向和文化观念。

评价要求

1.场景命名:①能抓住画面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②名字拟写能体现内容的契合度和文字的典雅美。

2.搭配滤镜:①联想合理,②能够由点到面地分析意象和意境,能在遣词、造句、手法等方面选择性精准点评;③语言精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④能够通过分析滤镜,领悟景语潜层的作者情感困境与精神突围,并能在朗读活动中呈现出自己的理解和品味。

3.撰写留言:①从作者的自然观照和生命体验出发,理解当代文人传承的在自然和人生的对话中完成审美和移情的独特文化,②能运用一定的修辞和其他语言特点,传达学生个体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我们将在“南孔书屋”设计一场公益的线上“散文美学之旅”。请同学们参与本场旅行的策划设计,并成为第一批体验者。

(二)活动准备:

筛选能入选本场策划的旅游景点。通过前期的调查,将文中的这几个画面选为本次VR旅行策划的虚拟景点。

(三)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VR景点命名——锚定剖析对象

入选成为本次线上旅行景点的是这四个段落(ppt展示)中的场景,请你为他们命名。

教师示范:月下荷塘。

学生呈现预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荷塘月色。

学习活动二:VR体验策划——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对话文化

请为你选择的画面配上合适的滤镜,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教师示范,并解释画面需加上滤镜的原因。

示范:首先,老师会选《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这个画面。通过画面,我们能呈现出荷塘的“曲曲折折”,也能呈现出荷叶的“田田”,还能呈现出花朵的颜色和姿态,甚至连荷波“动了一下”的特征都能体现出来, 但我想作者真正想呈现的特点是用比喻来完成的,如将荷花比喻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更想呈现出花的发光、闪动的特点,这也是一个由面到点的过程,突出的是点的特征;再如描写荷波的部分,化静为动,是为了表现“风致”。这两者通过镜头或照片都很难呈现,所以为了凸显明珠、星星,我希望我的滤镜上能加些细闪;为了展现风致,我想让整个画面朦胧一下。所以我会选择第三个滤镜。

2.(附滤镜选项)由学生思考、展示,并配乐朗读。

3.活动中悟得——

追问1.滤镜强化的和弱化的分别是什么?

明确:强化的是景色的美(朦胧、雅致、闲适),弱化的是国绪、乡音。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美化这样的景色,即为什么要通过滤镜来强化自然之景的美的特征呢?

因为作者当下的不如意,营造的这种美景才是与作者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相一致的,即作者是把这片自然之景当成栖息地。(板书:栖息地)

追问2.人们为什么总是会将自然作为精神的栖息地?

1.    生命状态的相似性。

2.    生命追求的理想性。

3.    生命价值的启发性。

    (板书:相似性、理想性、启发性)

追问3.到自然中寻求解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价值?

(朗读“秋士”一段)所以造景、放滤镜,将之作为栖息地的意义和价值就是用审美的方式,到自然中去寻求解脱。从古代文人,到苏轼、姚鼐,到郁达夫、朱自清,都承接着这种“从自然中去寻找共鸣,用审美的方式去化解苦难”的文人雅士的特质。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个突破口。

学习活动三:VR线上留言——对话生命

旅程的最后,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最深切的体会。

展示:与自然的对话的本质就是与生命的对话。

学生书写并展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和大家一起设计并体验这一场“散文美学之旅”。通过对话文本,我们品鉴了理想景致,寻到了他们的灵魂栖息地;通过对话作者,探寻了滤镜背后的隐秘角落,聆听了作者的心灵语;进而,通过对话文化,对话生命,讨论了民族审美心理,悟得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

(五)课后作业

细读《我与地坛(节选)》,从对话作品、作者、生命三个维度中任选1-2个角度,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的联读课。回顾这一堂课,于我,最大感触就是要关注起学生和学情、文本和单元的关系。

(1)学生和学情。面对陌生的学生,我们要能带动起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所以活动的设置贴合学生实际尤为重要。其次,在课堂上,为实现师生的深度交流,活动过程中应多体会他们体会的焦点,并尝试在焦点中追问和深问。同时,启发学生的方式尝试多样化,既能拓展课堂的唯独,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品质。

(2)文本与单元。选取的两篇文本具有单元典型性,也有单元普遍性。从“与文本对话”寻到“栖息地”,再到“与作者对话”悟出“栖息地”的价值,最后“与生命对话”得出最真切的感受,这几重散文品鉴的理论,是可以普适于第七单元的。

整堂课下来,如果能在追问与深问环节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讨论和指导,课堂生成也许会更精彩,学生也会更有收获。

学习阶段二:情思悠远观天地——品赏·山水游记二篇(2课时)

第三课时:寄情山水,各具情趣

一、诵读《赤壁赋》与《登泰山记》,说说两篇散文句式有何不同,然后从文体特点和作家流派角度解释原因。
二、圈出每段押韵的字,体会用韵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再次诵读《赤壁赋》。
三、细读《登泰山记》第三段,根据时间和画面层次的提示,从描写角度方面设计并填写表格。
四、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1.《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2.《登泰山记》:学者游记,丰赡博雅
 姚鼐在《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中说:“以考证累其文,则是弊耳;以考证助文之境,正有佳处。”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这是一篇学者游记,请找出文中的考证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第四课时:语言艺术,点评领略

《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登泰山记》用笔简省,简练雅洁,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仿照示例,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神文字加以点评。将点评文字在班内交流,并加工编辑,集结为“班级微点评”。

示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点评:一苇何其渺小!却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适意和自在;万顷何其广阔!写出了身心融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浩渺感。

学习阶段三:乐山乐水贯古今——品悟·山水文化哲思(2课时)

第五课时:二游赤壁,水月孤鹤

前后《赤壁赋》联读,探究山水文化背后的中国文化以及困境哲学。

一、梳理赤壁之游的情绪线索。

二、分析“孤鹤”虚实。

三、联结“水月之喻”“孤鹤之梦”的文化色彩。

第六课时:圆桌讨论,文化积淀

一、查找资料:下列资料可能对完成该专题有用,试着查找,并与同学分享:

ü  郁达夫的古体诗作品以及散文《江南的冬景》

ü  余光中等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评论文章

ü  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

ü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ü  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风格

二、圆桌讨论:结合语段细读和课外资料,学习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古都的秋》与士大夫审美和物哀之美

2. 《荷塘月色》中的“中和之美”

3. 《我与地坛》的宗教情怀

4. 《赤壁赋》里的历史情结

5. 《登泰山记》背后的中正文化

三、笔记整理:在前三项阅读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问题解答类笔记。

学习阶段四:情景交融妙意生——抒写·灵魂优雅栖息(3课时)

第七课时:散文写作,即景抒情

一、主题阅读:自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围绕“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课外阅读汪曾祺《人间草木》、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东山魁夷《听泉》。

二、作文:在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单元学习任务)。(1)《我仿佛第一次走过    》(2)《自然的节律》

三、完成写作:(1)感悟心灵的风景:叩问内心,有没有一片风景深入心灵,留下印痕。(2)调动丰富的感受:开放感官,尽可能写下那些色彩、声音、气味、触觉和感受。(3)渗透独特的情思:散文是个性的言说,要从自然景物中品出独特的意蕴。

第八课时:佳作荟萃,疑义相析

一、个人反思:散文的写作,需要不断修改,臻于完善之境。写完后,请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读,总结优缺点。

二、分享修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换阅读作品,互相品评,提出升格的初步建议并形成文字,批注在习作下。

散文创作评价单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自我评价

同组评价

题意

切合题意。所写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情、景、理的交融。

符合题意。所写内容基本能够体现情景理的交融。

尚能把握题意,行文有所游离。



语言

有文采,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表现力。

较有文采,语言较生动形象,有表现力。

略显文采,语句通顺,个别语句较精彩。



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恰当描写,能够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能够运用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景物描写方法单一。



第九课时:精益求精,情思永存

一、教师对同学们的修改建议进行评价,学生根据修改建议和教师评价对习作进行升格,每个组从升格后的作品中推选出两篇佳作,进行全班展示。

二、定格回忆:把全班的散文习作汇编成册,班级合作,合理分工,编排目录,插图美化,拟写书名,创作序言,形成班级文集,作为对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

课件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下滑动可展开阅读全部PPT图片)

专家

“散文美学之旅”的美与险

(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朱伟)

以“南孔书屋”线上“散文美学之旅”的名义,引领学生开启“寻景问情,识人留声”的探索之道。按课堂的推进过程,大体上呈现出如下脉络:

一、VR景点命名——锚定剖析对象

命名,是一个整体性的思维过程,既需要掌握全貌,又必须有独特的角度与一定的表达技巧。就高一学生而言,难度是客观存在的。这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帮助——思维上的引导、语言表达方面的示范,还有内容准确把握与提炼的技巧等。从课堂进程看,陈老师采用了示范与引导的策略,完整地呈现了“月下荷塘”的命名过程,为学生确定了学习路径。课堂上,“你对眼前景色的理解”,是陈老师特别强调的。她积极地引导着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以命名的形式呈现出来。需强调指出的是,命名的任务是陈老师划定了相关的四个文段,预设分别对应为秋晨院落、秋槐落蕊、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学生给出的命名则为槐树落蕊、光韵荷塘等。在这一环节中,授课老师可以尽量留出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评、鉴别,以文本为依据,评判所拟命名的优劣高下,以此明晰命名的准则,进而在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VR体验策划——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对话文化

从教学设计意图分析,授课教师试图建立“文本、作者、文化”的多维立体散文鉴赏范例,力求把学习引向思维更深处。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角度评判,这很值得肯定。从课堂环节来看,这一活动环节的关键是引入了“滤镜”这一支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好这一支架,陈老师特意明确了三个角度:选材贴近作者视角、词句典型;分析点面结合、用语准确;表述恰切精炼,条理清晰。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生:北国的槐树,适合选择一个蓝调虑镜。依据在于丝纹的描写,透露出的是一种细腻心思,也是一种清闲人生态度。
生:细腻和清闲,还让人潜意识里生发出的落寞,那是深沉的。这也适用复古虑镜,如泛黄老照片的般,可引发人们细腻的回想,浓浓的情绪。
生:笼着轻纱的梦,又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再加上天上淡淡的云,这个片段可以用蓝调滤镜。
生:清晨院落中,泡一碗浓茶,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有一种莫名的清闲,还有低沉的叹息,好像比较朦胧的,却又直击人心。
从学生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在“滤镜”的使用上,有了较为自主地意识,特别在情感体验上,呈现出明显而深刻的变化。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还适时地提出:为什么文人学士总是将自然作为心灵的栖息地?努力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散文学习的内核,试图从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维度,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散文美的根源。在学习活动中,师生最后有了相对统一的认识:从自然共鸣中化解苦难;与自然对话的本质就是与生命对话。

三、线上留言,用一句话表达你在活动中最深切的体会

这个环节既是课堂活动的小结,又是对学生学习所得的巩固与提升。遗憾的是因时间的缘故,未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写作内容,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总得来看,这一课聚集于散文核心内容,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教学理念。同时,授课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开展学习,也展现了授课者对散文教学相对精准的把握。如果非要指出一些不足的话,可能在于“滤镜”与“教师示范”的强势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方式,限制了学生审美的自由空间。不过,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需要老师们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去解决。

图片

1.寿婷尔: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古典美学表达——《跟着书本去旅行》“文化领队”选拔会
2.关于征集浙江省高中语文新课改“关键问题”研究成果的说明
3.胡志丹:以“我”观物,着“我”之色——品鉴写景散文中作者的主观情感投射
4.时文燕:心安是归处  景美情更深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一)》联读
5.郑萍:同中有异,文如其名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6.劳晓波:物我交感,自我与自然的互动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
7.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
8.郑淑超:见微知著,缘景入情——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9.潘榕榕:“每周评论”写作项目介绍
10.何为:有为与无为——我们是怎样让核心素养“变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