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性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建构

 cnlmc sky 2009-08-07

摘要研究性课程是研究性活动的载体,研究性课程建设应有利于良好学习方式的构建。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理解研究型课程,必须建立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研究性课程;自主;合作;探究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已被列入课程计划,它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应注重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而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离不开学习载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合理指导。

一、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立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

狭义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主要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贯穿和渗透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其次,它又是以一定的课程形态存在的。研究性课程是研究性活动的载体,它具有一般课程所具有的要素。

研究性课程在目标上的特点表现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不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研究性课程呈现出综合、开放、弹性大的特点。它的学习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也不是由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式的评价方式,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2.研究性学习在学习方式上的目标合成。

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一环,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倾向。学习方式是建立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组合,应倡导以自主、探索、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能力水平、学习行为和情感的发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的选择和探究。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题、自主探索、自由创造、自由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参与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学会学习与研究,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研究性学习活动拓展了学生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交往空间,通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人生体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学会思考人类和世界的知识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研究

在推进学习方式构建与变革过程中,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的关系,注重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实践与合作中学习研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断教育活动是否有价值的关键。研究性活动的特点在于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自主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扬学习者独立自主精神,而不是把研究性学习活动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灌输。让学生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得以实现。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首先,研究性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一面,以自信、自控、自我开发、自我评判为前提,而不是依靠外在强制。其次,研究性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它要求学生理脱对教师的依赖,敢于对专家和教师产生怀疑,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尽管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或小组交流合作,但需要每一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能独立搜集资料、查阅资料,实验、调查并写出实验或调查报告等。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学、学什么,在什么地点、时间学习,完全要他们独立地判断和安排。再次,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全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活动,需要学习者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需要学习者亲自经历实践活动。

2.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成长。

同学之间恰当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课题的正常实施,关系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研究性学习是以小组形式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活动,但小组式学习并不能一概认为是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这个群体中,小组成员一般是有差异的(如性别、个人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家庭社会背景等)、合作学习虽然有别于传统的小组学习,但建立和运用合作小组对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的内容是非常适于小组合作研究的,关键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激发,要克服传统小组学习中不适宜的因素,建立起群体互动机制。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每一个合作小组内部要有合理的差异性,而全班的小组间要形成大体的均衡。研究小组一般采用自由组合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策略。第二,任务、责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要建立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机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分割的办法进行,小组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工作进度。第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策略。第四,公平竞争,小组的合作并不排斥竞争。总之,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必须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3.探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般是组织学生针对一些探究性课题来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是通过探究过程评价与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一般来说,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探究模式,但一般有一个可调节的探究程序,归纳起来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探究后的进一步反思。

相对于探索程序而言,对于每一个环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进行一般性观察和定性的记录和描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探究活动要求逐步提高。对于高中生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学会变量的选择与控制。高中生还应具有一定数据分析能力,高中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

4.有效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指导。

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单独的三个学习方式,而是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起着不同作用。学习与教学是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过去的教学过于注重教,而对学生学习方式不够重视。一般教学指导模式与学习方式匹配,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错位时,能弥补学习方式的欠缺与不足。应该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同时注意教育指导方式应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方式正面的影响,具体地说:首先,使每一个学生按自己偏好的方式接受教学指导。例如,对于偏爱静,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可以给他一定启发,并给他充足时间、空间思考。其次,要有意识的弥补学生学习方式或技能的缺陷,使学生的心智机能得以全面发展。例如对于过于爱静,而不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的同学,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就应有意识的给他们分配一些合作性活动和任务,让他们逐渐适应合作交流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