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性学习

 灵藏阁 2015-08-28

研究性学习

 

一直以来,研究性学习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不但被国家列入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而且已经成为新课程各个学科教学要求的重要内容。虽然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褒贬不一,但在新一代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它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基于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研究性学习作出了总体的介绍。

一、    历史背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提倡过三次,其中卢梭,杜威,布鲁纳是主要的提倡者,从解放人的精神,到培养具有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人,再到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研究性学习始终体现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特质的不同要求。

(一)、卢梭与研究性学习

 18世纪末到19世纪,受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把人的思想从蒙昧,迂腐,盲目中解放出来。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个观点至今仍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

(二)、杜威与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初,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经验中不断改造自己,在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习。杜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引导者或者参与者,其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布鲁纳与研究性学习

 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结构主义,主张学生应该学习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原理,他认为学习基本结果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而后,布鲁纳又提出了“发现学习”,主张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发现的行为”中,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布鲁纳认为“结构主义”与“发现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在对每门学科进行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学习的同时,鼓励学习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二、    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20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逐渐被认知主义所取代,不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家都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研究性学习逐步形成为一种现代学习观,其中认知学习观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亲身的经历获取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接受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表征的方式,它的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即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问题表征阶段、策略选择阶段、反思结果阶段。

从更高层面上人本主义说,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及主体性,注重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从而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以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并把它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但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尚未形成一直的看法,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研究性学习。

从课程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探索和研究自然,社会或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所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只掌握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去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士积极的投入所探索的问题之中。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该渗透于学生所学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重新认识学习和自我,激发了学生的巨大潜力,引起了学生探索现实世界的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造提供了巨大空间,把学生从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的窘迫中解放出来。

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它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式去主动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有其本身的特征,包括时代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自主性。

1)、时代性

时代赋予了研究性学习新的诠释,从学习目的来说,研究性学习由培养“理性的人”“智力卓越的人”转变为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从学习内容上,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社会或者大自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学科;从学习理念上来说,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寻找这个学习模式的共同要素,并严格遵循这个模式,而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则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该遵循每个人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由此看来,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2)、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课堂教授的知识不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自于学生所接触的人或事,来自于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广阔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再拘泥于小小的教室,可以延伸到校外,或者扩展到实实在在的社会之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同样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发展,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多样性。

3)、生成性

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取向决定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我们会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对活动进行周密的设计,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也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出,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体验。同样,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又进一步增强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方向感和成效感。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专题,自己决定学习活动的开展方式,主动探索问题,以自己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置于核心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资源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建一种学习方式的基础,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占有信息,并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知识结构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资源的获取,大致包括网络资源,文献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

1)、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资源

这里的网络资源,不仅仅是指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所提供的资料信息,还包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应用模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在实地场景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的支持。首先通过Internet可以获得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可以查找到大量的学习素材,为学习者提供最大的便利,这与单纯的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同时,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可为研究性学习创设了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便于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再者,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它的管理性支持可以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诸多要素的管理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

基于网络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资源的搜索,通过在线交流与在线帮助与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互动学习,并且通过网络还可以对学习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

2)、研究性学习的文献资源

文献是指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里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文献资源的获取及利用在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理解、运用,既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还可以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学力,提高学习者敏锐捕捉新信息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物质资源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实践过程,相对于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性学习需要更多的物质支持条件,校内的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和媒体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极大限度的利用学校资源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的科学城、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等设施,要注意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发掘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建立起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机制。

4)、研究性学习的人力资源

21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攻地位,科学技术是关键,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基础在教育。人力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研究性学习发展的教师队伍。

校内教师要能在指导、监督学生活动的同时,与校外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及各类专业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以便随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全面的指导。

(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教师的传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是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它强调实地的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只有真实的参与到研究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每项知识的来之不易,从而克服困难,品尝到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这里的问题并不仅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记忆性问题,而是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指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

在现代的学习环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注重人的发展,它要求学习者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自己对各类知识的储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总目标。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墨守陈规。同时,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性学习力图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创造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4)学会分享与合作

 21世纪的今天,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的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在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不仅可以促进研究课题的开展和每个学生特长的发挥,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轻松的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

5)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同样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生态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之所以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作为一个模块讲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评价的结果表现和反映出来,评价的结果可以进一步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本身的特性又对其评价体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生成性等,这些特性表明在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以最终评价为主。对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略的模式图表示出来:

 

 

 

(一)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由上图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    选题、立题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生活经验选择适合的内容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选题时,还要注意所选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变为参与者,指导者,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这一阶段,学生的选题大致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宽泛到具体明确的过程,因而需要教师不断的指导,以进一步调整、改进,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

(2)    制定研究方案阶段

 教师把学生分成各个研究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

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建组之后,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实施过程的连续性。在这里需要明确是,研究

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各小组要对各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策划。

(3)    实施阶段

各小组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新问题,或与原先设想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要回头重新修订研究方案,使之完善。

(4)    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

研究小组把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概括,找出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知识,并根据这些知识资料得出结论。这个阶段考验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    展示成果

 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展示的形式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包括小论文、图表、模型、电脑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对于展现的形式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有利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就可以。

(6) 总结反思阶段

   总结反思阶段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以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通过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对研究的课题进行进一步理性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发。

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参照附件一:示例:《沙漠在向我们逼近》

(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六个阶段可以看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从而也说明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凭借最终的成果展示来进行。从上面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图中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整个实施过程的,它渗透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同时也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的策略和机制。所以在构建一套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在评价目的上,应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共享意识的形成,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在评价原则上,应遵守课内与课外结合、成果与过程结合、指导与激励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以及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学生的研究,

要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积极创新,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评价方式上,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辅之以结果性评价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只重学科成绩的评价方式,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而形成的评价体系,虽然它还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但其理论必然会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          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它本身的局限性,同样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是一种课程形态,在现代的教育机制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理论认识不够全面

  研究者在查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时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只是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环节进行重点的论述,虽然人们研究的热情很浓厚,学术成果也不乏其数,但是因为只是单纯的就某个问题就行研究探讨,从而导致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没有做出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包括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特点、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

2)研究性学习开展流于“形式”,过分注重“结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结果,至于研究性学习有没有到得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研究性学习应该始终贯彻一个宗旨,那就是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的方法与效果和学生的收获,而不是看过程、环节、资料是否齐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一种给别人看或可以展示的表演。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注重实际意义,必须考虑到不能施加无意义负担,注重过程管理不是程式化,注重“结果”不是文字化,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真正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在实处。

3)评价方式量化水平不高

评估在教学中一直扮演着中心的角色,但由于研究性学习操作的复杂性,使其评价方式难以得到更好的量化。目前对研究性学习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生成性,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量规,会产生标准不一、难以横向比较的问题。此外在强调过程重要性时,也有矫枉过正的现象,不过分看重结果,不等于可以不顾结果的去追求过程的丰富多彩。

(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们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同时,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具有开放性,并注重探究的过程,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适合合作学习的需要,强调结果但更强调过程。

  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教师作用的差别上,探究性学习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实施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教师事先指定的,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则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其次,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教师选定的,结果是预知的,教师对学习过程也是可操作的,对学习成绩的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专题,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教师对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对学习的过程也难以操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成绩的评定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第三,研究性学习重在过学习的程,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论成败;而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总之,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有效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虽然它们在某些理论和学习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学习理念都是值得肯定的。

 

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回顾历史,研究性学习已经在教育的长河中走过二百多年,但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又不断的给予它新的内涵和意义,它所提倡的要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理念,这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与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附件一:

示例:         《沙漠在向我们逼近》

                                    ——对“沙尘暴”的调查研究

                       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中学  刘海燕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及如何防止地球日益沙漠化;

2、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关心环境保护事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警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增添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活动注意事项】

1.        在对“沙尘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密切结合学生思维和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2.        整体把握各小组活动的项目及内容,避免单一性、模式性,体现活动的层次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3.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        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活动准备】

1.        编排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2.        准备摄影器材;

3.        编定采访工作计划(包括采访证、制定采访问题、预订采访对象);

4.        收集有关资料、照片;

【活动时间】 20003月—5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即通过报刊查阅、网上查询、日常收集等方法了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遭遇沙尘暴的情况;

第二阶段:外景拍摄阶段,即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野外去实地拍摄风沙暴到来前后的不同表现,了解风沙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阶段:采访阶段,即采访社会各阶层任务(如汽车司机、医生、地理教师、家庭妇女、小学生等),了解人们对沙尘暴的认识;

第四阶段:分析原因,急根据第一、第二、第三阶段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

第五阶段:研究防范措施阶段,即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上阶段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及有关资料,提出具体可行的防范措施。如立体防沙,植树造林等;

第六阶段:组织宣传阶段

1.        围绕“422日——世界地球日”这一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2.        编写有关沙尘暴的小报,向全体学生发放,另外宣传环保知识,并进行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第七阶段:成果展示课,即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筱玮 .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透视研究性学习》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教育部 . 新课程标准 .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召存 . 研究性学习初探 . 中国教育学刊 . 2001(2)

[5] 王晶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与政策支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