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咳七法

 红景天 2009-08-24

治咳七法(转载)

咳嗽临床常见症状,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确有不少患者以咳嗽为主诉来就医,况且历代医家皆认为, “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治”,“肺受病易,药入肺难”。再观古人医学著作中,对咳嗽之症,亦多议论详恳,其用心良苦可知。由此可见,肺者,病易而治难。所以,对咳嗽的诊治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学认为肺主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在变动阴为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咳论》说:“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但是,《素问·咳论》又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独肺也。”说明不但肺本身受邪时可以发生咳嗽,而是五脏六腑有病,波及到肺时,均可以发生咳嗽。清·程钟龄对前人关于咳嗽的论述进行了归纳,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做了一简明的比喻,他说:肺“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这一譬喻,对咳嗽之由和治咳之法,均做了扼要的阐述,后人多从其说。清·陈修园又对咳嗽的标本先后做了简明的阐述,他说:“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故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可见咳嗽一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治疗时如不辨病因病机,不探求标本表里,不运用辨证论治方法,而只用所谓止咳、止嗽的药物去对症处理,则会耽误病情,轻则迁延难愈,重则变症百出。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分辨外感、内伤及虚、实、寒、热,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中医学对咳嗽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方药杂多,初学之人常因无所适从而感到不易掌握,疗效亦常不理想。因此,笔者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把治疗咳嗽的方法概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则。现将其临床运用和变化方法介绍如下,谨供参考。
1  宣
1. 1  名义 宣寓有宣散、宣发、宣通、宣畅、开宣、通宣、疏宽等意思。宣法是用宣散发表,疏宣肺气,宣通郁壅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亦含有前人所说“宣可决壅”之意。
1. 2  机制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壅塞。肺感于寒,邪搏于气,气壅不得宣发,故咳喘上气。《诸病源候论》说:“肺主气..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朱丹溪亦曾说:“肺主皮毛,人之无病之时,荣卫周流,内气自皮肤腠理普达于外。一或风寒外束,则内气不得外达,便从中起,所以气升痰上,故咳嗽。宜用辛温辛凉之剂以发散风寒,则邪退正复而嗽止也。”李中梓也曾说:“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邪,则肺清而咳愈。大抵治表者,约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
篇所谓肺欲辛是也。”另外,肝气不舒,情志不遂,气机久郁,可致肺气月贲郁,不得宣畅,而胸闷胁胀,郁气上逆作咳。正如《内经》所言:“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亦须治以宣畅气机,以除郁月贲而咳自止。
1. 3  宣法方药举例
1. 3. 1  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常兼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白痰、脉浮等。常用方剂如杏苏散(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甘草、百部、陈皮、紫菀、生姜) 、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 。
1. 3. 2  辛凉宣肺法 适用于感冒风温、风热,温邪袭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常兼有微恶风寒、发热、口渴、脉浮数等,常用方剂如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加减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浙贝母、杏仁、淡豆豉、生甘草) 。1. 3. 3  宣郁理气法 适用于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胸中气机不得宣畅影响到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证见咳嗽,胸闷,脘胁痛胀,生气则加重,喜长吁,性急躁,脉弦等。常用方如加减疏气饮子(厚朴、紫苏梗、青皮、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茯苓、香附、炙甘草) 、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药、紫苏、橘皮、杏仁、桔梗、地骨皮、桑白皮、浙贝母、黄芩) 。余如常用的疏肺、开肺、宽胸理肺、通宣理肺等也都属于宣的范畴,甚至吐涌、取嚏亦为宣法,不一一详举。宣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桔梗、荆芥、苏叶、马勃、防风、陈皮、前胡、麻黄、桂枝、细辛、金银花、薄荷、牛蒡子、浙贝母、射干、生姜、葱白、淡豆豉等。
2  降
2. 1  名义 降寓有下降、下顺、下气、下瘀、肃降、降火、降痰、降逆等意思。降法是用肃降下气、降气化咳、降火肃肺、肃降祛瘀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2. 2  机制 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气上逆。如《内经》说:“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苦即有降下之意。肺中如有逆气、痰浊、逆火、瘀血等阻滞气道脉络,导致肺失清肃,气逆不降而生咳嗽,治宜用降法。《心法附余》中曾说:“肺为华盖,凡饥饱劳役、喜怒、忧恐,与夫饮醇醪,食厚味,则火升痰上而伤于肺,亦作咳嗽,宜降火豁痰之剂,则火降痰消而咳止也。”《诸病源候论·久咳逆候》中说:“夫气久逆不下,则遍身面皆肿满,表里虚气往来乘之故也。”《仁斋直指方》说:“江流滔滔,日夜无声,狂澜激石,不平则鸣。所以咳嗽者,痰塞胸脘,气逆不下,冲击而动肺耳。”《心法附余》说:“肺主气,运行血液,周流一身..有升无降,为咳为喘。”另外,用力过度,努责伤肺,或胸受跌打,可致肺部瘀血,气道瘀阻, 肺失肃降而生咳嗽, 治疗亦须肃降祛瘀之法。
2. 3  降法方药举例
2. 3. 1  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月贲郁,痰浊不降,肺失肃降而致的气逆咳喘诸症。常用方如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陈皮、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白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甘草) 。
2. 3. 2  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诸症。常用方如三子养亲汤(炒苏子、炒白芥子、炒莱菔子) 、加味半瓜丸(半夏、瓜蒌仁、贝母、桔梗、枳壳、知母、杏仁、橘红、葶苈子) 。
2. 3. 3  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仆跌损伤,瘀血内阻所致的咳嗽。这种咳嗽往往久咳不愈,夜间较多,胸背受伤部隐痛等。常用方如桃仁散(桃仁、桑白皮、茯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黄、赤芍药、桔梗、贝母) 。余如通腑降痰、泻痰逐饮等, 亦均属降法, 不一一
详举。降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苏子、杏仁、桃仁、旋覆花、白前、沉香、半夏、川贝母、枇杷叶、瓜蒌、地骨皮、槟榔、莱菔子、青礞石等。
3  清
3. 1  名义 清寓有清凉、泄热、清燥、泻火的意思。清法即是用清泄肺热、清气化痰、清肺泻火、清燥救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亦兼有前人所言“寒可胜热”、“泄可去闭”之意。
3. 2  机制 肺为娇脏,其性风思凉,畏热怕火,易被热邪所伤。如《内经》所说:“ ..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故温热、火邪、燥热、暑热、痰热等邪气伤肺,肺体不清,肺失肃降而致咳嗽者,须用清法清泄肺热、清肃上焦以治疗。朱丹溪曾说:“若夫气动火炎,久咳无痰,又当以清热润燥为先..世人徒知肺主皮毛,外感风寒为寒,殊不知传里郁久变为热也,况肺为华盖、而五脏六腑火自内起,熏蒸焚灼,作咳嗽者,亦良多矣。”《医学入门》中说:“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嵩崖尊生书》说:“肺金本清,虚则温,甘苦清之。”
3. 3  清法方药举例
3. 3. 1  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肺热痰多的咳嗽。证见咳嗽,咽痛口渴,痰黄稠难出,便秘,脉数等。常用方如清咽宁肺汤(桔梗、栀子、黄芩、桑白皮、前胡、知母、生甘草) 、清肺汤(黄芩、桔梗、茯苓、桑白皮、陈皮、贝母、天门冬、栀子、杏仁、麦门冬、生甘草、当归) 、清肺化痰汤(黄芩、栀子、桔梗、麦门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
3. 3. 2  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肺燥咳嗽。证见干咳少痰,咽干,咽痒,少津,甚或痰中有少量血丝,舌干唇燥等。常用方如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母、淡豆豉、栀子皮、生梨皮) 、四汁膏(雪梨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 。
3. 3. 3  清泻肺火法 适用于火热咳嗽。证见咳嗽声高,痰黄黏稠,甚或味臭,口渴牙痛,唇裂鼻干,咽喉肿痛等。常用方如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茯苓、陈皮、枳壳、生甘草,可去陈皮加玄参) 、清肺降火汤(陈皮、杏仁、桔梗、贝母、茯苓、黄芩、前胡、瓜蒌仁、生石膏、枳壳、生甘草,陈皮可改为桑白皮) 、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共为细末,冷开水送服9 g ,可酌加枇杷叶、贝母、桑白皮、桔梗、黄芩、栀子等。兼有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瓜蒌,并将杏仁捣碎,同时加用生大黄、槟榔、玄明粉等) 。3. 4  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咳嗽气短,脉数烦热等。常用方如加减洗肺散(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白皮、枇杷叶、六一散) 、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甘草、桑白皮、枇杷叶、麦门冬、竹叶、五味子、桔梗) 、清肺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 。余如清化、清肺、清金、泻白,甚至通下泻火、清肺抑火等,亦属清法,不一一详举。清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桑白皮、栀子、生石膏、寒水石、黄芩、知母、青黛、滑石、青果、桑叶、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锦灯笼、芦根等。
4  温
4. 1  名义 温寓有温肺、温化、温中、温纳等意思。用温肺化痰、温肺理气、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即称温法。前人亦有“热可去寒”之剂。
4. 2  机制 肺性本凉,易受寒邪侵袭,形寒饮冷皆可伤肺而致咳嗽。脾肺阳虚,痰饮不化,水饮犯肺亦可导致咳嗽,肾阳不振,也可使肺中寒冷,肾不纳气,致肺气逆上而不降,均可发生咳嗽。这均需用温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劳者温之”、“寒者热之”。《外台秘要》说:“冷嗽者,年衰力弱,体气虚微,如复寝食伤冷,故成冷嗽。此亦但将息以温,兼进温药,则当平复。”《医心方》中说:“若有本性非热,遇诸冷缘而得嗽,触冷便发,遇热即可,此是冷嗽也。”《痰火颛门》说:“大抵咳证只宜温平,肺号娇容,药味少凉即寒,稍燥即热,治咳方禁用辛燥,学者不可不知。”《医说》说:“寒嗽痰薄,宜服热药。”《杂病广要》引《治病治法秘方》说:“伤冷咳嗽,身不憎寒发热,得之脾胃受寒,传入于肺,遂成寒嗽,嗽甚则吐白沫而多呕。此当先用温药,其脾胃..”肾阳虚者,也可使肺中寒冷,肾不纳气、肺气不降,水饮上犯而咳嗽,治宜温肾纳气、温阳化饮之法。
4. 3  温法方药举例
4. 3. 1  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肺寒咳嗽,吐痰白稀或凉。常用方如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 、八味款冬花散(桑白皮、苏叶、麻黄、款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炙甘草) 、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肉桂、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
4. 3. 2  温肺行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咳嗽上气,胸膈不利。选方如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枳壳、厚朴、干姜、沉香) 、九宝饮( 陈皮、杏仁、麻黄、桂枝、桑白皮、薄荷、苏叶、大腹皮、甘草,酌加旋复花、苏子等) 。
4. 3. 3  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形寒饮冷,脾肺俱寒,咳嗽吐凉痰稀涎。常用方如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肉桂、桔梗、陈皮、旋复花、党参、白术、甘草) 、加味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款冬花等) 。
4. 3. 4  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虚寒不能温阳化气,寒邪上犯,肾虚不能纳气而产生的咳嗽气喘。证见吸气不能深纳丹田,呼气较易,吸气较难,夜间咳喘加重,腰膝畏冷,面色发黑等。常用方药如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附子,可加五味子) 、加味补肺汤(熟地黄、肉桂、人参、蜜炙桑白皮、紫菀、黄芪、五味子) 、黑锡丹等。余如温脾安肺,温肾化饮,温肾益气等法,亦均属于温
法,不一一详举。温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白芥子、干姜、紫菀、款冬花、肉桂、白豆蔻壳、百部、薤白等。
5  补
5. 1  名义 补就是补法。用补肺补气、健脾益气、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但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意思是告诫后人,治疗咳嗽不可骤然用补法。所以补法主要用于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
5. 2  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衰者补之。”《诸病源候论》说:“久咳嗽者,是肺极虚故也,肺既极虚,气还乘之,故连年积月久不瘥。”张景岳说:“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锦囊秘录》说:“如久咳脉涩,或虽洪大,按之不鼓属肺虚。宜五味、款冬、紫菀、兜铃之类,敛而补之。”肺虚又多与肾虚脾虚兼见,更有阳虚、阴虚之分。所以运用补法,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但是《沈氏尊生书》中又曾说:“有久咳经年,百药不效,余无他证,与劳嗽异者。”可见补法的应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用时必须详细辨证,多方参考,方为全面。
5. 3  补法方药举例
5. 3. 1  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证见面白,气短,咳声低,言少气弱,神疲,脉虚等。方如补肺汤(党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黄、桑白皮、蜜少许) 、黄芪汤(黄芪、白芍药、麦门冬、五味子、前胡、党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
5. 3. 2  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肺阴虚咳嗽。证见潮热少痰,盗汗,颧红,夜间咽干口渴,声哑,痰中带血,脉细数等。选方如加味生脉地黄汤(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冬虫夏草、蜜紫菀) 、宁嗽膏(天门冬、白术、茯苓、百合、款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熬为膏剂) 。
5. 3. 3  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咳嗽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干咳少痰,颧红,腰酸腿软,梦遗滑精,尺脉弱等。选方如加减地黄汤(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麦门冬、川贝母、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枸杞子、五味子、知母、地骨皮) 、加减紫菀汤(紫菀、前胡、麦门冬、天门冬、桔梗、知母、百合、甘草、杏仁、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阿胶等) 。
5. 3. 4  补脾益肺法 适用于脾肺俱虚,咳嗽食少,短气虚怯,四肢懒倦,选方如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术、陈皮、茯苓、炙甘草、当归、五味子、麦门冬、紫菀、款冬花) 、加味白术汤(党参、白术、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甘草、前胡、附子、神曲等) 。余如益气养肺,生津保肺,培土生金等,亦皆属补法,不一一详举。收敛肺气之法,也寓有一定的补意,请参看“收”法。补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黄芪、党参、人参、白术、山药、冬虫夏草、蛤蚧、钟乳石、甘草、太子参等。并可参看润法、收法的一些药品。
6  润
6. 1  名义 润寓有濡润、润养、润燥、滋润的意思。润法是运用甘凉清润、润燥养肺、清金润燥、滋阴养肺、清燥润肺、生津润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前人有“湿可去枯”之剂,湿即有润的意思。
6. 2  机制 《内经》说“燥者润之”、“燥者濡之”,濡亦即润的意思。肺属秋金,其性本燥,燥邪最易伤肺。秋季初凉,空气干燥,秋风肃杀,易伤皮毛,感之受病,多为凉燥。若时值燥令,秋阳暴烈,久晴无雨,尘埃飞腾,感之受病,多为温燥。久病、大病伤耗津液,或房劳耗精,或久服金石热性补药而致燥血,皆为内燥。燥邪伤肺而生咳嗽,须用生津养阴的药物,滋濡津液,润养肺阴,以除燥邪。《医宗必读》中说:“自内而生者,病在阴,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则肺宁而咳愈。”《医门法律·咳嗽论》中说:“ ..乃致肺金日就
干燥,火入莫御,咳无止息,此时亟生其津,亟养其血,亟补其精水,犹可为也。”《杂病源流犀烛》中说:“故夜咳必用知母,切忌生姜,以其辛散,恐复伤阴也。古人多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柏、天冬、贝母、橘红治之,所以滋化源也。”运用润法必须按照“治病必求其本”的要求,进行辨证论治,不要只考虑用润肺剂治咳,而是要用整体观念去全面考虑。正如喻嘉言所说:“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虽不重伤,亦误时日,只名粗工,所当戒也。”此虽指治燥病而言,用润法治咳者,亦当深思。
6. 3  润法方药举例
6. 3. 1  甘凉滋润法 适用于温燥咳嗽,气喘咽痒,痰少难出,口渴,声嘎,脉细而数,常用方如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党参、麦门冬、天门冬、杏仁、枇杷叶) 、加减安漱汤(天门冬、麦门冬、阿胶、黄芩、杏仁、五味子、生甘草、川贝母、桑白皮、梨皮、天花粉、蜜枇杷叶等) 。
6. 3. 2  养阴润肺法 适用于肺燥阴虚,津液不布所致的咳嗽。证见声哑、干咳、盗汗、口渴饮水不解渴,甚或咯少量血丝,口鼻干,皮肤干燥,脉涩等。常用方如紫菀散(蜜紫菀、阿胶、人参、麦门冬、川贝母、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可加玄参、地骨皮) 、二冬膏(天门冬、麦门冬、蜂蜜等,熬膏服用) 。
6. 3. 3  甘寒生津法 适用于热病以后,热伤肺胃阴分而致的咳嗽少痰,口渴引饮,唇舌干燥,舌红瘦,苔剥脱,食少便燥,消瘦,四肢倦怠,饭后迟消,脉细数等。方如沙参麦冬汤(沙参、麦门冬、玉竹、生甘草、桑叶、生扁豆、天花粉) 、玄霜雪梨膏(雪梨汁、藕汁、生地黄汁、麦门冬汁、生萝卜汁、白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用姜汁少许) 。余如滋肾以润肺,润肠以降气,养血润燥,滋阴清化等,均属润法,不一一详举。润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麦门冬、沙参、阿胶、蜂蜜、天门冬、梨、梨皮、生地黄、玄参、杏仁泥、藕、柿饼、柿霜等。
7  收
7. 1  名义 收寓有收敛、收涩、合敛、敛肺、敛气等意思。收法是用收肺敛气、合敛益肺,敛补肺气、敛阴清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但因收法也有补的意思,故只可用于久咳,肺中确无实邪者。
7. 2  机制 《内经》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嵩崖尊生书》中说:“肺喜清敛,以酸收之,以酸补之。”久咳则肺张叶举,肺气浮散,治宜收敛肺气,使肺合降。《古今医统》中说:“凡治咳嗽,当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气,而后以乌梅、诃子、五味子、罂粟壳、款冬花之类,其性燥涩,有收敛劫夺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后之权衡也。”《病机汇论》说:“敛者,谓收敛肺气也。散者,谓解散实邪也。宜散而敛,则寒邪一时敛住,为害非轻;宜敛而散,则肺气弱,一时发散,走泄正气,害亦匪一。”故须注意,凡外感咳嗽及实有邪者,决勿使用,千万记住。正如《医门法律》所说:“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误则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也。”
7. 3  收法方药举例
7. 3. 1  敛肺化痰法 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少气逆,方如润肺丸(诃子、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 、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款冬花、贝母、乌梅等) 。
7. 3. 2  收肺敛气法 适用于久咳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呛咳气短之症。方如九味散(党参、款冬花、桔梗、桑白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生姜、大枣) 、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蛤粉、瓜蒌仁、青黛、杏仁、香附、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 。余如收合肺气、合肺敛气、收涩敛肺、收气润养等,均属收法,不一一列举。
收法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有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百合、马兜铃、诃子、五倍子、白及、白果、白蔹等。以上七***则,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辨证论治的法则灵活运用,不可乱用。如果当“宣”反“润”,可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胸闷少食。如果当“收”反“宣”,可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这是要求注意辨证论治不可乱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根据病情需要,又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则,合并起来使用。例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润,补而兼收,宣、降加清、润、补佐收等,并且还可以酌情需要而调整用量的轻重,例如在组方时可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温六补,八补二收,五宣二降三清,三清五润二降..这样,七***则又可以变化出许多原则,以应疾病的变化。正如前人经验所说:“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