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问题 建议 图表 工具
范例 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问题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案例: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案例:在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 进行的 “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的实验课中,教师为了丰富、扩展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具有相似特征的动物认识更为清晰,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教师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
建议
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故乡>的案例: 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内容指导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 图表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如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六组难记的三角公式: Sin2A+cos2A=1 tgA2+1=sec2A 1+ctg2A=csc2A sinA﹒cscA=1 cosA﹒secA=1 tgA﹒ctgA=1
工具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认知、会话、协作、展示平台、共享平台等工具,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概念图、BBS、电子白板、新闻组、PPT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