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受不仁的逍遥

 shanxi 读书人 2009-08-29
享受不仁的逍遥
作者:王世保
  
  天地没有偏私的爱心,任随自然万物自生自亡。
  圣人没有偏私的爱心,任随社会在治乱中变迁。
  这是老子基于成道的状态对天地和成道的圣人进行的判断。老子的判断不是一种逻辑上的推论,而是来自他自身的体验。就在孔子以一种仁爱之心去为了复兴那一去不复返的周礼而不断地遭遇失败,并最终落个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时候,老子却蜗居在周王室的图书馆里,静观社会万象的变幻,享受着那永恒的宁静与逍遥。要不是关尹子的强行拦阻,估计老子连五千言都不会留下,不带任何痕迹地消失在这个非存在的世界里。老子以他自己的非存在状态证实了他的言说。
  这就是老子,一个亲吻上帝的存在者,一个静观天地万物变幻无常的成道者。他超越了自然的局部,进入了上帝整体的殿堂,继而捐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他来说,处在抱朴守一的虚静状态是他的生命所能达至的最高意义。就在这种崇高的虚静之中,就像天地对那些自生自灭的万物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一样,任随人间在治乱中的变幻。一位成道的圣人面对处在水火之中的众生表现得淡然,这种放任自然的态度不能从部分的层面对其进行考量,认为其属于自私或者无情;必须从整体层面对其进行感知,那就是他们超越了部分,达到了整体,放任自然就是一种完全的容纳。这就是道以及道者在社会中的显现,放任众生各得其所得,善者行善,恶者造恶,善恶相交,自然而然。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以恬淡自得为务,并一直在言说着无用之用,要求人们捐弃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进入那种逍遥无为的保全守真的状态。他放弃了入相的机会,在那个纷争的时代享受着自然的恬静。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是那种仁爱之心,本身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一个人还生活在自我中的时候,也就不可能跳离出社会对其造成的拘禁。仁就是一种引导社会走向和谐的向心力,它的中心指向的是社会,并划定了社会性的边界。孔子处在道的边缘,并一直在宣扬仁义,力图复兴周朝的礼制。当他以一种仁爱之心去主动承担塑造社会的责任的时候,也就必然为这个社会所累。孔子一直处在失败的状态,因为这个社会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社会更符合自然。他受到了道家人士的冷嘲热讽,但他仍然乐此不彼,那是必然的,正是那种引导社会向善的力量一直在左右着他的言行,使得他欲罢不能。孔子的一生就是仁者的最集中的体现。
  社会是一种处在变易的非存在,而道家超越了这种纯粹的非存在,进入了永恒和无限的存在。面对非存在者组成的社会,存在者必然会抱着一种自然的态度,不会带着任何倾向性地去干扰其自然的变化。
  超越仁义所限定的社会边界,在一个非存在的社会里发挥自己的无用之用,进而在不仁之中享受自然的逍遥,这是每一个生命所能达到的至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