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京味茶馆(连载3)

 你真的离了吗 2009-09-26
上回咱们说了说老北京的大茶馆,当年比较有名气的茶馆现在大都不在了,不过现如今的京城一点都不缺喝茶的地方,比较有名的有老舍茶馆、梁祝茶馆,什么聚茗轩、紫云轩、圣淘沙,茗立茶艺,总之一句话,您可着四九城转转,不定那个商场底商、胡同深处、小街小巷里就有哪么一个对您口味儿的地儿。

  要说喝茶啊,北京有一条全国闻名的“马连道茶叶城”,各地的好茶、新茶在这儿都齐了,您是买来送朋友,或是自己留着慢慢喝都方便。说了这么多,那位有点不耐烦了,问我:我说您了这是给茶叶铺做广告呢吧。得嘞,关于大茶馆,今儿个咱就先说这么多。

  有位朋友问了,你上回提过,老北京的茶馆分为“大茶馆”和“二荤铺”,那二荤铺是怎么个回事?您别急啊,听我慢慢给你讲。。

从二荤铺说起
提起“二荤铺”,外地的朋友是不大懂得的,而在北京人看来,却是很有感情的,二荤铺是老北京的特色。所谓“二荤铺”就是只有肉和“下水”(即猪内脏等)两类荤菜,不要说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鸡鸭鱼虾等也不卖的小饭馆。

  北京人讲情趣,寻滋味,王侯将相声色犬马,布衣百姓也有“穷欢乐”。上大戏园子赏名伶大轴,当捧角家是一乐;到戏棚、空地看“天桥梅兰芳”、“天桥马连良”,也是一乐。平民的生活中讲究“三小”:逛小市、听小戏、吃小馆。不少名士、学者也混迹其中,乐之不疲。八大堂、八大楼、八大春虽有广厦名厨,百姓只得望而却步,小饭馆实惠的美味带来的口腹之享,毫不逊于阔人吃鱼翅大席的餍足。

  旧京街头巷末的小饭馆姿态各异,最低一等的是切面铺,专售斤饼斤面,带卖煮面条、炒饼、焖饼、炒菜。等而上之者俗称“二荤铺”,名字有些特别,和“麻豆腐”、“驴打滚”一样,是让坚持“信、达、雅”的翻译家挠头的俚称。二荤的叫法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讲猪肉、羊肉合为二荤,有的说是以肉和下水共称,还有的认为店家售卖的是一荤,顾客带来材料由店家加工而成的“炒来菜”又算一荤。一个门脸不过两间,伙计不过五六人的小饭铺,光是名头就有这样多的说道,旧京市井文化的孳蕴繁密可见一斑。

  近代词家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记云:“曰二荤铺者,率为平民果腹之地,其食品不离鸡豚,无烹鲜者,其中佼佼者,为煤市街之百景楼,价廉而物美,但客座嘈杂尔。”夏枝巢老人籍贯南京,清末、民国两朝为官,能“屈尊”到二荤铺就食,可是不太适应底层的促狭和嘈杂。自幼长在北京的邓云乡先生对二荤铺热烈的氛围则含着满怀的温情,他在《燕京乡土记》中把京城市井特有的喧闹与亲切演绎得声情并茂,店伙见客开言道:“您来啦,这边请!您吃点什么?来个熘肝尖……再来个酸辣汤?木须汤?要么给您来个高汤卧果儿(蛋黄不散的鸡蛋汤),加两根豌豆苗,吃个鲜劲儿……两小碗饭,您甭说,我都知道,要不怎么叫老主顾呢。”其中隐着生意经,俗话说“厨子忙,鸡蛋汤”,店伙热情推荐鸡蛋汤是为了减少后厨的麻烦,可说出来就让客人舒坦。

二荤铺一般地方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甚至灶头就在门口,而座位倒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傅,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菜,洗碗“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卖的都是家常菜:肉钉酱、炒肉片、溜腰花、炸丸子、酸辣汤等等。没有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两花卷,马前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

  “马前”就是提前点,快点。“三吊六”等等这是40多年前北京用铜元时算帐的叫法,“三吊六”是三十六枚铜元,一般用“大枚”即当20文制钱的 铜元,只有18枚。五十望六的人也都还用过这种大枚,至于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帐功夫的熟练、快当,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不必多说了。

  二荤铺的菜色不过是熘丸子、炸丸子、炒肉片、熘肉片、炒腰花、炒肝尖、爆三样等低档肉菜。相声《报菜名》虚构的最高级的满汉全席菜单里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等等,是底层艺人在拿二荤铺抓哏。即便是无奇的小菜,二荤铺也能变着花样做出不一般的味道。一个炒字,就有爆炒、抓炒之分;炸有软炸、干炸之别;熘有焦熘、糟熘、滑熘各类。

  特别要提的是,旧时的二荤铺有一项服务,即“炒来菜”,客人可以自带蔬菜,店家负责给炒,最终要个火工钱,非常划算,也有“二荤铺”带做“灶温”,“灶温”就是中午把人家的盒饭加热一下,按月收钱,过去老北京有专门的“灶温”铺,那生意,就更小了。

  二荤铺虽然小,却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楼之软炸腰花、炸肝肠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因为生意好,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一日之雄,可惜后来竟倒闭了。其他名馆还有西长安街的龙海轩、阜成门外路北的虾米居、西四牌楼南路东的龙泉居。朝阳门外“肉脯徐”的烂肉面脍炙人口,依借运河粮帮的口碑,声名直达江南。民国时去往昌平十三陵的道边有家饭铺号为“河柳深处”,据说《贩书偶记》的作者孙殿起鉴证其牌匾,竟出自清末大学士、独步一时的大书家翁同和的手笔。
“二荤铺”也出老字号,像砂锅居、天福号,最早据说都是“二荤铺”。天福号尤其绝,据说是老板当年请不起人写字号,看见街边有人卖旧字号,一看字写得不错,就直接买过来了。做买卖如同打麻将,换手如换刀,这一换,还真把天福号换成了名扬京城的买卖,到清末,甚至皇帝都要从天福号要肘子。
砂锅居当年开在缸瓦市,用一口特大的砂锅煮肉,所以砂锅居反而是他的绰号,本名叫作和顺居。当年小店专卖白煮肉,一天一只全猪,一般也就卖到上午就关门,所以又有一句歇后语,叫作“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除了白煮肉,记得旧书上记载说他家还有道最出名的菜,用的是猪大肠、海参、春不老(就是芥菜头)三样合烧,名叫“长生不老”。除此以外就要算水晶肘了,肘子端上来的时候亮晶晶的,倒真是好看,可是味道就有点乏善可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