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灵魂的归宿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

 江清月近人 2009-09-27

《寻找灵魂的归宿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内容简介:

这本书所记下的是我对于史铁生的认识和理解--这句话的重心和重音是""。指出这一点不是自信而恰恰是不自信或不那么自信。对于史铁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每个人从中读到的与他本人的"心理图式"大致相平衡。本人自知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所以解读出的只是""理解的史铁生,而不是本原的史铁生。我的目的是介绍你认识他,你既然已认识了他,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序、引 言:史铁生创作与终极关怀精神、第一章 置身天界看人界、--基本视点、第二章 "我"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破解自蜀这谜、第三章 创造美好与精彩的人生过程、--生命意义的探寻、第四章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命运的秘密、第五章 文学的根应当是与人类生命相始终的根本困境、--面对困境的沉思、第六章 神乃有限此岸向无限彼岸的眺望、--从苦难走向信仰、第七章 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史铁生与人道主义、第八章 人与上帝有着永恒的距离、--史铁生与宗教、第九章 苦难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史铁生与存在主义、第十章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体验、--史铁生与神秘主义、第十一章 从本质上说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史铁生与现代科学思想、第十二章 幸福不在天涯,而在自己心中、--史铁生的幸福观、第十三章 爱是心灵自由的乐园、--史铁生的爱情观、第十四章 美是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史铁生的审美观、第十五章 真正的艺术大师都是为灵魂寻找归宿的流浪汉、--史铁生的文学观、第十六章 凡一切真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成分于其中、--史铁生作品中的悖论、附录:自发哲学家的精神漫游、--读《务虚笔记》、后 记

 

若干年来,关于史铁生,我总想写点什么,把读他时心中涌起的无边无际的纷乱思绪清理一下,以便把他看得更清楚一些;或者也可以说通过清理,让自己对他的认识更加透明一些。其间也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东西,但终不过是零打碎敲,颇不过瘾。我想读者诸君大概也有过一种体验:当一团东西堵在心头时,总是逼得你想一口气把它吐出去。对于我来说,吐这口气的办法就是"写"。而一旦落笔要写它的时候,它又变得朦胧模糊,扑朔迷离,抓它不住,不知从何写起。

最早知道史铁生是80年代初,缘起是报刊上在争论(当时的语境下似乎批评的居多)他的短篇小说《午间半小时》。记得那篇小说挺敢说实话,与以往文学调子不一样,但对于争论却没多注意,随后史铁生就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沉没了。再次遭遇史铁生是阅读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这篇小说让记忆力甚差的我"过目不忘",心弦被它击打轰然响起和声共鸣。细想其意蕴似乎也算不上多么深奥,自己以前也想过,只是想得不够清晰,不够透明,混沌不清地隐藏于意识深处,没有获得一种"形式",而今被史铁生呼唤出来,赋予形式,这让我因此颇为兴奋和激动。在此之前我还没读过如此贴近、如此切入我心灵深处的作品。在课堂上我动情地讲给学生听,在讲到老、小瞎子对话("师父,干吗?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时竟哽咽无语,失态于众目睽睽之下。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学生默默地哭了。事后想想,自己颇为可笑。吃文学饭的人谁不知道那是作者"编"的呢?然而当时就是抑制不住。这就叫情不自禁,身不由己。

由此,我开始"迷"上了史铁生。凡他的作品必看,他的书必买。哪怕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重复甚多的文本,只要有一篇不重复,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之所以"迷"他,是因为读他就像读自己。我发现,凡他在书里讲到的似乎我都想到过,至少是在脑子里影影绰绰地闪现过。然而这些念头之于我,一闪就过了,想过就忘了;或想过而没想透,再想时仍在原地打转转,困在那里走不动了。如今从书上一经见到,如他乡遇故,格外亲切。当然,让我着"迷"的绝不仅仅是他想到的我也想过,更重要的是,在我这里影影绰绰的问题在他那里清晰地显形了,在我这里浅尝辄止的问题他想深了想透了(我以为)。为此我既享受了极大的精神愉快,又萌生的的嫉妒和懊恼。我在心里说,史铁生我喜欢你,因为你把我想到的都说出了;史铁生我"恨"你,因为你把我想说的话说完了。这种心理颇有点"自作多情",当然是很可笑。其实这种微妙的阅读心理,许多读者都有过。这大概就是优秀作品所共有的品格吧:言传读者所意会,语达读者之神通,道读者心中之所有而笔下(口中)之所无。

读史铁生,总感到他像个哲学家--无师自通的哲学家。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敏感擅思的禀赋,更由于后来的天降灾难,把他引上了灵魂探险之路。他从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追问人类为什么活着,从设想自己应该怎么活到设想人类应该怎么活,大凡人类生存所包涵的诸多问题,他基本上都想到了,而且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有别于古人也有别于今人,使人一读就知这不属于别人而属于史铁生。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他思考的问题属于人本问题,与所有人有关,所以他的思想成果应该属于所有人。在人类至今所创造的无比丰富的精神收藏清单上,应该比较醒目地给史铁生一个位置。

史铁生自发的哲学家气质使他的作品独具魅力,这是吸引广大读者和我的根本原因。他的创作,把艺术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既是艺术,又是哲学,准确地说是"诗之思"。当然,就史铁生本人来说,在创作时并不是有意在讲哲学,他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思考,静静地"聆听"并紧紧地"追随"自己心魂的倾诉与漫游,然后自自然然地将其记录或日"缉拿归案"。他的"自然"的风度和"漫游"的身姿自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吸引我们不由自主地去静静地聆听他的倾诉,追随他的漫游。对于他的倾诉,有的我听懂了,有的我没听懂或没全懂;有时听懂了,有时没听懂或没全懂。因为他的倾诉出自他的大脑,源于他的心魂,而他的大脑与心魂与他的整个生理结构和精神结构同构,与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经验同构,与他在写作之夜接受的万千信息和瞬时涌起的万千思绪同构,--这些都属于他而不属于我,所以"有的我没听懂或没全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正是"有的我没听懂或没全懂",它对我就更具诱惑力,我越发觉得里面有东西,总之越不懂越想弄懂它。当然我知道,两个大脑两颗心永远不同构,因而要想全通全懂是不可能的,但起码我想基本弄懂它。我想这也是其他阅读史铁生的读者,以及所有阅读者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时的共同心理。

由于上述心理,我才想写这本书。我想借助于写作进一步读懂史铁生,或者说进一步澄清我心中纷乱模糊的思绪;同时也是与其他对史铁生感兴趣的读者进行交流,说不定其他读者和我一样有交流的愿望;再者,也想借此进一步"宣传"一下史铁生。我感到史铁生应该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史铁生的主题是人生、是命运,而人生和命运又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所有人未必都有相应的思考能力,即使有也未必有史铁生的思想深度,所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一下史铁生会大有益处。而今,人们都活得太紧张太匆忙太喧嚣太浮躁了,顾不上静听心灵的呼声了。我认为,史铁生应该是所有人的史铁生,因为他的思考与所有人相关。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他。当然,他不是领袖不是牧师甚至也不是教师,而只是一个倾心向你诉说的朋友,一个特别喜欢谈人生谈命运的朋友,与他交谈,听他倾诉,我相信,肯定会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这本书所记下的是我对于史铁生的认识和理解--这句话的重心和重音是"我"。指出这一点不是自信而恰恰是不自信或不那么自信。对于史铁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每个人从中读到的与他本人的"心理图式"大致相平衡。本人自知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所以解读出的只是"我"理解的史铁生,而不是本原的史铁生。我的目的是介绍你认识他,你既然已认识了他,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引言 史铁生创作与终极关怀精神

引言:史铁生创作与终极关怀精神

这本书主要想讨论的是,史铁生创作的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精神。

关于史铁生创作的精神价值,《史铁生作品集》的"出版说明"中作了如下概括:"史铁生的创作,首先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写生。他曾认定,创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而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本着这样一个基本而又崇高的追求,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拷问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或为健康的生命而讴歌,或为病态的生存而叹息,作品通体贯注着一种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以其独有的力量感染人和净化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当代文坛纯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

"作品通体贯注着一种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以其独有的力量感染人和净化人"。我认为,这一概括深刻而准确,它精辟地指出了史铁生创作有别于当代文坛其他作家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那么什么是终极关怀精神呢?终极指的是人的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带有本原、本体的意味。"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的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存在论或本体论);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知识论或认识论);体认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价值论或意义论)。"关怀即关心、关注的意思。由于文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关怀的对象,主要不是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而应该是终极价值,即关心和关怀人类生存的意义,关心人类生存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关心和关怀人及人类生存的意义,关心人类生存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就是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在终极关怀意义上,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人的命运,人的幸福,人的灵魂的归宿等问题,将会一一被提出,被拷问。通过拷问,使人获得一种明晰的文化眼光,使人进入一种高远、纯净、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从而确立一种超越、神圣的精神价值,使灵魂有所归宿、有所寄托。总之,终极关怀是文学的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价值,而且是精神价值的最大体现。文学的精神价值与意识形态价值在内容上有重大区别:"精神生活所寻求的这个意义往往体现为某种超越于世俗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因而对之的寻求和守护往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建立的观念体系,马克思正确地把它看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无疑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我国的文艺传统历来重视意识形态价值而轻视精神价值。这一传统当然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但如果过分偏执,就会陷入片面性。对此人们已有共识,所以上述倾向近年来已有所改变,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功能的弱化和本来意义上精神生活的觉醒,人们开始关心人生意义之类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人生根本问题。这一思潮在文学上的典型代表,笔者认为当推史铁生。可能由于自身遭际的不幸,也可能由于自身的精神气质,当然也有时代的社会的原因,史铁生对关乎人的生存的根本问题有着远远超乎其他作家的敏感,因而有着清醒自觉的终极关怀意识。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他把文学分为三类: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关注社会,通俗文学关注娱乐,纯文学关注人生及人本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奋斗意义何在等等"。(二、416)史铁生说,文学的根应当是与生俱来的人本困境,文学应该以为人类寻找生存的理由为己任。没有这样一种纯文学层面,人会变得狭隘乃至终于迷茫不见出路。然而问题恰恰在于,在我国,"社会"和"娱乐"永远是作家关注的中心,而缺少对人本层面的关注,即缺乏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鉴于这种文化和社会背景,史铁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人本问题上,开始了终极关怀的精神之旅。这意味着中国作家开始登上了一个新的精神层面。

十几年来,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史铁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在精神探索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赏。对此,同样以讨论人生而受到广大青年欢迎的哲学家周国平有过中肯而确切的评价。他说:"据我所见,史铁生可能是中国当代最具自发哲学气质的小说家。身处人生的困境,他一直在发问,问生命的意义,问上帝的意图。对终极的发问构成了他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也构成了他的写作的发源和方向。""我甚至觉得,史铁生的存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幸运。他是一个天生的哲人,不依靠概念,仅仅凭借自己的悟性便进入了几乎一切最深刻的人生问题。"

终极关怀所指向的全部都是关乎人的生存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史铁生笔下均有所论述、有所表现。下面,我打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予以粗疏的梳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