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的医学层次哲学性认识的唯物观--《中西医结合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xrzs 2009-12-26

气的医学层次哲学性认识的唯物观

首席医学网      2006年06月02日 16:03:51 Friday  
162

作者:苏占清

 

【关键词】  象集

    [摘要]  从医学层次哲学性认识的唯物观对气和气的具体形态进行了区分,并阐述了气的物质性和多样性。物质性指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与人密切相联系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总和;多样性是指各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各自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在假定两个基本概念“象”、“象集”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的认识,分别从宏观、微观、生理(正常)、病理(异常)诸角度将气的具体形态作了初步阐述,并指出寻找气的不同侧面或层次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其在微观层次上相应的存在形式,将有助于把中医辨证推向微观化。

    [关键词]  气;物质;象;象集

      Qi as a materialist concept on the level of medical philosophy

    SU ZhanQi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rain Hospital,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2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aterialist concept of qi on the medical philosophical level and its substantial existence, and illustrated the materiality and multiplicity of qi. Materiality refers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a summation of various things or phenomena related to humanbeings; while multiplicity refers to diversity of specific substances, each holding its individual essence. Based on two essential conceptions “xiang” and “xiangji”, and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is paper has also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ubstantial existence of qi at macro and microlevels, and on physiological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abnormal) aspects. It is the author’s argument that studies of the substantial existence of qi from different aspects, microdimension in particular, will push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a more subtle sphere.

    KEY WORDS  qi; material; xiang; xiangji

    人的三种属性即自然(生物)属性、心理(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医学具有哲学科学属性,这一点在传统中医的“哲学模”中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映。“哲学模”是中医学将古代的哲学(主要是气的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移植到自身领域中而形成的医学层次的哲学性认识,即中医学中与其相应的气的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其中气的理论是医学层次的唯物观,它同古代哲学气的学说一样,把气和气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并且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相互交织在一起。鉴于医学的发展及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出现,有必要将作为唯物观的气和气的具体形态或表现加以科学的区分[1]。笔者试对气的物质性和多样性阐述如下。

    1  气的物质性

    气的物质性是指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与人密切联系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总和。传统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当然包括人类自身)的最基本物质,无处不在,既有形又无形,像一个“幽灵”,主导着万物。这种特性事实上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言的“物质”,暗示它的“客观实在”的根本特性,只是当时还没有能抽象出此等概念来[2]。然而,气作为医学层次的唯物观,所探讨的重心侧重于人(生物体)及与人(生物体)关系密切的具体形态之间的联系,其中心是人而不是整个宇宙,这一点又有别于作为最高层次上哲学认识的唯物观亦即“物质”的概念。

    2  气的多样性

    气的多样性是指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气又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别性和可变性。各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各自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都在时空中永恒地运动着,都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并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形成有规律的气的系统。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大到星系,小到基本粒子,都是气的不同层次的具体形态。无论是具有静止质量的实物(如水、铁等),还是仅具有运动质量的场(如电磁波等),皆是如此。现代生物医学所揭示的生命的诸客观现象,从宏观到微观,皆为气的具体形态,并具有相应的层次性和联系性。

    一个正常的人或其他生命体必须保持其内、外环境及其自身的气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协调。因此,气的具体表现可划分为生命体自身之气和外在之气,而它们又可以从宏观、微观、生理(正常)、病理(异常)诸角度加以划分或归类。我们假定以下两个基本概念:(1)“象”,即事物的征象或表现,是事物的“质”的外在表现或具体表现形式(形态);(2)“象集”,由若干个“象”有机组成的可以揭示事物一定层次或方面的“质”的集合,是事物“质”的集中表现。试以人为例,作如下简述。

    2.1  人体之气的具体形态或“象”  人体之气从宏观层面来看,即是人体本身。传统中医学从宏观方面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认识,诸如精神饱满、面色荣润、语言清晰、呼吸均匀自如、体态正常、肌肉不消、动作协调、舌色淡红、舌质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脉和缓有力等,即是气的具体表现。若一个个分开来看是人体之气的“象”,综合起来看则是其“象集”(提示其是一个正常的生命体)。近代解剖学将人体所划分的各大系统所包含的诸解剖实体亦是气的具体表现,或称之为“象”,这些系统的相互协作及有机结合即形成了正常的生命体。

    从微观方面来看,传统中医学的认识是空白的,而近代生物医学对此认识则比较丰富,其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对此都有较为充分的反映。细胞、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糖蛋白、蛋白聚糖、维生素、生物膜、生物电、水、电解质等等,皆可看作是气的具体表现,即气之“象”,而当前中医学所急需的则是从新的角度来揭示这些微观层次的“象”的联系,而这亦需与中医的“证”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揭示人体的奥秘,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从病理角度来看,传统中医对此有着较为丰富的认识,其证候标准所反映的内容皆可看作其“象/象集”(按:诸症单看为“象”,合而为“象集”,因为只有综合起来看才能得出“证”)。如:

    气虚证的“象/象集”: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3] 。

    血瘀证的“象/象集”:局部出现青紫肿胀,疼痛拒按,或腹内块、刺痛不移、拒按,或出血紫暗成块,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3]。

    心阴虚证的“象/象集”: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3]。

    心阳虚证的“象/象集”: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  白或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脉弱或结代[3]。

    脾气虚证的“象/象集”: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脉弱[3]。

    这些认识都侧重从宏观或症状学层面进行描述,但临床尚需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层面进行定量或定性描述。换言之,我们应把查体、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发现(如生化、免疫改变甚或细胞坏死、基因变异等)归入气的具体表现形态或者说气之“象”,并从新的角度来揭示这些不同层面(尤其是微观层次)的“象”或者说具体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确切地说,就是找出与前述相应的微观层次上的“象”或“象集”,即气虚证的微观之“象”或“象集”,脾气虚证、心阴虚证等的微观之“象”或“象集”,等等,并把不同层面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现今由于临床上的要求,中医学必须对此做出反应,而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西医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事实上,许多学者已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对血瘀证、肾虚证、小儿脾虚证、肝胆湿热证、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功能性月经失调等的研究[4~10],尽管与临床尚有一定的距离,但已有了可喜的开端。

    目前证候的宏观(定性)标准尚不规范[11],也就是说它们的“象集”尚不规范,有必要借助文献及依据临床等进行研究,使其规范起来。如对肝郁证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等[12,13],这些标准可看作其“象集”,以此为导向再借助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测、统计等手段,参考生物医学模式的内涵或认识,以现代疾病为切入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遵循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探寻气虚证、脾气虚证、心阴虚证等的不同层面的诊断标准或“象集”,从宏观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到生化改变,甚或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改变等,即可得出更加全面的“象集”或诊断标准,把辨证推向微观化,无疑对肿瘤、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病理反求其生理,即一旦微观层次上的病理之“象”或“象集”找到了,那么其生理之“象”或“象集”亦可由此推导出来,从信息的相互反馈中寻找其较为完美的答案,这无疑是一个艰辛但却颇为诱人的探索过程。

    2.2  外在之气的具体形态或“象”  外在环境或自然之气的具体形态或“象”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空气、阳光、水、食物、风、雷、闪电等皆可看作是侧重于宏观层次的“象”;而氢原子、氧分子、水分子、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等可看作是侧重于微观层次的“象”。

    人体之气与外在环境之气的具体形态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甚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这些具体形态或“象”在人体中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有机联系,那么其有机联系又是什么呢?这一点还有待大家来探讨。

    总之,立足于气是医学层次上的哲学性认识,把气和气的具体表现加以科学的区分,寻找其不同侧面或层次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其在微观层次上的相应存在形式――“象”或“象集”,构建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然(生物)属性或层次的认识,将有助于把中医辨证推向微观化,并使中西医在这一点上衔接起来,有着重要的理论或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占清. 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J]. 医学与哲学,1996,17(8): 410412.

    2  苏宇人. 传统中医――思维哲学模式论[J]. 医学与哲学, 1993, 14(9):3738.

    3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123.

    4  陈可冀, 史载祥. 实用血瘀证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723.

    5  王  阶, 李建生, 姚魁武, 等. 血瘀证量化诊断及病证结合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1):2124.

    6  赵晓山, 罗  仁. 肾虚证相关基因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1):1820.

    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小儿脾虚证的诊断标准(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2):104.

    8  侯风刚, 赵  钢, 贺宪民, 等. 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量化标准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18(1): 3134.

    9  古炽明, 丁有钦.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 中医杂志, 2003, 44(2): 150152.

    10  俞  瑾. 功能性月经失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试行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3): 237240.

    11  凌昌全. 关于中医证候研究的几点想法[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 2(2): 8689.

    12  陈家旭, 陈青红, 徐洪雁, 等. 肝郁证候宏观辨证标准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7(4): 14.

    13  任占利, 郭蓉娟.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4): 4950.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医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