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年味浓

 新望 2010-02-08

故乡的年味浓

"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小时侯总盼着过年,不仅因为有好吃的,穿新衣、放便炮、打灯笼,还有一种新奇的气氛。

在故乡吃过"腊八粥"就有年味了,办年货、磨糯米、打豆腐、粘糖、蒸糕炸圆子,忙的不亦乐 乎。

扫尘,故乡把腊月十八、十九为扫尘日,有"十八扫脏,十九扫有"之说,腊月十八、十九家家户户扫尘,已成了传统习俗。这一天人们用竹稍扎成长长的扫把,把屋里房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把陈旧的字画取下,换成新买的"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有的配上"勤俭持家本,傔恭处事长"的对联。位置最尊的地方是堂屋(客厅)的朝南的墙上挂上中堂,有的是领袖大幅画像,有的则是"天地国亲师"。门口的坑坑洼洼也填上新土,就连茅厕也清扫几遍。妇女们要清洗被子床单,用草灰把碗碟擦的铮亮,为的是干干净净过大年。

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称"祭灶"。便形成了第一个高潮,记得这一天晚饭前,母亲在灶台上摆一只杀好的大公鸡,一盘米花糖,点上香。招呼我们跪在灶前,只听母亲口中念道:"老灶爷请上路,小孩多不懂事,吵了你一年,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之后,春节的各项活动就拉开序幕,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

贴春联,除夕上午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多是迎春接福的内容,在文革时也有贴毛主席诗词、语录的,也有讲究的人家创作反映心境的对联。我上高中时是村上文化高的了,邻居就送来红纸,请我写春联,尽管字写的蹩脚,长辈们还是鼓励我。让我写的最多的是"抬头见喜""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对联。

大年三十这天倒是安静的,该办的办了,屋里房外干干净净,连水缸里的水都装的满满的。故乡年三十不吃中午饭几乎成了习俗.我想这是大人忙于烧年饭 ,无暇顾及吧。小时侯兄弟姐妹多,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一年里吃不上几回肉。烧年饭时我就早早的钻进厨房,站在灶台边,母亲把剔下的肉骨头递给我,让我饱口福。

夜幕降临,远远近近鞭炮声响,开始吃年夜饭。劳作一年的人们很看重这一年夜饭。先是紧闭大门,免的有人打扰冲了财气。菜是鸡鱼肉蛋,一条鱼是少不了的(如果买不起就用面做),鱼是不准吃的,寓意"年年有余"既使没有满桌人吃饭筷子也要摆上十双,预示"十全十美".。

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泥火盆旁,嗑瓜子、吃米糖,小孩子坐不住,满屋子乱跑,大人则谈家常,算着过去一年的收成,筹划来年的打算,父亲还会给我们一角二角压岁钱。

除夕夜母亲是最忙的人,要包饺子,为年初一准备饭菜,因为大年初一有很多讲究,不能扫地、不需倒水、不准动刀,如不这样一年不吉利。

拜年,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户户争放鞭炮。不知那家先放第一个大炮,把人们从梦中惊醒。于是鞭炮声越来越密,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满脸喜悦,匆匆吃点饺子汤圆就出门拜年。先在本村,大人握手抱拳说些祝福的话,孩子们则满家串,收获着瓜子糖块,有的还能拜到一毛二毛钱。拜年对调解人际关系,化解矛盾起到一定作用。过去一年中邻居之间吵闹别扭,平时见面不说话,如果大人带着孩子主动登门拜年,会使对方大为感动,很快回访,解开了心头的疙瘩,不和谐的气氛会烟消云散。故乡的浓浓年味对当今促和谐,谋发展同样起到推进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