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散文】年味

 施训洋 2022-07-08 发布于安徽

 

 

年味

文:施训洋

儿时每到冬天便盼着腊月快些到来,熬糖稀、炒糖的日子也就近了,年也就近了。

整个腊月,都是忙碌的。腊月的头上,蒸粑粑、熬糖稀、浆洗被服,接着炒糖、裁新衣。一晃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奏平安,家家户户扫尘送灶,年更近了。此后,便数着日子了,起年鱼、杀年猪、写春联、做干子、炸圆子、杀鸡鹅鸭只、剃年头、洗年澡,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一直忙到三十,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三十的上午,父亲总是拿着一张大条把将里里外外重新扫一遍,尤其是门前场基。扫好之后,将祭祀的物品拿到门外,开始贴春联,门前的小树、窗子上都贴了红纸,喜庆的气氛更浓。忙完一切,父亲领着我和两个姐姐去给祖先上坟。母亲开始炖鸡、烀肉了。

鞭炮声不断响起,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回来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白烟,整个村庄热气腾腾,空气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刚到家,母亲便将烀好的鸡肉分装在大碗里端到大桌上。父亲端出他的小土炉,点燃柴火,母亲将早已准备好的二饭锅连同烫菜一并放在上面。父亲喝起了他所钟爱的小酒,我们则拽着鸡腿。中午,通常是不吃饭的,都是在小土炉里烫米面。

三十的下午,是不随便到人家串门的,父亲说贴上春联之后就要到初一拜年再去。吃过午饭,母亲开始忙年夜饭,父亲帮着烧锅。没有电视的年月里,我和两个姐姐试穿过年的新衣后便跑前跑后看着父母忙碌。有了电视,通常是坐在房间看电视。

油香、肉香,从空气中飘来。鞭炮声又起,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父亲从锅灶顶上拿出一挂半大的炮竹,招呼我到门口放,两个姐姐则帮着母亲端菜,鞭炮响起,我家的年夜饭开始了。

当然离不开忆苦思甜了,母亲会念叨起借钱过年的日子,说是与父亲成家那年没钱过年,在同族伯父家借来三元钱过了一个年。时至今日,每到年夜饭,母亲总还是提及。还常教育我们要有感恩之心,要有感激之情,要做一个让人时常念叨起的好人。待母亲说完,父亲开始讲新一年的计划了,种多少早稻,养几头猪。

最开心的莫过于初一了。儿时,父亲对于大年初一开门放的鞭炮特别讲究,即便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总会买挂带大地雷的。印象中,爆竹一年比一年大。

天还蒙蒙亮,没等父亲喊,我和两个姐姐早就穿上新衣站到了堂屋里。给大大、妈妈拜年,“大大,新年过得好!妈妈,新年过得好!”“你们都好!”此时,母亲早将买来发给拜年孩子的水果糖、炒好的花生、打的米糖摆在了大桌上。父亲从后屋打来热水,让我们漱口、洗脸,水是不能往外泼的,说是财气,得装在指定的水缸里。

待全家人洗漱干净、穿戴整齐父亲便从锅灶顶取来开门大爆竹,父亲先将爆竹放在大板凳上,正对大门恭恭敬敬地拱手鞠躬行礼三次,说是敬门神,再上前轻轻摇开门闩、打开大门。父亲将鞭炮挂在大门旁的钉子上,点燃,噼里啪啦的声响之后连着几声“轰、轰”。父亲连声说:爆竹渐放渐响,日子渐过渐旺。

夹杂着硫磺味的空气竟一点也不令人讨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味,正是这浓浓的硫磺味。

  我们姐弟仨各拎着一个结实的方便袋出门了,开始一户不漏地挨门逐户拜年了

  我的老家比较大,有六十多户人家。到最后一户人家,太阳已经老高,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菜香,有咸鸭的香味,有炖鸡的鲜味,肚子开始咕噜叫了,口水也不自觉地往外渗。拎着大袋的各色小糖,加快步伐往家赶

  早饭通常是在同村的小姑家,父亲带着姐弟仨拎着一包红糖外加两包香烟到小姑家拜年母亲则留在家里,防止有人来拜年初一,一整天都是不关门的。其实我们早来过了,但小姑又一次给我们发小糖,还有二块钱的红包,开心的不得了。

  小姑家的条件比我家要好很多,菜品很多,都是用瓷碟子盛的,我最爱吃的当数咸肫了。洒了点麻油,喷香。

  吃过早饭,父亲开始挨门逐户往年,我又跟着父亲找二趟,每到一家,年轻的见着赶紧从屋内迎出来,连声说:“大爷太过情了。”相互拱手作揖,进入堂屋,一番客套后,我又得到了几颗小糖。在“托步,托步”声中,父亲领着我去往下一家,一趟下来又是几大荷包小糖。

  初一整天都有人拜年,到了晚上还有“包头”的理发师傅来往年。

  初二,父亲扛着我去舅爷爷家拜年,两个姐姐则去舅舅家拜年。那时的拜年礼物也是极其简单的,一斤纸包的红糖、一斤纸包的酥糖,外加两包团结牌香烟。舅爷爷会糊纸灯笼,这也是我喜欢跟着父亲的缘由,回来时总能提个好看的灯笼。再后来,我也喜欢随姐姐们去舅舅家了。

家里的亲戚不在少数,通常拜年要拜到正月十五。随父亲拜年,路上总听他讲一些关于拜年时的讲究,“七不出、八不归”,“十三一天不出门”,“过了十五,不为年”。

父亲离世后,我们离开了老家、住到了镇上,对年的期盼没有儿时那般强烈。但依然不缺年味,红色的春联、大红的灯笼、飘香的饭菜、换上新衣的孩童。

及至今天,住在了城里。没有了熟悉的鞭炮声,少了那火药味。但年味依然不缺,一如先前,腊月便开始张罗着过年。逛商场、买新衣,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吉祥如意的音乐声中,年味越来越近。

支付宝开始集五福了,年真得来了。朋友圈、媒体公众号,都在谈论着集福。于是,每天扫“福”字竟成了年前最快乐的事。为朋友的小树浇水得“福”,走路得“福”,支付宝的创意竟然是绿色出行的理念。如今,支付宝集福成了新的年味。

大街上写春联、卖春联的摊子来了,各种小摊小贩都来了,卖鱼的、卖茶叶的、卖各种小孩玩具的,年更近了。

七十六岁的母亲常在家念叨:“现在是天天过年,顿顿都有猪肉,餐餐都有烧酒,时不时的添件新衣买双新鞋。”是啊,现在的日子确实是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有人感叹年味渐渐淡了,殊不知这是日子好了,还有多少人指望三天年里的几顿大餐?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我的老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早已在城市安家落户。

儿时父亲扛着我走过的许多拜年的路早已陌生,我又带着儿女走出了一些新的拜年之路。

所不同的是,父亲带着我走的是一条条田间小道,而我带着子女走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所不同的是,父亲先是扛着我,再是牵着我,后来是肩并肩,而我先是骑摩托带着女儿,后来是包车,再后来是自己开车。

年,近了,我已经闻到了那熟悉的味道。

(此文2021年1月15日发布于《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