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味记忆中的年(3组)

 城北十五里666 2017-01-26

回味记忆中的年

平日里童稚的脸上若是过于陶醉或者张扬,大人们忍不住总要褒贬:“你望你,搞得叫过年一样。”过年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赐予我们的太丰厚,留下了无数的美好记忆,可以说是孩提时代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乃至谚曰:“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

回味记忆中的年

忙忙碌碌准备年货。四季有常,秋收冬藏,冬天是农村人修生养息的季节。这个季节,以过年的方式宣告结束。是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鹅腌晒咸货、晒粳米饭、剥花生米、泡大麦芽、磨豆腐、舂元宵面,认认真真地为过年做准备……

孩子们帮不上大人的忙,也懂得四处捡拾柴火,抱来枯树枝杆、或者挖回树根,供熬制糖稀,做米花糖、花生酥。做米花糖时,几个炒货师傅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家一户地忙碌,小村子因为他们繁忙热闹;至于舂元宵面,邻居们一般扎堆在一起,互相帮忙——村里只有少数人家有碓窝。那时,我家有一个碓窝,以致家里腊月天天不断人。从这时开始,过年的氛围就逐渐起来了。

回味记忆中的年

里里外外大扫除。进入腊月,父母就开了家庭清洁活动,无论牛屋、猪圈还是鸡笼,都彻底清理一遍,衣服被褥更是洗的清清朗朗。到腊月十七、十八、十九三天,是大扫除的高峰。巢北农村有句俗语:“七掸金,八掸银,九地掸个聚宝盆。”这三天掸尘大吉大利。

掸尘时不但要细致,拐到边齐,还要小心谨慎,不能乱说话,“黄天腊月,瓦屋沟里都有菩萨”,当心得罪神灵。同时个人卫生也是重头戏,理发啦、洗澡啦等等,“不管有钱没有钱,干干净净过个年”嘛。尤其是理发,必须赶在年前。倘若正月里才找剃头匠理发,会被人视作缺乏家教,遭人臭骂。不像现在,大年初一生意照做。

回味记忆中的年

春联年画换旧符。一般来说,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等于开始了,那天俗称小年。不过,柘皋一带对此并不太隆重,仅仅是加快筹备的步伐。大人们除了忙活家务,还一天接着一天赶集,远的步行三十里路上柘皋,采办春联、五福、年画以及鞭炮。

到三十上午,开始挂年画,贴门对子,这些事一般由父亲来做。先挂中堂,有些年是老虎,有些年是山水,但多数是毛主席、周总理的画像。年画之后是门对子,即春联。父亲弄一只小铝锅,打一锅面糊,挨门挨窗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花放院飘香、春来门有福”等等,父子时常为了从左读还是从右读、贴歪了还是刚刚好争执半天。争错了,父亲也不怪罪,只是提醒下一年要记着,不能闹笑话。张贴结束,家里显得红红火火。父亲自得之际,一再嘱咐把浆糊送到哪家哪家,叫他们不要搞了,往来跑腿的过程,小孩子那种幸福的体会,今日的确难找。

回味记忆中的年

几代围坐团圆饭。家里布置停当,父亲带我们到坟山给祖宗烧纸钱,让先人也过一个宽裕的节日,回家即摆桌子上酒菜。城里吃年饭好像不拘时间,中午下午晚上皆可,山村那里偏要等到天黑才开席,我们迫不及待围着母亲转:“妈妈,天好黑了。”母亲不紧不慢地说,“三十晚天要是很黑,伸手不见五指,来年年成才好。”也不知道是怎样的道理。

饭前,母亲还不忘再三叮嘱,把剪刀等等铁器收起来,不准再拿;小孩子不准乱说话,“要乱讲,到时拿稻草给你搓嘴!”杯筷酒菜上齐,家人团团而坐,父亲到门外先放许多“二踢腿”和土地雷,复放两挂大地红,接着郑重其事地合上大门,插上门闩,又在堂屋里燃放一小挂鞭炮,宣告正式吃年夜饭。饭桌上,从来不喝酒的母亲,也会倒上一小杯意思意思,父亲则从大到小一个一个地敬酒。我感觉,小孩子被当做人看,可能只有过年时才能体现,呵呵。酒菜过后上饭,母亲总把第一碗搁在灶台上,说是给“灶老爷”吃,有趣。

拜年送年过小年。拜年,应该是过年时最寻常却最必不可少的活动。初一一大早,母亲帮我们穿上新衣新鞋、抹脸,安顿好早饭,即催促我们跟着父亲给祖辈问安,她自己在家里守着:“大新年,门不能关,有人来了要接待,你们去吧。”一圈下来,糖果花生都装不下。

回味记忆中的年

村里拜年要简单些,从初二开始,父亲就要领着我们走亲戚,礼数繁复得多。外公舅舅大姑大姨地轮转,要热热闹闹地走到正月十五,反过来我家还要回请,这样的日子我最喜欢了。我们怀念过去的节日,或恐就是怀念亲友之间那种和谐的氛围吧。

当然,拜年还有“七不出、八不归、九地出门扰是非”的说法,不一而足。不管怎么吃年夜饭、不管怎么拜年,“三天年,原还原”,初三晚上或者初四早上,送年的爆竹还是要放的。母亲说:“天天过年,不做事啦?”记得她讲的意思好像是,人沉醉在过年的环境里容易颓废了,还得重整精神搞好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放送年爆竹的时候,小孩子免不了有些失落,怎么过得这么快啊!好在后头还要过小年,一样的快活。

回味记忆中的年

正月十五,正规的说法叫元宵节,我们称过小年。之前的正月十三,早上吃粑粑,母亲称为“塞田漏子”,吃了粑粑,来年稻田不漏水;晚上吃油炒饭,称作“沙秧根”,吃了油炒饭,土壤松软像炒饭一样好栽秧。这种习俗像极了夏至节,带着显著的农业文明痕迹,说节日属于老百姓生产实践中的创造,一点不假。

正月十四晚上和除夕相同,正而八经地吃年夜饭,正月十五早上也像大年初一,可劲地放鞭炮——开大门。不同在于,初一早餐是面条、五香蛋,十五早上吃的是元宵。无为、庐江以及居巢南部一些乡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送灶粑粑,隆重的很,对十五不大在意,巢北恰恰相反,十五小年像大年。记得单位初驻巢城那年,正月十五要求员工加班,被人埋怨死,真是“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回味记忆中的年

其实,旧日过年也很寻常,想起来却有滋有味,令人留恋。如今,都说年味淡了,淡了什么呢?我想,就是那种期待,就是那些不同于平常的简单过程。年味是随着那些简单过程的消失而淡化,而它们,正是问题所在,因为那里寄托着人们的情怀。(摄影:杨钧)

祝大家:鸡年大吉,万事如意!!!



年味,为何变淡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虎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城乡市场置办年货的热闹中,在车站机场回家心切的人群里,在千家万户门前的灯笼和春联上,一个古老而盛大的节日正迎来新的绽放。

在这个时刻,年味就会缭绕在你的周围,装满你的心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年味,为何变淡?

放鞭炮

在这个时刻,年味无所不在。在老房子上贴出的年画里,在大灶上蒸出的白馒头里,在从村口到村尾的鞭炮声里。年味还在:年夜饭里,过年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吃年夜饭了,也是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一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年味还在:贴春联里,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年味还在:走亲戚中, 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

让传统年味更浓一点,不妨多了解了解传统文化。除夕夜通宵守岁,新年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给压岁钱,年初一吃“元宝”,农历年的生肖文化……

让传统年味更浓一点,不妨多走动走动。阖家团圆的节日,也是家人、亲戚、朋友间联络感情的良机。短信群发、网络拜年,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虽然提供了最便捷的拜年方式,但却缺少了面对面情感的直接交流。

让传统年味更浓一点,不妨多动动手。扫扫尘埃,做做美食。一家人齐动手,边做边聊,品的是亲情,吃的是年味。

世界的变化,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动,会带来“年”的不同过法和体验,而“年味”的浓淡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表现。“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年味”的浓淡,固然离不开外界的作用,但最终还得追问我们自身的感受。

年味,为何变淡?

祭灶

当物质越来越丰富,日子越过越红火,年节与平日的区别越来越小的时候,我们与春节的心灵距离,也许在不经意间拉远了。当节日生活的主题被浓缩为吃吃喝喝,当“常回家看看”的期待被简化成一笔汇款、一堆年货甚至一个电话,当亲友之间的交流陷入令人疲惫的一桌桌麻将和牌局,当节日休闲成了没日没夜围坐电视机前的瞌睡,当人情交往在名烟名酒、大额红包的交换中进行……年味就会在物质洪流的冲决中被稀释、被淡化。

“年味”,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更应是文化的丰美。“年味”之淡,其实也是心灵的淡漠。“年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

年味,为何变淡?

饺子

实际上,千百年来,“年”的过法一直在变,春节的外在形式也一直在创新。但不论人们怎样过年,只有让心灵追寻并深入那种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这年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

这就是年味!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看看这些过年该有感觉了,回家是势在必行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倒贴福,中国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门口挂灯笼的寓意是鸿(红)运当头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烟花代表昙花一现,流星飞逝,因为短暂所以值得回味,因为易逝所以值得珍惜.所以当我们燃放烟花,就是要记得它的美丽,记得它的华丽,然后和家人一起,记住这最美的时刻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烟花烟火的美丽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回家,是情感的归依,是心灵的休憩,是生命的温暖!是啊,回家,多么温暖的一个字眼,回家真好!想想,久违了的亲人团聚,久违了的亲情相悦,何等开心的事啊,人到开心处,也会有眼泪,滚烫的那种,连心的温度也跟着燃烧起来,那一刻我们是幸福且开心至极的。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年味不久远,过年忆当年

又是一年年末,北方飘雪南方雨。雪与雨,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却相约了共同的一个冬季。只是,这恰恰是北与南的距离。

最美不过团圆时,任谁也抗拒不了亲情相拥的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