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

 longkill 2010-02-16

半夏泻心汤

  【方名】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在胃而不在肝胆)。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寒湿阻热. 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
        —   胃处受阻,胆心之热不得传走,胃处之饮食不得温升,所以半夏去三焦滞留水饮,干姜温肺使心热传达小肠,饮食乃得运化.并用黄连黄芩去心胆郁热.乃去其标.. 呕吐得止,消化见行.  舌苔腻(三焦有水饮)而微黄(心胆郁热)
当知是胃虚,乃用党参补之,气液二合.甘草红枣帮助脾胰腺分泌消化.-------胃口得回.
        -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干姜,半夏帮助脾胃转分清气.
        - -
  (5)泰卦——天地交流-------------党参,甘草,红枣胶合脾胃之土.
  - -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
  —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
  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里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临证加减】
  (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
  (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
  【现代运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注意事项】
  (1)食积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保和丸
  (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此在胃里)半夏在胃外三焦.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
  【附注】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