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文言文中有关祭祀的词语

 彩云追竹 2010-05-01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中学文言文中出现了一些有关古代祭祀的词语,例释如下。社稷《说文解字》:“社,地主也。”社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如《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稷,《说文解字》日:“五谷之长”,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封建统治者祭社稷,祈求年丰。现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坛,帝王在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在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设立社稷坛。社稷,又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和代称。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祭、祀或单用,偶或连用,均指的是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或求保佑。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古时重祀祭,五礼中以祭为重。国君不重视祭,就要受到讨伐。商汤征伐葛国,武王讨伐纣王,都提出这条罪状。如《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时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称“人祭”。人祭的处死,最常见的是杀头。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说的“祭以尉首”即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斋戒,即先沐浴净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清身洁心以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一”斋戒五日,说明礼节极隆重。《林黛玉进贾府》:“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
  奠、酹《说文》中说:“奠,置祭也。但是“奠”和“祭”有差别,祭从肉,奠从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是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有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牺牲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都是指用于祭祀的牲畜。古时宗庙祭礼选择牲口用纯色的,称做“牺”,祭祀用的牛、羊、猪称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句中的“玉帛”,指古代传神用的璧、琮和束帛。
  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之礼,不同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牺牲”的数目很有讲究,故有“太牢”和“少牢”之分。“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王制》)。“牢”是养牲畜的牢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为“一牢”或“牢”。“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备。如《荆轲刺秦王》:“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少牢”指祭祀时只用猪、革二牲做祭品。如《伶官传序》:“其后月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一少牢,指猪、羊各一。告庙,是向祖庙传神祷告。
  祖祭路神。古火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的意思。《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筑土为坛祭天,叫做“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舞雩古时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谓舞雩。雩,为求雨的祭名。《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尔归。”鲁犀求雨的土坛,在现在曲阜东南。
  衅钟、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行祭钟仪式,称衅钟。用血涂在新制的鼓上,然后启用,称衅鼓。如《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崤之战》:“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歃血古时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称为歃血。如《毛遂自荐》:“王当歃血而定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