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之《汪大娘》课堂实录及点评 灌南县大圈实验学校 殷雄
欣赏一节好课,就如同欣赏书画作品。书法点评里常常会出现“涩”、“拙”二词,“涩”指的是用笔时追求一种笔与纸之间的矛盾关系,而非追求畅快淋漓、一挥而就、浮于表面的书写,那也不能称之为艺术,更不要去谈它的境界,上课亦然。“拙”则要求将一切所谓的技法藏起,构造一种大巧若拙的境界,将鉴赏者带入深层思考,体验作品所带给我们的情绪变化,感悟人生至理!我想 一节好课不仅要上的精彩,还要能带给教师思考。 《汪大娘》课堂实录 一、开场: 师:很高兴有45分钟的时间和各位同学共同研习一篇文章,篇名叫《汪大娘》,作者张中行。(板书:汪大娘) (开篇直接进入主题,“共同研习”一词将师生拉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预示着一节师生充分互动的好课即将诞生) 二、导入: 师: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怎么说叫不错?咱们来看一看! (“不错”一词用的好,将地方口语巧妙的运用到此处,不仅点出了文章的好,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可亲可近的教师形象便在学生心中形成。) 出示幻灯片: 周汝昌评价《汪大娘》 我最赏者是《汪大娘》。此堪压卷,其他即不复读,亦无不可也。 师:这位老先生叫周汝昌, 生:最好。 师:其他即不复读,亦无不可也。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师:那么这位老先生怎么能够写出让红学研究大家、鉴赏大家周汝昌如此高的评价文章?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研究 。 (用 三、质疑、探究: 精彩片段一 师:咱们先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 研究文章写法 写她也有困难,是超过日常生活的事迹太少。怎么办?还是决定写。理由有二:一来于兵家,曰出奇制胜,很多大手笔写大人大事,我偏写小人小事;二来于小说家,曰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生齐读幻灯内容。 师:咱们读这一段话可以很快找出(文章)写的好的原因来。一来于兵家,叫出奇制胜,人家都写大人物、大事件,我跟他倒着来,写小人小事。 师提出疑问:我在看书时有不大懂的地方,什么叫“超过日常生活的事迹”?咱们同学怎么看? 生1:汪大娘做的主要都是日常生活琐事,他并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师:为什么要说“很多大手笔写大人大事”? 生1:但是汪大娘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师:写人物主要写内心世界,还是写表面? 生1:内心世界。 师:“超出日常的事”怎么理解? 生1:超出日常的事主要是指非常感人的事。 师:非常感人的,能够表现他的精神境界的。非常好!咱们把这一问题基本探讨清楚。 (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并没有让学生回答完直接坐下。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教师的看法和疑问,学生也同样提出自己更加明确深刻的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师:张先生接着说“我偏写小人小事”,那“小”字是否一定指很平凡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生:不是。 师:因为根据前面说的“超出日常生活的事迹”假如说能够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话,那么作者指的应是既小而又能表现人的精神、灵魂的一些事。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教者通过师生讨论将问题的答案“搞”出来,“搞”字用的形象易懂,可略有歧义,上课还是少“搞”多探究为妙。) 精彩片段二 师:应当说作者 (师板书:小人小事) 生阅读文本,寻找小事。 师行间指导:遇到问题,咱们琢磨一下, 学生迅速找出小事之间的过渡性语句。 师做行间指导,查看学生寻找过渡性语句情况,并鼓励学生继续寻找。 生1:第三段第一句“言归正传”;第四段第一句“以下更归正传”。 生2:第六段“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第七段“还有更大的难关”;第八段“最后说年高辞谢”。 师:还有吗? 生2:没有了。 师:恩,注意“最后说”三字,看来下面没有了。既然这样,咱们把这几个句子集中到一块来看。 出示幻灯片: 欣赏叙述语言 言归正传。 以下更归正传,说汪大娘的行事。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 还有更大的难关。 最后说说年高辞谢。 师问:假如咱们把这些话给去掉,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否清晰? 为什么? 生3:就整体文章来看,把这几句话去掉不影响文章的阅读。但加上这几句话让读者一眼看去很清楚的知道每一节讲的是什么,所以这几句话不能去掉。 师点评:使文章显得更加清楚。 师:把“言归正传”去掉一字,让他更简洁些,可以吗? 生笑。 师即刻询问笑的原因。 生4:因为前一段写的是作者对情人的看法,第二段是写自己对写作的看法,然后他又过渡到文章的主题——汪大娘。如果没有“言归正传”四字,前两段内容就显得脱节,很突兀。 “以下更归正传”说的是由汪大娘的身世写到她的行事,两段之间缺少过渡同样让人觉得突兀。文章不连贯,读起来缺少美感,所以还应该加上,不能去掉。 师:请大家注意。“言归正传”几个字本身非常干净,非常简洁。再看“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提示我们接下来要写什么? 生:使人费心的事。 师:“还有更大的难关”提示我们下文要写什么? 生:难关。 师小结:过渡句语言简洁,使文章脉络分明,同时它还指明了即将叙述的事件的性质。这样的叙事语言值得大家学习。 精彩片段三 师: 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教师行间指导,鼓励大家大胆说话,积极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积极,教师并没有做看客,而是深入小组与学生共同通论,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并提有讨论结果的小组进行汇报。非常好!比之有些老师干站着等学生讨论,且非要到一定时间才允许发表意见要紧凑实效的多!) 生1:一是主持这一家的食政。二是她背病名的时候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三是文革期间调查罪状,她答非所问。最后是年高辞谢。 师恰当点评,给予鼓励。 师:提醒同学注意背病名的最后一句话,“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了”,根据这句话,咱们可以怎么说? 生:度过难关。 师:紧接着还有一句,“还有更大的难关”,和上文重复。咱们中国词汇丰富,比如“一度难关”、“二度难关”,“初度难关”、“再度难关”,用四字来概括事件,文字显得更讲究些。 精彩片段四 师:看黑板。这篇文章抓住了汪大娘的一些小事来写汪大娘。而张中行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些小事写活了汪大娘。下面咱们就抓住这些小事来研究研究。 幻灯片展示学生课前疑问: 问题探讨 预习时,曹瑶光等同学提出疑问:“汪大娘作为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目不识丁,却能赢得李家一家人和‘我’的尊敬,她身上究竟有怎样不俗的魅力?” 师: 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话题。已经得知研究事件,我们便就他的问题来研究这个事件。 已知汪大娘获得一家人的尊重是在第四节,大儿媳妇张玉婷曾经说过一段话。 生齐读张玉婷说的话。 师:读的我不满意。知道什么地方不满意吗? 生1:说出原因,再读一遍。(见到该女生及周边学生脸上灿烂笑容,由此知学的投入,充满激情。) 师点评:语气不一样了。好!象这样一读,突出“真好”、“更好”朗读后便发现这是大儿媳妇真心的夸! 师提出疑问:汪大娘只不过是一个佣人,凭什么能够获得她家人这样的尊重?用曹瑶光的话说,她到底有怎样不俗的魅力? 学生讨论,师行间指导。 小组推举一代表生2:汪大娘主管家中的食政。虽是她管,但汪大娘很明悟,让大家共同商讨;她非常有主见,即使大家意见不同,她也坚持自己的想法。 师:这是否是民主了? 生2:是挺民主的。因为在食物上大家可以共同商讨,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生3:(迅速找来话筒,针对对生2的发言补充自己的看法,形成一师二生三人争论的局面,非常精彩!) 生3: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文中说道只注意常理而不管别人的习惯。她是在用自己的原则…… 师:(显得很兴奋,迅速接过话题)我知道了,那你觉得她民主不民主? 生3:相对来说比较民主。(听课者笑,该生回答太有趣!) 师:可她却非常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民主吗? 生3:这也是一种民主。(现在的孩子多聪明,让我们想起先秦时的那些雄辩家。呵呵!) 师笑:好!那汪大娘打小孩也是一种民主吗? 生3:说明她性格的“直”! (一段精彩的争辩,教师引导的好!学生回答的妙!) 师:你继续说,把你的话说完。(我一直认为教师打断学生的话是不好的,可 生3:她比较民主。(大家会心一笑,该生在老师的强攻下有颓败趋势!) 师:咱们不纠缠民主这个事情,你们两位同学起来,把她内在…… 生3(晕,刚被敲了一棒,仿佛又回过神来,怕老师又要敲他)抢答:她的质朴,她体现在“检查卫生”一事上,汪大娘显得很着急、很重视的那种…… 师(幽默地插上一句):不是检查卫生……(生3笑,生大笑,听课老师鼓掌齐笑,哎!气氛真好!) 生3:(继续抢答)主管食政…… 生2:(该生素质真好!话筒被生3抢去了半天,终于如林冲般无可忍了!抢回话筒,哈哈!) 我来说吧!(生3龇牙大笑,听课者笑,鼓掌!)在主管食政方面,汪大娘还可看出她的善良与热情。因为她虽然是李家的佣人,但是租李家房子的人家中有事,他都非常热情。 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当然都是善意的”,可以看出她的善良。 师:汪大娘主管食政有个原则。是什么原则? 生4:仿佛指导原则的不是主人夫妇一样,而是她心中的常理。 师:怎么说? 生4: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她什么都可以管。 师:她用什么来管理? 生4:按照一种常规,不能离开常规,也不能浪费。 师:离开常规不成,浪费不成。咱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如果不是放在汪大娘帮李家管事这儿,现在是咱们家来过日子,那么离开常规成不成?浪费成不成? 生齐说:不成 师:所以,请大家注意,汪大娘所坚持的原则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居家过日子的原则,大家都这样做,穷也罢,富也罢,都如此。所以咱们说汪大娘是个小人物,是个平凡人物。但是,请注意,我们每个家庭有没有浪费过? 生:有! 师:而汪大娘主管李家食政的时候想浪费容易不?咱们一起来看看张玉婷的话。 生齐读:“我们都怕她……” 师:长媳到厨房拿个碗是询问她碗在什么地方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可不可以拿。 师:对,可不可以拿,是请示。小孩到厨房淘气,看到都要挨揍,这叫打狗不看主面。所以她的原则能坚持下来。 师:咱们刚才有同学说汪大娘善良,汪大娘的善良就善良在她坚决把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坚决做好,因为这样对李家有好处。(板书:善良) 精彩片段五 出示胡畅同学课前提问: 文中第七段以大量的笔墨叙写汪大娘及李家度过的难关,这一难关到底难在何处? 师:咱们一起探讨一下。先找一找,这是谁的难关? 生:李家的难关。 师:看第六节的最后一句话。汪大娘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于是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这个难关最直接的第一个当事人是汪大娘还是李家? 生:汪大娘。 师:下面还有一个难关,这个难关是谁的?这个难关最直接面对的是汪大娘还是李家? 生纷纷讨论,不能确定。 师:把整件事再来捋一捋,现在这件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生:文革时代。 师:注意。这是一个特殊时代,颠倒黑白。事件是什么事件? 生:有些人要调查李家。 师:途径是什么? 生:从汪大娘那儿打开缺口。 师:现在汪大娘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什么? 生:证据、罪证。 师:是啊!此时汪大娘每一句话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假如汪大娘这样说,我在他家做了30年佣人,那个苦啊!~一、二、三、四、五、六、七……李家会怎么样? 生齐笑:完了! 师:所以汪大娘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一言得生,一言得死!那么,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汪大娘的话能不能随便说? 生:不能! 师:所以对汪大娘来说,是否有关?假如有这样一种人:“我对别人的死活不感兴趣!”启发者说,“你们过来,想要什么?”是李家不好,一、二、三、四、五、六、七……对于这种人来说是否有关? 生:无关。 师:但是对于汪大娘这样一个想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的人来说,会不会去做陷害人的事?因此,对于汪大娘来说,这也是她自己的一个关。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呢? 生1:我来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难关跟汪大娘有关,是因为这个难关不仅是对李家的考验,也是对汪大娘人格的考验。 师:说的非常好!继续说! 生1:如果汪大娘的人格不是足够好,不是足够正直,她完全可以诬陷他们,即使不诬陷他们,也不会为他们说好话。她说“他们都是好人”,用文章里的一句话说,她这就叫“不识时务”,我觉得这一难关考验的更是我汪大娘的人格。 生2:老师!我很赞同她的意见,我想补充一下。(“我来发表”、“我想补充”充分展示新海学生的礼貌与自信)我觉得一个人的良知体现是在于他困难的时候,或者有利益的时候他会怎么做?而汪大娘在文革这个年代她能够抛弃当时的那种观念,我走我自己的路,我坚守我的良知,李家怎么对我我就怎么说,这种意识是非常正直的!我想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爱国志士包括文天祥、岳飞之类都是在困难的时候能守住自己的心灵的一种良知,这一种情怀,而汪大娘她也做到了这一点。她在文革的时候,别人都去告发,而她作为一个劳动人民,如果她告发了,她的地位还可能会升高。因为在文革的时候有不少这样的事件,而汪大娘她没有这样做。当利益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仍能够正直的做她自己,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她也跨过她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关。(不断挥舞着左手象是指挥冲锋的战士!) (听课老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已经是对该生最好的表扬!我便不再加以点评,只希望这样的掌声来的更猛烈些!我想说,汪大娘正直,可是她并不是傻子!该同学说的告密得好处之类的话她肯定思考过。在思考后仍能正直地说出李家的好,是非常了不起的!汪大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伟大的多!) 师:我把你说的两个字记下来。 板书:正直。 师:其实我更想记刚才女生的一个词,她说这是“人格关”;这位男同学说这是“良知”。汪大娘假如是一个不正直的人,她完全可以瞎说,“你要什么,我告诉你什么。李家就是你们想的那种人?得了呗!”但是汪大娘没这样说。所以,我跟大家有同感,汪大娘是一个不该干的事情一定不干的人!比如象这种陷害别人的事就一定不能干。 (不该干的事情一定不干,现在社会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社会呼唤汪大娘这样的人 。) 师:一起来欣赏一下汪大娘说的那段话。师读,“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言外之意是——你说呀,你吃了多少苦啊? 生齐读汪大娘回答的话。 师:我感觉大家理解到位,可朗读没有到位。同学们自己琢磨,应该强调什么就能读到位了? 生练习,师行间指导。突出“一点”、“很好”、“都是好人”、“不敢”等词。 生3表演朗读。 师点评后让生齐读汪大娘说的话。 师小结:咱们把刚才曹瑶光和胡畅的问题连起来看。汪大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汪大娘是位正直的人,是位善良的人。正直和善良的内涵是什么? 师:本于良知、本于善良该做的事情一定做好!本于良知,不该做到事情一定不做。这就是汪大娘的正直与善良的具体内涵。 精彩片段六 幻灯片出示学生预习问题: 问题探讨: 预习时,茅笛、葛逸云、熊安东等同学提出,“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汪大娘不识字,文末又对读书可以明理提出质疑,有何用意?” 同学商量,讨论。 师行间指导,用“你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我来跟你讨论。”一句话自然地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生1:文章最后一句提到“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我们知道在文革时期很多告密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本身很有文化的人。而本文写的汪大娘她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却如此地通情达理。我觉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就是在时下,人们不仅要读书,更好提高自身的修养,象汪大娘一样。 师点评:最后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是希望咱们社会的所有人都象汪大娘那样(填空) 。 生1:做一个正直、善良、质朴的人! 师:做一个正直、善良、质朴、明理的人,而不是书读的越多越糊涂!刚才生1提到很多读书人不如汪大娘。那我们是否可以将读书人划到一个阵营,把汪大娘那样不读书的人划到一个阵营。一边是读书的,一边是不读书的。 生1:发现没读书的人比读过书的人更明理,而且更正直。 师:这里面有一个对比关系。 师提出疑问:张中行说这一句话是对我们通常不经过思考都认为正确的一句话提出了质疑,可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后都不读书了? 生:没有! (这一点拨很重要,如点拨不好很容易能把学生拉入读书无用的错误引导中。) 师:作者更多的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是希望大家象汪大娘那样明理、正直、质朴、善良! 精彩片段七 幻灯片出示学生预习问题: 问题探讨: 预习时,王宇等同学提出,“汪大娘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的风雨飘摇,她的个人特点(行事风格等)凝聚浓缩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师:这个问题我非常欣赏,咱们同学怎么看?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生1:我觉得她个人特点是善良、正直,然后从她身上也能反映出底层劳动人民他们身上所凝聚的坦荡无私、质朴待人的行事风格和高尚的品格。他们没有在当时文革社会背景下形成恶习,没有颠倒黑白,坚守自己的良知。能看到广大劳动人民底层的光辉! 师:“底层的光辉”说的好! 生2:我还想说一下张中行这个人的一生,他特别热爱文化。他这一生除了跟文化人接触,就是跟底层的劳动人民接触。这样也使他…… 师(抢过话筒补充一句):张中行有个称号叫“布衣学者”。 生2:哦!对! (众人笑!该生在几百人的会堂中何其胆大!估计在我们一般老师的课堂很难出现。) 也就是说他对中国底层人的生活特点是非常了解的,是这种了解使然,使他写出了这么优秀的文章。这道题目说,浓缩了怎样的社会特点?我感觉他就赞扬了中国底层人民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位置。他们不抱怨,而是依然的服务为民,奉献为民,乃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社会,投报给这个社会。我想学于丹,这可以上升到一个爱国的情操! (教师喜,学生笑,听众报以震撼的掌声!唯一需要我们思考的就是:这班学生为什么会表达的这么好?难道仅仅概括为学生素质高?难道不是教师的巧妙设计与引导在起那么一点作用?难道不是教师的笑脸与激情时刻感染着我们的学生?我一直在思考,并将继续思考下去!) 师:请继续!(三个字说来容易,可如果是为民站在只有45钟的讲台上,我们敢说吗?) 生2:所以说他浓缩了积极向上的、充满生机的、对中国充满希望的这种伟大的气概!谢谢! (赞叹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课堂完全进入高潮!) 师幽默地点评:我觉得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刚才那位同学好! 师小结:我想捋一下,她的个人特点。她的个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她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并不意味着她在其他地方可以渺小。所以咱们研讨的两个方面的第一方面是她主持李家食政时候遵循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是大家共同遵循的一个原则,咱们得出的结论是:该做的事情一定做好!后来在文革那个颠倒黑白的特殊时候,汪大娘自己本身也面临重重压力(启发者三番五次去找她),陷害别人这样不该干的事情她一定不做!这就是底层人民身上的人性的光辉! 师:听到你们的理解,我感到高兴,咱们底层的劳动人民有那么多的知音。我也为 精彩片段八 幻灯片出示学生预习问题: 问题探讨: 预习时,李政阳等同学提出疑问,“本文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一步提出问题: 生1提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我想问:除了文革以外,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没有鼓起勇气去找汪大娘? 生2回答:因为张中行本身他也是一个文人,在文革大风暴来的时候,象他这样的人也是要遭受迫害的。还没有来得及顾好自己就被打到,当然无法顾及别人。是没有办法看望汪大娘。 师:生2的回答你能满意吗? 生1:不太理解。我还想问:除了文革以外,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没有鼓起勇气去找汪大娘?(生1的提问与生2的回答不是一个概念,当时可能教者没有注意。生3的回答就正确了!) 生3:没有去找汪大娘是对她的一种尊敬。心中的情感让他们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这样意味非常正直、非常善良,让这些读书明理的人都汗颜的一个人物。 师点评:她是从人情的角度做了解释。 (生1说明白,我觉得她还不明白,可能是明白下课了,不能再纠缠了!呵呵!) 四、总结全文: 师:张中行在文革前就可能遇到了麻烦,他的说法需要我们课后去找资料来证明。 师:读了汪大娘这篇文章,我自己感到非常震撼。我最终想通汪大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她身上最优秀的品质是本于良知,是良心告诉她该做的事情要做好,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能做!我经常想:我们的社会就如同大海,大海的表层永远是波涛汹涌,甚至是巨浪滔天,但是,那些不是真正的大海。真正的大海在深处、在底部,那里永远是平静的。构成社会大海平静的要素或者因素是谁? 生齐答:底层劳动人民! 师:对!是底层劳动人民!是底层劳动人民宽广的胸怀和他们高尚的灵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他们以这些包容了社会,使我们这个社会在历经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健康平稳地运行着。如比: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终于走上了复兴强国之路,而且,更有希望了!咱们也活得更有劲头了! 五、课外延伸: 师:我的包里还有一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个八旬老人,八旬的人生阅历写出来的人生感悟文字,我们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想全部解读很难。因此,希望这样的讨论在课后能够延续下去! 出示幻灯片: 课外延伸: 欢迎继续交流、探讨。 我的博客—— http://gnliangjie.blog.163.com 你们的问题我会放到博客里去,临时起一个,叫:“答二十五班同学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