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心理医师,我最看重自己的直觉。直觉是一种能力,像荣格曾经说过的那样,这是一种能在事情即将发生时就先预见到的能力。直觉和智力正好相反,不太能刻意为之,而是出其不意的。在心理学中,敏锐的直觉就好像天文学家的望远镜那么重要。用望远镜,可以看到月球的表面有如弹坑般凹凸不平,而凭借直觉,却可以发现焦虑和抑郁背后隐藏的秘密。
关于焦虑和抑郁的想法清晰化以后,我发现自己在对待求助者时也大不一样了。我不再用传统的被动的方法来治疗求助者,而是以积极和更精神饱满的态度来面对他们。我这么做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跟着自己的直觉走罢了。比如,在面对抑郁症的求助者时,我感觉到他们正在丧失某种至关重要的活力,所以无法应付自己的困境。于是我用自己的关注、活力、乐观、热情为求助者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这样的态度才能对付消极、沮丧和惰性。基本上,我如果观察到自己的求助者缺什么,我就为他们创造什么。
对那些有焦虑症的求助者,我也跟着自己的直觉走。在面对他们时,我就成了安抚、鼓励和说服的声音。我不断敦促他们鼓起勇气,敢于冒险,来面对生活中的担心和恐惧。那些有焦虑倾向的人一般都是想得过多的人,他们必须学会克服自己的疑心病,要勇于相信自己,相信生活。
焦虑和抑郁是生长在不安全感这片肥沃土地上的杂草。要应对生活中强大的不安全感,我们不仅要有“我能”的态度,还要挑战焦虑和抑郁。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焦虑和抑郁是某种形式的心理不健康,可能还会有人认为是病。我们如何称呼一件事情至关重要,因为词汇会影响我们思考和感觉的方式。马克·吐温就曾经说过:“恰当的词和差不多的词之间的差异就像是闪电和闪光一样截然不同”。在我看来,心理不健康可不是什么差不多的词汇,这压根儿就是个错误的表述。当我想到什么疾病时,我认为是“患了”某种病,比如患了感冒或是流感。还比如你不小心踩到生锈的钉子,可能会感染破伤风。可是你并不会“患”焦虑或抑郁,也不会感染焦虑或抑郁,你只不过是出了这样的状况而已!
为什么看问题的角度如此重要呢?因为患了感冒、流感或是感染了破伤风,你都是由于某种外界可怕的生物病原所致,你是被动的,是受害者。从定义上来说,受害者是那些身不由己、对环境无能为力的人。如果你认为焦虑和抑郁是病的话,就当然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了。所以,我们换个说法吧。不要再把焦虑和抑郁看成是病了,我建议大家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将之看成是一种习惯——一种由于不安全感而滋生出来的习惯,这种习惯会歪曲你对生活的看法和体验,将逐渐耗尽你体内的化学成分(这也就是为什么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效果的原因了)。这种习惯是你自己养成的。焦虑,是一种习惯!抑郁,也是一种习惯!虽然我承认,我的方法看起来就算不是太任意为之,也比较激进,但其对于求助者所产生的效果却是难以置信的,求助者们常会吃惊地问:“你是说我没有病?”“真的可以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吗?”真的可以,千真万确。 显然,我的新方法完全脱离了过去传统的治疗手段,但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的见解更像是在过去基础上的演变而非改革,所以真要付诸实践还是花了一些时间。一天,在治疗一位患有焦虑和突然惊恐障碍的求助者时,我听见自己对求助者说:“你期待可以在我这里找到让焦虑远离的方法,但我也帮不了你。我能做的只不过是提供给你一种看待自己症状的新方法。我可以给你灵感,具体告诉你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消除焦虑。但我没法改变你,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不要把我当成你的心理医师,把我想成你的教练”。对了,就是这样,我起的是指导作用,而不是分析的作用,不要被动地听我说,不要只是条件反射。我的指导能让你产生力量、信心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我的求助者可以很快就轻松地理解这一简单理念。在求助者眼里,我并不愿意是一个有着高高在上的权威的治疗师,而是另外一个全新的角色:我在指导求助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来克服焦虑和抑郁。最重要的是,我训练他们自己要有克服焦虑和抑郁的愿望。
我和我的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所轻松取得的进展让我更加确信,用教练的身份而不是治疗师的身份来解决问题具有深远意义。但是先等一下,我们也不要再用治疗这个词了,换个更准确的:改变。从现在开始,你要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治疗,因为你没有病,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既然你没有病,那也就不需要治疗。如果感到焦虑或者抑郁,你需要做的只是改变而已。
所以我要做的只是指导你如何改变——变没安全感为有安全感,变不信任为自信,变抑郁和焦虑为对生活的自由掌控。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我认为需要简单易行的方式,所以我创建了一种名为“自我交谈”的方法。“自我交谈”的方法很直接,只要三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效果。
“自我交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可以将焦虑和抑郁产生的源头切断——打消那些会让你滋生焦虑和抑郁的念头。“自我交谈”的方法是用健康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将不健全的、毁灭性的、不安全感的想法从你脑海中驱走。注意我在这里的用词,是“自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由的思维”。只要你去除脑海中的那些无谓的思虑,不要凡事都在心里反复地想(“我应当告诉他我的真实想法,但是也许这样太莽撞了,或者也许……),你对生活的态度就会变得直截了当,自然而然。
不安全感会导致人想要对生活有所掌控:“如果我什么都不能相信的话,我就得揣测什么才是安全的。”很快,你就会变得习惯于猜测而不是去适应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变得像这样:“如果他问我在哪,我就说我生病了,如果他想知道……”。好像事情还未发生前就对其有所猜测,总比未经排练就面对它更让人有安全感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出于本能地对生活做出反应会让人觉得太轻率了。但其实这根本就不是轻率,这只是人们这么觉得罢了。人类六百万年来发展的本能和直觉足以让你的神经做出不会令你失望的反应,但前提是你得信任它。这也就是我们“自我交谈”的基本目标之一:用你自身的先天的能力调整自己,达到本能的自信的状态。只有自信,你才会自发地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冒险,而不是想预先演练生活。只要你这么做了,自然也就不会有焦虑和抑郁了。
焦虑和抑郁来源于你的不自信。不管你是为了减肥而锻炼,或是为了健康而快走,还是像运动员一样为了参加大的体育赛事而训练,有一点是共同的:你都必须进行有效的训练,包括一系列有效的重复动作和循序渐进的努力。心理训练也是如此,也需要重复和循序渐进的努力。“自我交谈”的训练方式是我们这个训练计划的核心内容,需要你的坚持。没有什么魔法,也不是什么天才之举,或是什么咒语式的胡言乱语,只不过是要你遵循老套的艰苦训练罢了,因为艰苦训练总是会有所回报的。
在我推行计划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特别容易焦虑的求助者对我的训练观点很感兴趣。他们一般都是在传统的被动治疗法中苦苦挣扎的一群人,特别是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出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可是大好消息。
有抑郁症的人在生活中面临着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挑战。抑郁症使他们很难打起精神来做任何事情。那我又是如何鼓励那些抑郁症的求助者,让他们也想参与训练的呢?有抑郁症的人就好像是开车的时候一只脚踩在油门上(相当于人自身的健康需求),而另一只脚却踩在刹车上(相当于歪曲事实的负面解读),当然就总是会觉得寸步难行、沮丧和气馁了。我知道如果我的方法有效,训练将会缓解抑郁症中的刹车效应,事实也证明如此。丢掉那些消极的想法,用更客观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方式来思考,将事实和假设分开来,用“自我交谈”的方法,再辅助以训练,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能达到效果。一旦求助者们不再有寸步难行的感觉,接下来的动机训练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用于治疗训练的方法也说明,为什么依靠治疗专家的见识和经验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而用“自我交谈”的方式,每天坚持训练,却能达到效果。就好像是你走入健身房,期待在脚踏车上运动10分钟,就能减掉腰围两英寸,那肯定是失望而归了。反过来,如果你能对脚踏车有更现实的态度,再结合自己真正开始想锻炼的愿望,又会怎么样呢?首先,你得意识到,脚踏车只是脚踏车而已。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脚踏车课程的反复训练,你才能从锻炼中逐渐获益。不管是在健身房里,还是在治疗中,训练都需要并教给我们以下3件重要的事情:
①耐心。
②对动态的改变持有现实的态度。
③依靠自己。
这套训练计划,主要是用“自我交谈”的方法来打破那些毁灭性的想法,这个方法就是你现在所读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当然,这个训练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我并不是你的教练,你才是自己的教练,只有依靠自己你才能走上自由的道路。要知道,真正治愈的可能性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记住,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师也没法让你感觉更好。没有谁能做得到,除了你自己。“自我训练”就将教会你如何做到这一点。勇敢接受与信任,勇敢去实践,你将成为我的“自我训练”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