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我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评价: 学前教育是目的在于促进入学前儿童(0~6岁)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而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应用到学前教育之中,就使得所有课程有了系统的结构性,将五大领域有目的的链接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生硬拼凑,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又可以促进幼儿将所学联系起来,更有效的学习知识。例如,可以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游戏活动,这样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更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每个幼儿都是相对独立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利用经验重叠理论,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有所提高。 卢梭认为影响人发展的三个因素是:自然因素(遗传);物的因素(环境);人的因素(教育)。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陈鹤琴提出的:“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正符合了这一客观规律。幼儿本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探索世界的愿望应该得到满足。抓住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借用幼儿自身的求知欲,激发其对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让幼儿在做中学,使其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作为学前工作者,要尊重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其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陈鹤琴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儿童在家庭交往中,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难免让孩子自我中心。幼儿园教育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与人平等交往的机会。可以让儿童在与父母以外的人的交往中,学会做人的行为规范与基本的思想道德,让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现在儿童家园不一的现象极为明显,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因此家庭教育急需改善。陈鹤琴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很多时候家长总是站在长辈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里,权威不是专制独裁,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也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建立和睦家庭。 陈鹤琴还重视特殊教育,他所指的特殊教育不仅是指那些盲、聋、哑、低能等生理有残疾的儿童,还指问题儿童,天才儿童。学前教育是根据幼儿期发展特点应运而生的。幼儿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学前教育正是专门为幼儿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共事业。特殊教育应始于学前教育,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分开施教,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特殊教育为天才儿童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了平台;提早发现问题儿童,并及早解决问题;让残疾儿童也有学习提升的机会,为将来的进一步教育打下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