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常用取穴方法和要领艾灸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注意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quick 2010-05-15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说明如下。

部位

起 止

常用骨度

度量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直度

眉心至前发际

3

直度

后向发际至大椎上

3

直度

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度

两前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度

胸腹部

两乳头之间

8

横度

腋平线至季肋(11肋)

12

直度

歧骨(肋隔角)至脐中

8

直度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方

5

直度

背部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

6

横度

两骼后上棘之间

3

横度

上肢

腕横纹至肘横纹

12

直度

肘横纹至腋横纹

9

直度

下肢

股骨大转子至膑骨下

19

直度

膑骨下至外踝高点

16

直度

耻骨平线至股骨内上髁

18

直度

腔骨内侧踝下至内髁高点

13

直度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
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

 

艾灸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注意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1.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2.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3.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可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

4.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之说。意思是说,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