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诗经》本来只称《诗》或取其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将它尊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或将“雅”分为大雅、小雅,连同风与颂成“四体”。“风”即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邝、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的歌谣,凡160篇。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商颂、鲁颂计40篇,风是生活在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 2.内容分析 《采薇》选自《小雅》,为西周后期作品。诗中用兵士的口吻,在战罢归来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的苦况。作者用倒叙的手法,以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和久戍不归,思念故乡的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所以这首诗被称作边塞诗的鼻祖。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旨在歌颂士兵为保家卫国而英勇作战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战,表现士兵们对战争的厌倦;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既表现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又表现了他们久戍不归的思乡之情。综合全诗的内容来看,最后一种说法更切合实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三章都以“采薇”起兴,用有复叠的章法来表现戍边生活。因为猃狁的缘故,战士们有家不能归,生活动荡不安,饥寒交迫,于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的浓烈。但边患未平,归期无期,于是“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内容上来理解这一部分并不难,难的是对起兴手法的认知。兴者,朱熹释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那么,这里的“他物”与“所咏之词”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诗经·周南·关雎》。这是一首相思恋歌,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窈窈淑女”,无论醒时还是在梦中,那姑娘都令他难以忘怀,但又无法追求到。这首情歌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一种说法是河洲上雎鸠成双成对地快乐欢唱;另一种说法是雎鸠在河洲上鸣叫是为了求偶,以“关关”之声吸引异性鸟。无论哪一种说法,“他物”与“所咏之词”的联系都显而易见。依前一种说法,其联系在于:那男子从雎鸠成双成对的欢叫,即景生情,想到自己形单影只,于是对心中伊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如果雎鸠之鸣是为了求偶,那就更容易理解,不言自明。我们再回到这首诗,薇,为野生豆科植物,有人说是野豌豆,可食。采薇,简言之,即采野菜。由采野菜联系到军旅生活之艰苦,自然而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一定很贫苦,采薇而食,应该是很平常的事。这士兵由眼前之薇,想到此刻他的家人或许正在采薇。他的思绪正飞越千山万水,回到了他神牵梦萦的故乡,正与他的亲人一起采薇,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而自己毕竟在千里万里之外,“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于是“忧心烈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开头三章,分别以“作”、“柔”、“刚”,依时间顺序描写薇的生长过程,将思念之情置于一个绵延连续的时间段中,暗示了思归而不可得之忧心与由“作”到“柔”,由“柔”到“刚”的薇一样,逐渐成长,与日俱浓。
前三章采用复叠的章法,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回旋跌宕,荡气回肠,使抒情效果更为鲜明、强烈。 第四、五章为第二部分: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如果说前三章写军旅生活突出其艰苦,那么这两章则侧重其紧张。戎车、战马、象弭、鱼服,以点带面,直接追忆战斗场面。“一月三捷”、“岂不日戒”,极言紧张无暇。以“业业”、“騤騤”、“翼翼”来形容战马——四牡,叠词与成偶数的战马,形式与内容契合一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前五章为回忆中的情景,这一章直接写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推为千古名句。《世说新语·文学》第52则记载,谢安趁子弟们聚集在一起时,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回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杨柳依依”,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其强旺的艺术生命力。那么究竟美在何处呢? 3.艺术特色 ①起兴手法的运用,线性的时间描述,将“他物”与“所咏之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通过时间的递进,暗示了痛苦的与日俱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