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薇

 和平与蛋黄酱 2010-05-16

1.《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诗经》本来只称《诗》或取其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将它尊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或将“雅”分为大雅、小雅,连同风与颂成“四体”。“风”即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邝、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的歌谣,凡160篇。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商颂、鲁颂计40篇,风是生活在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
《诗经》题材广泛,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折射。或反映周人发祥创业的历史和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及周朝的某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或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罪恶;或表达人民的剥削、反压迫的思想;或反映兵役、徭役的痛苦;或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或反映男女爱情、婚姻等等,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诗经》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大多采用四言句式,但又灵活多变;章节回环复沓,一唱三叹;多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风格自然朴素,生活气息浓厚;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极富感染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俱为今文经学,西汉时设有博士,魏晋以后除《韩诗外传》仅存,其余皆逐渐亡佚。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流传至今的《诗经》就是《毛诗》,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授,故称。

2.内容分析

《采薇》选自《小雅》,为西周后期作品。诗中用兵士的口吻,在战罢归来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的苦况。作者用倒叙的手法,以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和久戍不归,思念故乡的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所以这首诗被称作边塞诗的鼻祖。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旨在歌颂士兵为保家卫国而英勇作战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战,表现士兵们对战争的厌倦;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既表现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又表现了他们久戍不归的思乡之情。综合全诗的内容来看,最后一种说法更切合实际。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在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猃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遭遇大旱的机会,大举侵犯北方边境。公元前827年,周宣王曾出兵征讨之,这首诗所反映的可能与这次战争有关。但既然是久戍不归就不可能具体指哪一次战争。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二、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戍边战士饥寒交迫,动荡不安的生活和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殷切思念。第四、五章为第二部分,是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直接描述。第六章为第三部分,写归途中的感触和悲哀的心情。
先看第一部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三章都以“采薇”起兴,用有复叠的章法来表现戍边生活。因为猃狁的缘故,战士们有家不能归,生活动荡不安,饥寒交迫,于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的浓烈。但边患未平,归期无期,于是“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内容上来理解这一部分并不难,难的是对起兴手法的认知。兴者,朱熹释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那么,这里的“他物”与“所咏之词”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诗经·周南·关雎》。这是一首相思恋歌,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窈窈淑女”,无论醒时还是在梦中,那姑娘都令他难以忘怀,但又无法追求到。这首情歌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一种说法是河洲上雎鸠成双成对地快乐欢唱;另一种说法是雎鸠在河洲上鸣叫是为了求偶,以“关关”之声吸引异性鸟。无论哪一种说法,“他物”与“所咏之词”的联系都显而易见。依前一种说法,其联系在于:那男子从雎鸠成双成对的欢叫,即景生情,想到自己形单影只,于是对心中伊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如果雎鸠之鸣是为了求偶,那就更容易理解,不言自明。我们再回到这首诗,薇,为野生豆科植物,有人说是野豌豆,可食。采薇,简言之,即采野菜。由采野菜联系到军旅生活之艰苦,自然而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一定很贫苦,采薇而食,应该是很平常的事。这士兵由眼前之薇,想到此刻他的家人或许正在采薇。他的思绪正飞越千山万水,回到了他神牵梦萦的故乡,正与他的亲人一起采薇,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而自己毕竟在千里万里之外,“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于是“忧心烈烈”。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开头三章,分别以“作”、“柔”、“刚”,依时间顺序描写薇的生长过程,将思念之情置于一个绵延连续的时间段中,暗示了思归而不可得之忧心与由“作”到“柔”,由“柔”到“刚”的薇一样,逐渐成长,与日俱浓。
前三章采用复叠的章法,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回旋跌宕,荡气回肠,使抒情效果更为鲜明、强烈。
第四、五章为第二部分: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如果说前三章写军旅生活突出其艰苦,那么这两章则侧重其紧张。戎车、战马、象弭、鱼服,以点带面,直接追忆战斗场面。“一月三捷”、“岂不日戒”,极言紧张无暇。以“业业”、“騤騤”、“翼翼”来形容战马——四牡,叠词与成偶数的战马,形式与内容契合一致。
最后一章为第三部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前五章为回忆中的情景,这一章直接写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推为千古名句。《世说新语·文学》第52则记载,谢安趁子弟们聚集在一起时,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回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杨柳依依”,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其强旺的艺术生命力。那么究竟美在何处呢?
首先,“依依”二字既状杨柳之貌,袅娜、飘逸、修美;又状惜别之情,恋恋不舍,难以分别。“杨柳依依”应是良辰美景,而此时,“我”却要去从军服役,“古来征战几人还?”前程难料,凶吉未卜,不胜忧愁。以乐景来写哀情,信增其哀。
其次,就后两句来看,“今我来思”应是乐情。漫长艰辛的军旅生活已经结束,自己得以生还,能够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这种乐情只有经过九死一生的人才体会得格外深刻。然而,此刻却是“雨雪霏霏”。雪,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乐景,君不见,飞雪飘飘时,少男少女们那欢呼雀跃的情形就能说明这一点。但对于一个载饥载渴、衣着单薄的退役战士而言,这雪绝无任何可爱之处。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乐。
第三,前二句与后二句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既有情的对比,又有景的对比,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第四,从“往”时的“杨柳依依”到“来”时的“雨雪霏霏”也暗示了这位戍边战士军旅生活的漫长,从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到老态龙钟,两鬓斑白,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岂一个“悲”字了得。
“行道迟迟”一句紧随上二句,一个在漫天飞雪中归来的戍边战士应该归心似箭,迫不及待,恨不能生翅膀飞回故乡。为何“行道迟迟”呢?试想,这么一个侥幸生还的老兵,不可能是衣锦荣归,也就不能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何况,故乡与亲人在漫长的分别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物是人非的苍凉、恍如隔世的迷茫,怎能不使这位老兵的步履格外的沉重?正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伤悲中带着无奈。

3.艺术特色

①起兴手法的运用,线性的时间描述,将“他物”与“所咏之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通过时间的递进,暗示了痛苦的与日俱增。
②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浑融无间,并以景衬情,使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一章,先以乐景写哀情,后以哀景写乐情,加重了哀、乐之情的份量。
③复叠的章法,变化与重复相结合,起到了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
④在结构上前五章是倒叙,回忆军旅生活,末章抒写归途中的感触和悲哀的心情。这位戍边战士已结束了军旅生涯,回忆中的一组组镜头更具真实感,因为只有其身不在此山中时,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追述军旅生活,更给人以痛定思痛,往事不堪回首之感,更能打动人心。
⑤用叠词抒情状物,全诗中计有七处,“烈烈”、“业业”、“騤騤”、“翼翼”、“依依”、“霏霏”、“迟迟”。如写战马的三个叠词,表现战马之威武雄健与整齐,由此也透露出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的精神风貌;“依依”既状柳之貌,又抒人之情,相与生发,互为映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