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蝉能脱壳

 大江3124 2010-05-26
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破局,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目标。这样的稳局之术,简直可以算是一种艺术。 

  金蝉脱壳的关键在于,事先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决不是消极逃避,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移时,则又是神不知鬼不觉,等到谜底揭晓之时,对方才发现只剩一空壳子。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谋图篡夺君位,自己当皇上。消息早传到明帝司马绍那里,为了平灭叛乱,司马绍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相遇在鄱阳湖畔,扎下营寨。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恰好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个营外之人。 

  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士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 

  老太婆听见马蹄"的的",忙抬头看时,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一点宝贵时间,脱离了险境。 

  由此可见,金蝉脱壳这是"走为上计"中的一种走的方式,是在破局危急存亡时的脱身之计,是死里逃生的行险侥幸,做得好就可以脱离虎口,做得不好,只可自认晦气。因在施用此计之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处于极端不利地位,拼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险侥幸,谋脱出重围,以寻东山再起的机会。 

  施计的时候,惟一的目的只求本身之安全,不管是自己保护自己,或牺牲别人掩护自己,可不必计较,仍要当机立断,把一切仁慈恻隐之心押后再说。曹操已清楚说过"宁我负人,莫人负我",这就说明,所谓"暴者不仁,慈者难将",在互施冷箭的时候,谁都想射中对方头颅。兵书所说"最后之胜利,决定于最后五分钟的残忍"。为将之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硬起心肠是主要条件,稍存慈心的必败。 

  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荥阳。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通道,使汉军粮草不济,被围于荥阳城。

  当时,韩信、张耳刚刚率军在井陉口大败赵兵,杀成安君陈余,活捉赵王歇,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楚国多次派兵袭击赵国,韩信、张耳忙于往返救援,以稳固刚刚取得的胜利,所以无暇顾及荥阳。 

  刘邦派使者到项王营中,要求与项王讲和,项王不许。 

  外无援兵,内乏粮食,求和不许,而楚兵围困一日紧于一日,形势真是万分危急。 

  好在陈平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利用反间计使项羽对亚父范增起了疑心。范增建议迅速强攻打下荥阳,项羽不予采纳,一心要困死刘邦。范增知道项羽不信任自己,一气之下要求告老还乡,项羽同意了。结果,范增在路途发病而亡。 

  范增虽然除掉了,但荥阳的围困并没有解除。城中粮食一天天减少,眼看就要断粮了。刘邦万般无奈,日思夜想突围的办法,陈平也绞尽脑汁。军中上下恐慌,军心日益涣散。 

  一天,陈平看到将军纪信,眼前一亮,一条计谋突然闪现出来。 

  原来,陈平发现纪信长得与刘邦十分相像,尤其是身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这天晚上,陈平首先派出两千多名女子从城东门出去,楚兵一看,连忙四面团围住进行攻击。然后,纪信坐着汉王的车驾也驶出东门,一副汉王的打扮。身边的兵士大喊,"城中已无粮食,汉王请求投降!"楚兵一见,连声欢呼"万岁"庆贺胜利。四周的围兵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城东观看汉王投降。趁着这当儿,刘邦只带了随从几十人从城西门悄悄出去,一路快马加鞭,仓皇而逃。 

  项羽听说刘邦投降,心中大喜。见到纪信,一看不是,便大声喝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已出城去了!"项羽大怒,命手下将纪信活活烧死。 

  由此可见,"金蝉脱壳"实际上是一种分身计、逃遁计,是一种面临僵局、或者对局中占弱势时候的反败为胜之法。在危急存亡之际,生死攸关之时,巧妙运用"金蝉脱壳"之计,往往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在明朝也有一位王守仁,即后世学者所称的"阳明"先生。他当兵部主事的时候,上奏武宗,直言宦官刘瑾之罪,武宗大怒,将他打了五十大板,还贬往贵州做龙场驿丞。龙场驿离京师有万里路远,是荒凉不堪、人少山多的地方。王守仁奉诏,不敢不往,便匆匆起程。行到浙江钱塘江附近,忽然他的仆人来向他报告,说刘瑾已派人追来,要在半路劫杀他,叫他小心防卫。

  王守仁却说:"不必过虑,我料刘瑾不会这样做。"他嘴里虽这么说,心里早有了打算。 

  翌日,那仆人早起,忽发现王守仁失踪了,在枕边捡到一张纸,写了首绝命诗,中有两句:"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知主人一定投江而死,连忙追到江边,只见江水上浮着冠履,命人捞起一看,果是王守仁的东西,不禁放声大哭,因此远近的人都说王守仁已死。负刺杀任务的特务,听见这个消息,又检验过王守仁遗留下的东西,也回去复命。 

  原来这是王守仁的"金蝉脱壳"计,他故布疑阵,掩人耳目,使人相信他已投江而死,自己却换上道袍,跑到福建的武夷山匿居起来。过了一些时候,才悄悄地赶到贵州龙场驿去。 

  金蝉脱壳是破局者为了躲避不利因素时很好的一种谋略。破局之时,个人施行金蝉脱壳之计,其"壳"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像司马绍那样用稀有之物以保全自己;可以像刘邦那样用他人做替身以保全自己;也可以像明代王守仁的那样,把衣物抛在江中,鞋袜脱在岸边作自杀状。一句话,只要能让自己逃脱的壳,都是好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