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语文拓展教学实践

 yhyxd 2010-05-31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至今,中学语文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与之相应,立足课内拓展延伸,课内课外并举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拓展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可以是多角度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广泛吸收多元的文化信息,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只读教科书长大的学生难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正因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何多角度地展开拓展呢?
        1、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
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示例价值,它为学生读、写、说等语文活动提供了示范和例子。教材也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它为学生语言、文学、文化的积累,生活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教学中对课文的作家、背景、内容、主题、写作方法等作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能更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以诗词鉴赏为例。“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涉及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文章诗赋。学生们自小就熟背李白的《静夜思》,也都理解这是一首思乡诗。为什么文人墨客会喜欢选择月亮入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白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通常引发的是离愁别绪、思乡之情。这样再去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自然更能体会诗人情感。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诗句在理解上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读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知道了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自能会心诗人对环境氛围的渲染。
        是否古诗中还有常用的象征性的、隐喻暗示性意象呢?中学阶段接触的古诗文中很多: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梧桐,古诗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流水,常和绵绵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再如,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夕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梅花高洁、坚强、不屈不挠,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人格等。经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中学生初步获得了通过把握诗歌意象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以人物描写为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芦花荡》、《老王》、《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范进中举》、《孔乙己》等课文中都有极其生动典型的人物描写。若将这些描写结合具体语境加以梳理、比较、分析,不难找出人物描写在手法、出现位置、语言表达及修辞等方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再进一步琢磨,会发现透过描写,作者可以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年龄、身份、外貌特征,还可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命运变化、时代变迁,传递作者自身的情感等等。这样的横向拓展,对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更具示范性。 
        以读写训练为例。教材中提供了很多能加以拓展延伸的材料。①仿写。《理想》:也给理想打些比方,模仿着写几句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模仿“雪地捕鸟”的写法,尝试用一系列的动词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②补写。《芦花荡》: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蜡烛》: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艰难掩埋红军战士及胜利后面对红军战士时的心理活动。③续写。《喂——出来》、《范进中举》、《皇帝的新装》、《孔乙己》:展开想象,在符合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特点,语言风格一致的基础上续写下去。④改写。《最后一课》:从小弗郎士的视角转换到韩麦尔先生的视角叙述发生的事。《雨说》《石壕吏》:将诗歌改写成散文。⑤评论。《亲爱的爸爸妈妈》:对那位日本作家言论的看法。《伤仲永》:对成才、天才、勤奋、教育发表自己的观点。《孙权劝学》:吕蒙身上的变化给自己的启示。⑥话题短文。教材提供的话题覆盖了人类友爱、尊重他人、坚强勇敢、乐观向上、宽容理解、团结合作、热爱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发展、追求真理等各方面。……教材所提供的读写训练材料俯拾即是,这些材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沃土。
        2、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锻炼思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为学生作阅读推荐,这样更能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有效性。
        ①推荐同题材作品。学习《斑羚飞渡》,可以推荐阅读《藏羚羊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守望藏羚羊的日子》、《白蝴蝶之恋》、《狼行成双》等,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可以以推荐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等,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母爱。②推荐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加深对该作家的了解。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时,还可介绍《声声慢》及《如梦令》,课外阅读梁衡散文《乱世中的美神》。在比较中学生会对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理想追求有更深入地了解,对她的词在前后期呈现出不同风格也会理解更透彻。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和《列夫•托尔斯泰》,可以推荐学生读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他们会被茨威格笔下的这些人物震撼和激励。③推荐与课文有某种关联的作品。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是关于民风民俗的,不妨推荐学生读读《汪曾祺自选集》,汪老对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对风物人情、习俗民风的写作极富地方特色,是个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兴趣的很不错的切入点。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沈致远的《科学是美丽的》一书中也颇多这方面的内容,作为科学家,他更侧重从科学角度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读读的话可以打开看待世界的另一扇窗。
         3、向生活拓展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向生活(包括现实生活、历史生活、科技生活和大自然)拓展延伸,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也学习了对联知识,不妨请学生在游览本地园林、名迹时,留心记录一下楹联、相关历史掌故,也可考察一下园林布局设计上的匠心之处,和课文内容印证一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来陈从周的《说园》读读,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多一些了解。学习了《真正的英雄》,学生也可以了解一下有关人类航天的理想及实现、发展,搜集一些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太空之旅的资料。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可结合美伊战争,伊朗、朝鲜的核危机,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等局势,更深切理解和平的可贵。学习了《木兰诗》,了解了木兰是一位勤劳勇敢、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根据《木兰诗》改编的卡通片《花木兰》在世界各地上映,为迪斯尼公司赢得了7亿美元的利润。这件事能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其精神的同时是否可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取得双赢?
        4、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材中,社会学科性强的文学作品与文科知识息息相关,自然科学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与理科知识广泛联系。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可结合地理、物候知识讲解。《奇妙的克隆》可以延伸到生物转基因技术的认识。诗歌的学习,通常能借助音乐和美术的感染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化学实验、物理实验其实也是说明文的一大素材。语文教学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可以促进文学的情感领域与科学的知识领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一定要把握好“度”。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无比广阔,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笔者认为,有效的拓展不在于内容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掌握合适的“度” 很重要。 具体说来,就是拓展延伸必须符合一些原则。
        1、立足文本,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何时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把握。对文本的拓展应该是教学的“辅助环节”,必须最有利于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样内涵极其丰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样美点随处可见的课文,带着学生细细咀嚼品味会比急不可耐的延伸有效得多。学生只有潜心于文本,在真切感悟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课文本身的解读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拓展会有何意义。
        2、把握时机,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拓展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展开。①可以采用课前拓展策略。预习课文,搜集作家信息、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②可以采用课堂拓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促使学生对其与课文进行比较、整合,知识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有助于学生更为准确、深入地把解课文。③也可以采用课后拓展策略。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作家、相关题材或相关主题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习的视野。
        3、全面发展,坚持多维度原则。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理念,拓展教学要注意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①知识层面的拓展。一篇课文在知识层面包含的内容通常很多,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作者生平时代到写作背景,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对知识的拓展主要是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侧重于对某些知识进行拓展。如《陋室铭》和《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可引导学生找一些“托物言志”的散文来看,以巩固所学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②语言层面的拓展。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范例,对其中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其表达,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内化、灵活运用。③情感层面的拓展。语文学习不纯粹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传承其文化内涵。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而且要通过拓展将人文熏陶加深,以促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④思维能力的拓展。在教学拓展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遵从认识规律去感知和思考,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联想、想象、多角度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学生更喜欢“读图”的今天,拓展阅读有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
     笔者以为,语文拓展教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的思维由小课堂走入大课堂,积累更扎实丰厚,另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拓展不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教训会是语文拓展教学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勉,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既成为解读文本的智慧启迪课,又成为启发感染学生的人文熏陶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