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乡集(部分)

 低调华丽 2010-06-05
……从一功夫近来如何?当知此段功夫,自然而然,非有强制强行之处。吾徒不明自然之道,妄自调息,不知息不用调,但能将吾心目隐藏气穴,息自调也。但心目所在,须不沾不脱,沾则着于执著,执著气即不顺。脱则近于顽空,顽空气亦无依。唯不沾不脱,乃入佳境。况汝心太窄,遇事不能对境无心,此即一大障碍也。
  要平心静气,不可存速成之心。静坐时,心目凝于气穴,无思无虑,顺其自然,气生自然归于本穴。但能如此,息自匀调,息调则药生,此即不传之密诀。果能依此而行,自然渐入佳境。切切勿忘!
……
何为采药?即神返气自回之说也。采之既久,阳气充足,始得真种发现。采此真种,运行周天,方是作外丹之功用。达摩谓之“二候采牟尼,四候别神功”。如阳动是一候,采归气穴是一候,此谓之二候。药产是一候,采炼是一候,亦曰二候。运周天时,由尾闾上升为一候,至中间沐浴为一候,升至乾顶而下降为一候,降至中间沐浴为一候,故谓之四候。以上八候,能认得切,分得清,由阳生而采,采而归炉。此是调外药,不在六候之中。由药产而采,采而归炉,运行周天,升降沐浴,至于归根复命,余无别事矣。药产则采炼而运周天,随采随运,终至药无可采而止。至此当知止火,以免伤丹。
  夫止火者,即不运周天也。但此时自有景现。阳光三现,即止火景也。从二现止,至三现,若到四现,丹则老矣,切记切记!
……
后天精足,最易漏泄。不善保养,立见乖张。必常常关照,时时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无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气,与神合为一体也。故《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箭破的,毫无剩义矣。
  要知道最简易,除却静观凝神,几无可言。学者对此四字,亦有明白者,亦有糊涂者。明白者,即明白而不能常观照,常凝神,亦与糊涂者等。故道贵实践也。闻而不能行,亦与未闻者何异?
而今而后,总要常观常照,行动如一,坐卧不二。不到一月,自获大效。一部玄功,观为主体,一离乎观,即遇魔矣。故玄奘取经,一遇妖魔,即有观音解救。盖观音者,即静观也。一经正观,万魔即退。观之义大矣哉。《阴符经》云:“机在目”,信然!
……
即观《太上道德经》首章大义,便自了然。如“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八字,已将修身要道,合盘托出。而后学者皆忽略过去,不知真机固在斯矣。然“无欲观妙”,即虚极静笃,无为之妙也。“有欲观窍”,即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神仙不传之秘,即在斯矣。“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阳气发生,万物皆藉之以生。观其复,即是遇此阳生,以神光紧对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亦上所云,有欲观窍之神功也。
  亦不必问其何处是玄关,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凝取既久,神气充足,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有一点勉强,便碍天机矣。
  道原不难,唯守不易耳。故古仙对于筑基一事,非常谨慎。遇机一动,即可起坐,不然当面错过矣。总要随机而应,常自静观,即保精化气之要道。一离了观,火即散矣。火散,炉则寒矣。炉寒,丹则耗矣。能三月不问人事,筑基成矣。
  基成阳缩,此亦必然之势。阳稍有不缩,精未尽化气,仍须炼之,必俟阳缩尽,基始完全成立。此即六通之一,所谓漏气通者是也。得此一通,即入人仙之境。彭祖八百遐龄,不过是道。
……
谁知常常观照为入手要诀?天机在目,目到心亦随之。心目所在,息亦大定。《胎息经》云:“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息定于中,即伏气也。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强使定也。勉强使定,近乎强制,息不能伏。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焉。更须不惊不躁,俟其天机之自动,以神探其动处,识得气根,方是得着玄关。然得无所得,不过煦照之,以免元气外耗耳。一切玄妙皆基于此。唯在配合阴阳,为不传之秘。初以目光煦育气穴,即以神就气也。观照既久,其机发现,我又以神寻觅气根,使动气返回本穴,其神相依,此亦阴阳配合之妙法也。阴阳不合,不生真种,如夫妇不合,不生婴儿,同一理也。
  凝聚既久,神气充足,真种发现,再行周天,自然而然,绝非勉强可为。经所谓三十六、二十四者,虚比也。气周一天,即如人间一日经十二时也。学人苟拘于三百息之句,真不堪教诲也。
……
观久则神与气合,便产真种矣。何谓真种?即生人之情种耳。人何由而生?父精母血之合成,而后始成造化。故学道之士,必先使神气凝合一处,而后始产真种。
  一般假道学、野狐禅到底不知我身中自有造化也。更有流于清静寂灭之徒,动曰放下布袋,得大自在。岂知大道未成,全凭布袋为持身立命之所。成道而后,自有放下布袋之时。岂可混言放下,误千载之学人哉?果从此言,一缕孤魂,将不知飘落何所矣,岂但不能成道耶?
  哈哈!学说原不误人,人不能会其意而强解之,其不败道者几希。如李二曲唱明学庸,以为明德即大道也,其所言亦未见乎朱注之外,便曰《〈四书〉反身录》,人亦趋之若鹜。好奇之士,何其多也。
  如真知道者,力行实践,自能却病。如腹痛,静观片时当立瘳,如遗精,静观数日可立愈。其中实有理在,非空谈也。凡腹疼皆因寒气所致,一静观,则神火下降,温暖其腹。寒不胜热,其疾有不立瘳者乎?况遗精之病,亦由精寒而得,常以神光煦照,寒精尽化为气,其病有不立愈者乎?若腹中神气充足,温温暖暖,自有不可思议之真乐。如孔子蔬食饮水,乐在其中,乃得真乐也。后学不知修身之妙,得些克己之效,便谓我得道矣。岂知克己乃道之初功耳,真正妙处,实不在此。果能得着真乐,见着实效,则饮多不醉,食多不饱,然而不饮不食,亦无饥色也。神满自不思食,非勉强减食者可比也。
  君应常常静观,俗事虽多心不著,俗亦超也。闻君常对人曰:“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然能遵此二语以行,亦可大获效验。服气乃吐故纳新之流,故不能长生。但伏气二字,亦应解释明白。夫伏者藏也,气之呼吸也,非先天祖气也。常以呼吸以口鼻,真人呼吸以胎息。但此胎息,非勉强使之然也,乃自然而然。非知道之士,不明此真机也。
……
神息依恋,腹自温暖。先天祖气,受此煦育而后,始发生焉。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一动,神即觉,丹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此机既动,气亦随之外涌。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即得着气根,便以此处为安乐窝可也。
  神既以此为家,息亦相伴不去。神息既相合,元气受息之吸收,亦自返回本根。二气相接,常自氤氲恍惚,故《入药镜》曰“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即指此也。
……
吾道法天法地,原无隐微,而学者视为难途。傍门小道,非吞津咽液,即去旧纳新,或强行闭气为伏气,或硬自搬运为周天。愈行愈远,愈悟愈迷,行将累及一身,仍不自觉也。吾道以静观为主体,以调合阴阳为作用,总是个自然而然,毫无勉强掺杂其间。行之既易,收功亦巨。而世人每以平淡而忽之,空入宝山,良可悲悯。
  自古至今,同此一道,不过行之有久暂,佰者有浅深也。只是个凝神入气穴,便如日映月窟,造化由是而生,舍利由是而结,仙佛由是而为仙佛,圣贤由是而为圣贤。依诀试行,管教有感所应。惜无此人,为我作榜样耳。奈何奈何!
……
“保精要道,唯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能知此二者之功用,丹无不成。
  况周天火候,乃自然而然。精化为气,自能上升。顺其生机以升之,有何难哉?我故曰:“当升之时,使之降不可也。”
……
丹经每谓周天必数三百六十息,方足一周之数,余谓但行一周,即足三百六十之数。譬如此钟大针,能统一周即是十二点钟。何必再数分秒,徒劳神思乎!
  至中间三十六、二十四等说,均是设辞,并非令学者遇阳生时,真数三十六;遇阴降时,真数二十四也。
  气自尾闯上升绝顶,因其升,故曰阳;自绝顶下降坤腹,因其降,故曰阴。其实只一物耳。至换卦抽爻,亦是此义,不过虚比,安有爻象之可言哉?
……
调药是最初一步,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句。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一。但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非必神入气穴,始能神气相抱而为一,而后始有真种发生。即如夫妇交媾,男精女血结成胎基,同此一理。
……
况道在实修,性须妙悟。炼精最为紧要,调息亦属切争。精不炼不固,息不调不定。然精何以炼?息息归根,炼精之妙决也。息何以调?绵绵不绝,调息之要也。息息归根,非强制也,神凝气穴,息自归根。绵绵不绝,非有意也,心息相依,息自绵绵。如北辰坐镇中央,众星环拱,推使之然?乃自然之妙运也。后之昧于道者,妄言文火武火,使天下后世,如坠五里雾中。岂知火候久已言明,唯学者探深务远,未能穷究实验,故至今仍渺茫也。《道德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此文火也;“常有欲以观其窍”,此武火也。无欲观妙,妙中有妙;有欲观窍,窍中有窍。识得妙窍,便是得道。得其窍妙,呵呵一笑。
……
炼丹之士,以睡魔为第一关头。须知此魔乃我之阴气,阴多则睡,阳多则醒。坐则人于睡乡,非丹家所宜。能打破此关,余无难事矣。然非不令寝眠,唯静坐时,最忌昏沉,故丹经云:“运罢河车君再睡”,观此可知矣。
  但此睡魔伏制自有善方,每于静些时,凝我微细之神于气穴。心目所在,坦坦然然,唯当此理欲相争,不能无妄念发生。但念一生,即以朗朗性光照之,亦自随生随灭。每一生一照,一照一灭,使生无所生,照无所照,则睡魔无所用力,始获入大静。入得大静,始能见得真动。见得真动,始可采运周天。到时神而明之,自能入妙。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