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日报

 昵称955772 2010-06-06



    ●主持人:本报记者 诸巍

    ●嘉宾: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

   新闻背景:杨叔子院士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作为一个机械方面的工科专家,他却一再大力倡导大学人文教育。从1998年起,他就规定他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都要背《老子》,否则不给答辩资格,1999年又增加了背诵《论语》前六至七篇的要求,一时间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的不少争论。理工科学生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文素养?这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能有怎样的帮助?文科学生又该学多少理科知识……近日,杨叔子院士应上海交通大学之邀举行报告会,记者有幸就这些问题,与老先生近距离交流。
  主持人:有报道说,您是在自己花一年时间细读《老子》后,才要求您的研究生背诵《老子》的,您认为是个人喜好使您作出了这个决定,还是在这背后有必然的规律性?
  杨叔子:2001年第9期的《科技导报》上登了篇介绍美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情况的文章,按理说,这是篇地地道道的实用主义文章,但它的标题是这么讲的:“文科———一切学习的基础。”也许这是一种巧合,但至少说明东西方都开始重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所谓“科学人文,和而不同”,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理化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人文学科的轻视和忽略,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阻碍,需要着力认识与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东西方会不约而同地重视人文对于科学的重要作用,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功效?
  杨叔子:我想先举个例子,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率先向全世界招聘所长,一个美籍华人科学家蒲慕明先生最后应聘成功了。因为这是中科院100多个研究所中的第一个外籍所长,所以备受关注。2001年2月1日《科技日报》刊登了对他的采访,他当时说了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劝科学家多读读书,尤其是人文书籍,因为科学家的想象力主要来源于人文,而不是来源于科学。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渴求,对墨守成规的大胆打破,才真的是科学进步最大的动力,尤其是在原创性上更是如此。科学的逻辑体系是严密的,但也是死板的,它的起点在于前提,所有的结论都来源于这个前提,但是开放而活跃的人文思维却能够突破原来的前提,展示出意想不到的前景。爱因斯坦就说过“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直觉”。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科学家斯佩里1982年发现,掌管人文形象思维的右脑的记忆量是掌管逻辑思维的左脑的百万倍。后来日本科学家春山茂雄又发现,人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右脑,原创性的源泉在右脑。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开发右脑极为迫切,而这正同人文文化活动有关。
  主持人:也许,仅仅从激励创新的角度来理解人文对于科学的巨大作用,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从人类自身发展看,它是否还有更深远的影响?
  杨叔子:问得非常好!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但却不能指引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既包括研究的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美国有个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他在1999年写了本书———《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他在中文版序言中忧心忡忡地说,“科学技术给人类送来了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潜在的毁灭性的后果”。今天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个生物学家说,“人类彻底揭开生命奥秘的时候,也是人类彻底灭亡之时”,这并不是绝对的危言耸听。人类必须用崇高的人文素养给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个正确方向,人应变得更富有责任感,使负责任的科学家更有勇气去挑战邪恶的科学怪人。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人:有人提出疑问,说杨院士倡导理工科学生亲近人文,那么对于文科生来说,他们是否也应学习必要的理工知识呢?
  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强调大学人文教育,并不是说重文轻理,而是因为现在重理轻文的势头太重,不得不多强调人文的重要性。其实,科学解决不了方向问题,这要靠人文来解决,但人文也无法解决自身基础是否正确的问题,必须靠科学来帮忙。我听说过一个事情,在沙漠地区进行绿化是好事,然而过去有些地方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长,可没多久水被吸尽,树全死了,搞得环境比绿化前还糟,这就是好心办坏事。以前,我们在大跃进时候犯的错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我看来,科学为人文奠定了正确的基础,人文为科学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两者并行不悖,同等重要,必须同时成为今日“大学之道”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