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士用科学讲文学

 zhb学习阅览室 2020-08-14

20年前,有一场演讲让我受益匪浅,且至今难忘。我记得那场演讲的时间是2000年12月18日上午。

当时我是作为湖北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在湖北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其间,培训机构的领导得到消息说,杨叔子院士有一个演讲将在湖北省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便和组织者联系。于是我们也就有了去聆听杨院士的演讲的机会。

杨叔子,1933年出生,江西湖口县人,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杨叔子于1956年毕业于华中T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曾担任武汉地区的著名高校华中理工大学(前身为华中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院校合并后为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杨叔子院士虽然是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但是非常重视人文教育,特别是非常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这些学员都是中学语文老师,这又让我们对这位著名的院士产生了许多亲近感和崇拜感。

这天早晨,我们很早就吃了早饭,然后乘车到达湖北省图书馆的报告厅会场。我们生平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中科院院士,而且也是笫一次聆听院士的演讲,大家都对这个讲座有很大的期待,心情非常激动。我们走进会场,看到会场的会标是:中华诗词演讲会暨《晓春诗选》捐赠仪式。这次会议所谓的“捐赠”是次要内容,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杨叔子院士的主题演讲。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晓春是何许人也,但是推测可能不是一位专业诗人,而是一位业余作者,他的主业应该是党政部门的领导工作。

后来我了解到晓春即徐晓春(1934-2017),湖北省罗田县人,1993年至1998年,担任湖北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五、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省委委员。

其实,徐晓春晚年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务,2004年和2008年,在湖北省诗词学会第四、第五届会员代表会上,他当选为湖北省诗词学会的会长,而杨叔子院士则是该学会的名誉会长;同时徐晓春还长期担任《湖北诗词》杂志的主编。

我们走进会场的时候,主席台上已经坐满了人,主席台下边也有许多人。但是会场的后边还空出一大片,想必是特地为我们留出的座位。捐赠仪式完毕后,主持人宣布由杨叔子院士做主题演讲。

我记得杨叔子院士开始演讲的时候,先是当场读了他当时为《晓春诗选》所傲的一首诗,开头两句是“从政从文五十春,政事文存任人评”,最后一句是“两袖清风众仰钦”,第三句我没有来得及记全,只剩下“窗前瞩目”四个字,杨院士说话太快,要全记下来还得要有比较快的书写速度。说完这些,杨叔子院士就开始谈中国文化的伟大和它的独特性。他说,古埃及文化中断了,印度文化中断了,但是只有我们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文化是伟大的,而中华诗词则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明珠。

这是开场白,接着杨叔子院士进入演讲的主题: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的问题。他首先强调人文的重要性,其关系到民族的存亡,社会的进退,个人人格的高低,个人的智愚,行为的文野,事业的成败;然后则论述科学与人文的相通相融。

他认为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求是、求真,而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科学与人文的相通相融才能构成正确的追求目标,才能形成正确的客观基础,才能构成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他特别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逻辑是证明对不对的问题,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灵感、颖悟则属于形象思维,属于人文化的范畴。科学工作者已经具备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有很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则能够在科学创新的领域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杨叔子院士在讲话当中真正做到了将科学技术和人文情怀合二为一,他讲到了人的大脑与思维的关系。他说,人的左脑主要是管逻辑思维,而人的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开发右脑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目标,因为右脑是左脑容量的几百万倍,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开发右脑。

他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文学艺术作品,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如,他对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做这样的分析——物体的长度和光谱的长度巧妙结合便会产生“紫烟”的视觉效果等。

杨叔子院士在主题演讲的最后又联系到了诗歌创作。他说,诗歌写得准不准确,这与科学性有关,能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人文化的问题。“字少、式合、韵美、情真”,这才是美的诗词。他的演讲内容丰富,新意迭出,生动形象,非常吸引人,激起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杨叔子院士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而他在人文领域的建树也是令人瞩目的。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除了他对国家、对事业的热烈的爱,自己过人的禀赋之外,还在于他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型的,而是复合型的。也就是说他不仅有深厚的理工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而且在人文学科方面也有很深的积累,让很多人文科学工作者也感到自叹弗如。这正如飞鸟单翼不能奋飞,而双翼配合,才能够“鲲鹏展翅九万里”!

我們知道,杨叔子院士当时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时候,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他的提议下,一个高等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决定诞生了:凡属华中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无论是硕士生、博士生,还是本科生,都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合格者不颁发学位证书。

杨叔子院士在这次会议上所演讲的内容,还在不同的场合讲过,最后经过整理,他的论文《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后来著名的文摘刊物《新华文摘》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此后,许多著名高校也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由此发端,并迅速席卷全国,清华、北大、南开等名校纷纷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潮。

作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杨叔子院士非常重视诗歌文化的教育,有人称之为“当代诗教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与开拓者”。他在《科学人文相融,爱国与创新与共》一文中指出:“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他在《文化·人文·教育·诗教》一文中对诗教文化有一段精彩论述:“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我国所谓的诗教,主要就是通过中华诗词而进行的人文文化教育。”

他特别强调人文教育中的“诗性智慧”,这种所谓的“诗性智慧”实际上是创新的源泉,诗性智慧发挥着其对文化发展、教育理念、诗词艺术、诗词研究、诗词评论与诗教育人的基础作用。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1990年,华中理工大学成立了一个传统诗词创作的团体——瑜珈诗社,杨叔子院士是诗社的主要成员之一,旧体诗词创作颇丰。

2010年5月23日,瑜珈诗社成立20周年庆典暨国学研究院中华诗词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时任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的徐晓春亲临大会祝贺,并且在大会上做了讲话,他说:“事实证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诗词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具有很大作用。……希望瑜珈诗社充分发挥中华诗词'立德、励志、怡情、育美、启智、创新的教化功能,推动诗词进高校,实现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而贡献力量!”

从这段讲话当中可以看出,徐晓春和杨叔子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他们对于诗教的观念应该是相同或者接近的吧。

孙守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