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是子静坐法

 龙翔九天的图书 2010-06-14

简     

   本篇为近代著名学者蒋维乔创立的著名静坐功法。蒋维乔,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人,于佛学深有造谐。他创导的这套静坐功,以天台系的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为基础,在气功的诱导入静和呼吸法上独具特色。蒋先生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时期患肺结核咯血,经练气功而治愈,此套静坐法可以说是他气功实践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功法。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

 

学习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之前,首先应该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

(一)调饮食——人身臂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然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和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叫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得不安宁。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使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所以饮食需调匀。

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有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就即停止。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

又食物不能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凡在吃饮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调睡眠——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体力。睡眠乃是最彻底的休息。常人睡眠以八小时为度,过多就要使精神困昧,于静坐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三)调身——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调身在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应力求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好,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

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先安置两脚,若用趺动(双盘),就把左脚小腿曲屈加右股上,令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曲屈加于左股,使两脚底向上,这时两股交叉成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倚斜,这是最正确的姿势。然年龄稍长的人恐学不来,则可改用半趺(单盘),单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脚小腿牵加于左股上面。如果单盘也不能做到,可把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可。

其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接着开口吐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清气呼浊气三次至七次。吸气毕,即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直至足心而止。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四)调息——气体经鼻出入,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呼吸有下列四种相:

1、喉头呼吸——普通的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得旺盛;

2、胸式呼吸——这比较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能做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

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感觉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向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听不到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相;

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

学者在平时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须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调息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

坐毕收功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平时常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五)调心——人自有生以来,一直用脑想事,念头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功夫,就在能否调伏杂念。人在未入坐前除卧以外,就是行与往,应该先对这行和住二项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要心意平和,集中,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杂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通病。治散乱的病,应当把一切放下,看我的躯体也是外物,不去睬它,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可把这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大抵晚间静坐,因白天劳倦,易入昏沉,早晨入坐,就可避免。此外,也可用前面数息方法,从一到十,数得不乱,久久习熟,心与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两病都可避免。这是坐时调心的方法。坐毕,也要随时留意,勿再胡思乱想,这是坐后调心的方法。

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为文字记述便利起见,乃分作三节,读者应该善于领会,切勿逐节分割去做。

                                                     

 

止观法门

 

静坐时,身体四肢安放妥当,呼吸调匀,但只是这个心最难调伏。人们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来,放在腔子里,真不是容易的事。这时应该耐心练习止观法门。学者对前面的调和功夫,做得有点成效以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就是调和功夫没有得到成效,一直学习止观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们的心念停止下来。心念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样下手呢?我们要猿猴停止活动,只有把它系缚在木桩上面,它就不能乱跳了。

“系缘止”——修止的第一步,叫“系缘止”。心念活动必定有个对象,不是想一件事体,就是想一样东西,这依附的事物,叫做缘;心念忽想甲,忽想乙,忽想丙、丁等,叫做“攀缘”。我们把这个心念系在一处,比如锁系住猿猴,所以叫做“系缘止”。

这个止法有好几种,今就通常适用的的举出二种:1、系心鼻端——把一切杂念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那里来,出不见它从那里去,久而久之,杂念就慢慢地安事实上下来;2、系心脐下——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毛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杂念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

“制心止”——学习系缘止稍微有点纯熟,就可进修“制心止”。什么是制心止呢?前面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下手,而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体真止”——再进一步,要修“体真止”,比制心止更高。前面两法,还是修止的预备工作,此法才是真正的修止。什么叫做真止呢?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仔细体会心中所想的事物,倏忽都会过去,不必去想它,这样所有杂念,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会止息。没有杂念,就是真实,心止于止,故叫它体真止。

练体真止时,应在静坐中追寻杂念的源头,并闭目返观自身,自幼而壮,而老,而死,细胞的新陈代谢刻刻变迁,刹那不停,这是自然规律,我们自己也把握不住;又返观我的心念,念念迁流,过去的念已谢,现在的念不停,未来的念没到,究竟可以把握住那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杂念一生一灭不止,练功时都应停止,杂念停止,那就是真实境界。

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做散乱。散乱是心向上浮,治散乱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做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观。观不是向外观,是闭目返观自心,也有三种,介绍如下。

空观——观宇宙中间一切一切的事物,大至世界山河,小至我的身心,都刻刻在那里变化,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提起这心,观这空相,叫做“空观”。

假观——空观练习稍久,入坐后再看这心,念头起外,每一念头必有一种对象,对象不是一事,就是一物。世间的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今姑举一例:如五谷种子能够生芽,是内因,水土能够养育种子,是外缘,若把种子藏在仓里,不去播种,就永不能够生芽,因为只有内因,缺乏外缘,因缘不凑合之故。又如有田土,有水利,你若不去下种,也永不能够生芽,因为只有外缘,缺乏内因,因缘也不凑合之故。凡世间的事物,都是因凑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我们心中念头的起落,也是如止,丝毫不可执着,如此观察,叫做“假观”。

中观——从相对方面看来,空观是属于无的一边,假观是属于有的一边,功夫到此地步,还不算完全,应该再为精进。观空时不去执空,观假时不去执着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天依天着,洞然光明,这叫做“中观”。

上述止观法门,表面好像有些区别,实则不过在修持时修心的运用方向或有时偏于止,或有时偏于观罢了。克实说来,就是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止时决不能离开观,时也决不能离开止。学者切勿拘泥文字,应该随时活用为要。

 

六妙法门

 

上面讲过的静坐调和功夫,虽然把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并说,仍偏重在身的方面;止观法门则偏重在心的方面;本节“六妙法门”则着重在息的方面。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不来,那时身体便是一个死物,神经不能再有反射作用,心也死了,生命就此完结。

六妙法门专教人在这个息上用功,是静坐彻经的方法。学者修习止观以后,进修这个法固然可以,就是不修习止观,一直学这法门,当然也是可以的。

六妙法门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什么叫数呢?就是数息。数有二种:(一)修数——学者入坐后,应先调和气息,不涩不滑,极其安祥,徐徐而数,从一数至十,或数出息,或数入息,听各人的便,但不应出入都数;心注在数,勿令驰散,若数不到十,心忽他想,应该赶快收回,从一重新数起,这叫“修数”;(二)证数——数息日久渐渐纯熟,从一到十,自然不乱,出息入息,极其轻微,这时觉得用不着,这叫“证数”。

——就是随息,此后应该舍“数”修“随”,随也有二种:(一)修随——舍掉前面数法,一心跟随处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这叫“修随”;(二)证随——心既渐细,觉息的长短可以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静,这叫“证随”。久而久之,又觉得随息还是嫌粗,应该舍“随”修“止”。

——就是止息。止也有两种:(一)修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二)证止——修止么后,忽然觉得全身好像没有,泯然入定。这叫“证止”。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仍须用心来观照息,令它明了,不着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就是观息。观也有两种:(一)修观——这时于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二)证观——观久,心眼开明,彻见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这叫“证观”。此处止、观两法,虽然与前节的止观名字相同,而含意略异,因为上面所说止观是从心下手的,这里的止观是从息下手的。修观既久,应该修“还”。

——就是还息。还也有两种:(一)修还——我们既然用心来观照这息,就有能观的心智,所观的息境。境与智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还归于心的本源。(二)证还——这能观的心智是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须知心的生来来好比水上起波,波平方见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灭,一如波浪,除去杂念,才能见到真心。真心本自息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这叫“证还”。既证巳,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净”。

——就是净息。净也有两种:(一)修净——一心清净,不起分别,这叫做“修净”;(二)证净——心如止水,杂念全无,真心显露,也不是妄想以外另有个真心,要知没有杂念就是真,犹如波平就是水一样,这叫“证净”。

以上六妙法门,数与随为前功,止与观为正功,还与净为练功的结果。

因此,六门中间,以止为主,观只是帮助这个止,叫它了了明明,然后能够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生命与呼吸

 

凡是一个人,从呱呱堕地开始,就必需呼吸,可见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也就有生命,这两者的关系,正像形影的不能分离一样。

掌握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肺部能够一张一缩,缩的时候,把身体的浊气(二氧化碳),从鼻孔里呼出来,张的时候,把新鲜空气(氧气)从鼻孔里吸进去,这样一呼一吸,叫做鼻息。这种呼吸,生理学上称它为外呼吸。肺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给予血液,同时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在肺里面完成气体的交换。

另外,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从心脏发动,由动脉管将动脉血输出,把从肺里吸收来的氧气运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分配给全身的各部分组织,又接受各部分组织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成为静脉血,由静脉管输回心脏,再由肺动脉输送到肺部,释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成为动脉血,由肺静脉输回心脉,如此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生理学上把人体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因此,呼吸的主要功能,即在于保证身体内氧的供给,并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人体里面这种有规律的、有条不紊的呼吸运动,必需很多器官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高级神经中枢和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呼吸对人们生命的关系如此密切,道理十分明显。然而一般人往往只以为维持生命最需要的是饮食,不饮不食,就要饥渴,甚至死亡,却不知道呼吸比饮食更加迫切。人们若断了饮食,可以活几天,若一旦闭塞口鼻,断绝呼吸,只要几分钟就会死亡。这就是呼吸比饮食更重要的证据。但是,由于人们要得饮食,必需得用金钱去买,而空气则可任意在大自然中随时取得,不费一些劳力和金钱。所以,人们相对地只知饮食的需求,而忘却呼吸的重要了。

 

疾病的来源

 

人生在世,不论男女老少,都可能遭到疾病。疾病的原因有内伤和外因两种:内伤是脏腑不调和,或者内脏器官局部有损害;外因是气候的变化(风、寒、暑、湿、燥、火)。然不论内伤和外因,都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影响内外呼吸的气体交换,所以就容易生病。

应该说明,疾病的来源当然有不能简单地用内伤外因来概括一切,即使是内伤外因,也还应该注意环境的因素。总之,如果能在平时小心预防,比病起以后去求医治疗,要好得多。

 

疾病的预防

现在大家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都有相当的认识和重视,这对于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作用。然而,我国自古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却有它独到之处,它的微妙,也就是针对呼吸着手。

人们一般的活动不外四种:一种叫做“行”,也就是下肢的行动;一种叫做“住”,也就是立定在那里;一种叫做“坐”,也就是依靠坐位固定肌肉;一种叫做“卧”,也就是卧倒身肌肉放松。但是练习呼吸以坐的时候最相宜。因为行、住时,和身体和精神不容易安定,卧时身体和精神又易于昏沉,只有坐时既安静又不易发生昏沉,所以通常称之为“静坐”。这种静坐在我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之久,其主要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可以防病,有病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地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

 

静坐的方法

身体的姿势

(一)两脚怎样安放:少年筋骨柔软,可用“双盘膝”,就是把左小腿盘上,加在左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小腿盘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好像三角形,这叫做“双盘膝”。它的好处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在坐垫上,坐的姿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但这种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习,中年以上的人,学起来更难,所以不必勉强。

其次是“单盘膝”:坐时把左脚小腿盘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就得了。这比双盘膝容易更多,它的缺点,是左膝盖不能够紧贴坐垫,入坐稍久,身体要向左边歪斜;只要你自己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

倘若老年人连单盘膝也做不到,也可以把脚盘在两小腿下面,这叫“自然盘膝”。不过两膝盖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应随时注意改正。另外,两腿有毛病的人,连向下盘也做不到,也可把两脚垂下平坐,但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上,叫做“四肢团结”,或两脚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90度直角,这叫做“端坐式”。

初学盘腿时,入坐时间略久,必感觉两脚麻木。此时,可以徐徐放开,等到不麻时再盘,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二)两手怎么安放:两手臂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贴近小腹脐前部。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面,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

(三)头颈、面孔、眼睛、嘴巴: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微闭,嘴巴也要闭合,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腭。

(四)卧式:上文说到的行、住、坐、卧,是人们举止的四种威仪,都可以用习静的功夫。当然,行时习静为最难,住时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时做不到。坐时行功最合标准,所以把它作为主要的练习方法。卧时虽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时,就不防以卧式来代替。

卧式如人们睡卧一样,有仰卧、侧卧两种。仰卧姿势与平常仰卧一样,叫“仰卧式”,但应将头、肩等部略垫高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姿势的要求同前述。

至于侧卧,虽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当以右侧卧为宜。因左侧卧,使心脏受压迫,不是顶好;右侧卧时对耳、目、口、鼻等姿势的要求也同前述,但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应比下面的腿稍弯曲些,使之达到最舒适的程度,自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就很自然地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后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地伸出,掌心向下,轻轻放于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开,放于头畔枕上,距离头部少许,离头远近可依是否觉得顶舒适为准。这个2个法叫“侧卧式”。在功夫上有个名字,叫做“狮子王卧法”。

 

精神的集中

 

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初学的人,对这种工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稍钟停止,所以说妄念如“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工夫,就是要能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在平常行动和做事的时候,时刻当心,不要乱想。

静坐的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逐渐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垂窒时可目观鼻准,叫做“视鼻端白”。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必须自然闭合,当口津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亦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不少的帮助。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仍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势亦如前述,而最重要的,仍在于“意守下丹田”。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句最紧要的话,就是要请读者记住下一原则: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没有流弊,所以读者但择哪一种方法在实地练习时经常觉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种方法对他最为合宜。

初学静坐的人,常常说:“我没有学习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入坐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的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时因和外面环境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是一种初步的自我感觉,能够从这下手,返观自心,追索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练习久了,它自然渐渐会减少,不必怕它。

初学的人,又有两种现象: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在打瞌睡。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练习的时日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出现昏沉,这是学静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一心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一般说来,人们因为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起入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呼吸的练习

上面说到人们生命的维持需要呼吸,呼吸习静法就是对准呼吸下手,故呼吸的练习很重要,应该详细谈谈。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浅,不能尽肺部张缩的力量,因此也不能充分吸入氧气吐出炭酸气,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这里举出练习方法如下。

(一)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到出入的声音。

(二)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使它达到小腹,但要完全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调息的目的。

(三)人们胸中,在肺的下部,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做膈肌)。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觉得胸中气闷,这是因为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推动的方法,是在吸气时候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吸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膈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地运动会使膈肌灵活,于是觉得胸部空松,就不气闷了。

(四)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至此滞留,呼吸的气,逐渐深长,达到小腹,腹部就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瘀血疏通出去达于四肢。

(五)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为什么呢?因为鼻子是专可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鼻毛,可以阻止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时候,把嘴张开,一则妨碍鼻子的功能,二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所以不但静坐时候要闭口,在日常活动时,也以闭口为宜。

 

治病与防病的功效

这个方法,对于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说不尽的。大凡慢性的内症,药物所不能治疗的,此法呆能奏效。如今不说空话,举出实例:如我本人,少年患严重的肺病,没有方药可以医治,就用这法,根本治好。我在1914年写成“因是子静坐法”,出版以后,销行数十万册,其中直接间接依照我的方法治好痼疾的人;不知有多少,大概我都不认识他们,然而与我通信讨论的人极多,可异从前国为俗务繁忙,不能把问答的信件一一录下,甚觉可惜。

我现在虽然已经83岁了,尚能耳聪目明,手轻脚健,终年没有疾病。近数年来,也很少伤风感冒,碰到气候突变或阴雨潮湿的时候亦无不快之感,这是我本身对呼吸习静治病防病的体验。

 

动与静应兼修

 

古时之养生法,本有外功与内功两种。外功着重身体的运动,例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都是:如专门呼吸习静,不使身体活动是会有偏差的,所以必须兼习外功。外功以八段锦最简单,太极拳比较复杂,如果没有功夫去学,每天做广播操也可。内功有许多种类,然总离不了呼吸习静,因为呼吸习静是内功的基础。

我从前所写的静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一个缺点。我练习太极拳二十余年,近来仔细体验,知道它对呼吸习静大有帮助,所以动与静兼修,不可偏废,单修外功,不修内功,也不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