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与思考”的话题,举不胜举。文学上,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品《百年孤独》,到近代中国国学大师梁漱冥的《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另外还有当代蒋勋所著《孤独六讲》,深入探讨孤独的美学;民间里,更是有无数的关于身心孤独的言论或思考,张楚曾经的一张专辑是《孤独的人是可耻 查看原文 (人文)
来自:商业哲学评论 蔡子方发表 上榜于昨天
关于“孤独与思考”的话题,举不胜举。文学上,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品《百年孤独》,到近代中国国学大师梁漱冥的《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另外还有当代蒋勋所著《孤独六讲》,深入探讨孤独的美学;民间里,更是有无数的关于身心孤独的言论或思考,张楚曾经的一张专辑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是正在过去的一代人被人文边缘化的抗议呼声,而伴随经济腾飞诞生的所谓“独一代”、“独二代”们,也在历史裂痕与物质社会之间寻找意识的共鸣。 这其实是个挺造作的开篇,但我相信,它很符合相当一部分人的要求。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尤其通过网路,唯一的桥梁。但是,当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不畅时,往往需要借用共知现象,引经据典就是其一,就像开篇所言。当然,不排除这也是我们考察某个作者某段文字权威程度可信程度的需求,毕竟常态下,拥有更大阅读量的人,似乎会让人更容易信服。 因此,我也想着希望能在博客当中引述更多的前人观点,同时从访问的流量来看,观点性的文章更易于取悦读者,但这并非我的初衷。 有一篇文章的内容可以借来表达我的初衷,请看:
这是一篇名为《孤独是思考的开始》的文章,发表于《21世纪经济评论》,链接点击这里。 思维没有终点,人生螺旋上升,这是我一贯的看法,所以,当我觉得有必要提升一下博客的访问量时,会适当抽些时间撰些观点鲜明的结果性文字,然后就看着转载不断。说实话,这本身对我毫无益处。 但话说回来,对于作为读者的你呢? 大抵我们都没有太多的时间阅读他人的思维过程,换作是我,其实也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情,每个人从来到世间,经历了学堂与社会的改造,不以优秀程度论,其实都有认知事物或现象的逻辑体系或流程。在我们未曾想过自己的体系或流程有什么问题时,我们大多不会刻意去对它进行改造,何况改造的过程极其痛苦,而且是越往深处越痛苦,以致于深入到你的价值观改造。 所以,先前左岸提议我把思考的体系与博客的主旨什么的作一系统阐述。关于思维的,已借麦肯锡的体系进行阐述,关于主旨的,也在不少的行文当中零散阐述。而今天再补充的一点内容,则是关于思考的目的。 目的决定方向,方向决定过程。其实,思考的目的与方式,二者紧密相关。方式在前,目的在后。 方式作何解?是系统思维、还是线性思维;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亦或兼具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是批判性思维、还是经验性思维或其它。这些都是思考方式,只是角度不一。 得,还是得对思考方式作一个精确的定义:思考方式是以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为认知前提,对外界的新事物或新现象作出的刺激或反应,而这个刺激或反应可解读为借助上述方式之一、或者是综合上述各种方式,进行分解、判断、重组之后,融入自我的认知体系当中,或成为原认知体系的新节点,或成为巩固认知体系原节点的认知。 目的作何解?认知是行为,任何行为总有其目的。思考的目的又是什么?古老的马斯诺理论已经对人的需求层次作了完整的注脚,人类任意认知的需求,都离不开这五个层次的目的。对照下图,我们可以从自己阅读的内容偏重,反推自己对于这五类需求的需求程度。阅读其实只是我们获知外界的途径之一,这里只作为举例,事实上我们可以用“注意力分配”这个词来整体形容自己对外界信息获取的权重特征。
借助这个图,再结合当前我们共同生长的环境,我们很容易得出“注意力分配”的一些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几下几种人,他们的注意力分配各不相同:
最不被孤独感所侵害的对象,是第一类人,但不代表他们不会有孤独的一天,比如众叛亲离。最深感孤独却又有可能反而享受孤独的,是第三类人,他们孤独因为没人能够对话,同时又是因为能够俯视众生、且能安然入定而享受孤独。最受孤独侵蚀的,是第二类人,他们需要时刻把握出世与入世的度,会因某次不小心湿鞋而备受煎熬,也会因屡次湿鞋而放低底线,但又全然没有第一类人的无畏与第三类人的豁达。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无数人通过文字的孤独“呻吟”,借助文学作品其实只是在找对话或求证,但这又有何用?千万莫中了文学的毒,当代纯文学的底蕴在中国已不覆存在,除了批判文学仍可少量出彩之外。何况,有许多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纯文人可以洞悉得全。有病可以呻吟,但切莫消极呻吟。 最后,孤独且快乐着,是一种境界。 —————–全文完—————- (Bty,唯美语言与逻辑严谨之间,我会选择后者,当然,希望尽可能兼而有之,有人说数学、管理学是一门艺术,也有人说php语言是一门艺术,其实,逻辑也是一门艺术。我希望用中观、理性而严谨的逻辑,通过还不算很蹩脚的语言表达,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观点进行判断,撕开现实的一道道口子,这也正是本博客的独特之处。只是,阅读文字的朋友,要么是能共鸣之人,要么是未梳理价值体系却又希望梳理之人。对前者,咱们有着共同的意会,哪怕是痛并快乐着;对于后者,还请做好返身入世的准备,每个人一生承受的精神压力各异,越具洞悉越是沉重,如何把它转为生命可承受范畴,将会是相当漫长的痛苦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