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 制度
|
朝代
|
名称等次
|
程序
|
举行时间
|
科目内容
|
任用
|
利弊得失
|
察 举 制
|
西汉
|
孝廉
|
岁举
|
每年一次
|
举孝、察廉
|
孝廉多在郎署供职,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秀才(茂材)多为地方县令。贤良方正依对策情况,在地方任守相,在中央可任博士、大夫、列卿。
|
选举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为大官僚把持,形成门生故吏集团。
|
秀才
|
诏举
|
不定期举行
|
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
东汉
|
孝廉
|
岁举
|
每年一次
|
举孝、察廉。
|
茂材(秀才)
|
贤良方正
|
诏举
|
不定期
|
|
九 品 中 正 制
|
魏晋 南北朝
|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
郡中正品评郡内士子,定九品,呈送州。州中正审核士子评定,送吏部待用。
|
中正品第每三年品评更定一次。
|
品评士人依据其家世资历和士人的行能。
|
依据品第授官。品高则官高,品第则官低。
|
初,由于政府坚持“贤有识鉴”标准,中正官能认真品评人物,起到积极的选举人才的作用,但最终形成重家世、轻才德的风气,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形成门阀政治。
|
科 举 制
|
隋、唐
|
常举
|
举人(头名解元)
|
国子监试
|
每年春天
|
明经科试儒家经学;进士科试诗、赋和时务策。
|
举人可以参加试官,后可转正,任州县正职官或授教职。
|
|
府试州试
|
每年秋天
|
进士(头名状元,分甲第和乙第)
|
省试、殿试(武则天始)
|
每年正月
|
进士经过铨选任官,始以秀才科为贵,后代以进士科。按甲第、乙第授官。
|
制举
|
举人
|
荐举
|
时间不定
|
以试策为主,重在政治见识,辅以文学。
|
高等由中书、门下直接授官,次等给予出身,等待铨选。
|
头名敕头
|
|
五代 、 辽 、 宋 、 金
|
常举
|
举人(头名解元)
|
国子监试、府试、州试
|
每年秋季
|
经学、文学并重。理学在经学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
任府、州官或任教职。
|
科举制打破门第观念,在较广的范围内,依据国家需要选拔各地的优秀人才;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它越来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
头名省元,亦名会元
|
省试(金称会试)
|
解送试后第二年正月或二月
|
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殿试
|
省试后,一般在三月
|
诗、赋制策。
|
进士及第直接授官。
|
制举
|
举人
|
荐举
|
时间不定
|
以制策为主,兼以经义。
|
士人授官;官吏升迁。
|
头名敕头
|
廷试
|
元
|
举人(头名解元)
|
乡试
|
每年秋天
|
试经义和制策
|
考中进士有作官资格,蒙古人授六品官;色目人授七品官;汉人授官从七品。
|
|
贡生(头名会元)
|
会试
|
乡试的第二年二月
|
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殿试
|
会试的次月
|
明
|
秀才(头名案首)
|
县试、府试、院试
|
每年一次
|
以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
|
国子监生经特许任低级官员。
|
举人(头名解元)
|
乡试
|
子、卯、午、酉年秋天
|
贡生、举人或授以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职官,或就教职。贡士官职略高。
|
贡生(头名会元)
|
会试
|
乡试的次年春天
|
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
殿试
|
会试的次月
|
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
|
一甲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探花、榜眼授编修。二、三甲授御史、给事中、县令等官(正七品))。
|
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科举制弊端更多,最后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
|
清
|
常科
|
秀才(头名案首)
|
县试 府试 院试
|
每年一次
|
以四书五经为主。
|
秀才无资格授官
|
举人(头名解元)
|
乡试
|
子、卯、午、酉年秋天
|
举人、贡士做知县或教官,考取学校教职后亦可议叙官职。
|
贡生(头名会元)
|
会试
|
乡试的次年春天
|
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
殿试
|
会试的次月
|
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
|
一甲授翰林院庶吉士;二、三甲授御史或县令等官(正七品)。
|
特科
|
博学鸿儒、孝廉方正、经济特科
|
殿试
|
不定期举行
|
试以时务,经济策略等。
|
授予翰林院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