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夫子的武功

 高原骄子 2010-06-24
孔夫子的武功
发布时间:2007-11-6 12:17:46

如果你穿越时空隧道,到达二千五百多年前曲阜一个叫做矍相的小地方。某日,你会发现人潮如涌,很多人将空旷的打麦场围得水泄不通,该是耍猴卖艺说书或者“明星见面会”吧,使劲地往里面挤。当你满头大汗拥到了里面,结果让你大吃一惊:这不是“那谁么”?我认识他啊,奇怪,他怎么还会“武功”啊?

不卖关子了,“那谁”是孔夫子,想不到吧,他和徒弟正在演习类似如今奥运会上的射箭比赛,结果引得众多“粉丝”前来围观喝彩。《礼记》上记载了孔夫子这次“明星式”的现场教学表演,“孔夫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孔夫子不是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吗?偏见!历史往往经过当政者的过滤,孔夫子被搬上圣殿打扮成教主,面目也全非了。孔夫子乃是全面发展的“文武全才”,他可能不是“武功”一流的高手,但“功夫”还是相当了得,特别是在非军事的射箭比赛中,他该是国家级选手的水平,所以才会引得“粉丝”的追捧;平时,他经常打猎,还是弯弓射大雕的猎人。知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样的民族阳刚之声吧,就是孔夫子喊出的。然而,历史有意无意地湮没了孔夫子人生中武者、阳刚的另一面。

孔夫子的“武功”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叔梁纥,是“以勇力闻于诸侯”的武士。

《左传》专门记载了叔梁纥的英勇“事迹”:西元前563年,也就是孔夫子出生前12年,晋国人围攻逼阳,叔梁纥等进入城后,悬门突然放下,这样未进者不得入,而欲出者也不得出。关键时刻,叔梁纥高举其悬门,使不坠于地,从而让入城战士得以安全撤离。过了7年,齐侵鲁,孔夫子父亲与鲁国大幅臧纥等被困,由于援军恐惧齐军,不敢解救他们,叔梁纥就与量外两位武士带领三百甲兵护卫臧纥突围而出。这时候,叔梁纥已是接近六十岁的“老头”了,“退伍”之后,他又娶了小他至少40 岁的颜征在,估计其勇名也是让颜家少女不顾年龄之差而嫁给他的原因。不久,伟大的孔夫子诞生了。

孔夫子的脉搏中,流淌的是一位勇敢武士的血;虽然,孔夫子三岁时就失去了军人父亲,也丧掉了直接受父亲教授武功的机会。不过,孔夫子母亲也该给他讲述其父的英勇故事吧,而他大概也会以其父为荣,并以继承者自居。所以,他十七岁左右,鲁国当权派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夫子也就理直气壮地去了。

孔夫子的“武功”还有着更为辉煌的家学历史。他的六世祖孔父嘉乃是宋国的国防部长(大司马),统领宋国部队,东征西战,与中学课本中学的《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多次交手。春秋时代,大将乃至国君都是冲锋陷阵的,孔父嘉的“武功”当为一流高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氏名言,很多恐怕多把“习”当作温习,但其意不仅如此,还包括实习、实践的意思,因为孔夫子教学重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不是应试教育的死记课本,其教育不但包括诗经等诵记内容,更有礼、乐、射、御等实践功夫,这些科目非要演习、实习不可。孔夫子曾自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其中,所谓“艺”就是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等内容的“六艺”,前四种是文,后四种是武,他的人生“就游憩”于这些文武之事中。当时的教育文武不分,培养的并非后来那种只会口诵道德忠义,国难来临却只能坐以待毙的腐儒,而是退可诗书礼乐,进可弯弓驾车冲杀的是文武兼备之人。

孔夫子自己首先就是这样的人。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的他,于弯弓打猎和驭马驾车都颇有造诣。曾经有达巷的一个人曾说:“大哉孔夫子,你真伟大,学问广博,不过,却没有足以青史留名的专长。”意思是说孔夫子是不偏科的“全才”。孔夫子听说了,嬉笑着对自己的弟子们说:“我干什么呢?当射手呢,还是赶马车呢?我还是赶马车好了。”(子罕)这时可爱的孔夫子的戏言,对于别人所谓“博学无所成名”并不在意,因为他追求的并不是俗世的那些声名,所以用弯弓驾车的事情自嘲。不过,从中显露出孔夫子于射于御,确实非同一般,当是足以自恃的两项“功夫”。

射有多种,有演习礼乐的文射,有军中的武射,有打猎的猎射。《仪礼》中专门有乡射礼和大射礼,孔夫子表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估计他不主张普希金那种“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文斗,利用射箭进行比赛。对此,他还说过:“射不要穿破箭靶子,因为个人力气不同,这时古时的规矩。(八佾)在礼射方面,孔夫子看来是专家,其“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是有力的证明。

《论语》中记载,“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述而)孔夫子钓鱼,而不大网捕鱼,他打猎,却不用带生死的箭射归巢的鸟。除却孔夫子对动物实施“人道主义”,还说明孔夫子是经常钓鱼、打猎的。

由于所志之道的不同,孔夫子不像其父那样以勇力求得社会承认,他从没有上过战场。在战场上的射攻、驾车水平,也就不得而知。但是,从孔夫子后来被困于陈国、蔡国期间被困绝粮而弦歌不断,当可识得其是一个无所畏惧之人。他自己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他的学生子贡则认为:“夫子自道也。”(宪问)

孔夫子曾不无告诫的说,“君子有三戒”,其中之一是“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假如孔夫子只有嘴上和笔头的功夫,该不会讲出如此的话,既讲戒斗,当有会斗的“本钱”——“武功”和勇气。

孔夫子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他取得了比之将帅在战场上的冲杀毫不逊色的外交胜利。

西元前500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约定在夹谷友好会晤。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约。孔夫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他对定公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结果带了左、右司马一道去。

当鲁定公在夹谷与齐景公相会,彼此馈赠应酬的仪式行过之后,齐国献上了或头戴羽冠,射披皮衣,或手执矛、戟、剑、楯等的民间舞乐。孔夫子见状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又演奏宫中的乐曲,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孔夫子看了又急跑过来。“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叫他们来个手足异处。

齐景公回国之后很是慌恐,说:“鲁以君子之道辅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主管官员上该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孔夫子一生多是出于在野状态,其当权后的表现机会不多,夹谷之会却显示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会具有的施政理念和方针,而不是简单的文人高调理想主义。当然,他更非一介武夫,“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时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孔子的文武“全面发展”也是时代使然。按照历史学家童书业的说法,春秋时文武不分职,“此以实习古代武士教育,凡士以上之贵族,几无有不能射御者。。。。。。孔子及其父皆以力闻,实武士也。”孔子的学生中,像子路、冉有,也兼能文武,但是,孔子已经开始“重文轻武”了,春秋末叶,文士开始出现,到了战国之后文武分职乃成制度。

历史学家雷海宗曾认为:“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光明坦白的社会,这时武德的特征。”所以,文武兼具的孔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与后来只会口诵仁义道德的酸儒、腐儒们的气质、人格绝非同类。历史上,恐怕只有范仲淹、王阳明、颜元等少数人能够达到孔夫子的高度,多数孔夫子的跟屁虫们只记得他老人家“文”的内容,忘记了“武”的一面。因此,中国文化、文人后来阴气越来越盛,血性阳刚气不够,也该与我们对文化源头处孔夫子“武”的遗忘有关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