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平风湿骨病治疗体系”(以下简称“治疗体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汲取现代医学科技精华,经过长期风湿病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整套风湿病治疗方法。20年多年来,已运用“治疗体系”治疗60多万例风湿病患者。该体系从调节机体平衡立论,辨证辨病,将中医、西医治疗风湿病的实践有效结合、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比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是风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中医学更重视内因在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体系”强调,各种原因引起人体内部平衡遭到破坏,免疫功能异常,自我防卫能力下降,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风湿病的根本原因,并且是病情迁延、反复、经久难愈的关键,因而提出了在治疗风湿病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注重人体内部平衡的再调节。 各种风湿病虽然病因病机复杂,但从临床表现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看,脉络闭阻、气血瘀滞、脏腑内伤是大多数痹证的基本病因病机。风寒湿邪侵入肌肤,闭阻脉络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风邪善行数变,可为游走疼痛。寒性凝滞,主收引,致气血不通,显为冷痛。湿邪重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乃肢体重着,痛处不移。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生髓,主一身之阳气,是人体的命门所在。病久正虚,寒邪伤肾,肾气不足,肾精不生,精枯髓乏,肾不主骨;同时寒邪入骨,闭阻脉络,骨质失于气血之温煦营养,化生无源,因而骨质疏松,骨骱增生,关节肿大畸形。腰为肾之府,肾虚时,往往出现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步履沉重等。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不足。肝藏血,主筋,肝血充足方可濡养筋膜,使肢体屈伸有力。肝血不足则筋膜失养而拘挛强直,加之骨节肿大,因而关节功能障碍,屈伸不利。由于长期活动不便,患部失于气血温养,筋骨无用,可致卧床不起,生活难于自理。若肾虚督脉不固,寒湿之邪入侵,脊椎关节气血痹阻,筋络失养,不能屈伸和前俯后仰,行动俯偻,甚则整个脊椎强硬成弓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虚湿困,运化失司,气机不利,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痿弱不用。水谷纳入依赖于脾胃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以营养周身,必借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分别化为气血津液,而后各归其所,或变化为汗、溺、浊气而排出体外。风湿病初起时,病在皮骨筋脉,病久则内传伤及脏腑,脏腑内伤更致关节、肌肉、皮肤症状加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而“治疗体系”将整体观念作为治疗风湿病的第一理念,自始至终注重协调脏腑功能,在治标之际勿忘治本,治本中尤需注意补肾壮督,柔肝养筋,健脾利湿。在医疗实践中,紧紧抓住脏腑功能与风湿病的内在联系,调节脏腑以使机体内部平衡,疏通脉络以使气血运行畅达,做到标本兼治,攻补有序,主次分明。 实践表明,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基本治疗原则,适应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它使复杂的临床治疗变得清晰简明。这一基本治疗原则的意义在于,以调节脏腑功能、加强机体自身防卫能力为治疗基础,以客体疗法的药物和手段为辅助,以治内达于外摆正治标与治本的辨证关系,实现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以维护机体内部动态平衡为前提,主体疗法所使用的药物均为调节脏腑功能、疏通气血脉道之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病人机体得以修复,体内平衡状态逐步建立并趋于稳定,体现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中医治病原则。 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绝大多数风湿病患者经过运用“治疗体系”治疗3~5个疗程(每个疗程40天),病情明显好转,疲劳感改善,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功能逐渐恢复,晨僵时间缩短或消失,各项检验指标趋于正常。运用“治疗体系”治疗风湿病,可有效激发人体应激防卫效应,平衡免疫功能,提高脏腑协调能力,防治关节损伤,改善关节功能,使各种风湿病的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大幅度提高。 “治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疗理念的五要素,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合理用药、科学治疗、机体平衡;治疗过程的五层次,即激惹、截断、清源、纠变、扶正;治疗方法的五方位,即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营养调理、功能锻炼。 一、治疗理念的五要素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合理用药 科学治疗 机体平衡 “治疗体系”以调节机体平衡立论,注重病人的整体性,强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讲求科学合理用药,体现中西合一,突出防治结合,追求临床疗效,最终达到整体平衡。这一先进的治疗理念中,整体观念是基础,辨证论治是精髓,合理用药是关键,科学治疗是核心,机体平衡是最终的治疗目的。 按照治疗理念五要素的要求,应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病情的个体差异,病人的心理特征,对治疗的不同反应等,遵照循证医学的规律,准确把握辨病辨证,实行中西医结合,辅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营养调理及功能锻炼,使各项治疗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协调。 二、治疗过程的五层次 激惹 截断 清源 纠变 扶正 应用“治疗体系”治疗风湿病,可以起到宣痹祛风、清热除湿、通经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等作用,以激发机体防御功能,并充分发挥拦截和阻断病邪深入的作用。与此同时,药物与其它各项治疗措施共同作用,彻底清除病邪,使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得以修复和改善,机体的整体功能得到加强,最终达到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邪的强弱、病位的深浅、病性的虚实、脏腑的盛衰、气血的旺虚、经脉的通瘀等不同,患者出现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当病位浅在,络道闭塞轻微,正气抗邪能力较强时,经药物治疗后,可较迅速地发挥主客体治疗的双重作用,使发热、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病症直接减轻或逐步消除。 当病位较深,经络不通,外邪较盛时,药物进入机体后一度发生症状不减轻也不加重的状态,当加大主要药物的用量以达到主客体双重治疗作用时,方可见效。 当新旧病证交错,风、寒、暑、湿、燥、火等病邪错综存在时,药物进入机体后,有的病人先有一度症状减轻,之后症状加重,有的病人用药后即很快症状加重。此时,病症显现部位或疾病潜在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乃是外邪欲透,药力生效,药物在机体内起到驱病散邪、活血化瘀、激发机体防御功能的具体表现。反应期时间的长短,一般与机体功能和平衡状态有关。反应期过后,即出现症状改善,进入机体修复阶段。 欲从根本上祛除病邪,畅通气血运行,纠正阴阳失调,就要通过各项治疗措施激活和调节机体应激防卫效应,阻断病邪继续侵入并逐渐将其驱散,协调脏腑功能,使机体得以修整和康复。也就是说,调节脏腑、气血、经络应与祛邪同时进行。 三、治疗方法的五方位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营养调理 功能锻炼 |
|